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道,黄曲霉毒素M_1(AFTM_1)的致癌性仅次于黄曲霉毒素B_1(AFTB_1)。AFTM_1是AFTB_1的代谢产物。目前对AFTB_1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很重视。AFTM_1标准品在流行病学调查及食品(特别是乳制品、肉类等)卫生检测工作中的需要量较  相似文献   

2.
对家酿黄酒中黄曲霉毒素(AFT)的调查,在国内外报道较少。我们在浙江省永嘉县农村分散采集183例黄酒酒样,以薄层法测定其中黄曲毒毒素B_1(AFTB_1),并用同酸度的酒石酸及醋酸溶液作对照试验,以了解AFTB_1在黄酒中分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菌主要真菌毒素次级代谢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腐生型好氧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强致癌性剧毒物质。黄曲霉菌侵染农作物导致相关农产品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危及食品安全及人和动物的健康。黄曲霉菌有8条染色体,基因组大小约37 Mb,含有13 000多个功能基因,55个次级代谢基因簇,其中只明确了AFT、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CPA)和黄曲霉震颤素(Aflatrem)3个次级代谢基因簇的特征。次级代谢基因簇的表达受不同环境条件、次级代谢调控因子、酶活性、复杂的脂氧合物转导信号及群体密度效应的调控。LaeA和VeA是抑制AFT、CPA和黄曲霉震颤素等真菌毒素生物合成的次级代谢调控因子,抑制加氧酶类(Ppo和Lox)的表达则能促进真菌毒素的合成,而其氧化产物(脂氧合物)则是真菌-寄主互作的重要信号分子。群体密度和水解酶类也影响黄曲霉菌的次级代谢,群体密度高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的生成量而增加分生孢子的形成;α-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等酶活性的改变可以影响黄曲霉菌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真菌毒素的次级代谢。本文系统评述了黄曲霉主要真菌毒素的次级代谢与调控的研究进展。此外,对黄曲霉次级代谢物的研究也做了进一步的评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氧化酶解除黄曲霉毒素M_1毒性的应用效果。选择含有7.2μg/kg(A组)和19.5μg/kg(B组)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玉米饲料,分别添加5‰固体和液体葡萄糖氧化酶制剂,连续饲喂奶牛10 d,同时和延后测定鲜牛奶和尿中黄曲霉毒素M_1(AFM_1)量。测定数据表明,与AFB_1组相比,固体酶A组产牛奶中AFM_1未检出,B组中AFM_1含量平均减少了76.47%;液体酶A组产牛奶中AFM_1未检出,B组中AFM_1平均减少了82.35%。尿中AFM_1量减少了75%、70.5%和75%、73.1%;与对照组相比,牛奶产量、牛奶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5.
刘由庚  李建辉 《遗传》1984,6(3):21-22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强致癌物质,能 引起多种动物(包括非人灵长类恒河猴、树p-等) 的癌症,主要是肝癌[8,97。细胞癌变的一种重要 理论是正常细胞核的基因突变[[21。已发现AFB, (黄曲霉毒素B,)能引起沙门氏菌基因突变[4,91 和引起小鼠和仓鼠骨髓微核‘53。但小鼠和仓鼠 对AFB:的致癌性有相对的抵抗力,而大鼠最 敏感,AFB:诱癌的动物模型大多用大鼠『,,。因 此,用大鼠细胞研究AFT的致癌机理是较理想 的。本文用微核作为指标,研究AFB:对大鼠外 周血淋巴细胞的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腐生真菌和条件致病菌,其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具有高度的致癌性和致畸性,严重危及人类和动物健康。近年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展迅速,在真菌生长发育、挖掘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研究包括黄曲霉毒素在内的真菌毒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功能基因组学在研究黄曲霉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黄曲霉与其他曲霉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黄曲霉功能基因组学受到细胞壁难以破除、耐药性高、筛选标记少、缺陷型菌株构建费力耗时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概述了黄曲霉的选择标记、遗传转化方法和黄曲霉毒素以及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 CPA)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在提高黄曲霉基因操作效率方面的潜在策略。例如,构建缺乏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的菌株、Cre-loxP重组系统、CRISPR-Cas9等方法,为深入开展黄曲霉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重组DNA技术,以人apoAI cDNA片段为探针,对50例正常血脂汉族个体和33例冠心病患者的载脂蛋白AⅠ—CⅢ基因区域DNA多态频率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汉族群体载脂蛋白AⅠ—CⅢ基因区域亦存在Sst-Ⅰ和Msp-Ⅰ多态位点,可产生S_2和M_22种多态片段,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67和0.22,均高于高加索人但低于日本人,表明这2个多态部位的等位基因频率具有种族差异。我们还对44例正常血脂个体和2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单倍型分析,没有发现S_1S_2M_1M_1,S_2S_2M_1M_2和S_2S_2M_1M_1基因型个体,因此,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可能仅存在3种单倍型:S_1—M_1(0.81),S_2M_2(0.17)及S_1—M_2(0.02),而不存在S_2—M_1这种单倍型。同日本人和高加索一样,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_1S_2与M_1、M_2之间亦存在连锁不平衡。本研究结果表明,S_2与M_2等位基因在正常血脂的汉族人与冠心病病人之间的分布频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冠心痛病人的S_1—M_2单倍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有极显著的差异。提示S_1—M_2这种单倍型与冠心病有明显的关联,可做为一种假定的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基因的连锁标记,对有关个体进行连锁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酶生物传感器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以开管的多壁纳米碳管固定化黄曲霉毒素氧化还原酶制作传感电极检测黄曲霉毒素B1,其线性范围达到0.16μM-3.2μM,当把特异性的黄曲霉毒素B1抗体与黄曲霉毒素氧化还原酶通过多壁纳米碳管共固定化制作修饰电极,传感器的检测限提高到16nM,灵敏度提高了10倍。