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椒目及椒目仁油中α-亚麻酸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用固定相为Kromasil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醋酸溶液(90:10),检测波长为205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25℃,进样量:10μL,测定椒目及椒目仁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结果:α-亚麻酸在(22~50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5批椒目和椒目仁油中α-亚麻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6%,32.7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7%,98.97%。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重现性良好,可有效的控制椒目及椒目仁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椒目仁油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GC法测定椒目仁油中亚油酸、α-亚麻酸的含量;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方法[1]测定椒目仁油的酸值、皂化值、碘值、杂质和水分。结果:GC法测得亚油酸、α-亚麻酸的峰面积比值分别在1.14~8.49 mg/mL,1.62~12.04 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SD值分别为0.58%,1.09%;椒目仁油酸值最高为5.98;皂化值180~195;碘值140~180;加热试验5批椒目仁油的颜色均无明显变化,也无任何析出物析出;5批测试样品杂质含量最高为0.20%,最低为0.10%;5批测试样品中水分含量最高为0.17%,最低为0.03%。结论:所建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良好,可用于椒目仁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高纯度α-亚麻酸抗血栓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从椒目中提取和纯化获得的高纯度α-亚麻酸的抗血栓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小鼠和大鼠在体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等模型,分别观察试药对血小板在动-静脉旁路中丝线上的沉积、肺动脉栓塞小鼠的死亡率、体外血小板聚集和出凝血时间等指标。结果:1.50mg/kg,100mg/kg和250mg/kg高纯度α-亚麻酸及混合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亚油酸=1/1)给小鼠灌胃治疗10天,显著延长出、凝血时间(P<0.01);明显降低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性肺动脉栓塞小鼠的死亡率(P<0.01)。2、35mg/kg,70mg/kg和175mg/kg高纯度α-亚麻酸及混合不饱和脂肪酸给大鼠灌胃治疗10天,明显抑制血小板在动-静脉旁路中丝线上的沉积(P<0.01)和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P<0.01)。结论:从椒目中提纯的高纯度α-亚麻酸,作为一种木本油脂新的药用资源和其混合不饱和脂肪酸均具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药理作用,并具有一定量效关系;同时还发现,当α-亚麻酸/亚油酸=1/1时,其抗血栓药理活性优于同剂量高纯度的α-亚麻酸。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椒目仁油的成分及探讨其对家兔高血脂模型的影响;方法:①采用GC-MS分析椒目仁油的成分;②建立家兔高血脂模型后,以CH、TG、HDL-C及血液粘度为检测指标,比较椒目仁油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结果:①椒目仁油的主要成分是α-亚麻酸酯与亚油酸等,总相对含量为71.34%;②每个椒目仁油组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降低CH(P〈0.01)、TG(P〈0.01)、血液粘度(P〈0.01)以及明显升高HDL-C(P〈0.01),其剂量效果是椒目仁油25mg/kg组〈50mg/kg组〈100mg/kg组,其时间效果是用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结论:椒目仁油调节血脂的作用主要依赖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即α-亚麻酸与亚油酸,其调节血脂的效果随着椒目仁油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相似文献   

5.
椒目仁油的成分分析及对家兔高血脂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椒目仁油的成分及探讨其对家兔高血脂模型的影响;方法:①采用GC-MS分析椒目仁油的成分;②建立家兔高血脂模型后,以CH、TG、HDL-C及血液粘度为检测指标,比较椒目仁油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结果:①椒目仁油的主要成分是α-亚麻酸酯与亚油酸等,总相对含量为71.34%;②每个椒目仁油组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降低CH(P<0.01)、TG(P<0.01)、血液粘度(P<0.01)以及明显升高HDL-C(P<0.01),其剂量效果是椒目仁油25mg/kg组<50mg/kg组<100mg/kg组,其时间效果是用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结论:椒目仁油调节血脂的作用主要依赖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即α-亚麻酸与亚油酸,其调节血脂的效果随着椒目仁油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采用无溶剂直接酯化法合成得到的α-亚麻酸甾醇酯的理化特性、脂溶性、结晶特性、油脂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α-亚麻酸甾醇酯具有理想的理化特性,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1.2 mg KOH/g和0.56meq/kg,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1%,在不同植物油脂中的溶解性达到30%以上,结晶温度区间在-25.9~-29.6℃之间。α-亚麻酸甾醇酯在大豆油、油菜籽油和亚麻籽油中的浓度分别小于0.1%、0.1%和0.3%,油脂的氧化诱导时间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α-亚麻酸甾醇酯良好的理化特性表明其在不同形态食品、保健品和医药产品等中将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7.
