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旨在探讨同质(所有个体均正常摄食或饥饿)或异质(由不同饥饿个体比例组成的鱼群)鱼群的隐蔽所利用及觅食行为差异,以及上述行为对模拟捕食刺激的响应。实验选取喜好集群的德玛森小岩鲷(Chindongo demasoni)幼鱼为研究对象,以设置了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六臂迷宫为竞技场,考察不同饥饿个体比例鱼群(8尾成员,分别为8F0S、7F1S、4F4S、1F7S和0F8S, F为正常投喂个体, S为饥饿个体),在自发状态及遭遇模拟捕食刺激下在迷宫不同区域的分布和成群动态。研究发现:(1)8F0S鱼群偏好隐蔽所臂;随着鱼群饥饿个体成员比例上升,鱼群在食物臂分布呈线性增加趋势, 0F8S鱼群在隐蔽所臂和食物臂的分布已不再存在差异;(2)隐蔽所臂的鱼群成群频率随饥饿鱼比例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但食物臂的鱼群成群频率并未随饥饿鱼比例上升而上升,且鱼群单次持续时间和总体时间占比均不受鱼群内部饥饿个体占比的影响;(3)模拟捕食刺激导致实验鱼在隐蔽所臂分布显著上升,应激状态下几乎所有集群均发生在隐蔽所臂,且该变化不受鱼群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陌生环境下德玛森小岩鲷的行为策略是优先避敌,其次才是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2.
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不同生境鲤科鱼类集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对不同喜好生境鱼类集群行为特征的影响, 实验分别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 比较分析4尾等大小(E)和不等大小(2大2小, NE)实验鱼群体的自发游泳速度、空间分布以及对恐吓刺激反应等集群行为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 (1)和鳊相比, 中华倒刺鲃有更高的自发游泳速度、速度同步性和排列方向的极性, 但二者对恐吓刺激的反应率及反应的协调一致性相似; (2)当群体成员大小出现差异时, 两种鱼群体排列方向的极性不受影响, 且大小个体成员间的速度及其同步性均没有差异, 但整体的速度同步性与等大小群体相比有所下降; (3)个体间距离数据显示, 个体大小差异不会影响两种鱼群体的凝聚力; (4)群体成员在两种鱼群中偏好位置不同, 当群体成员大小不同时, 大个体成员更偏好占据领头鱼位置; (5)群体成员大小的差异导致两种鱼对刺激的反应率下降。研究表明: 中华倒刺鲃具有更高的活跃性、更好的群体运动的协调性, 可能与其流水生境相关; 当群体成员大小出现差异时, 成员不分大小在整体上协调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并保持群体有较高的凝聚力, 但两种鱼类自发游泳速度调整策略截然不同(鳊大小个体速度妥协趋同, 而中华倒刺鲃低速个体速度提高); 群体成员大小差异导致鱼群对恐吓刺激的反应率有所下降, 可能原因包括体形差异导致的社会因素造成敏锐性下降、信息交流效率受阻和(或)集群收益代价出现分化影响一致决策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3.
付翔  付成  肖玲韬  樊捷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22,42(8):3206-3215
为考察群体中不同的个性组成对鱼类集群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依次测定其活跃性和社会性,随后分别根据活跃性和社会性的高低分为高、低和混合活跃性(或社会性)鱼群,考察鱼群中不同个性组成对集群时的整体运动特征以及每尾鱼的个体运动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华倒刺鲃的个性特征稳定且个体间变异较大;(2)高活跃性鱼群的运动时间比和速度同步性均大于低活跃性鱼群,而混合鱼群位于二者之间且与两个同质性鱼群均无显著差异;高社会性鱼群速度同步性显著小于低社会性和混合社会性鱼群,而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活跃性特征与集群运动时每尾鱼的运动特征(速度及其同步性等)相关,社会性特征不仅与上述运动特征关联,还与凝聚力大小(距鱼群质心距离)相关。研究表明:(1)鱼群的活跃性和社会性组成均对集群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内在机制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就活跃性而言,群体的运动状态是由群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决定(平均决定机制);就社会性而言,少数低社会性成员对鱼群的运动水平表现有着主导作用(少数决定机制);(2)实验鱼的活跃性在集群行为中得到了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鱼类个性特征(勇敢性和社会性)对集群行为的影响及其与食物占有能力之间的关联, 实验选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 分别测定其勇敢性、社会性和单尾饲养条件下的食物占有能力(摄食率)和生长、集群时每尾鱼个体运动特征及其食物占有能力(摄食率)。研究发现: (1)中华倒刺鲃的勇敢性和社会性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且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但均与食物占有能力无关联; (2)社会性高的个体集群时运动时间比和速度同步性较低。(3)集群时较为活跃且距离鱼群质心距离较远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食物占有能力。