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烤烟新品种‘豫烟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未熟、成熟和过熟烟叶在常规三段式烘烤过程中水分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指标间的关系,以明确烟叶采收成熟度对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在烘烤过程中,3个成熟度烟叶的水分含量逐渐降低;其PPO活性先缓慢下降,再快速上升,最后急剧下降;而总酚与绿原酸含量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最后快速上升。未熟和过熟烟叶的芸香苷含量变化与总酚类似,成熟烟叶芸香苷含量呈现缓慢‘降-升-降-升’趋势;3个成熟度烟叶莨菪亭含量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在酶促棕色化反应敏感期(烘烤48~66h),水分含量和PPO活性以未熟烟叶最高,成熟烟叶居中,过熟烟叶最低,总酚和绿原酸含量以成熟烟叶最高,过熟烟叶略低,而未熟烟叶最低;3个成熟度烟叶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差异没有明显规律性。(3)在棕色化反应敏感期,不同成熟度烟叶PPO活性变化与多酚类物质积累速度均呈负相关关系,未熟与成熟烟烟叶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而与过熟烟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未熟、成熟烟叶因过高的PPO活性明显降低了多酚类物质积累速度,而过熟烟叶因较低的PPO活性对多酚类物质的积累速度影响较小。研究认为,适当提高烟叶田间采收成熟度,能够有效地提高烘烤过程中烟叶的失水速率,降低PPO活性,有利于防止烟叶发生褐变,提高烤后烟叶的外观和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2.
耕作方式对成熟期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烤烟(Nicotiana tobacum L.)品种'吉烟9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6种耕作方式下成熟期烤烟质体色素及降解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揭示耕作方式影响烤烟品质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之间烤烟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均显著低于传统耕作方式(对照),其叶绿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并以深耕+前膜后草覆盖处理最高,是对照的153.84%.在不同覆盖条件下各耕作方式的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则呈增加趋势,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并以深耕+前膜后草覆盖处理最高,是传统耕作方式的158.61%;深耕+前膜后草覆盖处理的类胡萝卜素主要降解产物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法尼基丙酮的含量均较其他5个耕作方式高,该处理这些降解产物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47.55%、51.24%、47.54%、21.01%、56.65%(P<0.05).可见,深耕+前膜后草覆盖促进延边烟区烤烟叶片叶绿素的降解,维持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有效提高烤烟品质,是该烟区较佳的烤烟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采收方法对烤烟植株上部叶烘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烘烤过程中,烟草上二棚叶和顶叶中叶绿素(Chl)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淀粉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一次性带茎采烤的烟叶中上二棚叶和顶叶中的PPO活性和MDA含量均下降,淀粉酶活性则增高。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玉溪烟区种植烤烟海拔最高(1 806.0 m)的通海县,通过盆栽烤烟K326试验,研究了在滤减自然的太阳UV B辐射强度25%、50%和65%条件下,UV B辐射对烟叶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光合色素和类黄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叶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光合色素降解,类黄酮在老叶中积累,蛋白质在生理成熟期对UV B辐射最敏感。与对照相比,减弱UV B辐射处理降低了烟叶类黄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光合色素含量上升;较低的UV B辐射降低了叶绿素的降解速度。结果从一侧面说明UV B辐射对烟叶蛋白质的合成是有益的,类黄酮和叶绿素的变化是对UV B辐射变化的适应性反应,类黄酮与蛋白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偶联关系。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不同海拔地带生长的珠芽蓼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生长于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的珠芽蓼(Poligonumviviparum)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随海拔升高叶绿素含量有降低趋势,叶绿素a/b比值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增大趋势。不同海拔的珠芽蓼叶片和叶绿体的Fv/Fo、Fv/Fm和Rfd值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表明随海拔升高,其潜在光合活力增加。低温荧光测定显示,随海拔升高叶绿体中PSI和PSI的相对荧光产量比值(PSI/PSII)减小。叶绿体蛋白质SDS-PAGE结果表明,在28-32KD附近电泳谱带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收成熟度对油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秦光2号'油桃为材料,研究了5个采收成熟度油桃果实在冷藏过程中呼吸速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可滴定酸含量(TA)的变化.结果表明:(1)冷藏过程中,完熟果实(第V成熟度)在贮藏15 d后最先到达呼吸高峰,未成熟果实(第Ⅰ、Ⅱ、Ⅲ、Ⅳ成熟度)则成熟度越低呼吸高峰出现的越早,且峰值越高.(2)冷藏过程中,果实硬度和TA逐渐下降,不同成熟度果实硬度变化除第Ⅲ成熟度和第Ⅳ成熟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成熟度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成熟度果实在贮藏前期TA差异显著,但后期差异不显著;SSC在贮藏过程中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3)在冷藏条件下,成熟度越低的果实对低温的敏感性越高,越易发生冷害.(4)第Ⅳ成熟度果实(果实底色呈乳白色,SSC 11.4%,硬度7.3 kg·cm^-2)在冷藏期间呼吸高峰出现时间晚,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贮藏后货架期好果率高,贮藏效果佳,为最适宜的采收成熟度.  相似文献   

7.
