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陕北天然草场的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陕北天然草场的植物种类组成,地域分布和群体生产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将本区草场资源划分为6个类型,干草原草场,草甸草原草场,草本半灌木草场,灌木草丛草场,低湿地草甸草场及农林隙地杂类草草场,根据各类草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和改良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 NPP数据的青海湖流域产草量与载畜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评价区域草地生产力状况, 是制定牧区草畜平衡策略, 保障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基于MODIS NPP产品数据, 对青海湖流域草地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和评价。结果表明: (1)牛羊可食性最高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 其单位面积产草量估算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6.15 g·m-2, 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估算区域尺度的产草量。(2)全年干草产量为145.42万t, 其中能被牛羊直接采食利用的牧草共计59.18万t, 理论载畜量为81.07万羊单位; (3)影响单位面积干草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 海拔3500 m以下地区, 是活动积温且与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呈负相关关系; 3500 m以上地区, 是温度且与单位面积产草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高寒地区合理规划牧业生产活动、生态补偿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也可为全国其他牧区的草原产草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草场退化现象十分普遍,据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场的面积已占到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43.8%。草场退化不仅使产草量降低,而且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探讨了退化草场砂质暗栗钙土的土壤水分状况及几种改良措施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朗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平武县西北部,气候冬寒夏暖,年平均气温10℃左右。其自然景观由下而上可分为:次生杂灌、桦木、云杉林;次生阳坡灌木草丛;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禅岩流石滩。1987年5月至9月,我们用矩形网格式样地捕捉法,调查了该保护区境内的小型兽类资源。共调查样地60个,面积67.5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24%。得小型兽类标本1396号,隶属于3目7科27种。其中,食虫目2科10种;兔形目1科2种;啮齿目4科15种。王朗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名录分布(栖息环境:1.示次生杂灌、桦木、云杉林;2.示次生阳坡灌木草丛;3.示针阔…  相似文献   

5.
江西荒山灌木草丛的群落学特征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居新 《生态学报》1982,2(4):317-326
在以往中亚热带植被研究中所提到的有关概念,如草坡、荒坡、山地草原、荒山草甸、荒山草丛、灌丛高草群落、草山草坡、灌丛与荒山草地、次生灌草丛、亚热带次生稀树草丛、草灌丛、亚热带草丛、丘陵荒山荒地、丘陵荒坡和亚热带稀树灌木草原等等,均可认为是亚热带荒山灌木草丛的同义语。但,为与Steppe、Meadow(Prata)、Savannah及撩荒地等加以区别,我们采用了“荒山灌木草丛”的术语,而冠以“荒山”二字是为体现其动态特点和人为利用特点。 亚热带荒山灌木草丛在植被类型学上属于“灌丛和灌草丛”植被型组,但却分属于不同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可见“荒山灌木草丛,并非植被类型学的概念,而是亚热带地区地  相似文献   

6.
吉泰盆地位于江西省中南部,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该盆地足个典型的红壤丘陵盆地,丘陵约占盆地总土地面积的1/2以上,土壤多属发育在红色、紫红色砂砾岩和紫色页岩风化物上的红壤,pH 值4.5—5.5。草丛植被即通称的亚热带草坡,是吉泰盆地丘陵区现状植被中面积最大的一类,约占盆  相似文献   