研究表明: (1)中华倒刺鲃的社会性在集群运动时能够很好的保留, 且个性差异会对集群运动特征产生重要影响。(2)在集群行为中, 群体成员运动特征的异质性会导致其食物占有能力出现差异, 这进一步表明个性分化对鱼类的集群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群体景观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8年7月到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资源的专项调查资料,以各个渔区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及其到渔场重心距离为参数,构建基于渔场重心动能的景观要素,运用景观多样性,并结合因子分析,分析了二长棘鲷群体景观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究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揭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生态境况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从生态水平上合理综合利用二长棘鲷渔业资源提供新的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月份鱼群的分布特征差别明显,8月鱼群分布范围最广,11月鱼群分布最为均匀,2月和12月鱼群分布最集中,而9月鱼群占据渔场空间能力最强;(2)不同群体之间具有不同分布特征,生殖群体分布范围最小,且最集中,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最弱,幼鱼群体分布范围小,且相对均匀,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强,索饵群体分布范围最广,且较均匀,鱼群分散索饵,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最强,而9—11月群体平均分布范围较广,且最均匀,其占据渔场空间能力较弱;(3)鱼群综合景观指数是具空间结构的CPUE指数,从生态水平上反映了鱼群CPUE,其排名依次为8月、6月、7月、9月、10月、11月、5月、1月、4月、3月、2月、12月;(4)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指示的生态学意义分别为鱼群的分布范围、均匀程度和鱼群空间竞争能力,其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5)水温是影响鱼群景观均匀度的主要因子,索饵是增加鱼群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的主要因子,而生殖因子则降低鱼群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水温、索饵和生殖是二长棘鲷群体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8年7月到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资源的专项调查资料, 计算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各月E值, 定量分析其集群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全年月平均E为7.4409108J, 生殖期间12月到翌年3月, 其月平均E 2.4949108J, 是全年月平均E的0.34倍, 鱼群集中; 4-5月, 幼鱼大量出现, 月平均E为4.556108J, 是全年月平均 的0.61倍, 鱼群相对集中; 主要索饵季节6-8月, 月平均E为1.3448109J, 是全年月平均 的1.81倍, 鱼群分散; 9-11月, E分别为1.435109、9.7409108、5.769108J, 分别是全年月平均 的1.93、1.31、0.78倍, 鱼群为适应水温和寻找产卵场, 在外移过程中逐渐集中。可见,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的生殖群体集群性最强, 其次是幼鱼群体、以适应水温和寻找产卵场为目的的群体, 而索饵群体分散。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集群性鱼类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个性在群体中的生态学关联, 研究首先测定了宽鳍鱲的个性特征(包括活跃性、探索性、勇敢性和社会性)和标准代谢率。随后在群体(10个群体, 每群体6尾鱼)条件下测定了每尾鱼的运动轨迹、摄食状况, 并计算出每尾鱼的日总耗能。研究发现: 宽鳍鱲的个性特征与标准代谢率、摄食率和日总耗能均没有关联。个性与摄食率的关联丧失可能因为其野外生境食物丰度较高, 个性的差异未体现在对食物的竞争能力上; 而个性与能量代谢无关联可能与实验室单尾鱼测定条件下宽鳍鱲的应激反应有关。日总耗能与集群运动参数中的运动时间比、平均游泳速度和摄食率均呈正相关, 可能因为运动能耗和消化能耗在日总耗能中占比较高。另外, 日总耗能也与距质心距离正相关, 可能个性较积极的个体在群体中活跃程度较高, 集群时较多位于群体的边缘, 且日常能量消耗较高。研究结果表明, 集群时活跃的成员往往处于鱼群的外周, 食物占有能力更高, 但日常能量消耗也越多。研究还提示针对集群性野生鱼类, 可能在群体条件下考察其个性、能量代谢特征及其生态收益和代价更具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群体中出现的银化体色个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银化体色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银化体色个体与正常体色个体的体色差异,以及银化体色个体生长性状等.结果表明:①群体中不同家系间银化体色个体所占比率在O~0.21范围内,采用3×2列联表法进行卡方检验,...  相似文献   

9.
