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发生宫颈癌的必要条件,人乳头瘤病毒16E5癌基因突变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人乳头瘤病毒E5是一种转化作用的癌蛋白,是细胞膜或内膜整合蛋白。人乳头瘤病毒E5在感染的细胞中表达。主要在感染细胞克隆早期的繁殖,扩张中起重要作用。它干预生长因子受体,干扰周期蛋白和周期蛋白激酶,促进病毒癌基因转化,抑制抑癌基因表达,激活启动子促进病毒繁殖,并通过多种机制促使损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使宿主细胞增殖,分化延缓,恶性化。E5基因变异意味着功能有可能改变,可能机体或细胞对病毒变异株的免疫能力,与宫颈癌的发生和HPV的嗜上皮性有关,因此对人乳头瘤病毒16E5基因变异的研究对于人乳头瘤病毒16在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本文对人乳头瘤病毒16E5突变株在宫颈癌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基因突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徐茜  田训  吴莺  黄磊  赵赟  陈刚  王世宣  马丁 《病毒学报》2006,22(2):144-14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性传播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的关系已被肯定[1],在约50%~90%的宫颈癌组织中可检出HPV16 DNA。为了解与HPV相关疾病的的分子生物学致病基础,尚待深入研究其生物特性和病理特征,方能逐步解决临床简便易行的试验诊断方法和抗HPV感染的治疗问题。目前已经证实HPV16 E6/E7基因是转化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可分别使抑癌蛋白P53和PRb失活,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2],被认为是宫颈癌的始动因子。本文选择HPV16 E6E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EGFP-…  相似文献   

3.
HPV E6蛋白及其在致癌过程中作用的靶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strain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人类生殖器官和口腔上皮细胞,引起一系列恶性肿瘤. E6是高危型HPV的一个重要的致癌基因,它在致癌过程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编码的E6蛋白不具有内在酶活性,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与各种靶蛋白相互作用,如通过抑制P53和PDZ蛋白家族的活性,以及增强端粒酶的活性等致癌.现将E6蛋白促进癌发生过程中的靶蛋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 E6、E7癌蛋白及其突变型的双筛选标记质粒并筛选出稳定表达HPV-16癌蛋白的肺癌A549细胞株。方法:以携带新霉素抗性基因neo的pEGFP质粒(pEGFP-N1)为空载体,在EcoRⅠ和BamHⅠ位点间插入HPV-16 E6、E7及其突变型基因。新构建的质粒鉴定后转染A549细胞并用G418筛选,多次挑取单克隆后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带荧光的细胞。结果:PCR、双酶切鉴定结果及DNA序列测定结果均证实质粒构建正确;PCR扩增结果显示细胞中存在目的基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阳性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能表达HPV-16 E6、HPV-16 E7蛋白。结论:成功构建pEGFP-E6、E7质粒并筛选出稳定表达E6和E7癌蛋白的A549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HPV对肺癌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同时发现G418筛选结合流式细胞仪分选可提高稳定转染细胞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抑癌基因P53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宫颈癌的表达,并分析HPV-16对P53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宫颈癌和20例非宫颈癌组织中HPV-16、P53和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HPV-16蛋白在宫颈癌和非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5.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非宫颈癌组(P<0.05).在宫颈癌HPV-16感染与非感染组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40.6%和8.3%(P<0.05);TGF-β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1.9%和62.5%(P<0.05).HPV-16感染组P53蛋白在病理分级Ⅰ、Ⅱ和Ⅲ级的表达分别为22.2%、45.0%和66.7%,Ⅰ级和Ⅲ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蛋白在病理分级Ⅰ、Ⅱ和Ⅲ级的表达分别为33.3%、20.0%和33.3%,TGF-β1蛋白在病理分级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致癌机制可能通过变型P53蛋白表达上调,TGF-β1蛋白表达下调,引起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发生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李刚  何丽  唐旭东 《生命科学》2011,(3):261-266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肺癌组织中有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DNA和癌蛋白的检出,其检出率具有地域差异性,但不同地方HPV检出亚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是高危型HPV-16和HPV-18。HPV可能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从宫颈癌病灶等原发部位转移到肺,从而可能诱发肺癌的发生。HPV诱发肺癌的机制可能与影响p53的失活及端粒酶的激活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它与病毒相关且其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引起的癌症。紫草素在控制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中的重要作用而被证明具有抗肿瘤活性,且与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但是缺乏相应的机理和机制研究。因此本实验就通过用不同浓度紫草素处理宫颈癌细胞来研究紫草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紫草素能够通过下调HPV E6/E7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抑癌因子P53的活性,以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发生。且与前人的研究相同的是,HPV E6/E7蛋白低表达不利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因此,这些结果充分证实了紫草素能有效地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探索了紫草素抑制肿瘤的机制,并为宫颈癌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为后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每年全球大约有38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已成为现今世界女性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6、18等)是公认的宫颈癌的致病因素。