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物种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波动与分布区下降速率来评定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并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1994年11月,IUCN第40次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经过修订的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作为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虽然不是国际法和国家法律,但是对于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决策以及各国的自然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研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在研究制定中国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标准时发现,如果直接应用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定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将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何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和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其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物种?(2)不同的动物类群能否应用同一濒危标准尺度?(3)如何区别对待物种边缘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种群数量与密度的差异?(4)如何处理种群的局部灭绝、局部濒危?(5)一些濒危物种在野生环境中濒危,但是这些物种可以人工繁殖,如何处理可以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6)如果没有种群与栖息地的精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怎样应用物种的濒危标准评估其濒危等级?在实践中,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考虑与国际流行的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接轨,我们提出来一个由“无危”、“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和“灭绝”等5个级构成的濒危等级系统,其中“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又分为“一般”与“高度”两个亚等级。我们提出应区分“生态濒危物种”、“进化濒危物种”;对于不同生物类群,应区分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制定不同生活史物种的濒危标准。对于r-对策物种,引入“经济灭绝”这一等级,将这一等级对应于“受胁”等级,以解决缺少物种数量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难题;区别对待特有物种,将其濒危等级提升一等;引进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概念,将集合种群的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作为“个体”对待。  相似文献   

2.
解焱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45-3254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关于全球动物、真菌和植物物种灭绝风险状况的信息来源, 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的关键指标, 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决策的有力工具。本文全面介绍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的发展以及应用状况, 积极推动其在中国的物种评估和广泛应用。总结了IUCN红色名录从依赖于评估专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物种濒危等级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到IUCN受威胁物种等级和标准(3.1版)的客观量化和所有门类使用统一标准的过程。该等级体系可囊括全球所有物种, 其中“受威胁”的3个等级——极危(CR)、濒危(EN)或易危(VU)需使用5个标准进行量化评估, 对评估规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该等级和标准体系不仅适用于全球层面, 同样也适用于地区层面物种评估, 只是在具体物种种群如果和周边其他地区(国家)存在种群交流情况时, 评估结果要进行调整。迄今为止, 全球层面使用该等级体系和标准评估了14万多种(其中在中国有分布的物种10,846种), 100多个国家和地方制定了地区/国家层面的红色名录, 中国红色名录评估了5.5万多种。IUCN红色名录已广泛应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速度; 为保护规划提供决策信息; 支持履行国际公约、修订国家/地区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等; 指导资源有效合理分配和宣传教育等。广泛应用过程中, 讨论主要集中在获取数据的方法改进上; 另外, 一方面有专家认为标准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另一方面有呼吁维持标准的长期相对稳定, 以便进行跨时间、跨区域、跨物种门类的比较。本文提出来了中国红色名录的持续机制和应用建议, 包括建立中国红色名录委员会、建立中国红色名录专业网站、发展评估专家队伍、建立中国红色名录评估更新机制, 以及加强国际协作、促进全球和中国红色名录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8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对9,302种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现状进行了评估。根据大型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此次评估还对IUCN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标准体系进行了适当调整。本文总结了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部分物种的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 缺少汉语学名; (2)大量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及动态变化等信息缺乏; (3) IUCN的部分评估标准在大型真菌中难以使用; (4)物种的受威胁因素不明确, 缺乏科学定量的分析。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建议: (1)加强真菌分类学研究, 按命名规范拟定物种的汉语学名; (2)加强大型真菌的资源调查, 对重要物种和多样性热点区域进行长期定点监测; (3)引入物种分布建模等定量分析方法, 完善IUCN的评估标准, 使之更适用于大型真菌的评估; (4)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交流互动平台, 扩大红色名录工作的影响, 加强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4.
濒危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物种受威胁等级评估则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方向指引。经过多年的发展, 物种受威胁等级的评估由定性评估逐渐向定量评估为主、定性评估为辅的方向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植物受威胁等级定量评估系统的研究进展, 同时介绍了国外较为成熟的IUCN红色名录评估系统、CITES评估系统、美国自然保育协会评估系统, 提出未来制定受威胁物种定量评估标准时要兼顾以下方面: (1)等级设置定义要明确、统一且合理; (2)评估标准应该定量化、客观且不冗余; (3)评估系统应该适应不同地理范围, 最好能同时表达出各范围的受威胁等级; (4)评估指标要包含物种动态信息, 能定量分析物种在过去或者未来的变化。此外, 本文认为国内的物种受威胁等级定量评估系统应该形成规范化的大纲, 加大宣传力度, 尽量将理论研究与具体的保护行动结合起来; 同时, 我国还应该采用全球广泛应用的受威胁等级评估系统获取物种受威胁等级, 将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到全球范围中去。  相似文献   

5.