鱼类种群中部分个体表现出的运动方向偏好常常与捕食或逃逸策略有关。本研究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对象,将40尾实验鱼于(20±1.0)℃条件下单独饲养,然后分别进行10次T形迷宫实验,以确定实验鱼是否存在方向偏好(朝迷宫同一方向8次及以上则认为该实验鱼有方向偏好行为),并计算方向偏好程度;随后将上述实验每隔3 d进行一次重复,重复3次(共测试4次),以考查初次测试中具偏好个体在重复实验中是否仍保持初始方向偏好。结果表明:4次测试中具方向偏好个体占全部实验鱼的(53.4±3.8)%,其中左、右偏好各占(19.2±1.3)%、(34.2±4.0)%,且4次测试之间的相对偏侧指数(relative lateralization index,LR)没有显著差异;3次跟踪重复测试后,保持了初始方向偏好的个体占全部实验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初始的45.0%依次下降到21.0%、16.7%和17.1%,首次重复显著下降(P0.05),随后的重复则不再下降,稳定后左、右方向偏好各占比例均为8.57%;中华倒刺鲃种群中存在具运动方向偏好的个体,但比例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其他鱼类,提示该种鱼的运动方向偏好可能对其生存适合度的贡献较小;实验还提示,跟踪重复测试对于该种鱼运动方向偏好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颜色是影响昆虫行为活动的一种重要视觉信号。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雌性、雄性及雌雄个体间对白、黄、橙、粉、红、蓝、绿7种颜色卡纸的选择趋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颜色卡纸对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的选择趋性均存在显著性影响(F♀=76.43,P♀0.05;F♂=25.23,P♂0.05)。且以白色卡纸为对照时,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均表现为在黄色卡纸上的选择蜂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77倍和3.20倍;在同一颜色卡纸上,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间的选择差异也不尽相同。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玉米螟赤眼蜂选择趋性同卡纸色彩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选择趋性与卡纸色泽亮度及黄蓝色程度(b)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玉米螟赤眼蜂雌雄个体均偏好黄色,且不同性别个体对同一颜色的偏好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物体颜色的亮度和色调均能不同程度影响玉米螟赤眼蜂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个体大小对升温过程中草鱼的耐高温能力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实验对象, 结果显示: 大个体群体的个体游泳速度明显大于小个体群体(P=0.039), 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显著高于小个体群体(P<0.001); 大个体鱼群的极性与小个体群体并无差异。虽然大个体群体的致死高温与小个体群体无差异, 但前者的临界高温显著大于小个体群体(P<0.001)。升温过程会使鱼群个体游泳速度变快, 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也相应增加, 但游泳速度同步性和群体极性维持不变。研究表明: 个体大小的增加可增强草鱼幼鱼对环境水温的耐高温能力; 升温不会影响不同个体大小草鱼幼鱼群体的协调性, 但会降低草鱼幼鱼的群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集群给动物带来安全、接触配偶机会等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增加竞争的风险。不同的物种以及生活史不同的阶段,动物会采取不同的集群策略。本研究设计实验,检验在繁殖期个体大小不同的高体鰟鮍对由同性个体组成的个体数不同的群体的偏好。结果显示,大个体雄性显著偏好于大的群体(第一次选择:V=72,n=12,P=0.0054;第二次选择:V=65,n=12,P=0.022),大个体雌性对不同大小的群体则无显著偏好(第一次选择:V=54,n=12,P=0.13;第二次选择:V=41.5,n=12,P=0.44);小个体雄性(第一次选择:V=59,n=12,P=0.0012;第二次选择:V=78,n=12,P=0.0013)与小个体雌性(第一次选择:V=75,n=12,P=0.0026;第二次选择:V=70,n=12,P=0.0083)均显著偏好于大的群体。这说明在选择加入某一群体时,大型和小型的雄性个体均主要考虑安全因素;而小型的雌性个体主要考虑安全因素,大型的雌性个体则同时考虑安全因素和繁殖竞争。  相似文献   

13.
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五彩缤纷的鱼类,这些“艳装丽人”中大多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绝技”——性变,即雌雄性别互变。经过性变之后,鱼的体色和体态也随之改变,以致早期的鱼类分类学家把同一种鱼的雌雄个体误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种。雌变雄,独占授精权由雌变雄的现象称为雌性先熟。生活在珊瑚礁区的许多鱼类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性变的,如隆头鱼、红(鱼旨)、闺秀鱼、刺鳍鱼、鹦嘴鱼、金鳍锯鳃石鲈、红鲷等。由雄性变为雌性称为雄性先熟,较罕见,大西洋鲷就属此类型。生活在加勒比海珊瑚礁区的隆头鱼家族,有两类成员:一类出生时是雌性,体色黄黑,过了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进行黄色鲤(Cyprinus carpio)、蓝色鲤及红色鲤的自交和杂交试验,统计分析子代的体色及鳞被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实验选择的亲本,红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纯合基因型;蓝色鲤的体色是纯合型,鳞被是杂合型;黄色鲤的体色和鳞被都是杂合型。它们彼此杂交的体色遗传规律较复杂,子代中不但具有亲本的红、黄、蓝体色,还出现了其他色彩,如青灰色、白色、青黄色和蓝白色,部分红色个体的背部还呈暗黑色。同时,实验还观察了不同体色鲤的鳞片、鳍条色素细胞分布情况,分析和讨论了鲤杂交的体色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5.