采后杏果实色泽的转变及GA3的延缓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两种不同成熟度的杏果实为材料,研究了杏果实色泽转变以及GA3处理延缓杏查实成熟老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杏果实成熟过程具有叶绿素降解,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积累的特征;GA3处理延缓杏果实采用色泽的转变的生理效应,与减缓叶绿素降解,促进POD活性和抑制PPO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红星苹果果实在果皮着色前果皮内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降至最低。果皮着色过程中,随果皮内花青素含量迅速增加,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出现增加趋势,果色由淡红变为深红。自然着色前在果皮伤害处理情况下可明显刺激果皮内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一致提高。  相似文献   

9.
外源ABA和GA3对红肉脐橙果皮主要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红肉脐橙果实发育期间果皮叶绿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动态,并在果实转色前用不同浓度的外源ABA和GA3处理后测定果皮色素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红肉脐橙果皮叶绿素总量于9月20日出现最大值(0.1469mg/gfw),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于12月20日达到最大值(0.0321mg/gfw);转色前用ABA处理后加速果皮叶绿素的降解,但抑制果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转色前用GA3处理后延缓果皮叶绿素的降解,并同样抑制果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严重阻碍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唐生森  陈虎  覃永康  杨章旗  汪挺  韦兵览 《广西植物》2021,41(12):2061-2068
为探究秋季枫叶呈色的关键生理因素,该文以转色期叶色为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枫香单株为试材,研究了L*、a*、b*值变化与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变色期,3种色彩枫香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大量降解,花色素苷不同程度积累。(2)绿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始终保持较高含量,花色素苷含量上升4.2倍,叶片内色素含量比值始终保持稳定; 黄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花色素苷含量上升4.4倍,b*值与叶绿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负相关,与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值极显著正相关; 红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略高于黄色叶单株,花色素苷含量上升27.2倍,a*值与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花色素苷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色素含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3)红色叶单株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因此,在枫香叶片变色期,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维持色素含量比值稳定使叶片呈现绿色;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大量降解,以及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值的升高使叶片呈现黄色; 叶绿素的降解和花色素苷的大量合成使叶片呈现红色。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光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叶片中叶绿体色素含量和紫杉醇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在光胁迫下均减少,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逐渐上升,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先上升后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前两周与对照相比降低,2周后高于对照;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高于对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其趋势先降低后上升。光胁迫处理后,南方红豆杉叶片中紫杉醇含量与对照相比,在第1周时略有下降,而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紫杉醇含量在第2周开始迅速大量积累,而在处理3周时达到较高值,已增加到1.5倍,这对提高人工种植的南方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筛选可降解类胡萝卜素的烟草内生菌,并应用于国产雪茄烟叶发酵从而实现烟叶香韵和感官质量提升。首先,原位培养基中添加烟叶粉末模拟原位生长环境以富集烟叶内生菌,结合流式分选技术,从优质雪茄烟叶内生菌中筛选具有β-胡萝卜素降解能力的菌株;将菌株接种至国产雪茄烟叶发酵,检测发酵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共筛选获得21株内生菌对β-胡萝卜素的降解率超过50%,主要为农杆菌属、根瘤菌属、鞘氨醇杆菌属、肠杆菌属等。菌株C31、C11、H4能够增加烟叶香韵类型,明显改善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等指标,发酵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38、1.28、1.43倍,其中法尼基丙酮、香叶基丙酮、巨豆三烯酮的增加强化了烟叶焦甜香、花香、木香香韵。综上,原位筛选获得的3株类胡萝卜素降解内生菌C31、C11、H4能够较好地改善国产雪茄烟叶品质,可作为新型雪茄工业微生物制剂和特征香韵雪茄微生物制剂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气体交换和荧光特性是植物环境适应的重要表征,会随植物生长而变化,但其变化规律尚不明确。以多年生豆科牧草陇东苜蓿为材料,测定了其3茬不同生育时期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叶绿素组分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等参数,从时间变异性角度探讨紫花苜蓿环境适应的光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随陇东苜蓿的生长,其地上部分和叶干重在各茬内都呈增加趋势,而平均日増干重在前两茬内呈增加趋势,在第3茬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符合“S”型生长规律。