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细胞多功能调节肽,目前研究认为其和促癌过程有密切关系。本文利用Northern印迹分析技术研究了TGF-βmRNA在促癌笺佛波酯刺激的小鼠表皮和化学性诱发的小鼠二阶段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证明,巴豆油2-20μL和TPA 5-40mmol一次局部涂用于小鼠皮肤,均可明显增加小鼠表皮TGF-βmRNA,呈较好的浓度依赖性。TGF-βmRNA表达在二甲基苯蒽和巴豆油诱发的二阶段  相似文献   

2.
強皮肤促癌物十四烷酰佛波醋酸酯(TPA)局部应用时可触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改变,其中最明显的事件之一就是对ODC活性的短暂而急到的诱导,而这种诱导作用与其促癌作用密切相关。利用Northern印迹分析和条带(Slot)印迹分析证明,10nmol/L TPA一次局部处理小鼠背部皮肤可刺激ODC mRNA(2.0kb大小)表达,在4h左右最为明显,随后逐渐降低。10nmol/L TPA多次处理小鼠皮肤(每2天一次,共4次)也有类似的促进作用,但却在6h左右最为明显。在二甲基苯蒽和巴豆油诱发的二阶段小鼠皮肤乳头瘤和癌组织中也观察到了相同大小的ODC mRNA的高水平表达,尤以癌组织最高。新维甲类化合物R8605虽能明显抑制巴豆油诱导的ODC活性,但却未见对TPA诱导的ODC mRNA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草黄酮体抗促癌,抗致突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G9315是从胀果甘草[Glycyrrhizae inflata Bat(Ⅲ))中提取的含有6个黄酮体的复合物。2mg剂量明显抑制二甲基苯蒽(DMBA)合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瘤的生成,抑瘤作用主要在促癌阶段。1mg剂量显著抑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部水肿。小鼠口服G_(9315)(0.5g/kg/d×7)明显对抗环磷酰胺诱发的骨髓微核细胞增加。20—40μg/ml显著抑制TPA促进的~(32)pi参入HeLa细胞的磷脂部分。20μg/ml显著抑制巴豆油诱发的Wistar大鼠中性粒细胞(PMN)和Balb/c新生小鼠皮肤表皮细胞的化学发光以及肝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G(9315)(10—20μg/ml)有效对抗CCl_4诱发的小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4.
舒畅  陶文沂  周荼 《菌物学报》2007,26(2):284-288
研究了致命鹅膏中的毒素在安全剂量下抑制小鼠皮肤肿瘤的效果,并对此毒素的药用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采用经典的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的二阶段致癌模型,观察和评价致命鹅膏毒素在不同剂量下抑制肿瘤的效果,并且通过测定血清中氨基己糖的含量来判断对肝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致命鹅膏毒素在某一低剂量下对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有较好的治愈效果,且对小鼠肝脏无损伤,证明了致命鹅膏毒素可以较好地治疗皮肤癌。  相似文献   

5.
舒畅  陶文沂  周荼 《微生物学报》2007,26(2):284-288
研究了致命鹅膏中的毒素在安全剂量下抑制小鼠皮肤肿瘤的效果,并对此毒素的药用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采用经典的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形成的二阶段致癌模型,观察和评价致命鹅膏毒素在不同剂量下抑制肿瘤的效果,并且通过测定血清中氨基己糖的含量来判断对肝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致命鹅膏毒素在某一低剂量下对DMBA/巴豆油诱导小鼠皮肤乳头状瘤有较好的治愈效果,且对小鼠肝脏无损伤,证明了致命鹅膏毒素可以较好地治疗皮肤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损伤时间(生前伤0h~2w)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VEGF、TGF-β1、bFGF、的表达。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CF于伤后3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h和48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h达峰值,伤后1w和2w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RNA水平探讨cyclinA1在野生型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30只大于6个月的野生型小鼠,用原位杂交方法定位检测cyclinA1 mRNA在头颈部皮肤中的表达,同时以不加探针皮肤标本作为阴性对照,另取雄性小鼠睾丸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分别有25只野生型小鼠在皮脂腺部位及12只在表皮全层有cyclinA1 mRNA表达。其中,皮脂腺部位强阳性及阳性表达分别占50.0%和33.3%,阳性率为83.3%;表皮全层强阳性及阳性表达分别占13.3%和26.7%,阳性率为40.0%。皮脂腺阳性率显著高于表皮(P0.05)。结论CyclinA1 mRNA在野生型小鼠头颈部皮肤的皮脂腺部位及表皮全层的表达均有较高的阳性率,尤其皮脂腺表达的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A在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星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雨蛙肽诱导的小鼠实验性慢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等手段检测白介素-17A在雨蛙肽诱导的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免疫活性。用重组白介素-17A作用于小鼠胰腺星状细胞,检测其对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对促胰腺纤维化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β、TGF-β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慢性胰腺炎胰腺组织中白介素-17A受体IL-17RA及IL-17RC mRNA水平的表达较正常胰腺明显升高,慢性胰腺炎小鼠胰腺组织中IL-17A蛋白水平较正常小鼠明显升高,CP小鼠血清中IL-17A蛋白水平(56.40±10.50 pg/L)较NC组(27.88±5.74pg/L)亦明显升高,IL-17A在正常胰腺组织中鲜有表达(8.9±2.72%),而在CP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55.84±5.71%),其免疫活性主要定位于间质炎性细胞及导管样复合体中;重组白介素-17A可促进小鼠星状细胞活化,并直接诱导星状细胞表达白介素-6、白介素-1β以及TGF-β等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结论:白介素-17A在雨蛙肽诱导的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中表达上调,并可能通过诱导小鼠星状细胞表达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β和TGF-β,促进胰腺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胰腺纤维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小鼠胎盘中的TGF-β(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mRNA和蛋白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妊娠第7.5-9.5天,TGF-β主要在子宫蜕膜中表达,而且表达逐渐增强。