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葡萄绵粉蚧Planococcus ficus(Signoret)分布在世界很多葡萄种植区,是地中海、南非、美国、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等地葡萄树上的重要经济害虫,该虫已经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文章介绍了葡萄粉蚧的鉴别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传播扩散和防治技术,并对葡萄粉蚧入侵我国的威胁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2.
1997年春,沙县板栗试验场20hm~2的二年生板栗树开始抽梢展绿,可是还有几百株树却迟迟不见萌芽现绿。我们现场检查发现这些树多已枯死,稍微-推在离地面10-30cmd处的主干即断裂,断裂处均是交错蛀空的虫道、虫室,虫室中有一种甲虫及其幼虫、卵、蛹。把主干纵向剖开,也有众多的虫道、虫室和甲虫的成虫、幼虫、卵、蛹。我们随即对已经萌发抽梢的板栗树进行调查,发现许多树的主干上有数量不等的虫孔,株受害率高达77.6%。该虫的危害特点,是由于成虫蛀空了主干木质部造成水分、养分无法输导,而导致全株枯死。该甲虫…  相似文献   

3.
Mushtaq AHMAD 《昆虫学报》2009,52(6):631-639
采用浸液生测法研究了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巴基斯坦抗性种群中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和脱叶膦(DEF)]对丙溴磷、灭多威、硫双灭多威、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茚虫威和多杀菌素等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PO和DEF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灭多威和硫双灭多威均具有增效作用,但对有机磷杀虫剂丙溴磷不具有增效作用。两种抑制剂对氯氰菊酯均产生增效作用,但对联苯菊酯没有增效作用。PPO 和DEF增加了氯氟氰菊酯对Multan种群的毒性,但没有增加其对Mailsi种群的毒性。DEF对多杀菌素具有增效作用,但PBO对其没有增效作用。PBO和DEF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茚虫威和多杀菌素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说明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和酯酶的解毒作用至少部分参与了斜纹夜蛾对这些杀虫剂的抗性过程。不过,两种增效剂对杀虫剂增效作用范围有限,暗示对于斜纹夜蛾巴基斯坦种群而言,其他的机制(如靶位点不敏感、表皮穿透作用降低)可能是更重要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基因库中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和两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对反应条件和试剂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对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的检测敏感性达到40个模板拷贝数;对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不同浓度模板进行组合,该方法仍可有效地同时检测出这二种原虫。研究建立的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荧光定量PCR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定量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上派琴虫和折光马尔太虫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大豆根瘤条斑蝇Rivellia basilaris(Wiedemann)是在广东增城发现的危害大豆根瘤的一种新害虫。准确鉴定该虫是开展调查、监测与防治等各项工作的基础。本文对该虫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形态和危害状彩色图片,为该虫准确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京禄口机场海关截获了一批旅客从巴西携带入境的金山葵种子,送南京海关实验室检出豆象。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虫为椰子粗腿豆象。该虫在我国尚无分布记录,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该虫一般随带果的棕榈寄主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农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口岸须加强对进境种苗的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7.
江门海关从冈比亚进境的刺猬紫檀木原木中检出活体长蠹科昆虫。通过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对该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经形态特征鉴定,该虫为小楔双棘长蠹。该虫的形态特征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斜面毛被稀疏、不太明显,近缝角处竖立短直;缝侧齿基部不粗糙;斜面侧上缘有3对胝状的痕迹显现。该虫在我国尚无分布记录,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该虫一般随着原木、木制品及木质包装进行远距离传播,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农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口岸须加强对进境原木、木制品及木质包装的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8.
海洋贝类帕金虫及其病害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虫属于细胞内寄生的原生生物,是导致海洋贝类大量死亡的最重要的病原物之一,采用传统的FTM检测法和组织切片方法,结合分子检测技术,目前已经在不同的贝类中鉴定了7种帕金虫,并且在帕金虫的生物学特征、对宿主的危害性以及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危害海洋贝类的帕金虫的分类与系统学、形态和生活史特征、检测鉴定技术、流行病学特征、帕金虫与宿主间的侵害与抵御关系以及帕金虫病的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综述,并对贝类帕金虫病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我国海洋贝类帕金虫病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9年4月到2012年7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高体雅罗鱼鳃部寄生的指环虫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该鱼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高体雅罗鱼共感染了三种指环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小刺指环虫、大翼指环虫,该鱼的总感染率为28.47%,平均感染强度为7.39(1—42)。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0 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在L10范围内未发现感染;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指环虫种群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另外,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大翼指环虫(Dactylogyrus alatus f.major Linsyow,1878)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记录种,论文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特征图,同时与寄生于高体雅罗鱼鳃上的国内已记述指环虫属虫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昆虫知识》2007,44(4):616-616
入侵害虫美国白蛾已经对中国的森林、城市绿化树和农作物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目前主要应用进口的性信息素诱芯监测该虫的发生发展动态,成本较高,另外,进口性诱芯的信息素组分和比例未必符合美国白蛾中国种群,所以开发一种适合美国白蛾中国种群的性信息素诱芯来监测该虫在我国的发生发展动态,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12.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一种新人侵的危险性害虫,寄主范围广,对我国棉花和番茄等多种作物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本文从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对该害虫进行了概述.并简要概括了对其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高效的防治药剂,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毒死蜱、灭多威、杀扑磷3种药剂对各个虫期触杀毒力均较强,噻虫啉、阿维菌素稍弱,最差的为多杀霉素;不同虫期中低龄若虫对药剂较敏感。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各种药剂防效随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90%灭多威WP具有速效、残效期长的特点,在第3天时矫正防效达到99.92%。其余药剂,持效期均较短。  相似文献   