花椒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述近年我国花椒属中药花椒和椒目等中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检索系统收集、分析、整理和总结,并提己见。结果:一是近年以花椒和椒目为主的花椒属中药和天然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学研究已有部分报道,并且已经受到医药研究界关注。二是花椒和椒目主要含挥发油、萜类(芳樟醇和柠檬烯为主)、氨基酸、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而研究较为深入的挥发油中主要含28%-33%α-亚麻酸和29%-35%亚油酸。三是花椒和椒目的主要活性物质是挥发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等,其主要药效作用是降血压和降血脂、抗菌、抗炎、抗溃疡、杀虫等。结论:以花椒和椒目为主的花椒属植物中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类挥发油、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对于人类心脑血管、皮肤病和感染性等疾病具有显著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γ-亚麻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张峻  邢来君  王红梅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3):140-143
以深黄被孢霉AS3.3410为出发菌株发醇产生γ-亚麻酸,其菌体得率为10%,油脂含量为27%,γ-亚麻酸含量为3.3%。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得到变异株M_6,其菌体得率为25%,油脂含量为32.8%,γ-亚麻酸含量为8.84%。传代实验表明,M_6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经摇瓶发酵条件试验,选出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以10升罐进行发酵,结果为:菌体得率29.3%,油脂含量44.7%,γ-亚麻酸含量9.44%。菌体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表明,以乙醇和正己烷对湿菌体进行分步抽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CD)-响应面(RSM)优化紫苏籽油脂的水酶法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酶的种类、酶解温度、pH、液(mL)固(g)比、加酶量、以及时间相互作用对紫苏油脂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拟合得到方程显著,确定的紫苏油脂提取最优条件为:碱性蛋白酶在pH9.5条件下液(mL)固(g)比9.97∶1、加酶量2.75%、温度56.1℃、时间5.25h,该条件下紫苏油脂的提取率可达到37.65%,与理论值38.3%十分接近,建立的模型真实可靠,确定了紫苏油脂的最佳提取工艺。经气相色谱检测紫苏籽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等脂肪酸,水酶法提取紫苏油脂的α-亚麻酸相对含量最高67.9%,且相对溶剂法及冷榨法理化指标最好。  相似文献   

10.