说明这一时期TGF-β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滋养层细胞的侵入,这种控制是通过对PA(plasminogenin activotor)和MM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两类主要的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来实现的,到妊娠10.5天时,滋养层巨细胞明显表达TGF-βmRNA和蛋白质,这与其功能的转换是一致的,因为此时的滋养层巨细胞体积变大。停止增殖,其功能也从侵入型向内分泌型转换。海绵滋养层细胞从第9.5天开始表达TGF-βmRNA,而TGF-β抗原从第10.5天开始出现,第11.5-12.5天,TGF-βmRNA的表达达到最高,此时的TGF-β的作用是调控胎儿血管的形成,另外,TGF-β对免疫系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妊娠中后期海绵滋养层细胞可能通过大量表达TGF-β以调节局部免疫,避免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烫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小鼠烫伤模型,注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hPMSCs细胞的存活情况;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创伤皮肤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创伤皮肤TGF-β1、p-Smad3、Smad7、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注射hPMSCs细胞后,小鼠创伤面积逐渐减小,创伤愈合率逐渐增加;hPMSCs细胞分布在小鼠创伤皮肤组织中,存活状况较好。进一步研究发现烫伤模型组皮肤表层细胞受损脱落,真皮层组织疏松,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坏死,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并伴有炎性细胞渗出,同时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注射hPMSCs细胞治疗后,病理改变、纤维增生和胶原形成明显减轻;此外,烫伤模型组创伤皮肤组织中TGF-β1、p-Smad3表达明显上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下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明显上调。经hPMSCs细胞治疗后,TGF-β1、p-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mad7蛋白表达明显上调,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烫伤愈合且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探讨TGF-β1在血管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方法:根据GenBank小鼠TGF-β1mRNA序列,设计合成三对短链寡核苷酸,退火后形成双链DNA并克隆至入门载体DEN_mH1c。将插入目的基因片段的入门载体与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pDS_hpEy进行LR重组反应,完成三个TGF-β1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分别命名为pDS_Ta,pDS_Tb和pDS_Tc。经测序确认后,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以RT-PCR及Westem 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pDS_Tc可明显下调NIH/313细胞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mRNA下调约为70%,蛋白表达减少约65%。结论:GFP标签TGF-β1shRNA表达载体能够阻断TGF-β1基因表达,可作为研究TGF-β1调控血管发育机制的一个工具,为阐明TGF-β1信号传导通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酵母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抗氧化作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酵母多糖(zymosan)对S180荷瘤小鼠抗氧化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7组,第1组作为正常组,另6组将S180瘤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右前肢腋皮下制备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分为zymosan低、中、高剂量组和环磷酰胺(Cy)组、肿瘤对照组及zymosan联合Cy治疗组,灌胃第7 d接种S180瘤,第19 d后测定小鼠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评价zymosan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2、TNF-α、TGF-β1mRNA的表达,评价zymosan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zymosan各剂量组均能提高肝脏中GSH-Px活性和SOD活力,但zymosan高剂量组显著降低MDA水平(P<0.01)。zymosan各剂量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TNF-α、I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Cy组和肿瘤对照组(P<0.01),同时下调TGF-β1水平。zymosan高剂量对小鼠S180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与Cy合用后有协同作用,并提高了小鼠的TNF-α、IL-2 mRNA的表达。结论:zymosan的抑瘤机制可能主要是抗氧化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且作用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烧伤膏对烫伤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烧伤膏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烧伤膏实验组小鼠每天外涂烧伤膏治疗,连用15天。治疗结束后,采用Masson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皮肤厚度及细胞病理形态;采用生化法检测皮肤中羟脯氨酸(Hyp)含量;采用ELISA技术检测皮肤中的TNF-α,IL-1β、Collagen I、EGF和TGF-β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烫伤创面可见表皮细胞脱落,结构模糊,细胞变性坏死,表皮和真皮厚度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变薄,排列紊乱无序,呈断裂状;烧伤后创面局部组织中Hyp、TNF-α、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1,P0.01),而EGF、TGF-β1和Collagen I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P0.01,P0.01),而应用烧伤膏治疗15天后,上述各项实验指标明显得到改善。