研究证实HPV E7原癌基因的产物HPV E7原癌蛋白通过与抑癌蛋白p Rb结合,诱导p Rb的降解,导致宫颈上皮细胞永化生,致细胞生长增殖失控及细胞凋亡程序发生异常是HPV诱导宫颈癌发生的一个主要机制。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是由细胞产生的,可通过反馈调节来阻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过程的一类负性调节因子,SOCS-1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体内多种免疫反应,现有研究表明SOCS-1可通过诱导E7蛋白降解来抑制HPV E7介导的异常转化。而且socs-1在癌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说明SOCS-1可能是抑癌基因,其失活机制主要是甲基化和杂合性缺失,所以说SOCS-1的甲基化和杂合性缺失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SOCS-1的去甲基化及打破基因沉默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宫颈癌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后TopoⅡα和p16INK4A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在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行宫颈病变诊治的患者135例,包括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鳞癌(SCC)的患者.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慢性宫颈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运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表达.活体提取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宫颈组织中Topo Ⅱα和p16INK4A蛋白表达.结果 在HR-HPV阳性患者的宫颈组织中Topo Ⅱα和p16INK4A表达率高于HR-HPV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po Ⅱα和p16INK4A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各级CIN和SCC中的表达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6INK4A用于筛查宫颈癌前病变(包括SCC)时阳性预测值99.3%.Topo Ⅱα用于筛查宫颈严重病变(CINⅢ和SCC)时阳性预测值67.9%.结论 HR-HPV感染后Topo Ⅱα和p16INK4A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并且Topo Ⅱα和p16INK4A蛋白表达率随着宫颈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上调,参与宫颈上皮的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变.p16INK4A免疫组化检测提高了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特异性,Topo Ⅱα免疫组化检测提高了宫颈严重病变筛查的特异性,当Topo Ⅱα蛋白表达阳性,宫颈组织可能已发生不可逆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技术从宫颈癌组织中扩增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16,HPV16)L1全长基因片段,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后经酶切鉴定及测序确认。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L1,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IPTG诱导表达出以非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的表达蛋白,该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17%,免疫印迹检测表明,表达蛋白与宫颈癌病人血清出现特异性反应。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L1,并且在原核细胞中得到表达,为进一步研究L1蛋白的免疫学活性及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human papillomavirus 16,HPV16)E6癌蛋白对宫颈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外泌体中β-联蛋白(β-catenin)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建立HPV16 E6敲低细胞模型(shE6组),通过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仪、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特征进行检测,发现shE6相对于对照组(NC组),细胞增殖速率减慢、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向S期的过渡阶段,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侵袭能力下降。同时提取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利用Western印迹对β-联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1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相对于NC组,shE6组细胞内β-联蛋白表达量减少,但外泌体中β-联蛋白量增加,紧密连接蛋白-1在细胞内和外泌体中均增加。上述结果提示,HPV16 E6促进细胞恶性表型可能与E6蛋白能够抑制β-联蛋白以外泌体形式释放,从而增加其在细胞内的积累,以及抑制紧密连接蛋白-1在细胞内和外泌体中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诱导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全球抗HPV药物极为匮乏,寻找新的高效、低毒、价廉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对HPV感染的防治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发现,咖啡酸(Caffeic acid,CA)能有效抑制三株不同亚型的HPV感染(HPV-6、HPV-16及HPV-18),其半数抑制浓度在12.1~16.5μg/mL之间。Time-of-addition结果证实,咖啡酸对病毒进入靶细胞的早期阶段具有一定抑制作用。Temperature shift实验发现,咖啡酸能一定程度抑制HPV病毒颗粒黏附于靶细胞表面。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表明,咖啡酸与HPV-16型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L1具有极强的结合力。综上,咖啡酸具有较高的抗HPV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病毒衣壳蛋白L1结合,从而阻止病毒黏附并进入靶细胞。咖啡酸具有安全、价廉、易得等优势,有望被开发成新型的抗HPV病毒感染的抑制剂,因其尚能同时抵抗多种性传播性病毒的感染,对HPV并发的多种性传播性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3.