(2)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羧化效率在各茬内呈降低的趋势,而叶片胞间CO2浓度则相反,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在第一茬内呈下降的趋势而在第二茬和第三茬内则呈增加的趋势。(3)叶片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不随陇东苜蓿生长而发生明显变化,蔗糖含量则呈增加的趋势。(4)同一茬内,叶片叶绿素含量随陇东苜蓿的生长而呈增加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只在第一茬初期有较明显的变化,后两茬内变化不明显。研究发现,为适应不同生育时期的环境条件,紫花苜蓿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表现出时间变异性,且二者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品种‘Hort16A’果实发育过程(花后2~140 d及采后7~16 d)中果肉颜色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对果实采后果肉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后2~140 d,中华猕猴桃品种‘Hort16A’的果肉为绿色;采后7~16 d,果肉颜色由绿变黄,果肉中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显著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变化;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在采后16 d显著升高。采后12 d果肉中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中CAO1、Glu TR1、LHCB1、LHCB2、CBR1和CLH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采后7 d显著升高,之后显著降低;采后12~16 d果肉中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中PAO1、PAO2、PPH1、PPH_2、PPH3、SGR1和SGR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显著高于采后7 d,说明果肉中叶绿素含量降低是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减少及其降解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后12~16 d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中Crt ISO1、ZISO1、LCYB2、CYP1和CHY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采后7 d显著升高,类胡萝卜素降解相关基因中NCED1、NCED2、ZEP1和CCD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显著升高,说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降解达到平衡,导致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猕猴桃品种‘Hort16A’果实采后果肉中叶绿素含量与PAO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与SG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负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LCYB2和CY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个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降解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相关性在0.05或0.01水平上显著。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猕猴桃品种‘Hort16A’果实采后果肉中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减少及其降解增加是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和果肉变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额济纳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在秋季胡杨叶片转色不同时期,测定其叶色参数、色素含量,并分析同期的环境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及其与叶色参数、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探寻秋季额济纳胡杨叶片变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胡杨叶片衰老及黄叶物候景观气象服务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在秋季额济纳胡杨叶片转色过程中,其叶色参数L^(*)、a^(*)、C^(*)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b^(*)和h值先增大后减小,视觉上叶片颜色变化依次表现为绿色、浅黄、金黄和橘黄色。(2)胡杨叶片变色期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有缓慢上升再小幅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含量也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的态势;与变色始期相比,变色终期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累计下降了97.5%。(3)在胡杨叶片变色同期,环境气温逐渐降低,气温日较差稳定维持在14℃左右,直接辐射量逐渐减弱,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表现为增大趋势,蒸发量逐渐减小。(4)在胡杨叶片转色期间,叶色参数L^(*)、a^(*)、b^(*)、C^(*)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环境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与叶色参数L^(*)、a^(*)、b^(*)、C^(*)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空气相对湿度与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额济纳胡杨叶片在衰老变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由浅到深的黄叶景观,这是叶绿素快速分解,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升高的结果;气温是影响胡杨叶片衰老变黄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低温加速了叶绿素分解,较大的空气湿度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维持稳定,保持更长时间的黄叶景观。  相似文献   

16.
