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孕期进行免疫接种可保护孕妇、胎儿及婴儿免受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之苦。母体中的免疫球蛋白G可穿过胎盘进行主动转运,在新生儿和婴幼儿对疫苗的主动免疫发挥效益之前,为其提供被动免疫保护。目前,推荐为孕妇接种流感灭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其他几个疫苗,包括肺炎球菌疫苗、B型链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孕期的免疫效力进行  相似文献   

2.
王然  陈辉  安静 《微生物学报》2017,57(2):188-196
寨卡病毒系由伊蚊传播的黄病毒,超过20亿人在其流行区域生活。近几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寨卡疫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严重威胁。已有研究证实寨卡病毒感染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造成新生儿小头症。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率先报道的寨卡疫苗为一款DNA疫苗,其在设计、制备和生产方面均较其他类型疫苗更加简易,且可避免可复制型疫苗因毒力回复而造成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威胁,在寨卡疫苗的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他传统类型疫苗和基于抗体的新型疫苗等均有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文将扼要综述寨卡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在婴儿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和老人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没有有效的可利用的疫苗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一些障碍:非复制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可引起过度的Th2型应答,增强了疫苗接种者自然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而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作者以前发现含有Toll样受体4配体单磷酰类脂A的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体可加强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并且使免疫应答倾向于Th1型应答,也就不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由于黏膜免疫接种是诱导呼吸道合胞病毒特  相似文献   

4.
百白破疫苗在婴幼儿中长期广泛地应用改变了百日咳疾病的流行模式,即完成免疫程序的婴幼儿可获得免疫保护,由于没有相应的免疫措施致使青少年和成人的免疫保护力迅速衰减。然而这部分人群的感染,导致其成为婴幼儿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另外,尽管百日咳抗体能有效地通过母体胎盘传递给胎儿,但由于母体抗体水平过低且婴儿血清抗体迅速下降,使得新生儿得不到足够的保护。目前,对青少年进行加强免疫及在孕期接种青少年及成人用百白破疫苗(即常规剂量的破伤风和减量的白喉和百日咳抗原配制的百白破疫苗)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现就青少年及成人用百白破疫苗在不同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推荐孕妇接种时间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的重大问题。为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667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研究。这些孕妇按HBV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及阴性组、DNA阳性组及阴性组;按是否于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注射组及未注射组。婴儿于出生24h内均肌内注射HBIG100IU,并按0、1、6方案注射10μg重组酵母HBV疫苗;8~12月龄后随访婴儿,并进行HBV标志物(HBV-M)检测。667个婴儿中,20例感染HBV,免疫阻断失败率为3.0%。孕妇HBeAg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7%,阴性组为0.2%,两组差异显著(P<0.001);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3.0%和83.1%,无显著差异(P=0.988)。孕妇DNA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1%,HBVDNA均≥6log10copies/ml。孕期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3.7%和2.7%,无显著差异(P=0.479);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4.4%和82.4%,无显著差异(P=0.519)。孕妇HBeAg阳性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8.4%和8.9%,无显著差异(P=0.892)。孕妇HBeAg阴性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0%和0.3%,也无显著差异(P=0.538)。11例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中,10例出生时血清HBsAg已为阳性;8~12个月后随访,HBsAg仍持续阳性,提示为宫内感染。本研究证实,孕期注射HBIG未能提高婴儿对HBV疫苗加HBIG的免疫阻断效果。宫内感染可能是疫苗加HBIG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降低孕妇血清HBVDNA的措施,如对孕妇进行抗HBV治疗,也许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正>幼龄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有其必要性,可通过母亲接种疫苗或者婴儿尽可能早接种疫苗来实现。在一项开放对照的研究中,给孕妇接种23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PPV)、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或者单独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能提供交叉保护的疫苗,本研究在证实A型、B型流感病毒HA1 DNA能够提供抗流感病毒保护的基础上,将编码A型和B型流感病毒HA1的基因构建在同一质粒中,制备成嵌合DNA疫苗.将该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并以致死量同种流感病毒A/PR/8/34或B/Ibaraki/2/85攻击,通过测定小鼠的血清抗HA抗体和保护效果(包括存活率、肺部病毒量和体重丢失率)来评价DNA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A、B型流感病毒HAl嵌合DNA疫苗能保护小鼠抵抗两种致死量流感病毒的攻击,具有提供交叉保护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弱毒疫苗是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世界上首例慢病毒疫苗,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慢病毒弱毒疫苗。EIAV弱毒疫苗的成功应用不仅消除了该疫病对马业的威胁,而且在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该疫苗克服了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差的难点,能有效地提供对同源和异源毒株的免疫保护。因此,在分子水平上阐明EIAV弱毒疫苗的减毒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对于研究慢病毒免疫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EIAV弱毒疫苗的致弱机理及其诱导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解析了EIAV弱毒疫苗及其强毒株的基因组进化特征、揭示了疫苗致弱规律和疫苗有效组成、提出了"EIAV弱毒疫苗可能起源于EIAV准种的一个小分支"的假说;发现EIAV弱毒疫苗可有效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早期诱导的高水平细胞免疫与免疫保护呈正相关;证明了疫苗株的抗原多样性组成是其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成果拓展了慢病毒疫苗研究理论和实践认知,可为其他慢病毒尤其是HIV-1免疫原的设计以及免疫保护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主要以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其感染孕妇后,可导致胎儿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感染成人后,可引起以神经缺陷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症。近年来,寨卡病毒已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威胁,因此,各国相关研究人员均在积极研制安全有效的ZIKV疫苗,以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和蔓延。现就ZIKV的基本特征、目前正在研究的几种ZIKV候选疫苗,如减毒活疫苗及嵌合活疫苗、全灭活病毒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作一概述,旨在为该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余传霖 《微生物与感染》2004,27(2):37-38,48
由于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高水平耐药性以及对万古霉素耐受性的出现,强调了采用其他方法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性,即进行免疫接种。应用与在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中所用相同载体蛋白偶联的肺炎链球菌偶联疫苗,与多糖疫苗作比较能较好地增强婴儿和儿童的免疫应答,并且能在世界范围内增强预防肺炎链球菌疾病的能力。本文综述了有关多价肺炎链球菌偶联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包括对疫苗的评估、为了疫苗的进一步发展而对有效载体蛋白的鉴定、有关临床试用新型疫苗和质量控制,以及预防肺炎链球菌的其他疫苗。  相似文献   

