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田园杂草为害严重,急待防除。实践证明,化学防除见效快,而生态防除却是经济实惠、有效的方法。单项防除杂草的措施不是根本办法,应该进行综合防除,而“防重于治”,加强杂草检疫工作,又是最重要的措施。一、田园“杂草”、“恶性杂草”的概念和杂草危害的严重性从生产实践出发,可将植物分为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作物)和杂草三大类。田园中的“杂草”,在多实性(结的籽实多) (表1)和脱落性(随成熟、随脱落)等方面还保持着野生植物特性,但不属于野生植物的范畴(李扬汉,1981)。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杂草凡田间不是人们有意识栽培的植物,都算是杂草。田间杂草是从周围草地传布到栽培地中的;久而久之,一部分草类脱离了它们原来的生长地,习惯于栽培植物出生长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它们便成为具有特殊生物学性能而难以防除的一些植物。二.杂草的生物学分类及其为害季节杂草大致可以分为一年生与多年生两类。根据苏联植物学家的研究,一年生杂草又分为春性、冬性、越冬性和二年生四类,后三者在植物学上统称  相似文献   

3.
李保平  孟玲 《生态学报》2007,27(8):3513-3520
传统生物防治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危害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近来对传统生物防治的批评主要集注于,引进的生防作用物攻击威胁本土非靶标生物。引进的生防作用物可能对本土非靶标生物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这类影响通过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以及通过同一营养级内生物间的竞争关系,而影响本土非靶标生物群落。列举若干杂草生物防治案例对以上影响方式及其发生途径进行了评述。就防范杂草生防作用物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下对策:(i)把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生物作为最后的有效手段;(ii)适当增加对非靶标生物潜在影响的生态学评估;(iii)选择寄主专一性强而且能有效控制靶标杂草的天敌;(iv)加强对杂草传统生物防治的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Bt棉田边缘杂草带对棉田内叶螨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4年,在冀南棉区系统研究了棉田边缘杂草带对棉田内叶螨发生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转Bt基因棉化防田(使用杀螨剂控制棉叶螨且保留棉田边缘杂草)、转Bt基因棉对照田(保留棉田边缘杂草)和转Bt基因棉除草田(去除棉田边缘杂草)。结果表明,2003年6月28日~8月7日,处理间的叶螨发生量和有螨株率差异明显。2003年叶螨发生高峰期(7月28日),对照田的百株平均螨量达834头,分别是化防田、除草田的9.4倍和11.5倍;对照田的有螨株率的峰值为34.7%,分别高于化防田和除草田6.4%和12%;棉叶螨的总计值,对照田分别是化防田和除草田的5.8倍和5.5倍。2004年7月10日~8月29日,对照田的百株螨量和有螨株率明显高于除草田和化防田。2004年叶螨发生高峰期(8月10日),对照田的百株平均螨量达1 222头,分别是化防田、除草田的4.3倍和23.4倍;对照田的有螨株率的峰值达100%,分别比除草田和化防田多75%和87%;棉叶螨的总计值,对照田分别是化防田和除草田的4.9和9.7倍。两年中,除草田和化防田的百株螨量和有螨株率峰值出现日期有所不同。对照田内,棉田边缘杂草至所调查的棉株距离同螨害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本研究表明,去除棉田边缘杂草的棉田,叶螨发生始期较晚且发生量较少;棉田边缘杂草到取样点的距离与棉叶螨的为害程度呈直线负相关,距离越近,叶螨的发生为害越重。  相似文献   

5.
<正> 《生物防治的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Biological Control)一书是在国际生防组织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生防中心主持下,由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名生防专家集体撰写的。美国生防权威人士胡发克(Huffake,C.B.)和麦森杰(Messenger,P.S.)两人担任该书的主编。1976年,大学出版社(Academic Press)出版。共788面。  相似文献   