物种受威胁状况评估:研究进展与中国的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估物种濒危等级,确定物种保护优先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不断的修订,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标准已经趋于完善。但是,目前人们还在探索在无法获得物种的种群数量、生境、生活史数据时,如何寻找替代指标评估物种濒危等级。我们综述了国内外物种濒危状况研究的进展,提出了结合物种分布区、生活史、生态功能、人为干扰和特殊利用价值的评估物种受威胁状况的方法,并以此方法评估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生存状况。结果表明,列入灭绝级的物种有5个,功能性灭绝级的物种有30个,濒危级的物种有343个,受胁级的物种有459个,关注级的物种有439个,无危级的物种有1,032个。  相似文献   

6.
开展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评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受威胁和濒危物种研究正处于濒危等级界定和保护优先性确定阶段,存在不同保护等级交叉管理、价值评估方法欠缺及重复性计算等多方面问题。利用IUCN濒危等级和中国特有种等级名录确定厦门市不同濒危等级物种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能值转换率和修正的中国能值/货币比率对厦门市陆域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通过多途径整理纳入估算的厦门市陆域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为1444种,其中受威胁和濒危物种数为318种;2015年厦门市物种能值价值约为3.53×10~(11)元,2010年约为3.08×10~(11)元,其中两期受威胁和濒危物种能值价值均占物种总价值的88.31%;中国特有种等级对价值贡献最大达73.25%,其次是IUCN濒危等级达23.24%。研究表明,能值评估法能够客观凸显受威胁和濒危物种价值,研究结果可为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保育的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中国鸟类红色名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1,372种鸟类, 其中77种为中国特有。由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环境污染等原因, 中国的鸟类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全面评估当前中国野生鸟类的濒危状况, 国家环境保护部支持启动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依照IUCN的标准, 对中国鸟类的受胁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通过确定评估对象、数据收集、初评、初核、复审、定稿等步骤, 集国内27位鸟类学家的力量, 完成了本次评估。结果表明: 区域灭绝(RE)3种, 分别是白鹳(Ciconia ciconia)、镰翅鸡(Falcipennis falcipennis)和赤颈鹤(Grus antigone), 极危(CR)15种, 濒危(EN)51种, 易危(VU)80种, 近危(NT)190种; 无危(LC)876种, 数据缺乏(DD)157种。列为极危、濒危和易危等级的受胁鸟类合计146种, 占中国鸟类种数的10.6%。受威胁程度最高的科是鹈鹕科和犀鸟科, 这两个科100%的物种都属于受胁种。。77种特有鸟类中有29种(37.7%)属于受胁种。陆禽和猛禽是受胁最严重的生态类群, 分别有25.2%和23.2%的种类处于受胁状态。不同行政区域受胁鸟类差异较大。本工作对于我国鸟类保护和履行国际公约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我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和致危因素, 进而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开展国际合作, 本文依据中国两栖动物野生种群与生境现状, 利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指南》(4.0版), 对中国已知的408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 并编制了《中国两栖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两栖动物有1种灭绝, 1种区域灭绝, 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176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43.1%, 明显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的物种受威胁率(30.8%)。中国两栖动物特有种272种, 其中48.9%属于受威胁物种。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目是有尾目(63.4%), 明显高于无尾目(39.0%); 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科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仅有1种, 100%受威胁), 小鲵科(Hynobiidae) (86.7%)和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78.1%)。有11个省区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省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0%及以上, 前3位分别是四川(40.8%)、广西(39.2%)和云南(37%)。中国大多数两栖动物物种分布在西南山地和华南地区, 以海拔2,000 m以下区域为主。栖息地退化或丧失、捕捉、环境污染列受威胁两栖动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鉴于中国两栖动物区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进一步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种群和生境监测及相关科学研究, 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受威胁等级的评估是确定物种优先保护顺序和制订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本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所列物种(包括即将发布的物种)为评估对象,采用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和标准,从全国尺度上对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受威胁等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绝灭(EX)2种,野外绝灭(EW)3种,极危(CR)310种,濒危(EN)638种,易危(VU)911种,近危(NT)117种,无危(LC)162种,数据缺乏(DD)34种.