椒目是花椒的主要副产物,目前国内外关于椒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脂方面,对其他有效成分的研究较少。为充分开发椒目资源,本文以金阳、汉源及武都3个产地的红花椒椒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化学方法和色谱技术对椒目中的化学成分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产地的椒目样品中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成分和28种非挥发性成分,其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羰基类、酯类、萜烯类等化合物,3个产地共有成分共7种;非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酚类、生物碱、脂肪酸、香豆素、木脂素等化合物,3个产地共有成分共18种。同时,本文对椒目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油脂、总糖等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椒目的食用及商业价值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椒莪合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并制订其质量标准。方法:1采用TLC法对制剂中莪术醇、牻牛儿酮、莪术二酮及α-亚麻酸进行鉴别;2采用HPLC法,以Intersustain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0μm),检测波长为216 nm,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运用梯度洗脱法分别测定制剂中牻牛儿酮、呋喃二烯的含量;以乙腈-1%醋酸溶液(90:10)为流动相,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00 mm,5.0μm),检测波长为205 nm,测定制剂中α-亚麻酸的含量。结果:1制剂中牻牛儿酮、莪术二酮及α-亚麻酸的薄层鉴别具有较好的专属性;2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的线性范围与相关系数(r)分别为0.0060~0.1200 mg·m L-1、0.9995,0.0120~0.2400 mg·g-1、0.9995,6.90~115.00 mg·g-1、0.9998;3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平均加样回收率与RSD分别为98.65%、0.65%,99.02%、0.55%,98.49%、0.67%;43批制剂中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的平均含量(mg·g-1)分别为18.42、53.87和277.10 mg·g-1,RSD(%)分别为1.18、0.68和1.37%。结论:所建立的制剂中牻牛儿酮、呋喃二烯及α-亚麻酸检测方法科学、合理,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紫苏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合成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是一种新型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为35%左右,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丰富,含有棕榈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α-亚麻酸(18:3)等,其中α-亚麻酸(ALA)含量高达60%,广泛用于功能性保健食品、药物及油脂化工业.介绍紫苏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合成代谢基本途径,对近年来脂肪酸合成代谢基因工程研究进行概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猕猴桃属植物资源中含α-亚麻酸的猕猴桃种类、分布特点以及α-亚麻酸含量、提取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报道富含亚麻酸的猕猴桃属共有11个物种、10个栽培品种;富含α-亚麻酸的猕猴桃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少量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总体集中在40%~70%之间,属于高含量亚麻酸资源植物;不同提取方法对猕猴桃亚麻酸的提取效果有较大影响,以尿素包合法和分子蒸馏技术分离纯化的提取效果较好,提取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87.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碳源对卷枝毛霉脂肪酸产量的影响,为代谢调控卷枝毛霉生产Y-亚麻酸奠定基础.方法:测定卷枝毛霉在各种碳源、碳源浓度及碳氮比条件下生物量、油质产量及油脂中GLA含量.结果:卷枝毛霉EIM-10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发酵时,油脂得率为2%,油脂中γ-亚麻酸含量为18%;以大豆油为碳源时,其生物量(干重)达到33g/L,油脂占菌丝体干重的35%,GLA的含量为3%.卷枝毛霉EIM-10不能利用醋酸和柠檬酸,可以利用醋酸钠和柠檬酸钠生长但不积累油脂.结论:卷枝毛霉EIM-10脂肪酸从头合成能力不强,能利用外界脂肪酸合成细胞内油脂.  相似文献   

15.
添加α-亚麻酸作为底物,经半乳糖诱导,在含有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酿酒酵母总脂肪酸中检测到十八碳四烯酸的生成;同时添加亚油酸和α-亚麻酸时,检测到γ-亚麻酸和十八碳四烯酸生成,而且十八碳四烯酸的含量是γ-亚麻酸含量的3.81倍,表明在酿酒酵母中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不仅能催化α-亚麻酸生成十八碳四烯酸,而且偏好n-3途径中的底物α-亚麻酸.同样,在改变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后所构建的转基因酵母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而且各种目的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李东  甄春燕  陈德富  陈喜文 《广西植物》2018,38(8):1025-1031