6.
<正>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在沈阳一年发生二、三代,1970年以前,主要为害世代是第一、三代。但近年来随着作物相的改变,二代为害夏播向日葵、玉米日趋严重。由于目测法和陶土法查卵很难找到,故常出现防治失机的被动局面。为此,我们从1976年至1978年对小地老虎成虫产卵习性进行了研究。 一、试验方法及结果 1.杂草成分测定 小地老虎在灰菜、刺儿菜等杂草上落卵量大,早有报道,但对其机理尚不清楚。为了弄清上述问题,首先对几种杂草叶片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长期多次释放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Amblyseius)cucumeris)是否会对橘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我们在福州马尾和晋安试验区的2个橘园分别设置生防园、自然园和化防园,连续两年每月两次在各处理橘园的树冠和地面杂草中采集并记录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区的物种丰富度(S)均以生防园最高,且都显著高于相应的化防园和自然园;马尾试验区三种处理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依次为生防园>自然园>化防园,晋安试验区则为自然园>生防园>化防园,表明释放胡瓜新小绥螨防治柑橘害螨,减少农药的使用,能恢复或增加橘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此外,释放胡瓜新小绥螨未对橘园原有的捕食螨类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杂草在农业生产上造成的损失很大,不仅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成为多种多样病虫害的媒介。美国1930年统计,其全国每年因杂草为害平均最少损失450万美元,而根据最新的资料,其每年损失甚至超过5亿美元,这个数字比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大许多倍。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估算蝗虫在放牧草场为害损失的方法几乎都是用来测定对牧草秋季产量的影响,而实际上,在估算放牧草场蝗虫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时,牧草的现存量而非秋季产量是更应考虑的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测定蝗虫对牧草现存生物量影响的新方法,即野外挂笼饲养与蝗虫种群动态相结合的估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放牧草场蝗虫种群经济阈值模型;α_0 α_1M_1_α_2M_2_ α_3S_1 α_4S_2=C其中,M_1:狭翅雏蝗生物量;M_2:宽须蚁蝗生物量;S_1:狭翅雏蝗平均个体重量,S_2:宽须蚁蝗平均个体重量;α_0-α_4:常数.同时引入蝗虫种群数量和生物量两项参数来表达蝗虫种群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苧麻黄蛱蝶(Pariba vesta Fab.)俗称麻虫,是我县的重要害虫。1959—1965年我们对其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在全县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住虫害。现将工作结果分述如下。 生 活 习 性 黄蛱蝶在我县一年发生两代。三麻收割后以五、六龄幼虫于11月上、中旬迁移到麻地边、山坡杂草及土缝等处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为害头麻,4月上旬是第一次为害高峰,5月上、中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虫。6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为害二麻,出现第二次为害高峰,9月上、中旬为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为害三麻,出现第三次为害高峰。  相似文献   

11.
张黎华  冯玉龙 《生态学报》2007,27(2):802-809
随着生物入侵所引起的生态及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对有害入侵生物的防治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生物防治因具有持续、高效、安全等优点,已成为防治有害入侵生物的重要方法。传统生防是防治有害入侵杂草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简单介绍生物防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传统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天敌逃逸假说,生防因子对外来人侵种的影响及其对本地非目标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开展生物防治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不同稻作区286块水稻主栽品种稻田有害生物种类组成及其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讨论了云南水稻有害生物群落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3种稻作区有害生物主要种类、发生动态及其复合为害特点差异显著,粳稻区叶鞘腐败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叶蝉类、粘虫类、蛀茎类发生严重,籼粳交错区纹枯病、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籼稻区叶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高于水稻冠层杂草发生严重;而稻曲病、稻飞虱和低于水稻冠层杂草在3种稻作区普遍存在且发生严重.杂草在水稻整个生长季节均有发生且种类较多,其中稗草、慈姑、眼子菜、紫背浮萍等在3种稻作区发生均较严重.粳稻区和籼稻区有害生物复合为害整体水平高于籼粳交错区.就云南水稻有害生物群落的演化而言,稻曲病、纹枯病和稻飞虱在各稻作区发生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杂草优势种类正在由以一年生杂草为主朝着以多年生恶性杂草为主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小嵩草(Kobresia parva)草甸连续2年的牦牛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了暖季和冷季放牧草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年的放牧期内,小嵩草草甸2季草场优良牧草的盖度随放牧强度的提高呈降低趋势,而杂草的盖度呈增加趋势;2季草场对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组的优势种均为小嵩草和垂穗披碱草,但暖季草场重度放牧下主要优势种变为鹅绒委陵菜和阿拉善马先蒿,冷季草场重度放牧下小嵩草和鹅绒委陵菜为主要优势种;放牧强度之间的差异越大,2季草场各放牧处理间群落的相似性程度越低,说明放牧强度是引起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群落变化的主导因子.2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对照组最低,中度放牧组最高,其指数排序为:对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中度放牧,这一结果支持“中度干扰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控制外来杂草的入侵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马瑞燕  王韧  丁建清 《生态学报》2003,23(12):2677-2688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外来有害植物入侵,严重威胁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利用从原产地引入食性较专一的天敌来控制外来杂草是杂草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有保护环境一劳永逸的效果。简要介绍了国际生物防治概况,统计表明全世界至少有133种目标杂草进行生物防治,主要分布在菊科、仙人掌科和含羞草科,63科369种无脊椎动物和真菌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天敌,利用最多的天敌是鞘翅目象甲科和叶甲科昆虫,其中大多数项目是治理外来杂草的。杂草生物防治最活跃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和新西兰。重点论述了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我国杂草生物防治起步晚,传统杂草生防的目标杂草有4种,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豚草和水葫芦,其中,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获得成功。共引进天敌14种,输出天敌23种,与世界上生物防治先进的国家比尚有距离。中国应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外来杂草开展生物防治。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为害情况 粘虫在广东各地分布普遍,主要为害晚稻和各种小麦,其次为害玉米、甘蔗与禾本科杂草。历年为害水稻是间歇性的,例如1953,1955,1958年各地为害严重。1958年仅在韶关专区就有曲江、南雄、始兴、从化、连山等18个县市,约14万亩的面积上有粘虫发生。 曲江县马坝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下旬至10月  相似文献   