用这种方法制作黄曲霉毒素酶生物传感器,使黄曲霉毒素酶生物传感器向实用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产毒及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曲霉对黄曲霉生长、产毒的抑制作用及对AFB1的降解作用。方法将黑曲霉分别与黄曲霉、AFB1共同培养,定期测定培养液pH、菌丝体干重、黄曲霉孢子数、AFB1含量。结果黑曲霉与黄曲霉混合培养时,黄曲霉孢子数、AFB1含量均比单独培养的低,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率达到68.06%~91.52%;加入黑曲霉后,AFB1含量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解率为46.19%。结论黑曲霉既能抑制黄曲霉生长、产毒,又能降解AFB1。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B1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多种真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可以引起动物肝脏肿大、病变甚至癌变,对人和家畜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本文简介了黄曲霉毒素B_1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污染现状,综述了黄曲霉毒素B_1生物脱毒方面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讲述通过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基物上分离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黄曲霉群菌种,经随机选取82株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证明在测试的9个已知分类群中产生黄曲霉毒素B_1的菌种只限于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另外4株种名未定者也能产生此种毒素。在黄曲霉中产毒菌株约占30%(28.3%),其在GAN(葡萄糖硝酸铵)和大米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_1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3,333.3和160,000.0ppb。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反映在我国一般基物上黄曲霉产毒菌株存在的现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黄曲霉群菌种在GAN和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和产毒菌株数作了比较。发现在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高于GAN,而且测试的黄曲霉产毒菌株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均各有不能产毒的菌株,因此,在测定产毒菌株时,若仅采用其中一种产毒培养基,往往会有漏掉产毒菌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基物上分离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黄曲霉群菌种,经随机选取82株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证明在测试的9个已知分类群中产生黄曲霉毒素B_1的菌种只限于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另外4株种名未定者也能产生此种毒素。在黄曲霉中产毒菌株约占30%(28.3%),其在GAN(葡萄糖硝酸铵)和大米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_1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3,333.3和160,000.0ppb。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反映在我国一般基物上黄曲霉产毒菌株存在的现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黄曲霉群菌种在GAN和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和产毒菌株数作了比较。发现在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高于GAN,而且测试的黄曲霉产毒菌株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均各有不能产毒的菌株,因此,在测定产毒菌株时,若仅采用其中一种产毒培养基,往往会有漏掉产毒菌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不同羊肚菌品种游离氨基酸和5′-核苷酸含量,通过必需氨基酸分数(EAA)、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比值系数分(SRC)以及等鲜浓度值(EUC)等对其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羊肚菌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鲜甜味氨基酸占比大,口感佳;苏氨酸、缬氨酸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在羊肚菌中相对过剩,色氨酸相对不足,为羊肚菌的第一限制氨基酸;通过等鲜浓度值,M_1、M_3、M_5和M_6等鲜浓度处于第三水平,鲜味较低,M_4、M_7、M_8、M_9、M_(10)等鲜浓度处于第二水平,鲜味明显。本研究结果为羊肚菌产品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辐射诱变的实践中通常认为:M_1代所有的新的突变都将是杂合体,本文报道了用r-射线诱发长芒突变嵌合体的试验结果,并对嵌合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_1代嵌合体的长芒突变是一种隐性基因突变,它可以是纯合突变。因此,M_1代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变世代。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发酵豆瓣中产毒黄曲霉高效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自然发酵的豆瓣中筛选出对产毒黄曲霉菌的生长及其毒素合成均有抑制作用的细菌, 在蚕豆天然培养基(BAM)上利用菌落对峙实验初筛和滤纸片复筛得到1株有较高抑制产毒黄曲霉活性的菌株L4。对L4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 鉴定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抑制黄曲霉生长和黄曲霉毒素B1 (AFB1)合成的研究中表明, 在L4与黄曲霉菌共同培养15 d后, 黄曲霉菌丝产量和黄曲霉毒素B1 产量均比黄曲霉单独培养时显著降低(P < 0.01), AFB1合成受到明显抑制, 抑制率达93.7%。当黄曲霉孢子液与L4发酵上清液1: 1 (V/V)混合后接种在玉米粒上时, 黄曲霉在玉米上的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得到完全抑制。  相似文献   

16.