7.
调查和分析甘肃省祁连山西段及酒泉盆地草地和植被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发现该区草地类型主要为沼泽草地、低湿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地、山地荒漠草地、荒漠化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以及高寒荒漠。分析了草地资源现状和合理利用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该区草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根据MODIS遥感数据和同期地面调查数据,对我国2005年草原产草量进行了系统估算。用MODIS数据计算全国草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针对6个不同类型草原区建立了NDVI和地面样方的产草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用这些模型推算全国草原产草量分布。结论如下:(1)2005年我国草原有3个牧草高产中心,分别位于东北呼伦贝尔草原、锡林浩特草原和大兴安岭西麓;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中南部以及新疆西北部;(2)2005年全国草原干草总产量达到29421.39万t,平均单产达到829.67kg/hm^2干草;(3)2005年干草产量位列前7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西藏、黑龙江和甘肃;例如,内蒙古因草原面积大而成为我国第一大草原牧草生产省,2005年有6037.08万t干草;(4)总产草量位于前5位的草地类型依次为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与山地草甸类;(5)2005年8月份全国草原产草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总体持平;各草原大省的变化情况分别为:青海、甘肃2省区的草产量略有增加,青海增加了9.02%、甘肃增加了3.63%;内蒙古减少约3%;西藏、新疆和四川3省区基本与2004年同期持平。研究结果对我国草原监理、草原畜牧业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定海  李新荣  陈永乐 《生态学报》2016,36(11):3273-3279
灌木是我国沙漠地区主要的优势植物类型,固沙灌木的存在有益于沙丘的固定进而有利于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基于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50多年的人工植被区长期观测研究,建立生态-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地区固沙灌木盖度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固沙灌木的建立改变了沙区原有的生态-水文过程,在固沙灌木建立40多年后,固沙灌木的盖度和深层土壤水分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灌木盖度逐渐稳定在(10±0.9)%左右,而深层土壤水分稳定在(2.58±0.2)%左右。因此,在年均降雨量为186mm的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土壤水分的最大植被承载力为:灌木和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分别维持在10%和60%,深层土壤水分维持在3%左右。  相似文献   

10.
海桑(6年生)与秋茄(11年生)人工混交林和海桑、秋茄人工纯林共3种类型(类型Ⅰ、Ⅱ、Ⅲ)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38.530、20.012和29.405t·hm-2,其中类型Ⅰ乔木层占41.0%,灌木层占59.0%,类型Ⅱ乔木层占93.3%,灌木层占6.7%,类型Ⅲ灌木层占100%;生物量年均净积累量分别为4.701、3.380和2.673t·hm-2·a-1.3种类型10种营养元素总积累量差异明显,分别为765.570、343.925、555.886kg·hm-2,其中类型Ⅰ乔木层占41.8%,灌木层占58.2%,类型Ⅱ乔木层占92.3%,灌木层占7.7%,类型Ⅲ灌木层占100%;生产单位净积累干物质对营养元素吸收量及营养元素归还率因林分类型各异,类型Ⅰ、Ⅱ、Ⅲ每生产1t净积累干物质净吸收10种营养元素的总量分别为39.860、36.834和18.904kg,而营养元素归还率则分别为61.3%、40.4%和72.2%.  相似文献   