16.
放牧对黄河低阶地盐化草场土壤水盐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选定黄河低阶地地形大致相近的放牧草场与封育草场,按实地情况分别设置长770m(放牧)、370m(放牧)和240m(封育)3条样线,采用校正后的便携式WET Sensor以10m为间隔进行土壤水盐的分层(0~10cm,10~20cm)测定,并对其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低阶地盐化草场表层土壤水盐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高于下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低于土壤盐分且层间的相关性较高;放牧使土壤水盐之间的相关程度增大,变异降低,且使土壤水分存在一定的冗余.所研究草场的土壤水盐表现为中等或强烈空间自相关,封育盐化草场水盐空间相关尺度的差异较小,而放牧草场则相反.持续放牧已经成为一种稳定影响盐化草场水盐空间分布的结构性因素,使盐化草场的水盐空间异质性减弱.盐生植物在草场内随机分布且不受放牧干扰,是封育盐化草场随机作用较强的最可能原因;而放牧草场内牲畜的啃食和践踏对盐生植物和土壤结构改变所形成的反馈作用大大降低了这些植物对水分特别是盐分的再分配,进而导致放牧草场水盐的含量趋于增大且分布格局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17.
草场植被影响高原鼠兔密度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重要害鼠之一。它啃食优良牧草(皮南林,1973),挖洞堆土,破坏生草层,是畜牧业生产中的一大害鼠。有关高原鼠兔和草场植被的关系,皮南林(1973)、梁杰荣等(1978)、肖运峰等(1979;1981)已做了一些工作。然而多数作者仅论述了鼠兔危害草场,致使草场退化的一面;而草场植被对高原鼠兔的反作用方面的问题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以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为对象,研究了该区各类草场生境特点及生态条件,探讨了该地区草场草种组成及生产力变化因素,根据典型样区草场物种及生镜,将本区草场资源划分为低湿地草甸草场、农田隙地草场、干草原草场、草甸草原草场及人工灌木草丛草场5个类型,并对其产量及载畜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低湿地草甸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最高,牧草质量好,但仅占总土地面积的0.5%左右。只能作为辅助草场;干草原草场面积最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1%左右,但单位面积产草量较低,而人工灌木草丛草场群落总盖度70%左右,产草量3500kg/hm^2,载畜量最大,是该区主要草场。同时本文对天然草场的更新能力及人工改良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草补种、轮封轮收、固定草场使用权等草场复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田杂草是指生长于农田,妨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非栽培植物。据调查我国主要农田杂草有500余种,它们或与作物争夺肥水、争夺阳光,或滋生病虫,或直接寄生于作物上,或分泌毒素抑制作物生长,甚至有些杂草还带毒直接影响人畜健康和安全。由于杂草比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繁殖快,因而成为农业生产的大敌。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每年受杂草危害损失达10%左右,仅美国每年由于杂草造成的谷物损失就达90—100亿美元。因此,农田杂草防除日益受到各国重视。 传统的防除杂草的方法是耕作防除,即依靠人力、畜力或机械动力牵引各种农具进行中  相似文献   

20.
植物基因工程应用于杂草综合管理的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征  毛雪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430-436
杂草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造成农作物减产;化学除草剂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杂草还可能从近缘的转基因作物中获得某些抗性性状,转变成“超级杂草”,这些都增加了杂草管理的难度及复杂性。近年来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人们已分离出许多目的基因,如各种器官或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细胞毒素基因、可提高作物活力的优势基因及异株克生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等。运用这些基因可建立杂草综合管理的新策略:①向作物中导入“终止因子”或开花抑制因子,当作物与近缘杂草杂交后,所形成的后代变成一种“自杀杂草”而不能存活;②控制某些性状的基因对作物是有益的或中性的,而对杂草是有害的,将这些杂草的“不适应因子”基因导入作物后,作物与杂草杂交产生的后代将缺乏竞争力和适应性,同时这种“不适应因子”在杂草群体中传播又可造成整个杂草种子库的衰减;③通过遗传工程改良各种生物控制剂,如特异性侵染杂草的细菌、真菌病毒、昆虫等病原物,从而可直接将杂草杀死或降低其适应性;④将一些能增加作物活力和部分力的优势基因导入作物中,可促进作物更有效地与杂草竞争;通过遗传工程改良那些能专一性地促进作物生长的微生物也会增加作物的竞争力;⑤利用异株克生现象,开发能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物品种,并采用转基因技术将控制异株克生化合物产生的全套代谢途径或某一关键步骤导入目标作物中,可提高作物的异株克生潜能。这些新策略的实施,将运用分子标记及其辅助育种、基因图谱克隆、基因沉默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等DNA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