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目的:了解校园豆腐加工的成本—效益,探讨其在学生营养改善中的应用,为农村学校开展学生营养改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了解校园豆腐加工的成本、产量和收益等情况;实地考察干预学校的食堂和豆腐加工场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就餐及其通过豆腐加工项目的受益情况。结果:校园加工豆腐可降低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每加工10kg豆腐的成本为21.0元,如果按市场价计算,可节省9元/10kg。校园加工豆腐每提供10g蛋白质的成本价为0.3元,低于直接购买的成本(0.4元)。一套豆腐生产设备,每年可生产豆腐21 000kg,基本能满足大规模学校(800人)学生一学年的优质蛋白质需求(25g/d)。结论:在农村学校开展豆腐加工项目,既能减少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还能为学生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优质蛋白质,可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校园种菜的成本 效益,探讨其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中的作用,为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经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校园种菜的成本、产量和收益等信息;通过与校长访谈,了解开展校园种菜的总体情况;实地考察学校食堂和菜地,了解学生就餐情况以及在校园种菜项目中的受益情况。结果:校园种菜可降低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种植0.07hm2蔬菜需投入成本为3 970元,净效益为1 030元。种菜学校提供200g蔬菜的成本为0.3元,比直接购买节省0.3元。每0.07hm2能满足31名学生一学年、每日400g的蔬菜需求。用近0.87hm2的地种菜,能满足大规模学校(800人)学生一学年、每人每日200g的蔬菜需要。结论:在农村学校开展蔬菜种植,既能减少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还能增加学生新鲜蔬菜的摄入量,弥补其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可在农村学校开展并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的生均食物供应水平,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每日生均食物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粮谷类257.5g、蔬菜196.4g、禽畜肉66.2g、鸡蛋9.9g、豆制品7.2g、牛奶0.0g、植物油12.9g。经检验,中小学、不同季节、不同供餐模式的7类食物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生均食物供应水平总体偏低,学校食堂应优化食物供应结构,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供应,预防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校园养猪模式的成本—效益,探讨了校园养猪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中的应用,为农村学校开展校园经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的生均膳食能量和营养素供应水平,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出营养素供应情况。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每日生均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能量1 560kcal、蛋白质48.2g、维生素A 75.2μg RE、维生素C 30.7mg、钙230.7mg、铁14.0mg、锌8.1mg。经比较,小学和初中(P值均<0.000 1)、不同供餐模式学校(P值均<0.000 1)的膳食能量和各营养素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能量和铁外,不同季节的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膳食能量和营养素生均供应水平总体偏低,建议学校食堂增加动物性食物的供应,预防学生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状况,为更好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各类食物供应量偏低的比例均已超过50%,其中鸡蛋、豆制品、牛奶等供应不足的学校比例分别达到81.5%、96.5%和79.9%。小学和初中、不同季节、不同供餐模式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食堂食物供应情况呈现小学优于初中、春秋季优于夏冬季、食堂供餐优于企业供餐等特点。 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普遍不足,应加强食堂配餐指导,增加蛋类、豆制品和奶类食物的供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和收入水平居民的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方法:利用2002年和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资料,分析不同年份辽宁省居民饮奶率、饮奶量及奶类所提供钙的变化。结果:辽宁省居民饮奶率为22.5%,城市是农村的7倍(35.8 % VS 5.1%),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和收入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为34.10±81.4g/d,城市是农村9.6倍(55.8±99.1g/d VS 5.8±32.0g/d),高收入组是低收入组的2倍(53.4±85.7g/d VS 26.2±70.8g/d);饮奶者饮奶量平均为151.9±107.8g/d,其中农村饮奶者奶类摄入量最低,为114.6±89.2g/d;6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为160.9±116.1g/d。同2002年相比,居民饮奶率增长了21.6%(18.5% VS 22.5%)。其中农村和低收入组增长幅度较大,饮奶率分别增加了1.7倍(1.9% VS 5.1%)和1.1倍(8.7% VS 18.0%);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基本持平,农村奶类摄入量虽然增加了近1倍(5.8±32.0g/d VS 2.9 ±23.9g/d),但仍处于最低水平。居民膳食钙平均每日摄入量为357.3±207.6mg/d,饮奶者钙的摄入量为非饮奶者1.6倍(506.8±224.1mg/d VS 313.9±180.8mg/d),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收入水平中饮奶者钙的摄入量是非饮奶者1.5~2.0倍。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小于EAR人群,比例分别为89.2%和96.3%,非饮奶者钙摄入不足的风险是饮奶者的1.1倍。同时,居民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仅为2.2%,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分别为4.4%和1.6%,饮奶者是非饮奶者的2.8倍。结论:10年间辽宁省居民饮奶率虽然上升,但饮奶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影响了居民膳食钙的供给,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饮奶状况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991—2015年中国15省(区、直辖市)中老年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9轮调查数据资料为基础,将有完整膳食数据信息的45岁及以上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人群奶类(包括液态奶、奶粉和酸奶,不含乳饮料和乳制品)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1991—2015年间,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居民饮奶率和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饮奶率从1991年的3.4%上升到2015年的14.7%;每日奶类摄入量由1991年的6.1g/d增加到2015年的20.2g/d。