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杨桃根中具备降血糖功能的活性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其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技术对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命名为prismaconnatoside(1),tarennanosides A(2),(+)-catechin(3),fernandoside(4),7a-[(β-glucopyranosyl) oxy]-lyoniresinol(5),(+)-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6),(-)-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7),(-)-5’-methoxy-isolaric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8)和正辛烷(9)。其中化合物1,2,4,5均为首次从杨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杨桃根中分离得到。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DPP-IV酶抑制活性测试,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柱色谱等方法对唐古特铁线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唐古特铁线莲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Clemaphenol A(2),α-亚麻酸(3),胡萝卜苷(4),胡萝卜苷苷元(5),常春藤-3-O-α-L-鼠李糖(1→4)-β-D-葡萄糖(6),常春藤-3-O-α-L-阿拉伯糖(1→3)-α-L-鼠李糖(1→4)-β-D-葡萄糖(7),Acanjaposide G(8),常春藤配基(9),芹菜素(10),灯台酸(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唐古特铁线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显脉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Wall.)地上部分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3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紫菀酮(1),β-谷甾醇(2),α-菠菜甾醇(3),熊果酸(4),胡萝卜苷(5),bigelovin(6),loliolide(7),24S-乙基-5α-胆甾-7,22E-二烯-3α-醇-β-半乳糖苷(8),菠叶素(9),山萘酚(10),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11),苄醇-β-D-葡萄糖苷(12)和2-苯乙醇-β-D-葡萄糖苷(13)。其中,化合物1~3和6~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柱色谱技术从红背山麻杆叶子的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苷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6-C-D-葡萄糖苷(1)、芹菜素-7-O-芸香糖苷(2)、芹菜素-7-O-β-(2″-O-α-鼠李糖基)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乙酯(5)、β-胡萝卜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山麻杆属中分离得到的黄酮苷.  相似文献   

5.
红树白骨壤果实中酚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色谱、凝胶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从白骨壤果实中分离获得6个酚苷类单体化合物。运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方法,分别鉴定为Rhyncoside A(1)、松柏苷(2)、对羟基苯甲酰葡萄糖(3)、顺式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4)、香草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基-β-D-葡萄糖苷(6)。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种海洋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碱(1)、胡萝卜苷(2)、豆甾醇3-O-葡萄糖苷(3)、α-菠甾醇(4)、7-豆甾烯-3β-醇(5)、人参皂苷Rk3(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g2(8)、谷甾醇(9)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五加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4、5为人参花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从玉米须6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1)、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苷(3)、L-鼠李糖(4)、豆甾-4-烯-3β,6β-二醇(5)、7α-羟基谷甾醇(6)、7β-羟基谷甾醇(7)、胡萝卜苷棕榈酸酯(8)、大豆脑苷I(9)、7α-羟基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棕榈酸(12)、胡萝卜苷(13)和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4和7~12为首次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峨眉杠柳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峨眉杠柳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熊果酸(1),( )-1-羟基松脂酚(2),23-羟基齐墩果酸(3),β-谷甾醇(4),27-羟基-α-香树脂醇(5),胡萝卜苷(6),杠柳苷(7).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峨眉杠柳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毛果巴豆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毛果巴豆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从中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比对,将其鉴定为2β-hydroxyteucvidin acetate(1),2β-hydroxyteucvidin(2),crotoeurin B(3),山奈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奈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栗苷A(6),cerevisterol(7),尿嘧啶(8)。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运用柱色谱方法,对金铁锁地上部分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及ESI-MS,NMR光谱分析法,分别鉴定为麦芽酚(1),尼克酰胺(2),尿嘧啶核苷(3),2'-脱氧尿苷(4),胸嘧啶核苷(5),2'-脱氧胸苷(6),尿嘧啶(7),1-O-(4-羟甲基苯基)α-L-吡喃鼠李糖苷(8),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6R,9R)-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和川牛膝甾酮(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对石油醚层通过荧光检测法测定胰脂肪酶抑制活性,通过96微孔板法测定不同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从刺玫果果肉石油醚层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十九烷(1)、α-生育酚(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β-谷甾醇(5)、α-香树脂醇(6)、乌苏醇(7)、白桦脂醇(8)、白桦脂酸(9)、19α-羟基乌苏酸(10)、胡萝卜苷(11)和麦芽糖(12)。化合物1~3、6~7和1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石油醚层对胰脂肪酶和酵母菌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2.
构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硅胶、ODS、SephadexLH20反复柱层析、纯化,从构树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分离鉴定为胡萝卜苷(1),槲皮素(quercetin,2),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3),butein4methylester(4),甘草素(liquiritigenin,5),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6),异甘草黄酮醇(isolicoflavonol,7),butyrospermylacetate(8)和( )marmesin(9)。其中,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构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从北美盐角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运用波谱手段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1),杜松脑(2),金丝桃苷(3),槲皮素(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5)和β-谷甾醇(6)。其中,化合物1和2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各种色谱对硬毛地笋(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硬毛地笋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β-胡萝卜素(1),7,3’,4’-三羟基黄酮(2),β-谷甾醇(3),3’,4’,5-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4),α-香树脂醇(5),β-香树脂醇(6),24-羟基-乌苏-12-烯-28-酸(7),β-胡萝卜苷(8),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6α-醇-3β-O-葡萄糖苷(9)。化合物4,7和9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硬毛地笋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裸花紫珠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x Arn.)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木犀草苷(1),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2α,3α,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8-酸(4),乌索酸(5),2α-羟基-乌索酸(6)和齐墩果酸(7)。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扁桃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芒果属植物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 C.Y.Wu et T.L.Ming)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没食子酸甲酯(1),没食子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槲皮素(4),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和芒果苷(7).其中化合物1、3、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土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反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从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芽酚(Ⅰ)、大黄素(Ⅱ)、△^7,22,25-豆甾三烯-3-醇(Ⅲ)、△^7,22,25-豆甾三烯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α-羟基丙酬葡萄糖苷(V)、β-D-葡萄糖2→1 β-D-葡萄糖苷(Ⅵ)、胡萝卜苷(Ⅶ)、正三十一烷(Ⅷ)。化合物V~Ⅷ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团花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MCI和Sephadex LH-20层析方法对团花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10个化合物:4-carboxy-3-hydroxy-5-methylphenyl 3-methoxy-4-hydroxy-5-methylbenzoate(1),谷甾醇-3-O-(6’-O-棕榈酰基)-β-D-葡萄糖苷(2),喹诺酸-3-O-α-L-鼠李糖苷(3),clethric acid(4),常春藤苷元(5),钩藤苷元C(6),morolic acid(7),咖啡酸甲酯(8),卡丹宾(9)和3α-二氢卡丹宾(10)。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酚性成分,化合物2~8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藏紫菀来源之一——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的头状花序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液相等方法分离化学物,并采用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缘毛紫菀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黄酮类的槲皮素(1)、芹菜素(2)、山柰酚(3)、柚皮素(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植物甾醇类的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4、9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云南金钱槭茎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金钱槭枝条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erythro-4,7,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1),Hyugano-side IIIa(2),Hyuganoside IIIb(3),erythro-Buddlenol B(4),erythro-7',8'-Didehydrobuddlenol B(5),(±)-丁香脂素(6),臭矢菜素A(7),柑橘苷A(8),(4R)-p-薄荷-1-烯-7,8-二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9),2-甲氧基-3-(3-吲哚基)丙酸(10),肌苷(11),Tachioside(12),Isotachioside(13),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1-丙酮(14),反式异松柏苷(15),4-[(E)-3-乙氧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16)。其中化合物5为新的倍半木脂素,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