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棉铃虫种群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试验比较了我国各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zgcra(Hubner)种群幼虫期和蛹期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并模拟了长江流域种群和华北种群在北京地区的发育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20℃~30℃温区内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发育速度无明显的感温分化现象,但在自然条件下长江流域种群和华北地区种群的蛹滞育动态则有显著的区别,如湖南衡阳种群和四川简阳种群50%蛹滞育的时间较北京种群晚30d和22d。对各地理种群发育动态、北京地区气候特点和滞育蛹越冬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地区应为棉铃虫温带生态型生态区北界,棉铃虫亚热带生态型在华北气候环境下不能完成年生活史。  相似文献   

2.
通过从棉田和玉米田采回的第 4代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观察 ,发现棉田和玉米田的老熟幼虫化蛹率分别为 65%~ 83 0 5%和 55%~ 80 % ,其化蛹后的羽化率分别为 1 0 %~ 87%和 1 3 %~77% ,而且 2种寄主作物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棉田和玉米田老熟幼虫的有效越冬虫率和有效越冬虫量 ,作者认为 8月 3 1日至 9月 1 0日是棉铃虫老熟幼虫有效越冬虫量的主要来源期 ,且棉田显著高于玉米田 ,构成了第 2年棉铃虫种群发生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滨州地区二代棉铃虫在1965-2004年间种群动态的时间序列结构特征和自相关性,根据决定系数R2和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AIC)判别参数,筛选出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棉铃虫越冬蛹量、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发生程度的最优拟合模型均是球形模型,呈聚集分布;三者的变程分别为10.41、12和12.06年,高度一致;三者在时间序列上的自相关性分别是53.22%、52.62%和69.06%;三者的结构特征引起的种群变异介于25%~75%,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相关强度顺序是百株累计卵量<越冬蛹量<发生程度,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C3和C4植物寄主对华北地区棉铃虫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乐夫  付雪  戈峰 《生态学报》2011,31(2):449-454
确定华北越冬代棉铃虫虫源及其对第一代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是制定棉铃虫防治策略的基础。以越冬代棉铃虫蛾翅的稳定同位素δ13C为天然标记直接判定这些成虫的幼虫期寄主类型,并将雌虫接到春小麦植株上,调查其产卵、孵化、幼虫发育至化蛹、羽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越冬代来自C3植物(主要为棉花)的成虫个体数量占全部越冬羽化种群的53.1%,所产生的下一代老熟幼虫也较C4来源的多(55.1%);雌蛾受精率都比较高;卵孵化率较高(52.9%>41.6%);幼虫发育在低龄阶段较比后者快,存活率低,但在高龄幼虫阶段相对后者慢,存活率高;与C4植物(主要玉米)的来源个体后代的幼虫发育总历期接近,总存活率也相近。显示寄主植物小麦提供的营养条件在第一代棉铃虫的幼虫发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即小麦只在特定阶段才适合幼虫的发育;而且不论是C3还是C4寄主来源的越冬代棉铃虫已经适应了这一限制。有效地评价了玉米和棉花等寄主植物对华北地区越冬代和次年第一代棉铃虫的影响,对于分析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和第一代棉铃虫的防治及Bt抗性的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光周期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对棉铃虫种群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bner是一种多化性并且具有兼性滞育的昆虫,在北京郊区每年发生四代。目前国内对棉铃虫种群滞育问题研究不多,为了明确北京郊区棉铃虫种群的光周期反应的一般特点,以及光周期与温度的联合作用对该虫种群滞育的影响,为分析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我们以北京郊区昌平县中越人民公社史各庄村大队的棉铃虫种群为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 材料和方法 1977年10月,自北京郊区昌平县中越人民公社史各庄村大队棉田采回的第四代棉铃虫老龄幼虫,于室内饲养至化蛹。滞育的蛹在5℃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ubner)生物学上的差异,1979年1月中旬于简阳,将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取得的安阳种群棉铃虫越冬蛹一批,与四川和群在相同条件下作了比较饲养实验,现将观察结果简报如下。 一、各虫态发育上的差异 以各种群的1978—1979年越冬蛹羽化蛾产的卵为原始材料,在室内同样条件下饲养三个世代,第一代各虫态发育差异较大,后两代的差异显著缩小(表1)。  相似文献   

7.
依据对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所获得的种群统计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随机环境条件下的棉铃虫种群发生动态。模拟结果显示,同一输入参数(模拟的1代残虫量),经过确定世代或生活史阶段后,棉铃虫的种群密度既可能为轻发生,也可能种群暴发。环境条件有利时,输入变量(模拟的1代残虫量)影响棉铃虫最大可能的发生程度。当棉铃虫为中等或轻发生时,1代残虫量(模型输入参数)和最终的棉铃虫发生程度(模型输出)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相同的最终棉铃虫发生程度所对应的模型的输入变量可以有多种水平。模拟结果显示,在环境条件比较有利情况下,棉铃虫只需要1个世代或某一个生活史阶段(如蛹期),种群密度即可达暴发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对棉铃虫中长期发生态势的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1994年河南省第五代棉铃虫大发生及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文献记载,在北纬32~40。的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HeliocoverpaarmigeraHubner年发生4代,常年第二代为主害代。而1994年,第五代棉铃虫在河南省大发生,这在我省历史上是罕见的。现将室内饲养和田间发生情况报道如下。1室内饲养结果1.1五代幼虫化蛹、越冬1.1.1郑州郊区于1994年9月5日至10月23日第五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分3批从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试验田采回各龄幼虫48、82和122头(计252头),在百页箱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用棉铃单体饲育,分别于9月17日至11月9日化蛹,共育出26、23和20头活蛹,化蛹率依次为54.2%、28%和16.4%。除21…  相似文献   

