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伊犁盆地为北天山与南天山所夹持的山间盆地(复合型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前二叠纪基底经历了裂谷、坳陷和隆升三个阶段;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较大,盆地面积小,稳定性差,地层分布不均,古生物化石较贫乏。通过生物地层研究,石炭系—新近系介形类化石的丰度与分异度均较低,并建立相应介形类化石组合,结合其它门类化石研究,理顺了生物群序列,以及各岩组与化石组合的对应关系,为盆地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古生物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文中仅描述该剖面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并讨论有关地层划分和珊瑚群古生物地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自活动论者以新的思想面貌重新活跃以来,在泥盆纪古地理的研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七十年代纷繁各异的古地理图接踵问世,标志着人们对古地理认识的思想境界踏上了一个新的阶梯。然而在我国的泥盆纪古地理研究中,从新近所发表的有关论著看来,其思想境界显然仍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水平。本文拟通过盾皮鱼类化石分布的一些资料,结合我国大地构造学研究的新进展,再一次讨论与重建我国泥盆纪古地理图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以期为活动论者的思想能真正的渗进到我国泥盆纪古地理研究中去贡献微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系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我们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中泥盆世晚期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至于晚泥盆世的珊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拟另文继续描述。  相似文献   

6.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新近纪普遍发育河流相沉积,近年大量探井揭示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新近系发育湖相、浅水三角洲相以及河流相几种沉积类型。本文对东南部地区新近纪古生物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丰富的岩心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新近纪湖盆萎缩期河湖过渡带各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古生物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湖相地层古生物门类丰富,发现了藻类,孢粉以及无脊椎动物等类型,化石丰度高,尤其是藻类化石占有重要比重,局部含量达90%以上。三角洲前缘化石门类多,但是丰度较滨浅湖低。三角洲平原相,孢粉较藻类化石含量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草本植物类型含量高,并且植物碎屑,根系,碳屑常见。河流相化石相对贫乏。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海域东南部新近系古环境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纪湖盆萎缩整体呈先扩张再衰退的变化过程,馆陶组中晚期以后湖盆逐渐扩张,到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古湖盆最为发育,明化镇组上段时期古湖盆逐渐收缩。  相似文献   

9.
叶肢介化石在河西走廊赤金堡组、新民堡群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西走廊西部赤金堡组及新民堡群是生油岩系,富含叶肢介化石。研究这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以及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叶肢介动物群分布规律是有意义的。1974年5—7月,笔者与甘肃区测二队中生代专题研究队同志一起,在玉门、酒泉一带测制地层剖面,采获大量化石标本。关于叶肢介化石属、种的记述,大多已编入陕甘宁地区古生物化石图册(在印刷中)。本文着重分析叶肢介化石在赤金堡组及新民堡群的分布规律、动物群性质,同时讨论有关这两组地层的含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有机壁微体化石Tappania,最初发现和描述自我国山西永济地区约17—14亿年前古老的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汝阳群北大尖组。随后,该形态属标本相继从印度、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洲等地的同期地层被发现和报道。无疑,它成为该地质时期生物地层对比的重要微体化石证据。由于它是自前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记录以来,被认定为最初具有动态细胞支架和膜系统的复杂有机壁真核微体化石,它成为干群真核生物在该古老地质时期演化趋异的见证。本文旨在认识Tappania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亲缘,并探讨它的生活、繁衍生态环境和地质背景。结合已知古地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可推测Tappania的出现与该地质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在古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的海水盆地中,尽管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蓝菌和单细胞藻类,但是,具有渗析营养功能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在适宜生态环境已繁衍。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笔者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晚泥盆世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昭通箐门剖面的上泥盆统主要由白云质灰岩组成,与滇东其它地方的宰格组的岩性基本一致。过去由于宰格组的化石稀少,其地层时代难于确定,因此,昭通箐门宰格组底部珊瑚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次描述了箐门放羊冲剖面宰格组底部的四射珊瑚5属7种,包括Disphyllum catenatum,Hexagonaria davidsoni,H.magna,Sinodisphyllum simplex,S.variabile,Temnophyllum poshiense和Truncicarinulum temeniophylloides等,总体显示了晚泥盆世弗拉早期(early Frasnian)的特点。它除了与华南各省的珊瑚群有密切关系外,也与加拿大西部的分子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化石记载了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生物的生活和演化。因此,化石是古生物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化石,可以确定生物群的面貌,研究生物进化的不同环节,为生物进化论提供证据;可以确定化石产出层位的地质时代,进行不同区域的地层对比,为寻找矿藏服务。化石代表着当时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体,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员。同时化石又埋藏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物中,是岩石圈的组成分子。可见,化石是地球历史上古环境的当然“见证人”。化石本身就可以成矿,石油和煤都是不折不扣的化石。当今,以化石为原料雕刻的化石工艺品又以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3.
侏罗纪中蜉属和珠蜉属蜉蝣昆虫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8-276
长期以来,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所确认,并为众多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引用,作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地质时代的两种侏罗系蜉蝣幼虫化石:西伯利亚中蜉(Mesobaetissibiric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古珠蜉(Mesonetaantiqu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在我国境内并不存在。迄今为止,这两个种仅局限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下侏罗统。此前,被我国昆虫化石研究者分别归入中蜉属(Mesobaetis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和珠蜉属(MesonetaBrauer,RedtenbacheretGanglbauer,1889)的所有种类,其科级和属级分类位置有误。它们包括:西伯利亚中蜉,三间房中蜉(MesobaetissanjianfangensisHong,LiangetHu,1995),黑斑中蜉(MesobaetismaculataHong,LiangetHu,1995),古珠蜉和北票珠蜉(MesonetabeipiaoensisWang,1980)。道虎沟组、海房沟组、九龙山组和三间房组的水生蜉蝣组合完全不同,彼此不能对比。我国侏罗系—下白垩统蜉蝣幼虫全部是湖相,为原地埋藏,而非河流相,异地埋藏类型。  相似文献   