将评估结果与国家Ⅰ、Ⅱ保护级别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其原因是物种的受威胁程度并不是确定受保护物种以及划分保护级别的唯一依据.该研究为建立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体系、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的受威胁鸟类现状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14年,对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的15个自然保护区、3片林区和2个水库共20个调查点进行了受胁鸟类调查。调查共记录了受胁鸟类9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0种,包括Ⅰ级1种、Ⅱ级59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21种,包括3种濒危(EN)、8种易危(VU)和10种近危种(NT);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40种,包括3种濒危(EN)、9种易危(VU)和28种近危(NT);被CITES附录收录的物种有45种,其中附录Ⅰ有2种,附录Ⅱ有43种。易危种、弄岗穗鹛为本地区的特有种。目前,对桂西南石灰岩地区的鸟类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有非法狩猎,以及由毁林开荒、砍木烧炭、公路建设和桉树人工林的种植等导致的栖息地片断化和丧失。除了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作者认为在保护策略上,应将分布有较多受胁种的2个调查点予以优先保护。下一步工作重点则是针对受胁鸟类进行更细致的分级评估,确定优先保护鸟种。  相似文献   

11.
物种濒危状态等级评价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濒危等级是确定物种优先保护顺序和制订濒危物种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都把物种濒危状态的评价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对IUCN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在物种濒危状态评价中有关等级标准、评价程序、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及网络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国际上物种濒危状态评价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物种濒危等级评价标准由定性指标向定量指标发展;(2)物种濒危状况评价程序逐步规范严格,评价过程透明,公众积极参与;(3)数据信息的采集逐步标准化,储存与管理更新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4)物种濒危等级的公布与更新逐步以网络形式为主;(5)全球对物种濒危状态评价工作日益重视,物种濒危等级信息在物种资源利用、保护及其他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我国在物种濒危状况评价中急需加强的3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我国的物种濒危等级评价标准;(2)建立完善的物种濒危等级评价程序并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3)加强濒危物种评价中数据信息的规范采集、网络管理和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2.
根据已有的基础资料, 采用IUCN评估等级和标准, 对中国目前已鉴定的1,443种内陆鱼类受威胁现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 1,443种内陆鱼类中, 灭绝3种、区域灭绝1种、极危65种、濒危101种、易危129种、近危101种、无危454种和数据缺乏589种。同已有的IUCN评估结果相比, 本次被评估的物种数目多, 受威胁物种大幅度增加, 其数目达295种, 占已知中国内陆鱼类总数的20.44%, 低于全球平均值(29%)。属于灭绝等级的鱼类是大鳞白鱼(Anabarilius macrolepis)、异龙鲤(Cyprinus yilongensis)和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属于区域灭绝等级的鱼类是长颌北鲑(Stenodus nelma)。鲤科是受威胁物种数最多的科, 其中裂腹鱼亚科和鲤亚科的种类受威胁程度最高。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受威胁物种最多, 是受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中国内陆鱼类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为河流筑坝、生境退化或丧失、酷渔滥捕和引进外来种。列入数据缺乏等级的鱼类较多, 占中国内陆鱼类的40.82%, 表明对中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了解不充分, 需要加强野外调查以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李维东 《动物学杂志》2004,39(1):106-111,F003
作者自1983年发现伊犁鼠兔以来,完成了新种的分类命名,并对其栖息分布、种群数量、个体生态、昼夜活动节律、毛被和季节性换毛序、人工饲养、与疫病关系等内容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工作。在伊犁鼠兔被发现20周年之际,又对伊犁鼠兔的生存现状、栖息环境的变迁、受胁因素等内容做了调查,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制订的《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判断标准》(3.1版)对伊犁鼠兔濒危等级做了重新评估。多年的研究资料表明,伊犁鼠兔是一种古老、残留、发现较晚的兔形目动物。由于生态习性特殊,分布局限,种群过度破碎,呈数量稀少的小种群生活状态,加之恶劣栖息环境的影响,伊犁鼠兔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物种受威胁程度评估标准的制订与应用方面具有权威性,其不断更新并发布的全球物种红色名录(http://www.iucnredlist.org/)被广泛采用,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物种红色名录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IUCN最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相似文献   

15.