14.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扶桑绵粉蚧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鑫  陆永跃  曾玲  王琳 《环境昆虫学报》2009,31(4):381-383,394
本文测定了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除卵期以外其它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该虫过冷却点以1龄若虫最低,为-24.02℃;雄虫预蛹次之,为-22.13℃;雄虫蛹、雄虫2龄若虫、雌虫3龄若虫、雄成虫、雌虫2龄若虫、雌成虫过冷却点逐渐升高,分别为-21.08℃、-20.25℃、-19.05℃、-18.42℃、-17.91℃、-16.89℃.体液结冰点也以1龄若虫最低,为-23.2℃;雄虫预蛹次之,为-19.09℃;雄虫蛹、雄虫2龄若虫、雌虫3龄若虫、雌虫2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体液结冰点逐渐升高,分别为-16.64%、-15.81℃、-13.92℃、-13.20℃、-12.85℃、-12.79℃.试验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过冷却点低,耐寒性较强,可能适宜在中国北部更广泛的区域生存.  相似文献   

16.
翟欣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3):693-699
本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了扶桑绵粉蚧在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文献情况。在CNKI数据库中,分析了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类型、刊载期刊,以及高被引文献、培养研究生和文献关键词的情况。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分析了文献的发表和引文情况、作者的国家和机构、刊载期刊、资助资金以及高被引文献的情况。预计扶桑绵粉蚧的研究热度继续,在注重防治工作的同时,向着分子生物学等深入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及交配能力进行观察,以期明确其交配行为和交配能力。研究发现,发现扶桑绵粉蚧雌雄虫均能多次交配,雄虫交配能力大于雌虫。雄虫交配次数为3~10次不等,平均为6.9次,以交配6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26.7%。雌虫的交配次数为1~4次不等,平均为2.3次,以交配2次所占的比率最大,为40.0%。扶桑绵粉蚧的交配持续时间差异较大,从1.8 min到76.5 min不等,平均每次交配时间为11.5 min,其中以在10 min以内最多,为68.8%。上述研究为了解扶桑绵粉蚧的交配行为和研究昆虫性信息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The solenopsis mealybug,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Hemiptera: Pseudococcidae), is a polyphagous insect known to cause severe damage to cotton (especially transgenic varieties) in South Asia, and currently poses a serious threat in Asia and potentially elsewhere. Stylet penetration behavior of P. solenopsis on cotton was monitored using the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 technique (DC system) and the EPG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previously published from Phenacoccus manihoti Matile‐Ferrero and Planococcus citri (Risso). We identified and further characterized typical waveforms of A, B, C, and pd (together pathway), E1 and E2 (phloem), F (derailed stylet mechanics), and G (xylem). Five novel EPG aspects were distinguished in the EPG waveforms from P. solenopsis: (1) obvious B waveforms occurred following waveform A, (2) during waveform C, some aphid‐like E1e waveforms were observed, (3) prolonged potential drops (pd) up to >1 h occurred with two continuously alternating sub‐phases pd1 and pd2, (4) the pd1 waveform always occurred as the first waveform related to phloem sieve elements, preceding the other phloem waveforms (E), the labeling of which we changed to achieve a better comparison to the aphid E waveforms, and (5) waveform F, related to derailed stylet mechanics occurred but was not reported from other mealybugs so far. This is mainly a waveform morphology study to extend existing knowledge on mealybug EPGs to investigate mealybug‐host plant interactions. Further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waveform correlations with plant tissue positions of stylet tips and insect activities is still needed.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致病率为83.72%,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9×105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21 d;对2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4.42%,致死中浓度LC_(50)为3.66×10~3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55 d;对3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6.74%,致死中浓度LC_(50)为9.82×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5.44d;其对雌成虫的致病率为85.37%,致死中浓度LC_(50)为2.80×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4.87 d。说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