辐照甜菜种子或种根顶芽,对M_1代甜菜的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辐照剂量的提高,损伤效应相应增大。剂量过高会导致甜菜停止生长,甚至死亡。M_1代甜菜的变异率损伤效应和死亡率与辐照处理的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但对成活下来的M_1代甜菜的发育却影响不大,即使生长严重受阻,仍能跟上发育的进程。M_1代明显可见的形态变异,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真叶和根形上。这两性状的形态变异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相关性。但这些可见变异一般都不遗传,到M_2代即行消失,似乎属生理性损伤变异。  相似文献   

17.
筛选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控菌,为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控提供支持。以花生原产地土壤为材料,采用牛津杯法筛选所需菌株。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抑制产毒曲霉菌株的生长、产孢、降解黄曲霉毒素实验。筛选出2株黄曲霉毒素生防细菌,编号21-1-2、17-3,经鉴定,拮抗菌21-1-2为枯草芽胞杆菌,拮抗菌17-3为地衣芽胞杆菌。分别对拮抗菌对曲霉孢子萌发的抑制、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菌丝延长以及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对黄曲霉毒素的分解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拮抗菌可以明显抑制产毒曲霉孢子的萌发、生长、菌丝的延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以及分解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拮抗物生物防治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747-1747
黄曲霉是引起粮食霉变的主要真菌之一,粮食和饲料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其污染[1]。黄曲霉最大的危害是其产生的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黄曲霉毒素不仅能引起人类及各种动物的急慢性中毒,而且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等农产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从人肝及鼠肝中高度纯化L型和M_1型丙酮酸激酶(Pyk),制备相应的免抗血清。从抗血清中纯化IgG并水解成F(ab')_2,进而还原成Fab',后者与辣根过氧物酶(HRP)交联成Fab'-HRP,再利用这两种复合物建立了各自的高灵敏夹心ELISA来免疫定量L及M_2型(与鼠M_1-Pyk有交叉免疫)Pyk,结果发现:正常人肝中95%的Pyk为L型,M_2-Pyk仅占5%,而肝细胞癌中L-Pyk降至正常肝的3.5%,M_2-Pyk却增至正常的14.6倍,以致M_2-Pyk占总量的95.5%。免疫组化研究进一步证实定量的结果,正常人肝L-Pyk染色呈强阳性。M_2-Pyk染色较弱,而肝细胞癌恰好相反,L-Pyk染色明显减退,而M_2-Pyk不仅癌组织染色很深,癌周组织也明显深于正常,而且愈近癌巢,染色愈深。测定血浆Pyk,发现正常人L-Pyk占89.9%,M-Pyk(以M_2计)仅占10.1%。肝细胞癌患者血浆L-Pyk略见降低,为正常值的79.6%,p值在0.02~0.05之间,但血浆M型Pyk明显升高至正常的4.59倍,占Pyk总量的39.6%,并证明主要来源于肝癌组织中的M_2,故M_2-Pyk有可能成为肝细胞癌诊断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洮江宽寄螨Euryparasitus taojiangensis,新种 鉴别:本新种接近于Euryparasitus kasakstanicus Chelebiev,1978,但体型较大;后背板后缘较直;前背板刚毛22对,后背板刚毛17对,F_3、M_1、M_2、S_6和M_(11)长而软,微羽状;St_1羽状,St_2和St_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