11.
胡健  胡金娇  吕一河 《生态学报》2021,41(16):6417-6429
区域植被恢复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从而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但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空间分异尚未明晰。整合了黄土高原坡面径流小区试验观测研究文献59篇和1121条年径流产沙记录,以8大关键带类型作为空间分层依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土地利用与年径流产沙关系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撂荒地的年均径流量和产沙量最高分别为35.99 mm和4208.82 g/m2,撂荒地、裸地和耕地的产流产沙能力显著高于人工草地、林地、自然草地和灌丛,灌丛和林地的年均产沙量显著低于人工和自然草地(P<0.05);除了撂荒地的年均产沙量在山地森林关键带最高(16240.40 g/m2)外,在丘陵沟壑农林草交错关键带的撂荒地年均径流产沙显著高于丘陵农业-草地关键带,丘陵沟壑农林草交错关键带和丘陵农业-草地关键带裸地、耕地的产流产沙能力较高,人工草地和灌丛年均产沙量显著高于其他关键带类型(P<0.05);在山地森林关键带的林地年均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沙量最低,分别为1.56 mm、0.41%和307.36 g/m2,而自然草地在各关键带类型都有较高的年均产流量和较低的年均产沙量;坡面径流小区的局地特征(如土地利用、面积、坡度、坡长)是影响年径流产沙关键带分异的首要因素,且存在多因子互作、非线性增强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植被恢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但是区域植被恢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应首选自然草地、灌丛和林地。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浅沟侵蚀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种重要侵蚀类型.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农地浅沟,有关自然恢复草被对浅沟侵蚀影响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野外原位冲刷试验,以裸地浅沟为对照,探究放水流量为5、10、15、20和25 L·min-1条件下草地浅沟的径流产沙特征及侵蚀机理.结果表明: 与裸地相比,草地浅沟平均流速、稳定径流率、雷诺数、弗劳德数分别减小25.4%~67.3%、8.4%~26.6%、54.9%~80.5%、18.6%~65.1%,阻力系数增大0.09~7.18倍.草地浅沟最大产沙率、稳定产沙率和平均产沙率较裸地浅沟分别减小55.1%~90.9%、61.8%~95.4%和64.8%~92.4%;5~25 L·min-1放水流量下,自然恢复草被的减沙效益可达65.9%~88.8%,且随放水流量增大,减沙效益呈减小趋势.与裸地相比,草地浅沟的平均径流功率和平均径流剪切力分别减小54.9%~80.5%和12.4%~51.1%,临界径流功率增大1.43倍,临界剪切力增大33.7%;草地和裸地浅沟平均产沙率与平均径流功率、平均径流剪切力均呈显著线性相关.自然恢复草被显著增加了浅沟抗蚀性能,降低了浅沟径流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力  卫三平  吴发启 《生态学报》2009,29(3):1543-1553
调查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地、荒草地、农地等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7种地类的土壤水分环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分环境的生长响应.结果认为,各地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亏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阳坡刺槐林地991.57mm、阳坡荒草地941.21mm、阴坡刺槐林地866.53mm、阳坡辽东栎林地815.89mm、阴坡荒草地790.27mm、阴坡辽东栎林地745.20mm、农地325.55mm.土壤水分的交换深度农地达320cm,阴坡荒草地为240cm,阴坡辽东栎林地为200cm,阴坡刺槐林地和阳坡辽东栎林地均为160cm,阳坡荒草地为140cm,阳坡刺槐林地为120cm.试验期间,林地、荒草地和农地分别约有10%、14%、30%的降水储存于土壤中,林地、荒草地600cm深土壤水库可利用水量62.6~309.0mm,与农地728.6mm相比土壤水库的调节能力很有限.受林木耗水量和土壤供水能力的双重影响,阳坡刺槐林枯梢现象严重,有整株枯死林木;阴坡刺槐林有明显的枯梢,但没有整株枯死的林木;辽东栎林也存在枯梢现象,但较刺槐林轻微,林木生长仍然十分旺盛.人工林地植被较高的截留和蒸腾耗水是造成土壤干燥化的主要原因,在植被建设中应遵循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以水定植,尽量选择低耗水的适生乡土树种,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栽植为辅的措施,同时实施好水土保持措施.黄土丘陵区天然辽东栎林是当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林地土壤的干燥化是黄土高原气候整体趋于旱化造成的,并不是人为干扰导致植被过度耗水造成的,这种土壤干燥化不宜归属于干层的范畴.判别土壤干层应以当地稳定天然植被群落的生物量水平和土壤水分状况为基准.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艳芬  王兵  王国梁  李宗善 《生态学报》2019,39(20):7389-7397
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评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成效性,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依据自然条件、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县级行政界,对其进行合并,进行生态分区的划分,并分别统计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改良优化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和农灌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划分为两个副区。(2)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降水和植被覆盖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量大的分区,植被覆盖度也高。在年际变化方面,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均逐渐增加,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均呈非显著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3)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减弱趋势显著,至2002—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3924 t km~(-2) a~(-1)之间,侵蚀强度最大为中度侵蚀(2500—5000 t km~(-2) a~(-1)),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牧草种质资源,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科技支撑,自1998年起从国内外陆续引进牧草品种4科、14属、36种100余份,经5年的适应性驯化,鉴选出了适宜该区生态条件的优质牧草4科9属21种.鉴选出的良种牧草抗旱、耐瘠薄、优质、高产,在坡地退耕还草中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立地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对立地土壤水分利用强度及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提出了不同牧草混播比例及立地范围.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李裕元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321-2327
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北部森林草原气候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紫花苜蓿草地阶段(1~6年)、人工草地向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6~10年)与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10年以上).在1~30年的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32种,分属于13科28属,其中90%以上出现在前6年.植被演替过程中累积出现的植物科属种数的动态变化可以用对数函数进行较好地描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演替前期(第1个阶段)增加较快,在第2个阶段(过渡阶段)达到最高,然后有所降低并渐趋稳定.种植紫花苜蓿可显著地加快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这与人工草地水分消耗强烈加速了土壤的旱化过程密切相关.发展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北部加速天然植被恢复与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机结合点,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良好范式.  相似文献   