E5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表达的3个致瘤蛋白之一,它的致瘤能力较弱,在一些HPV相关的恶性肿痛经常缺乏E5表达.E5主要通过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V型H+-腺三磷酶(ATPase)等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形成早期对细胞增殖、转化、免疫逃避等细胞行为发挥重要影响,促进宫颈上皮从HPV感染到恶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15.
宫颈癌HPV-16感染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癌HPV-16感染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5例宫颈癌和81例宫颈炎组织的HPV-16蛋白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蛋白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率(73.3%,55/75)与宫颈炎组织(81.5%,66/81)差异无显著性;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率(46.7%,33/75)高于宫颈炎组织(29.6%,24/81)(P<0.05).宫颈癌组织HPV-16阳性组的P53蛋白阳性率(49.1%,27/55)高于HPV-16阴性组(40.0%,8/20)(P<0.05);宫颈炎组织HPV-16阳性组的P53蛋白阳性率(36.4%,24/66)高于HPV-16阴性组(0%,0/15)(P<0.05).宫颈癌和宫颈炎组织HPV-16蛋白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PV-16感染在宫颈癌和宫颈炎组织普遍存在,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上调可作为宫颈癌发生的预警信号,HPV-16可能通过导致p53基因突变促使宫颈癌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果蝇S2细胞中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1。方法:PCR扩增HPV-16 E1全长,将PCR产物连接至pMD18-T并测序鉴定,继而将HPV-16 E1构建至果蝇表达载体pMT/Bip/V5-HisA中。大量提取pMT/Bip/V5/His-E1重组表达载体并与筛选质粒pCoBlast共转染果蝇S2细胞,经杀稻瘟菌素(Blasticidin S)筛选获得具有抗性的稳定转染S2细胞。提取稳转S2细胞基因组DNA,PCR鉴定S2细胞中整合的E1。以终浓度为5μmol/L CdCl2诱导表达,收集上清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双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HPV-16 E1基因已克隆人重组质粒pMT/Bip/V5-E1,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PV-16 E1基因已整合至果蝇S2细胞基因组并稳定表达。结论:获得HPV-16 E1转染的果蝇S2细胞株,该细胞株可持续稳定表达E1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宫颈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患者标本并将其分为CINⅠ级组、CINⅡ-Ⅲ级组及宫颈癌组用免疫组化法对E-cadherin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于术前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情况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cadherin在CINⅠ级、CINⅡ-Ⅲ级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0(80.0%),24/50(48.0%)、17/50(34.0%),随疾病的进展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危型HPV在CINI级、CINⅡ-Ⅲ级及宫颈癌中的阳性感染率分别为21/50(42.0%)、38/50(76.0%),48/50(96.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IN和宫颈癌中,HR-HPV阳性组中E-cadherin阳性率39.3%(42/107)低于HR-HPV阴性组中E-cadherin阳性率90.7%(39/43)(P0.05)。结论:E-cadherin的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是HR-HPV导致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通过性传播的环状双链DNA病毒,与宫颈癌、阴道癌、头颈部癌症、阴茎癌和肛门癌等许多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危险的致癌因素.HPV持续感染宿主在于它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现就近年来关于HPV的免疫逃逸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预防性HPV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高度相关已得到公认。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HPV疫苗是目前预防宫颈癌唯一有效的方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基因工程HPV疫苗研制中广泛应用的载体表达系统及其特点、依据密码子偏爱原则优化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显著提高外壳蛋白产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为进一步研制与优化HPV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首要因素。针对病毒早期蛋白E6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在清除HPV感染细胞和病毒转化形成的肿瘤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检测体内抗原特异性CTL的频数和功能有助于了解病毒感染者或宫颈癌患者体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利用加载HPV16 E6表位抗原肽(E6 133-142;HNIRGRWTGR)的HLA-A6801四聚体(Tetramer),即HPV16 E6 133-142/HLA-A6801-PE四聚体,通过检测混有HPV特异性CTL的PBMC标本,优化Tetramer染色的实验条件,探讨染色的最佳温度及Tetramer浓度。结果显示,染色温度(4℃、室温及37℃)对Tetramer与CTL的结合无明显影响。Tetramer稀释度为1∶1 600时,HPV特异性CTL荧光强度保持高水平,且非特异性染色少,为最佳染色浓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检测HPV感染者或宫颈癌患者体内抗原特异性的CTL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