9.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uiferus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明确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的越冬分布型及越冬虫态,通过对茶园黑刺粉虱越冬代虫源进行调查,分冠层统计不同越冬时期各虫态的发生量,利用聚集度指标分析、m*-m回归方程分析和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黑刺粉虱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种群聚集均数λ>2,聚集原因为种群自身产卵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各虫态在茶树冠层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卵和1龄若虫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上部,3龄、4龄若虫和伪蛹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下部;随着越冬时间推移,卵和低龄若虫占比逐渐减少,至越冬结束黑刺粉虱4龄若虫和伪蛹占种群总量的80%。本研究明确了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以各龄若虫和伪蛹越冬,越冬期间可缓慢发育至4龄若虫和伪蛹,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可为黑刺粉虱精准预测预报和合理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在湖南滨湖地区每年发生四代,少数不完整的五代。第三代出现少数滞育蛹,第四代蛹绝大多数滞育越冬,极少数可在当年羽化,幼虫越冬全部死亡。10月上、中旬幼虫下降至3—10厘米的土层中化蛹越冬,蛹的不同发育程度、色泽变化及各虫态历期均与温度变化有关。成虫交配一般在下半夜,雌蛾羽化后1—2天开始产卵。未受精卵约占总产卵数的34%。 玉米受害重于棉花,晚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 保棉丰加敌敌畏的混合液,防治棉铃虫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并能兼治斜纹夜蛾和红蜘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以河北饶阳为代表的华北棉区棉铃虫动态的研究,建立了各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华北棉区第l-4代棉铃虫总死亡率分别为98.3%、98.34%;98.69%和9.13%,各代棉铃虫种群的趋势指数I值分别为3.97、1.50、1.41和1.09.与以江苏南通为代表的南方棉区生命表参数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棉铃虫的存活率曲线都属于A型曲线,即卵至2龄期死亡率较大,3龄以后死亡率较小的凹型曲线。南方棉区棉铃虫消亡的关键因子是风雨冲刷作用,而北方则是天敌的捕食作用;南北棉区的棉铃虫孵化期为1龄期,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死亡率较大,为关键虫期;北方棉区主要危害世代是2、3代棉铃虫,南方棉区为3、4代棉铃虫,由此讨论了南北棉区各世代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13.
黑刺粉虱蛹与其蜂寄生蛹数量动态和三维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拟合了茶黑刺粉虱越冬代蛹期和第一代蛹期该粉虱活蛹及其蜂类寄生踊的种群动态模型,粉虱活蛹与蜂寄生蛹种群间的数学模型,以及该粉虱第一、二代蛹期出蜂率─时间关系模型。阐述了黑刺粉虱─寄生蜂种间的寄生关系。该粉虱蛹与其蜂寄生蛹的空间格局均是以疏松的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的聚集分布,个体群内个体的分布是随机的。两者种群在茶丛中层的聚集强度大于下层。以Iwao法进行了资料代换。还分析了两者空间格局的时序变化和聚集原因,研究了种群数量在茶园中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曲纹紫灰蝶指名亚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启元 《昆虫知识》2006,43(6):870-872
曲纹紫灰蝶指名亚种Chilades pandava pandava(Horsfield),在广西贺州市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每代历期:1~4代30~31d,越冬代234d,以第5代蛹于11月上旬越冬,翌年6月中旬成虫出现,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为害。幼虫5龄。防治方法以营林措施为主。其危害苏铁情况以及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石吉朝 《昆虫知识》1993,30(3):132-134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is(Walker)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一年发生3~4代,第三代部分幼虫滞育越冬,形成局部的下一世代。目前对三化螟成虫发生期的中短期预测多采用分龄分级推算法,即根据田间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分龄、分级),统计各龄、级虫数占调查总虫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期(蛹壳)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百分率,以调查日期加上累加百分率达16%、50%、84%的蛹级(或虫龄)的相应历期(不足部分从下级蛹或虫龄取出补足),推算出成虫羽化始盛、高峰和盛末期。这种预测方法,是以当代幼虫全部能转化为蛹并羽化为依据的。在本地,用此法预测越冬代及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种群能量动态及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棉铃虫种群数量密度、年龄结构、存活率及虫体含能量,系统地分析了8种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中棉铃虫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及其为害特征.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的能量生产主要集中于第3代;其所引起棉花繁殖器官的被害量在第2、3、4代分别为11.83、16.65和9.52个·m-2.随着播种期的推后,2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和摄入量减少,3、4代值增加.实行套作种植使2、4代值减少,而3代值增加.棉铃虫种群摄食利用效率随世代增加而减小,其净生态效率以第3代最高,第4代居中,第2代最小.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空类型棉田棉铃虫各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在江苏丰县系统调查了棉田和玉米田中第三、四代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两种寄主田内棉铃虫种群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棉铃虫卵峰期至4龄幼虫高峰期的历期在玉米田要比棉田快4d,并以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的发育最快.两类寄主田内平均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时,其卵至6龄幼虫的存活率比产在其它阶段玉米上的存活率高.在江苏棉区目前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下,玉米田第三代棉铃虫是棉田第四代棉铃虫的重要虫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在江苏丰县系统调查了棉田和玉米田中第三、四代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两种寄生主田内棉铃虫种群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棉铃虫卵峰期至4龄幼虫高峰期的历期在玉为主田要比棉田快4d,并以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的发育最快。两类寄主田内平均存活纺无显著差异,但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时,其卵至6龄幼虫的存活率比产在其它阶段玉米上的存活率高,在江苏棉区目前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下,玉米田第三代棉铃虫是棉田第四代棉铃虫的重要虫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