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蓖麻毒素是植物来源的核糖体失活蛋白。蓖麻毒素必须通过细胞的内膜系统到达内质网,然后转位至胞质,才能作用于胞质内的核糖体。在内质网中毒素的两条链分离,具有催化活性的A链被内质网上的蛋白质识别,并被转位到胞质内催化核糖体失活。现对内质网在参与蓖麻毒素胞内转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锯缘青蟹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艺磊  张子平 《动物学报》1997,43(3):249-254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锯缘青蟹精子发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精原细胞椭圆形,染色质分布于核膜周围,胞质中具嵴少的线粒体,内质网小泡等。初级精母细胞染色质呈非浓缩状,胞质中具众 内质网小泡,特殊的膜系及晶格状结构。次级精母细胞核质间出现由内质小泡聚集成的腔。  相似文献   

3.
BCR-ABL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特异胞质抗原,为良好的免疫治疗靶标.该研究选择BCR-ABL融合位点的两段抗原肽SSKALQRPV(SS)、GFKQSSKAL(GF)为靶点,与胞质转导肽融合表达,负载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在胞质转导肽介导下,SS、GF短肽进入树突状细胞并定位于内质网,具备了被树突状细胞识别为内源性抗...  相似文献   

4.
东方扁虾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卵细胞的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之间的关系,东方扁虾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四个时期。卵原细胞胞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核明显膨大,特称为生发泡;在靠近核外膜的胞质中可观察到核仁外排物。卵黄发生卵母细胞逐渐为滤泡细胞所包围;卵黄合成旺盛,胞质中因而形成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卵黄粒。东方扁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是二源的。游离型核糖体率先参与内源性卵黄合成形成无膜卵黄粒。粗面内质网是内源性卵黄形成的主要胞器。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以多种方式活跃地参与卵黄粒形成。卵周隙内的外源性物质有两个来源:滤泡细胞的合成产物和血淋巴携带、转运的卵黄蛋白前体物。这些外源性物质主要通过质膜的微吞饮作用和微绒毛的吸收作用这两种方式进入卵母细胞,进而形成外源性卵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卵黄物质共同参与成熟卵母细胞中富含髓样小体的卵黄粒的形成。卵壳的形成和微绒毛的回缩被认为是东方扁虾卵母细胞成熟的形态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内质网-质膜连接是真核细胞一种新型的膜连接体系,介导内质网与质膜之间紧密的物质与信息交换.在条件致病真菌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中,尚未明确内质网-质膜连接蛋白的种类与功能.本研究通过荧光定位观察发现, Ist2能够与白念珠菌内质网-质膜连接共定位,其缺失导致内质网-质膜连接程度明显减弱,表明该蛋白是白念珠菌一种关键的内质网-质膜连接蛋白.通过生长曲线测定、非折叠蛋白应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报告体系荧光检测以及胞质钙含量测定发现,在衣霉素(tunicamycin, TN)造成的内质网压力条件下, IST2缺失菌株ist2Δ/Δ生长量明显增加, UPR报告基因PRB1的表达量下降,胞质钙含量降低.进一步采用钙离子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与TN共处理发现, EGTA能够消除ist2Δ/Δ与野生型菌株之间内质网压力耐受性的差异.因此, Ist2作为白念珠菌的内质网-质膜连接蛋白,介导内质网压力条件下胞质钙浓度的增加,造成细胞内质网压力耐受性降低,是白念珠菌内质网压力应答的负调控因子.本研究丰富了对真菌内质网-质膜连接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为新型抗真菌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保卫细胞胞质中Ca^2+浓度变化与气孔开闭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外界环境因素刺激(环境胁迫、激素等)引起保卫细胞内外Ca^2 转移,进出胞质或进出液泡、内质网等细胞器,导致胞质中Ca^2 浓度发生变化,从而最终制约着气孔的开闭。文章对保卫细胞胞质中Ca^2 浓度变化与气孔开闭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外界环境因素刺激 (环境胁迫、激素等 )引起保卫细胞内外Ca2 转移 ,进出胞质或进出液泡、内质网等细胞器 ,导致胞质中Ca2 浓度发生变化 ,从而最终制约着气孔的开闭。文章对保卫细胞胞质中Ca2 浓度变化与气孔开闭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对武昌六前鞭虫胞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R鞭毛复合体的内下方有分散的微管,两根R鞭毛复合体之间和外方具少量的粗面内质网,而虫体周边分布较多.粗面内质同外周被发达的微管.生毛体与胞核之间有胞咽和小盾结构.胞质中有较多的食物泡,未见到线粒体、高尔基体和表膜下微管结构.另外对粗面内质网的结构、功能以及种的鉴定等方面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实验感染的长爪沙鼠小肠内分离贾第虫滋养体,用SEM和TEM做超微结构观察。SEM见虫体呈纵切为半的梨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背部隆起,凹凸不平。体前腹面凹陷形成吸盘,边缘为嵴部。虫体周缘有周翼。本虫共有前、腹、后侧和尾鞭毛各一对,直径为200 nm左右;TEM是吸盘为一不对称的圆盘,由呈顺时针旋转之微管组成,并在嵴部重叠形成上、下叶。吸盘背侧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细胞核,核间可见轴索。胞质内见许多空泡、纤维物质和中体。  相似文献   

10.