结论:烧伤膏抑制创面早期感染,减少胶原蛋白的分解和促进后期创面修复的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增加皮肤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复方精油对PM_(2.5)诱导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MHC)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干预作用,并从TGF-β1/SMAD3/p-SMAD3通路分析其可能的调节机制。建立PM_(2.5)诱导小鼠MHC和复方精油干预模型,测定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DH5、CD31、Col1、Acta2、S100A4和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复方精油可减弱PM_(2.5)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EndMT相关因子的表达随PM_(2.5)作用时间的延长呈现正向发展趋势,复方精油对PM_(2.5)诱导产生的EndMT有良好的干预作用;TGF-β1、TGF-βR1和p-SMAD3的表达均呈现下降趋势,EndMT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有所逆转。复方精油可缓解PM_(2.5)诱导的EndMT进程,其作用与TGF-β1/SMAD3/p-SMAD3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Northern印迹分析技术研究了完全致癌物二甲基苯蒽(DMBA)对小鼠表皮鸟氨酸脱羧酶(ODC)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水平的影响。DMBA在15μg和900μg剂量下一次涂用于小鼠皮肤,可使表皮ODCmRNA和TGF-βmRNA表达增加。ODCmRNA为单一的2.0kb大小的条带,其表达在在36h时最为明显。而TGF-βmRNA大小为2.5kb和1.9kb,其表达在36h时最高,到48h几乎降至正常,但在72h又有增加。ODC和TGF-β可能在DMBA诱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受体 β(ERβ) 是雌激素受体的另一亚型。众多体内外实验证明,ERβ 与乳腺癌的生长有密切联系。ERβ 低表达会促进乳腺 癌增殖,介导转移,还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临床数据证明,ERβ 在乳腺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癌组织,且与乳腺癌患者的 总生存率相关。ERβ 与雌激素受体 α(ER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孕激素受体(PR)均有密切联系:ERα 和 ERβ mRNA 平 均表达水平比值(ERβ/ERα)升高,对抗癌药物有拮抗作用,反之则有协同作用;ERβ 的表达量受 PR 调节,并能通过 EGFR 及下游信 号通路,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临床乳腺癌样本表明,ERβ 低表达可能与启动子甲基化有关。因此,采用药物调节 ERβ 的表达以及敏感性, 是具有很大临床价值的潜在治疗手段。综述 ERβ 以及 ERβ 与相关受体之间的联系在乳腺癌生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正常大鼠肝脏,TGF-β1的表达只局限于血窦内皮细胞或枯否细胞,汇管区血管内皮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肝细胞呈TGF-β1阴性表达,诱癌早期(4-8周),大鼠肝小叶内除血窦内皮细胞或枯否细胞呈TGF-β1阳性表达外,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肝细胞呈TGF-β1阳性表达,阳性肝细胞胞质内可见棕褐色阳性反应颗粒,随着肝癌发展,TGF-β1阳性肝细胞逐渐增多,至诱癌晚期(18周),癌结节内的大多数肝癌细胞呈TGF-β1阳性表达。本研究显示TGF-β1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至诱癌晚期(18周),癌结节内的大多数肝癌细胞呈TGF-β1阳性表达,本研究显示TGF-β1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凋亡相关基因TGF-β 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计TGF-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与凋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EMS组),正常妇女正常子宫内膜12例(对照组),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TGF-β 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blotting印迹法检测检测TGF-β蛋白的表达.同时用TUNEL染色对标本进行凋亡检测.结果:异位子宫内膜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且EMS组患者异位内膜的TGF-β mK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结论:患者子宫内膜中凋亡率的改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是由于TGF-β的表达上调增加了抗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19.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在创伤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小鼠皮肤深II度烫伤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烫伤部位组织Tnf-αmRNA和Il-1β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TNF-α和IL-1β的含量,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对小鼠皮肤烫伤修复期间TNF-α和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用0.2 mg/g EGCG膏剂涂敷烫伤皮肤,处理12 h可致组织Tnf-αmRNA表达水平和TNF-α含量下降,处理24 h可致组织Il-1βmRNA表达水平和IL-1β含量下降.上述结果提示,0.2 mg/g EGCG处理能抑制烫伤组织TNF-α和IL-1β的表达,减弱创伤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创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可疑促癌剂乌桕及了哥王提取物的作用,我们采用我室HSV_2诱发小白鼠宫颈癌的动物模型,进行体内促癌实验。这篇论文报道了实验结果。小白鼠分成6组,每组癌发率如下:HSV_2+0.9%;NaCl:13.0%;HSV_2+乌桕:40.0%;HSV_2+了哥王:36.4%;HSV_2+巴豆油:55.0%;乌桕+0.9%NaCl:7.7%;了哥王+0.9%NaCl:0。经过x~2检验指出差别在统计学上具显著性。因此我们提出:乌桕和了哥王提取物对小鼠宫颈癌有促进作用。与巴豆油提取物比较,其中巴豆油作用较强,乌桕作用次之,了哥王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