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 85%。大多数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保守治疗成为其重要治疗手段,但晚期肺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亦有研究显示 其在 NSCLC 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显著疗效。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LK)等主要基因突变之外,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VEGF)、ROS1、c-MET、RET、K-RAS、BRAF 也是目前 NSCLC 分子靶向治疗的相关靶点。综述 NSCLC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已到达平台期,研发更为有效、易耐受的治疗策略势在必行.肿瘤生物学分子机制研究孕育了分子靶向治疗.VEGF、EGFR相关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分子靶点.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埃罗替尼和吉非替尼)分别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二线治疗方案.本文将综述多种抗-VEGF和抗-EGFR新药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转导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突变状态决定了目前NSCLC的靶向治疗。针对EGFR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已开发并应用于NSCLC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EGFR的突变状态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因此精准掌握EGFR的突变状态是靶向治疗方案制定、优化的关键。PET分子成像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在体生物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实时成像,使实时、在体揭示EGFR的突变状态成为可能。因此,多种以TKIs为前体标记放射性核素作为靶向肿瘤突变EGFR胞内段分子成像探针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EGFR-TKIs在NSCLC治疗及相关PET分子成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之外的第4种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进入体内能够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会波及周围正常的组织细胞,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分子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等优点。按照分子靶向药物的性质主要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等;另一类是单靶点或多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对肿瘤的生长、发展以及肿瘤干细胞的维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多种实体瘤中存在过表达或异常表达,因此在肿瘤治疗中,EGFR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用药靶点。现主要对目前国内已上市的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药物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细胞穿透肽设计及肿瘤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穿透肽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穿透生物膜功能,并能介导大分子物质跨膜转导的一类小分子短肽。该肽段以其转导效率高,速度快,生物活性好,对细胞损害小等特点,成为药物导向治疗方法研究领域的热点。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个局限性是不能使药物有效地进入肿瘤细胞内,极大地降低了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疗效。因此,如何使抗癌药物特定输送至肿瘤细胞群是当前亟需研究设计的课题,本文就特异性靶向穿膜肽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的设计、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肺癌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男性肿瘤患者致死率最高的,5年生存率低于18%。尽管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晚期NSCLC的预后依然很差。免疫治疗为NSCLC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免疫治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pilimumab、Nivolumab、MK-3475)和肿瘤疫苗(MAGE-A3,L-BLP25,TG4010,Belagenpumatucel-L)等。免疫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少、效率高的特点,并在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成为在手术、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后一种新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就当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原理、临床试验及待解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个体化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新趋势.抗肿瘤靶向药物与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相比具有特异性高、选择性强和非细胞毒性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属于抗肿瘤靶向药物,由抗体、“弹头”药物(细胞毒性药物)通过链分子连接而成.ADCs将抗体的靶向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结合,可以降低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治疗的选择性,还能更好地应对靶向单抗的耐药性问题.目前,FDA已批准2种ADC药物上市,即Mylotarg和Adcetris,有多种ADCs处于Ⅰ~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概述了以美登素,卡奇霉素、Auristantin等三种细胞毒性药物为“弹头”药物的ADCs药物的临床研究状况及临床试验结果,为ADCs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肿瘤靶向性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肿瘤治疗药物和基因治疗载体近年来已得到长足发展,许多高效、靶向性病毒载体已被相继研究开发,但仍不能满足临床上肿瘤靶向治疗的需要,如何将这些靶向病毒准确而高效地运输到肿瘤病变部位仍然未得到充分解决.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作为肿瘤的细胞治疗方法之一已成功地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最近科学家使用CIK细胞作为病毒运载工具,成功地将病毒运载到肿瘤组织部位并显示出高效的抗肿瘤作用,该方法为病毒运输定位于肿瘤病变部位找到了突破口,实验资料显示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肺癌是全球最常见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5%。目前肺癌的治疗手段仍然有限,并且晚期肺癌的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属于CD28/B7家族的共刺激分子,可负性调控T细胞免疫功能,使肿瘤细胞免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之后的新焦点,针对PD-1/PD-L1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纳武单抗(Nivolumab)、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已被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投入临床使用,且已被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为转移性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本文就PD-1/PD-L1的生物学结构及其在NSCLC中的作用机制、靶向药物、研究现状及展望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子靶向药物通过作用于乳腺癌细胞相关细胞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特异性针对异常环节进行干预,控制细胞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以此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本文将对乳腺癌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