亚麻酸属ω-3系统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旱胁迫下,植物通过释放α-亚麻酸重塑细胞膜的流动性,但外源添加α-亚麻酸能否提高植物对干旱的抗性尚未可知。该研究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了种子萌发过程中α-亚麻酸对水稻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和16%PEG干旱胁迫下,水稻种子推迟萌发,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25μmol·L~(-1)和250μmol·L~(-1)的α-亚麻酸可缓解干旱对水稻幼根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且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缓解作用增强。16%PEG胁迫下,25μmol·L~(-1)、250μmol·L~(-1)的α-亚麻酸分别提高幼苗的根长34.3%和29.1%、苗长67.8%和52.0%、根重43.9%和35.2%、苗重59.1%和43.6%。α-淀粉酶活力测定发现,25μmol·L~(-1)和250μmol·L~(-1)的α-亚麻酸分别提高干旱胁迫下水稻种子α-淀粉酶活力为56.7%~70.7%和36.8%~43.8%。水稻幼根活力测定显示,25μmol·L~(-1)和250μmol·L~(-1)的α-亚麻酸分别提高干旱胁迫下幼根活力为11.4%~28.4%和5.4%~22.2%。此外,还对不同干旱胁迫下水稻种子α-淀粉酶活性和幼根活力的变化进行了讨论,认为α-亚麻酸主要通过提高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活性来缓解所遭遇的干旱胁迫,而对水稻幼根活力的影响则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具有酸敏特性的α-亚麻酸-阿霉素前体药物,并观察其抗肿瘤活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以BocNHNH2、α-亚麻酸、阿霉素为主要反应原料,先后合成Boc保护的α-亚麻酰肼、α-亚麻酰肼和α-亚麻酸-阿霉素腙键连接物,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LC/MS方法研究连接物在不同pH介质中的药物释放行为;采用MTT法观察连接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了α-亚麻酸-阿霉素前体药物,波谱分析提示为目标产物。通过在体外酸性条件下水解连接物,我们发现该连接物具有显著的pH值敏感性。同时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游离阿霉素,该合成连接物α-亚麻酸-阿霉素对HepG2、MDA-MB-231和MCF-7三种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而且细胞毒性作用可被外源性α-亚麻酸抑制。结论:α-亚麻酸-阿霉素连接物能经α-亚麻酸受体介导靶向于α-亚麻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冷冻结晶法和尿素包合法分离播娘蒿种子油中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降低其中的芥酸。先冷冻结晶处理,再尿素包合时尿素用量可减少,分离效果好,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收率高。实验结果表明,当V(脂肪酸):M(尿素):V(甲醇)为1:2:4时,回收样品里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总含量达到了95%,而芥酸的含量小于1%。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回收率为83.3%。  相似文献   

19.
亚麻荠(Camelina sativa L.Crantz)是一种新型的"低投入、环保型"工业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达43%,其中α-亚麻酸35%。种子油不仅可做食用油和动物饲料,亦可用于加工保健功能食品,以及生物燃油和高值油脂产品。重点分析亚麻荠主要农艺性状和优异油脂性状,论述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亚麻荠油脂品质的遗传改良研究,包括长链多聚不饱和脂肪酸,ω-7脂肪酸,中、短链脂肪酸和蜡酯生物合成,以及单一脂肪酸富集途径的代谢组装。分析和讨论了亚麻荠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动向以及亚麻荠产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紫苏PfLEC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陆俊杏  鲁庚  唐鑫  张小梅  张涛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12):2154-2160
紫苏是目前发现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其种子油脂中含60%以上的α-亚麻酸。该研究基于紫苏转录组测序结果,从紫苏种子中克隆获得植物种胚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Leafy Cotyledon 1(Pf LEC1),并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不同时期种子的脂肪酸含量测定,以探讨紫苏α-亚麻酸高效合成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f LEC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621 bp,可编码206个氨基酸,属于NF-YB亚基家族,含有HAP3亚基的保守功能域B区域;在线预测该蛋白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定位于细胞质;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序列与拟南芥、甘蓝型油菜、水稻和玉米关系较近。(2)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fLEC1基因在紫苏根、茎、叶、花及种子中均有表达,且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最低;PfLEC1在种子发育的前期表达较高,随着种子发育表达量显著下降。(3)不同阶段紫苏种子脂肪酸含量分析表明,油酸、α-亚麻酸含量随种子发育逐渐增加,而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含量变化则相反,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α-亚麻酸,从种子发育5 d时的33.16%上升至20 d时的65.16%,表明紫苏种子中α-亚麻酸含量是随种子发育快速积累的。研究推测,PfLEC1可能与紫苏种子α-亚麻酸的高含量合成积累密切相关,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讨PfLEC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