17.
Agriculture intensification has drastically altered farmland mosaics, while semi-natural grasslands have been considerably reduced and fragmented. Bird declines in northern temperate latitudes are attributed to habitat loss and degradation in farmed landscapes. Conversely, landscape-modification effects on grassland/farmland bird communities are less studied in the South American temperate grasslands. We investigated how bird communities were influenced by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olling Pampa (Argentina). We sampled bird communities in 356 landscapes of 1-km radius that varied in cover and configuration of pastureland, flooding grassland and cropland. Using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w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bird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and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for all species, and open-habitat, grassland and aquatic species. Pasture area was fa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llowed by landscape composition, in predicting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rrespective of specific habitat preferences, followed by partially-flooded grassland cover and its mean shape index. Grassland fragmentation did not affect species richness or abundance. When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variables on bird richness and abundance (using mean model coefficients), pasture and grassland area effects were on average more than four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of compositional heterogeneity, and about ten times greater than shape effects. To conserve species-rich bird communities persisting in Rolling Pampa farmland, we recommend the preservation of pasture and grassland habitats, irrespective of their fragmentation level, in intensively managed farmland mosaics.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宁夏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并探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维持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013年7-8月, 作者利用陷阱法调查了该区6种生境内的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 灌草混交林地、乔灌混交林地、生态薪炭林地中地表甲虫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均较高, 天然封育草地、生态经济林地和水平农田中物种丰富度较低, 生态经济林地和水平农田中甲虫个体数量显著高于天然封育草地。不同生境间, 灌草混交林地、乔灌混交林地与生态薪炭林地之间、生态经济林地与水平农田之间甲虫群落组成相似性较高。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草本层生物量、灌木层盖度及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甲虫物种丰富度的决定因素, 林冠层盖度和枯落物厚度是决定地表甲虫个体数量的重要因素。CCA分析表明, 枯落物盖度、枯落物厚度、林冠层盖度及草本层盖度是影响地表甲虫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 灌草混交林地为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维持较好的生境类型, 是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生态恢复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9.
魏雪  李雨  吴鹏飞 《生态学报》2022,42(3):1071-1087
为缓解草蓄矛盾,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得到快速发展。土壤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牧草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明确。2016年7月,对多年生禾本科(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早熟禾Poa annua L.和羊茅Festuca ovina L.)、一年生禾本科燕麦Avena sativa L.和多年生豆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6种单播牧草人工草地(建植期4年)和天然草地(对照)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8目32科58属,平均密度为1754个/100 g干土;紫花苜蓿样地的线虫密度最低,为949个/100 g干土;燕麦样地最高,为3267个/100 g干土;(2)与天然草地相比,燕麦样地的线虫群落总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密度显著增加,而其他人工草地的线虫群落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食真菌和食细菌线虫密度均无显著变化;(3)土壤线虫总密度以及各营养类群密度在不同人工草地间差异显著,且均在燕麦样地最高;(4)建...  相似文献   

20.
钟莉娜  赵文武  吕一河  刘源鑫 《生态学报》2014,34(12):3368-3377
以陕西省延安市1985年、2000年和2008年三期1∶25万景观单元类型图,1∶5万地形图等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 9.3软件,采用多距离空间聚类、景观单元类型转移矩阵、空间数据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延安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市的景观是由林地、灌木、草地和农田等基本景观单元构成的复合景观;研究期间农地面积急剧减少,流失的农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和聚落,除农地和裸地外,其他景观单元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85—2008年,林地、灌木和草地聚集的最大尺度减小,而农田聚集的最大尺度变大,农田和草地的空间聚集强度明显小于林地和灌木;延安市主要景观单元类型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1100—1500 m之间的区域和坡度范围7—21°之间的区域,但农田向聚落的演变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900—1300 m)、坡度较缓(7°)的平川缓丘地带。1999年之前,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延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而1999年之后,国家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重建措施成为延安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