11.
寨卡病毒自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以来,已经在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地造成多次暴发流行,且在中国已有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报道。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寨卡病毒主要依赖感染病毒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以及血液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血播散并可跨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一般临床症状较轻,但有可能出现格林巴利综合症,婴儿小头畸形也与寨卡病毒感染孕妇有关。寨卡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防蚊控蚊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并在重点地区加强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2.
金丝雀痘病毒(canarypox virus,CNPV)引起的雀痘是一种禽类传染性疾病。CNPV感染后可在宿主体内诱导细胞、体液和黏膜免疫应答,经过改造可开发为一种候选疫苗载体,其可表达病毒和寄生虫的多种蛋白,因此,研制重组CNPV载体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国外学者已构建了多种类似疫苗,如马流感病毒(equine influenza virus,EIV)、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非洲马病病毒4型(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 type 4,AHSV?4)、蓝舌病毒17型(bluetongue virus serotype 17,BTV?17)、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巨细胞病毒(cytomelovirus,CMV)、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和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等。概述了CNPV载体介导的病原体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制现状,旨在为病毒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轮状病毒仍是引起脱水腹泻的最常见病因,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典型。这些国家的儿童为免疫攻毒试验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迅速评估可能提高保护力的新型候选疫苗。本文作者评估了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RotarixTM)作为减毒活病毒攻毒试剂的效果。作者共纳入22名在6周龄和10周龄时接受两剂标准剂量的RotarixTM的赞比亚婴儿,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的探索性研究。第一剂疫苗为初免剂,第28天的第二剂疫苗为减毒活病毒攻毒剂。  相似文献   

14.
经历第1代和第2代疫苗失败磨难后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领域,终于在漫漫征途中看到了一线曙光。第1、2代联合疫苗在泰国开展RV144Ⅲ期临床试验,首次显示预防HIV感染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更为广谱的中和抗体及其晶体结构的获得、抗体基因的直接导入产生的免疫保护、嵌合型T细胞表位疫苗和复制型病毒载体疫苗的推进,为产生较RV144保护效果更好的疫苗提供了技术和策略支持。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中国HIV疫苗联盟在合作攻关中推进创新性HIV疫苗的研究。全球和地区层面的科技合作,为中国HIV疫苗研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5.
正英国2011—2012期间开展了一个开放的、非随机的研究,以评价婴幼儿常规初免完成后的抗体应答水平,免疫接种包括两剂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Men C)结合疫苗(MCC),在3月龄和4月龄进行接种。根据当地的疫苗供应情况,两剂接种疫苗的每一剂可任用三个被许可的MCC疫苗中的一种。在赫特福德郡和格洛斯特郡,在全科诊所(GPs)登记的足月健康婴儿,初免四周后要提供一份血液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百日咳(pertussis)再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婴幼儿是主要的高风险群体,感染后可导致严重后果。孕期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被认为是预防婴幼儿感染百日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认可。有些国家已将其纳入免疫规划,但在中国目前仍未实施。迄今为止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最佳孕期接种时间及孕期接种是否会影响婴儿主动免疫应答仍需进一步研究并加以明确。现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 aPV)全球孕期接种的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苗Vero细胞毒种研制中,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PS-6(Ⅰ型)、L99(Ⅱ型)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代,并对其病毒滴度、免疫原性、传代稳定性等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株病毒在Vero细胞上传代适应后,病毒滴度达8.5 lgCCID50/m l,免疫原性检查,将病毒灭活制成疫苗免疫家兔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1:10,其他检测符合规程要求。因此,适应的PS-6(Ⅰ型)和L99(Ⅱ型)毒种可用于制备Vero细胞出血热疫苗。  相似文献   

18.
<正>近来在发达国家建议对婴儿从12月龄起进行抗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MMRV)的免疫接种。然而在扩大的免疫规划中,WHO建议对9月龄的婴儿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因此,MMR或MMRV疫苗是否可以在此年龄(即9月龄)给予接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白斑综合征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水产养殖业中爆发以来,其病原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研究一直在深入开展,特别是WSSV结构蛋白的功能学研究尤为广泛,其主要方向集中在病毒囊膜蛋白对虾体的免疫保护上,并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效果。从利用病毒囊膜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免疫虾体、利用囊膜蛋白对应抗体保护虾体、构建囊膜蛋白基因核酸疫苗和利用RNAi干扰技术保护虾体等四个方面,对当前WSSV囊膜蛋白在对虾免疫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一展望,旨在为及早开发出有效防治白斑综合征疾病的技术途径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蜥蜴利什曼原虫是一种新型疫苗载体,它已用于研发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刚地弓形虫、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人乳头瘤病毒16型、丙型肝炎病毒疫苗。本文就重组蜥蜴利什曼原虫载体疫苗研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