麝鼠泌香期香囊腺形态及组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玉山  周爱莲 《兽类学报》1996,16(2):151-154
麝鼠香囊腺由腺细胞、支持细胞和排香管组成。其分泌腺属复管泡状腺。发育初期的腺泡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同、光滑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粒和线粒体、香腺细胞间连接发达,桥粒、半桥粒广为分布。胞质内含有电子致密度高和电子致密度低的两种分泌颗粒。其分泌方式为顶浆分泌。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九段沙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唐承佳  陆健健 《生态学报》2003,23(2):399-403
长江口九段沙属于发育早期的河口沙洲,植被完全保持着自然演替的早期状况。对九段沙湿地高等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及演替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植被分布几乎覆盖整个沙岛,生物量丰富。高等植物中多克隆植物,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植被具原生性,群落演替的早期原生特征明显,演替过程在没有引种互花米草之前人为干扰少,互花米草的引种加速了九段沙湿地植被的陆地化演替进程。最后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九段沙植被的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鳃部寄生单殖吸虫和鳋类的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鳃部的寄生单殖吸虫(Monogeneans)和鳋类(Copepods)的空间分布特点.寄生于黄颡鱼鳃部的单殖吸虫和鳋类在两侧鳃上的感染强度及其差异表明,两种寄生虫对于鳃片的左右位置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在黄颡鱼四鳃间的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P<0.01);在鳃片的各区均存在选择性;对鳃丝的各分段也均有极显著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麦粒(W)、麦粒加蚕蛹粉(WW)、大米(R)、大米加蚕蛹粉(RW)的配料栽培方式,以及蚕蛹(CY)活体接种栽培方式培养蛹虫草子实体,比较蛹虫草子实体中多糖及核苷、游离糖醇和小分子糖类含量。结果表明:培养基和栽培方式影响蛹虫草多糖含量及其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分布,多糖含量最高的为蚕蛹活体接种培养的处理(CY),多糖含量为6.19%,其他处理的多糖含量仅为CY的44.4%-62.8%;蚕蛹(CY)上培养的蛹虫草子实体中核苷类成分含量最高,在麦粒上培养获得的子实体中核苷含量显著高于在大米上的处理,并且麦粒添加蚕蛹粉后培养的子实体中尿苷、鸟苷、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显著上升,大米添加蚕蛹粉后培养的子实体中尿苷、虫草素、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显著上升;配料栽培的4个处理,其子实体中海藻糖含量为20.07%-23.40%,蚕蛹活体接种的处理(CY)海藻糖含量显著降低,为8.41%;添加蚕蛹粉后子实体中甘露醇含量显著降低。对各成分含量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进行蛹虫草品质的综合评价,在蚕蛹上培养的蛹虫草综合评分最高,麦粒为主要培养基培养的蛹虫草品质好于大米为主要培养基的,且添加蚕蛹粉的处理优于未添加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掌握梨小食心虫的产卵特性,研究模拟室外条件下该虫在不同寄主果树的叶片、桃枝不同部位及不同品种桃果上的产卵偏好.结果表明: 梨小食心虫成虫对7种寄主果树叶片的产卵偏好由高至低依次为:桃>樱桃>苹果>李>梨>海棠>杏.在桃树叶片上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33.5%,平均单叶卵量达8.3粒;虫卵在不同寄主叶片正、反两面的分布有所差异,苹果和海棠叶片正面卵量多于背面,桃、李、梨、杏叶背面卵量多于正面,桃叶背面卵量是正面的3.3倍,樱桃叶两面卵量差异不明显;该虫在桃枝上产卵部位选择顺序为:叶片>托叶>叶柄>枝条,叶片是其主要产卵部位,占总产卵量的88.7%;梨小食心虫在桃枝上主要选择靠近顶端未展叶的前10片桃叶背面产卵,前10叶卵量占总产卵量的725%,其中第3片叶上产卵最多,占9.3%;第25叶以后仅占总产卵量的1.1%;在不同类型桃果上的产卵偏好次序为:油桃>蟠桃>毛桃;绒毛疏密及其特点是影响梨小食心虫在寄主果树叶片和果实上产卵选择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沈文静  刘来盘  方志翔  张莉  刘标 《昆虫学报》2021,64(10):1187-1195
【目的】转Bt基因棉花和转Bt基因杨树在我国已推广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和分析不同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内地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为转基因杨树大规模应用提供生态安全方面的数据。【方法】2019年4-10月,在河北任丘采取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林下种植转基因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的模式,设置转基因杨树 转基因棉花(复合生态系统1)和非转基因杨树-转基因棉花(复合生态系统2)两种杨棉复合系统,调查杨树和棉花地上部植株节肢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比较节肢动物各功能群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以及香农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多样性指数,并测定了转基因杨树和棉花叶片Bt蛋白含量。【结果】复合生态系统1中转基因杨树和棉花各自植株上鳞翅目种群累计个体数均显著低于复合生态系统2相应植株上的个体数量。转基因杨树上叶甲类累计个体数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杨树上的,寄生蜂类累计个体数量则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杨树上的。在6月5日、6月21日和9月7日的调查中,转基因杨树上的节肢动物群落香农指数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杨树上的。除鳞翅目害虫外,2个复合系统中棉株上节肢动物各功能群累计个体数量无显著性差异,香农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且同一调查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仅在8月17调查中复合生态系统1中棉株上节肢动物香农指数显著高于复合生态系统2棉株上的。将杨树和棉花上节肢动物各类群累计数量相加作为系统整体,复合生态系统1和复合生态系统2在香农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数值上无显著差异。在调查后期,2个复合系统中节肢动物种群均向杨树叶片聚集。转基因棉花叶片Bt蛋白含量在各调查期均显著高于转基因杨树叶片的。【结论】转基因杨树对靶标害虫种群数量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同系统内棉花上鳞翅目害虫数量亦有协同控制作用。转基因杨棉复合系统中地上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对系统内棉花地上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靶标害虫对转Bt基因杨树的抗性发展需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16.