调查对象中饮奶者每日奶类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180.3g/d下降到2015年的137.0g/d。结论:1991—2015年我国中老年居民奶类消费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普遍摄入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学校食堂建设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为国家进一步推进保证学校供餐质量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699个试点县中,每个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当某种供餐模式不足2所小学或2所初中时,则抽取该供餐模式下所有学校作为调查学校。结果 共收集15 763所学校的完整数据,有食堂的学校占60.8%,初中学校有食堂比例(87.3%)高于小学学校(54.2%),西部地区(74.5%)高于中部地区(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几乎所有食堂供餐和混合供餐的学校都有食堂,仅25.7%的企业供餐学校有食堂。有42.2%的学校的食堂配备餐厅,初中学校(77.8%)高于小学学校(33.3%),西部地区(48.0%)高于中部地区(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1.7%学校的食堂同时有餐厅和桌椅。有28.4%的学校有小卖部。仅有11.7%的学校使用学生电子营养师(农村版)配餐软件。结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学校的食堂建设仍待加强,尤其是农村小学,学校设有小卖部现象较为普遍,学校营养配餐软件使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餐单营养标识对就餐者能量、脂肪和钠购买消费的影响。方法:在杭州市选取某连锁中餐厅的2家餐馆,其中1家为干预店、1家为对照店。收集餐馆食物信息,计算每道菜肴的能量、脂肪和钠含量。干预店使用餐单营养标识开展为期3个月的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在干预餐馆和对照餐馆收集2d(1d工作日、1d周末)销售小票,每餐馆每天随机抽取小票2人桌20单、4人桌20单、≥6人桌10单,合计400单。分析干预餐馆和对照餐馆平均每人每餐能量、脂肪和钠的购买消费变化差异。分析就餐时间和就餐人数对干预餐馆就餐者能量、脂肪和钠购买消费变化的影响。结果:共收集餐馆菜肴175份,每份菜肴平均提供能量709kcal、脂肪40.1g和钠1 876.2mg。餐单营养标识对就餐者能量和脂肪的影响在干预和对照餐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餐馆钠的购买消费减少了450.7mg/(人·餐),与对照餐馆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能量和脂肪的购买消费变化在不同就餐人数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人桌就餐者分别减少297.0kcal/(人·餐)和17.4 g/(人·餐),≥6人桌就餐者分别减少243.0 kcal/(人·餐)和6.0g/(人·餐),2人桌就餐者能量和脂肪购买消费有所增加。钠的购买消费变化在不同就餐时间和就餐人数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餐单营养标识可以减少钠的购买消费,就餐人数对于能量和脂肪的购买消费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的膳食营养素供应状况,为做好农村学校食堂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出营养素供应情况。 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蛋白质、钙、铁、锌的供应情况相对较好,供应不足学校比例分别为48.4%、45.7%、44.5%、34.3%;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C供应情况相对较差,比例分别为61.0%、82.3%、65.7%。除维生素A和铁外,小学和初中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季节的膳食能量和各类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钙和锌以外,不同供餐模式学校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能量和营养素供应状况有待改善,建议各地学校增加食堂动物性食物的供应,进一步落实学生营养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的摄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北京市密云区农村8所中小学537名学生,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零食与饮料消费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学生1w零食摄入频率10次及以上的有55.9%,平原高于山区(P<0.05),低年级高于高年级(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走读生高于住宿生(P<0.05),喜欢零食的学生高于不喜欢零食的学生(P<0.01),家长零食摄入频率高的高于频率低的(P<0.05)。影响中小学生零食摄入频率的因素有类型(OR=1.65)、零食是否影响正餐(OR=0.29/0.39)和家长1w零食摄入频率(OR=6.67E-10/8.41E-10)。结论:应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家庭、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营养知识宣传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描述中国7城市学龄儿童蛋白质摄入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和立意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儿童618名,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其一般情况、通过24h膳食回顾调查获得其膳食情况。结果:调查对象整体的蛋白质摄入量为502±267g/d,不同年龄组间蛋白质摄入量存在差异(F=2425,P<005),11~12岁组最差、7~岁组最好。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蛋白质摄入量不同,早餐的蛋白质摄入量最少,中位数为125g/d;午餐和晚餐的蛋白质摄入量相近,中位数分别为232、224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94,P<001)。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中,动物性食物占总蛋白质摄入的比例为522%、植物性食物占478%。动物性食物中对蛋白质摄入贡献最多的前5类食物分别为猪肉、蛋类、家禽类、鱼/贝/虾类、牛肉;植物性食物中对蛋白质摄入贡献最多的前5类食物分别为大豆/豆腐/其它豆制品、大米、烙饼/煎饼/烧饼/油饼、面条、面包/饼干。结论:7城市学龄儿童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发生率较高,蛋白质在三餐中的分配不均,摄入优质蛋白质(动物性食物、豆类及豆制品)的比例较为理想,但膳食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4.