以‘鄂烟1号’为供试品种,于湖北恩施选取高、中、低3个海拔(海拔高度分别为1 560m、1 200m、800m)种植区,研究不同海拔白肋烟主要生育期(旺长期、成熟期)内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及其合成代谢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白肋烟质体色素代谢对海拔高度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烟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及旺长期类胡萝卜素总量均以中海拔地区最高,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海拔梯度;成熟期高海拔烟叶类胡萝卜素总量最高,且较旺长期明显增加。叶绿素及旺长期类胡萝卜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均为中海拔表达最强,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在高海拔表达最强。结果说明‘鄂烟1号’更适宜种植在中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纳帕海高原湿地4种常见的多年生水生植物经移栽至不同海拔后,在生长过程中的生长状况、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水葱(Scirpusvalidus)、荸荠(Heleocharis dulcis)、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茭草(Zizania latifolia)的生长状况随着海拔的降低均有所改善,其中,4种湿地植物的株高随海拔的降低均有所升高,水葱和荸荠的茎粗随海拔的降低均呈现增粗的趋势,黑三棱和茭草的叶片宽度也随海拔的降低有所增加;4种湿地植物的叶绿素(a+b)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4种植物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随海拔的降低均有所下降;荸荠、黑三棱和茭草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海拔的降低均呈下降趋势,而水葱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海拔的降低无显著变化,黑三棱和茭草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植物。可见,4种湿地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对不同海拔生境的适应方式可能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如形态特征、光合作用、抗寒物质代谢、抗氧化酶系统等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不同的适应方式在不同的植物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着各自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红肉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sk cv.Cara Cara)果实发育期间和果实转色前用不同浓度的外源ABA和GA3处理后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含量,并测定了外源ABA和GA3处理后成熟红肉脐橙果皮色泽的表现.结果表明红肉脐橙果皮叶绿素含量于9月20日出现最大值,为0.146 9 mg*g-1FW;类胡萝卜素含量于12月20日达到最大值,为0.032 1 mg*g-1FW;果实转色前,用外源ABA处理后加速了果皮叶绿素的降解,但也抑制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用GA3处理后延缓了果皮叶绿素的降解,同样抑制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严重阻碍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外源ABA或GA3处理均不利于果实色泽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玉溪烟区种植烤烟海拔最高(1806.0m)的通海县,通过盆栽烤烟K326试验,研究了在滤减自然的太阳UV-B辐射强度25%、50%和65%条件下,UV-B辐射对烟叶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光合色素和类黄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叶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光合色素降解,类黄酮在老叶中积累,蛋白质在生理成熟期对UV-B辐射最敏感。与对照相比,减弱UV-B辐射处理降低了烟叶类黄酮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光合色素含量上升;较低的UV-B辐射降低了叶绿素的降解速度。结果从一侧面说明UV-B辐射对烟叶蛋白质的合成是有益的,类黄酮和叶绿素的变化是对UV-B辐射变化的适应性反应,类黄酮与蛋白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偶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游离氨基酸是烟叶中的重要化合物,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烟叶的品质和风味。为了解不同生长温度对烟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及其代谢的影响,通过人工气候室设置均温18.5℃、23.5℃和28.5℃3个动态气温条件,在烟叶从早期生长至成熟的整个时期进行不同生长温度处理,用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荧光定量PCR分析,研究了不同生长温度下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单个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对脯氨酸和苯丙氨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温度对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单一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随着烟叶生长发育的进行,所含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在不同生长温度处理下,随生长温度升高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各游离氨基酸含量基本上也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脯氨酸代谢相关酶(P5CS,OAT,ProDH)活性以及苯丙氨酸代谢相关酶(PAL,C4H)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定量研究表明,其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变化与含量变化的趋势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烟叶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其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而较低的生长温度有利于烟叶维持较高的游离氨基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