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其检测方法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培养法、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和生物传感器等.其中,免疫传感器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整合光学、电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特点.本文对比食源性致病菌传统检测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免疫传感...  相似文献   

2.
综述食品风险排名的相关概念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探讨发达国家进行风险分析的方法与经验,其中致病菌风险排名的研究因病原菌的动态性和宿主特异性而呈现出独特的挑战性。重点详细探讨美国对食源性致病菌排名的创新方法——专家组启发法,此法作为弥补数据不足和不确定性的手段,结合传统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可以为风险管理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风险排名。  相似文献   

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类以食品为传播媒介,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是目前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诱因。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通过研究致病菌代谢小分子物质产生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寻找新的检测靶标和建立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别技术。随着目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逐渐成熟和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数据库的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已被建议作为临床和食品中致病菌鉴别的替代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在临床和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建立食源性致病菌代谢产物数据库和研发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建立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受试菌特异性引物,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和多种DNA模板,采用正交试验优化PCR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建立了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中所检测受试菌株和模拟样品均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结果与实际相符。所建立多组多重PCR快速检测体系符合设计要求,可以应用于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和日常样品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环境生存和传播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评估临床和环境中分离出的44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的结构多样性。【方法】该研究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高通量方法,使用与高分辨率成像兼容的96孔微量滴定板,结合结构分析软件ISA-2来研究生物被膜形成和结构,分析22株食品与22株临床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结构参数(生物体积、平均厚度、粗糙系数)。【结果】CLSM图像显示,44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在培养48h后能够形成3D结构,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临床来源菌株与环境来源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结构异同,发现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变异系数比环境菌株生物被膜的变异系数小,且同时携带tdh和trh两种毒力因子的菌株生物被膜变异性最小。凝聚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可以分为致密且表面光滑(39%)、斑驳且表面粗糙(27%)、疏松且表面坑洼(34%),临床菌株易形成致密且表面光滑和斑驳且表面粗糙的生物被膜,而环境菌株易形成致密且表面光滑和疏松且表面坑洼的生物被膜。【结论】该研究深入了解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结构差异性,为今后对临床和环境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采取不同的防控和清除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噬菌体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潜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食品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有发生,有的国家甚至有增多趋势。噬菌体在早期被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噬菌体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已经有人提出把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以杀灭食源性致病菌。而噬菌体本身的特性也确实说明,噬菌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理想工具。因为噬菌体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在杀灭食源性致病菌的同时不会杀死生产中的发酵菌株。噬菌体可以用在食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比如原料采集、生产、储藏等环节。探讨噬菌体杀灭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存在广泛,能够引起人类的疾病甚至死亡,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食品安全问题来源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如何快速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是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系统地介绍了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代谢学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方法等传统方法以及新兴的质谱法。质谱法有检测效率高、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着重对质谱法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感染机理对于控制病原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以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以其发挥重要致病性的转录调控因子SlyA为靶标,比较胞嘧啶单碱基编辑技术(CRISPR/Cas9-guided-Cytidine Base Editor,CBE)和λ-Red同源重组技术在构建鼠伤寒沙门氏菌SlyA敲除菌株方面的方法差异,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提供数据。同时,也为其他类型病原菌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提供有力参考。[方法] 采用PCR、Golden Gate、Sanger测序等方法完成CBE系统以及λ-Red系统的构建以及敲除结果的验证,采用Editor-R软件分析CBE系统的单碱基编辑效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在蛋白表达层面对敲除结果进行验证。此外,本研究还结合了表型鉴定的方法验证了基因敲除结果。[结果] 经PCR产物测序鉴定、Western blotting分析及溶血素活性鉴定等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将CBE系统应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slyA的单碱基编辑中,应用前述两种方法构建了鼠伤寒沙门氏菌SlyA敲除菌株。[结论] CBE系统虽然以其操作的简便性在基因编辑中优势明显,但同λ-Red系统相比,该方法需要设立特定的gRNA及PAM位点,在非模式菌株中的普适性较低,且在进行编辑时,CBE系统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尽管如此,但CBE系统在鼠伤寒沙门氏菌中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拓展与完善该菌的基因编辑系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相关国标和标准检测方法对2014—2017年餐饮服务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共采集滨州市10大类食品共计328份,进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328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5份,总检出率为13.7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合格率为10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较高。食源性致病菌高检出率样品集中在街头摊点及第三季度。结论: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应加强餐饮服务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由于需时较长,特别是有的细菌难以培养,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电阻抗、放射测量、微热量、ELISA、PCR、基因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作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发展简便、快速、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由多学科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文中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常见的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本质是在实验室模拟的条件下,重现人体消化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耐受性、致病机理、肠道菌群互作及疫苗开发,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综述了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将现有胃肠道模型系统地划分为体外静态模型、体外动态模型、普通动物模型及人源化动物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各类模型的概念及特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模型的不足,并对未来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耐受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亟待研究和建立精准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随着单分子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PCR技术因其具有超高的灵敏度、稳定性和低试剂消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主要介绍了数字PCR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其在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志贺氏菌(Shigella)、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中的应用,为今后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PCR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PCR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方法之一。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用于PCR检测的靶基因包括各种毒力基因、酶基因及特异性鉴别基因。这些靶基因的发现推动了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8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志贺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杆菌),建立了基于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原理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筛选和整合8种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中的特异性序列和相应PCR引物,致病菌靶DNA片段被扩增和纯化作为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的模板,反应产物在DNA芯片上与探针进行杂交反应,然后通过扫描基片的荧光强度进行判断。实验结果表明,可采用基于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的基因芯片方法同时特异性检测8种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DNA多重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1pg,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单一检测对象的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可达到5×102CFU/mL。本方法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为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快速、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基于DNA水平的多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迅速发展,针对各种不同的食源性致病菌建立了多种多重分子检测技术,包括多重PCR、多重实时荧光PCR以及基因芯片等。对这些多重分子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且建议在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中,仍需要在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同时选择性增菌培养、亚致死损伤修复以及检测内标的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食源性致病菌的高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7.
防止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的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研究表明,环境胁迫下微生物可能形成"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成为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本文对致病微生物VBNC状态的最近发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包括自然胁迫以及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的各种胁迫等)因素下菌体进入VBNC状态的普遍性、诱导条件和生理特点等,并对现行的基于微生物可培养性而建立起来的常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及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潜在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空肠弯曲杆菌主要导致食源性胃肠疾病,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然而相关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是该致病菌研究的难点。本文综述了影响空肠弯曲杆菌感染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包括菌株的毒力因子、小鼠的品系、免疫功能、肠道菌群、饮食组成、宿主适应等因素,以期为成功建立合适的小鼠感染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与传播,更加剧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潜在风险,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焦点问题。本文中,笔者首先综述4种主要的细菌耐药机制: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机制、外排泵机制、药物靶标位点突变机制以及酶解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回顾了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风险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威胁,且因为抗菌类药物的广泛使用,食源性致病菌出现多重耐药现象。作为预防与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关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尤为重要。传统检测技术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检测技术,存在周期长、对检测人员和检测环境要求高等不足,如何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点集于一体而规避相应的缺点是突破方向。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新型检测技术逐渐兴起,如基于光学、电化学的生物传感技术或多种技术结合的新应用等。本文综述了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理特性及相应感染疾病,讨论了传统检测方法优缺点,并详细介绍了新型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以期为开发更加便捷、准确、灵敏的食源性致病菌现场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