比较西藏林芝地区牛奶子果实在青果期与红果期各营养品质生理指标的差别,初步探究牛奶子成熟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特征,以期对高原牛奶子果实资源的采摘时期的确定有一定指导作用。结果表明:牛奶子果实青果期与红果期的各生理指标差异十分明显。总糖、番茄红素、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IPI)、Na、Fe、P的含量红果期明显高于青果期;干物质、淀粉、抗坏血酸(Vc)、蛋白质K、Ca、Zn 、Mg的含量则相反;可溶性糖与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差异不明显。牛奶子果实红果期番茄红素8935.00mg/kg的含量也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牛奶子果实资源,说明高原产牛奶子果实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为提高其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黔北3所高校393人,其中男生117人(29.8%)、女生276人(70.2%),进行问卷调查,以BMI来评价大学生营养状况。结果:每月饮食费<500元占64.6%;大部分学生存在多种不良饮食行为;营养不良筛检率28.8%、营养过剩6.4%,女生(34.8%)营养不良筛检率明显高于男生(14.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大学生高于营养正常及过剩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黔北地区大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突出,与挑食/偏食不良饮食行为及经济水平有限有关。应加强营养教育,提高学校餐饮质量,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CA)是促进根际生长假单胞菌分泌的重要抗菌物质。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和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对假单胞菌株M18(Pseudomonas sp. M18)的gacA基因突变株M18G的次级代谢产物PCA发酵的营养条件进行建模。运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试验,从12个营养成分中筛选出4个关键的组分,进而采用RSM 法对这4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各营养因子之间的关系图。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合理地模拟并优化发酵中各参数及其浓度,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为:黄豆粉33.4g/L,葡萄糖12.7g/L,大豆蛋白胨10.9g/L和乙醇13.8 g/L, M18G菌株经60 h发酵培养,最高PCA产率能达到1.89 g/L,比优化前提高了6倍左右。各营养因子的等值线图表明黄豆粉和乙醇在PCA高产发酵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提供了提高PCA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并为其未来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云南高校大学生奶及奶制品摄入状况、营养知识及其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方法: 2017年5—6月,采用分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省6所高校663名大学生进行奶制品消费情况调查。结果:云南高校大学生奶制品人均摄入量为87.59g/d,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奶制品摄入量,城市显著高于农村(P<0.05)。关于奶制品相关知识正确率,高温灭菌奶保质期的调查,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奶制品与乳饮料营养价值高低的调查,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奶制品是否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调查,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在消费频率和消费支出方面,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大学生不同奶制品购买因素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购买奶制品主要因素是品牌(P<0.01)和价格(P<0.05);关于新口味奶制品开发,水果味是大学生最愿意尝试的口味。结论:大学生奶制品摄入量总体较低,且奶制品相关知识有待提高,应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摄入更多的奶制品。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和四年生5月份的枸杞叶(LL)中的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成分,结果表明:LL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牛磺酸。其中,一年生的LL中碳水化合物(38.30 mg/100 g)、脂质(0.25 g/100 g)、钠(483.25 mg/100 g)、钾(317.16 mg/100 g)、氨基酸(7.98 g/100 g)含量最高;四年生的LL中蛋白质(34.42 g/100 g)、灰分(25.18 g/100 g)、钙(385.82 mg/100 g)、甜菜碱(981.50 mg/100 g)、牛磺酸(481.02 mg/100 g)含量最高。本研究为LL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结构和膳食摄入量,评估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以我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2005)及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的膳食指南为推荐量,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血透患者连续3d膳食摄入情况,分析食物来源和饮食结构,评价每日食物及每日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各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的差异性。结果:根据食物分类,血透患者日均摄入量排在前三位分别是蔬菜类(247.5g,占34%)、谷类(209g,占28.7%)和水果类(71.5g,占9.8%),排在末三位分别是鱼类、豆类、蛋类(13.7g,占1.9%;22.2g,占3.0%;27.6g,占3.9%);动物性食物是蛋白质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62%),植物性食物是钙、铁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占53%和69%);与推荐量相比,血透患者除了维生素E和钠的摄入量大于推荐量外,日均总热卡和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推荐量;部分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和部分矿物质(锌、硒、铁等)摄入量低于推荐量(P<0.05)。结论:血透患者普遍存在膳食摄入不足的问题,大部分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不能满足血透患者营养需求,建议加强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营养知识掌握现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典型抽样,抽取北京核心城区和郊县城区数所代表性中学学生,开展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市6所中学1 192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初中生789人、高中生392人,男生600人(50.80%)、女生581人(49.20%),平均年龄13.72±1.58岁(最小11岁、最大19岁);中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59.37,初中生59.78,高中生58.53;女生61.08,男生57.71;学生对不同类别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显著(P<0.05);女性学生、与父母同住、父母学历高与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北京市中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处于不及格水平,对不同知识类别的知晓度差异显著,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和掌握营养知识缺乏系统连贯性。学校课程设置、年级、性别、父母学历、居住状况等影响学生营养知识掌握状况。学校应考虑家庭和社会参与,衔接初高中阶段课程教学,加强系统、综合和连贯性的学生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