黑脸琵鹭是一种全球性濒危珍稀鸟类.该物种已被收录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亚洲鸟类红皮书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等级为“濒危”,并建议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6.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都是物种灭绝风险的测度, 前者是全球性评估, 后者则是国别研究。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预警了全球物种的濒危状况,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大数据; 国别红色名录确定了各国物种受威胁状况, 填补了前者的知识空缺, 两份名录互为补充。目前对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重视不够。基于如下原因, 应当重视国别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意义: (1)国家是濒危物种保护的行为主体, 物种在一个国家的生存状况是确定其保护级别、开展濒危物种保育的依据; (2)对于仅分布于一个国家的特有物种来说, 其国别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即是其全球濒危等级; (3)对于跨国境分布的物种来说, 国别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则确定了该物种在本国的生存状况; (4)结合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国别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建立跨国保护地、保护迁徙物种的栖息地与跨国迁徙洄游通道提供依据; (5)国别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特有的“区域灭绝”等级, 反映了一个物种边缘种群在该国的区域灭绝, 恢复“区域灭绝”物种是该物种原分布国重引入保育工作的重点; (6)国别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提供了该国物种编目、分类、分布和生存状况的最新信息。然而, 国别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重要性在许多情况下被忽视了。目前正值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 人们正在重新审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我国将修订有关野生动物保护与防疫法法律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防控新的人与野生动物共患疾病再次暴发。对于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名录来言, 物种受威胁程度是物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特征之一。重视国别红色名录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色名录是制定科学、有效的物种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基础和依据。自2000年起, 中国菌物学者开始探索真菌红色名录的制定, 包括采用IUCN评估等级和标准对中国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进行初步评估, 但与国际上采用的IUCN标准并未完全接轨, 且评估的物种数量少, 所涉及的地理范围较为狭窄, 难以反映中国大型真菌的整体受威胁状况。我们组织全国140余位真菌专家, 采用IUCN评估等级和标准对我国已知的227科1,298属9,302种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状况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97种大型真菌处于受威胁状态, 并编制了首个国家范围的“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本文基于该评估结果, 并结合中国大型真菌保护现状,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建议从5个方面加强对大型真菌的保护: (1)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2)完善就地保护体系, 提升迁地保护能力; (3)深入开展野外调查, 构建监测网络; (4)加强大型真菌的科普教育,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5)加大资金投入,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松杉类植物濒危等级划分的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根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和国际松杉类植物专家(CSG)编制的濒危植物名录,以及中国植物红皮书(第1卷)列出中国受威胁松杉类植物共141种及变种。通过对上述三者濒危等级的比较表明,它们在中国松杉类植物濒危等级的划分上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划分物种濒危等级的标准不同或资料依据不完全等。最后,作者根据1994年IUCN提出的物种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草案(2.3版本),对中国松杉类一些濒危种类的等级划分作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十年间伊犁鼠兔生存状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6~9月,作者在天山山区对伊犁鼠兔以往各定位观测点开展了生存现状和栖息环境变化的调查,与10年前的研究资料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曾有伊犁鼠兔分布的6个定位观测区内,仅有1处保持原状,其它3处种群呈现减少趋势,已有2处定位观测区的鼠兔基本消失,其中包括伊犁鼠兔的模式标本产地。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初步推算,伊犁鼠兔的数量已由过去的2900只降至1300只左右,成熟个体由2100只降至930只左右,在近10年间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至少减少了55%以上。目前,伊犁鼠兔是数量减少、种群持续衰退、栖息地被严重分割的受胁物种。受IUCN/SSC兔形目专家组的委托,按新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重新评估,结果表明,伊犁鼠兔基本符合濒危物种A2abc和C2a(i)项标准,从两方面指标可归为濒危(EN)级物种。  相似文献   

20.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于鸡形目雉科(Phasianidae)角雉属(Tragopan),是我国特有鸟类,被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CITES附录Ⅰ、IUCN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黄腹角雉是角雉属5种鸟类中分布最东部的物种,分布于我国浙江西南部、江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