在果实成熟的1~3月,采样分析盖膜和不盖膜沙糖橘果实品质。结果表明:树冠盖膜后沙糖橘果皮色泽一直保持橘红色,而不盖膜的果皮色泽由前期的橘红色转为后期的橘黄色,且色泽暗淡;盖膜处理果实的酸含量在开始的20d内呈上升趋势,1月28日出现最高值0.31%,此后的10d内迅速下降至低于对照的水平,2月7日出现最低值,此后的20d内上升高于对照,之后又下降至3月15日的0.19%;对照果实的酸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月7日出现最高值为0.26%,3月15日出现最低值为0.08%,盖膜处理果实的酸含量在大多数时间内高于对照;盖膜处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1月17日的12.33%提高到3月15日的13.40%,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对照的从1月17日的10.70%下降至3月15日的9.90%,下降了0.80个百分点,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郑孙谦 《人类学学报》1983,2(2):152-156
本文对国人颅骨133例,266个颈动脉管外口形状大小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颈动脉管外口形状不一。可区分为圆形、卵圆形和南瓜子仁形三种,其中以圆形者为数最多。颈动脉管外口长宽径和距颈静脉窝及锥体尖端之间距离两侧不等,并具有地区性差异。鼓小管下口在个别颅骨缺如。颈静脉窝之大小深浅不一,其中以右侧较大而深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18.
李猛  段文标  陈立新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2853-2860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隙内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连续观测,比较其间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晴天和阴天阔叶红松林林隙的PPFD日最大值均出现在11:00—13:00,晴天林隙内各个时段最大值出现位置不同,日最大值出现在林隙北侧林冠边缘处;而阴天各个时段最大值均处于林隙的中心.林隙内月平均PPFD 为6月最高、9月最低,极差7月最大.林隙内晴天气温的峰值出现在9:00—15:00,而阴天气温峰值在15:00—19:00,均位于林隙中心南8 m.5:00—9:00林隙各点阴天的气温都高于晴天,9:00—19:00则相反.月平均气温为6月最高、9月最低.晴天和阴天空气相对湿度的峰值均出现在5:00—9:00,日最大值在林隙西侧林冠边缘处,且阴天的相对湿度始终大于晴天.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月最高、6月最低.晴天PPFD的异质性大于阴天,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异质性则不明显.生长季内不同月份PPFD、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最大值所处位置不同.PPFD和气温的月均值在林隙中心及附近变化梯度较大,而相对湿度的月均值则在林隙边缘变化梯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对三种泉溪大型藻类(脆弱刚毛藻, 弧形串珠藻和普生轮藻)藻体上附生藻类的种类、分布及环境因子与寄主本身对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04 年7 月至2005 年4 月在山西省辛安泉泉域采集三种大型藻类植物(每个季节采集一次)。研究结果表明, 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种类数不同, 普生轮藻上的附生藻类有49 种, 脆弱刚毛藻上37 种, 弧形串珠藻上6 种, 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这说明寄主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附生藻类的种类数及多样性。就季节变化而言, 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大致趋势为: 春季>秋季>夏季>冬季, 同时, 灰关联分析结果也表明, 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附生藻类也有影响, 最关键的影响因子是流速、水深和电导。这说明影响大型藻类植物藻体上附生藻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寄主本身, 同时流速、水深和电导这三种环境因子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全球现存7种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概况,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访问法对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栖息地、活动习性、食性、繁殖习性、打洞习性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开普穿山甲(M.temminckii)主要集中在家域、活动和运动、食谱和觅食行为生态上,繁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及栖息地的研究没有涉及。树穿山甲(M.tricuspts)仅见其家域研究的报道。其它4种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未见任何报道。7种穿山甲的习性相似。今后应当强调从生命的各个层次对其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存在的生态差异。重点应是洞穴生态、觅食生态、行为生态(如家域与活动)、繁殖生态和种群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