14.
古植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和进化关系的科学,它不仅是植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古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化石,植物化石是确定陆相地层的地质年代、推断古气候、古地理的良好标志。古植物学资料对解决地层问题,尤其对研究晚古生代以来的含煤、含油地层特别重要。此外,植物界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方面的研究,完全依赖于古植物学。植物学家研究现代植物,以丰富的根、茎、叶、花、果、实为依据。而古植物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器官,根本无法与完善的现代植物材料相比,因此,最大  相似文献   

15.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16.
收集化石有益身心健康自退休数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外出考察,爬山涉水,收集奇石、矿物和古生物化石,再查阅资料,整理分类,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并陶冶了情趣。我的家乡虽地处偏远,但奇山秀水令人神往,这里有寒武纪、泥盆纪地层,也有中生代地层,蕴含着丰富的化石。在...  相似文献   

17.
以往人们根据地质层次和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所公认的地质年代划分。如此明显的地质层次及相应化石对比关系,不能不触发人们寻根问底,探索原因。就古生物的化石记录来说,人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寒武纪末期、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末均发生过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绝灭,最典型的是发生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古生物绝灭事件。很多植物和动物物种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突然死绝了,各种恐龙均在这一期间绝灭,且灭绝的记录显示出异常。例如没有一个体重超过25公斤左右的陆地动物幸存下来,而且消失动物中还有许多是小得多的,这似乎可以用“灾变说”来解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中部下寒武统古杯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6月笔者参加吉林省区测四分队野外工作期间,在大兴安岭中段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伊尔施东北,苏呼河车站北山采集了丰富的古杯类化石。含该化石的地层为深灰色厚层状生物微晶灰岩夹灰黑色变泥质粉砂岩,出露厚度约115米,古杯类产于灰岩中。1959年宁奇生等在报道大兴安岭地层时,建立了鹿沟组,时代定为志留—泥盆纪,以往在上述灰岩中未采到化石,故将该地层划入了鹿沟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晚古生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廖卓庭研究员将他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地层古生物事业。在他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 足迹遍及神州大地, 研究涉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生物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及古生物地层学在油气和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等领域。他主要从事石炭–二叠纪腕足动物的研究, 建立了22个新属和172个新种; 为华南乃至全国的石炭–二叠纪腕足动物生物地层格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腕足动物化石材料。他长期工作在艰苦的新疆及周边地区, 范围涵盖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以及准噶尔、三塘湖、吐哈和塔里木盆地, 和同事们一起建立了新疆石炭–二叠系综合地层框架, 为新疆的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资源的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专辑收录了代表中国泥盆纪至三叠纪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研究论文13篇, 以纪念廖卓庭研究员为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中描述了产自西藏措勤县的一种泥盆纪多角形群体四射珊瑚Argutastrea darwini(Frech)。该种曾广泛分布于欧洲的德国和奥地利以及欧亚交界处俄罗斯的乌拉尔山等地的中—上泥盆统(Givetian—Frasnian期)中。它的发现对于西藏措勤该化石产地地层时代的确定以及珊瑚动物地理区系的阐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