光肩星天牛两型种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国内最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之一,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近年来,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A.nobilis(Ganglbauer)很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型。定量研究光肩星天牛两型的差异与表型多样性。【方法】作者以光肩星天牛的20个地理种群的光肩星天牛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头长、头后缘宽、前胸后缘宽等1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型特征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13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78%,群体内变异是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后翅长度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海拔极显著正相关以及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体长与鞘翅斑纹颜色与海拔高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在不同地理种群中,鞘翅斑纹颜色的分化系数达到最大,为50.53%;而以鞘翅斑纹颜色分类的两型差异显示各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大幅度降低。【结论】本研究首次将鞘翅斑纹的颜色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各个颜色类群的分化系数均大幅度减小,说明颜色类群之间的分化要小于地理隔离所造成的差异,进一步验证了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为同一种的不同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罗非鱼适应环境的体色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数鱼类的体色会受应激条件、环境背景、健康状况、生长发育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本文利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体色量化技术研究正常情况和社会应激条件下罗非鱼对背景颜色的适应性,以及在背景颜色变化过程中体色变化的响应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已适应白色背景的鱼放入黑色背景水体后,体色变化主要发生在前10s内,放入时和放入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差异极显著(**p<0.01);在白色背景下适应的鱼放入黑色背景下适应2h后其体色变得很黑,将其放入白色背景水体后体色在10s内可发生由深到浅的变化,放入时和放入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差异极显著(** p<0.01)。在蓝色背景下适应的鱼放入黑色背景水体后,体色变化主要发生在前10s内,放入时和放入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差异显著(*p<0.05)。在蓝色背景下适应的鱼放入黑色背景下适应2h后的体色变得很黑,再将其放入白色背景水体后体色由深变浅,放入时和10s后的体色明度值发生极显著变化(**p<0.01)。处于社会应激条件下劣势地位的鱼体色会变黑,刚放入白色背景水体时的平均灰级达到12.7阶,放入60s、1800s后的体色和刚放入时没有显著差异。受社会应激影响轻微的鱼体色在1800s后适应了环境的颜色,明度值和没有受应激影响鱼的体色接近,而受伤或受社会应激影响较严重的鱼体色改变较小。鱼在高浓度非离子氨(UIA浓度为0.178 mg/L)的水中处理3h后,鱼的体色变得很黑,刚放入白色背景水体时平均灰级达到15.1阶,放入10s、120s后鱼的体色变化不大,放入180s后鱼的体色变浅,平均灰级达到9.3阶,与刚放入时的体色明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在不同集群密度和投饵定额下的摄食反应.实验设7个不同的集群组(1、2、3、4、8、12、16尾/组),每个集群组又分成7个不同的投饵定额组(18.4×10-227.6×10-2、36.8×10-2、46.0 × 10-2、55.2×10-2、64.4×10-2、73.6×10-2g/组),通过测定摄食量观测幼鱼的摄食反应.在定额投饵的情况下,紫红笛鲷每尾幼鱼的一次平均摄食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加、超过一定密度后下降的趋势.1尾组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组平均一次摄食量最低.当集群密度不变时,紫红笛鲷幼鱼一次平均摄食量随投饵定额的增大而增加,然后减小.随着集群密度增大,不同密度群体的最大摄食量向投饵定额增加的方向移动;而随着投饵定额增加,不同定额组的最大摄食量相对集中在2~8尾的群体中.结果表明,集群密度、投饵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紫红笛鲷幼鱼的一次摄食量有极显著影响,群居的互利性和竞争性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生存在不同基底颜色环境下的爬行动物种群通常表现出丰富的体色地理变异, 其体色变化的潜在机制具有多样性。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和草原沙蜥(P. frontalis)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曾被认为与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组成同一系统发育种组。本文应用光纤光谱仪(AvaSpec-2048), 通过记录沙蜥背部体表1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 定量比较在黑化环境下的深色变色沙蜥与非黑化环境下的浅色草原沙蜥自然体色变异, 研究其种群体色变异是否具有时间可逆性, 并探讨基底颜色对沙蜥体色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黑化生境下的变色沙蜥体色显著深于非黑化枯黄色生境下的草原沙蜥。此外, 对黑化与非黑化样本开展的生境互换移植围栏实验, 即把枯黄色生境中非黑化的草原沙蜥移植于黑色的基底环境中饲养, 把黑化生境中黑化的变色沙蜥移植于枯黄色生境中饲养。结果表明, 饲养1周后黑化群体背部6个检测部位的光反射率显著变大, 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变化; 而非黑化群体只有左后肢和背部右上方2个部位的皮肤光反射率发生显著变化, 其他部位反射率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 变色沙蜥体色变异能力比草原沙蜥强, 体色表型可能已经在两个近缘沙蜥物种中稳定遗传, 基底生境颜色的短期变化在统计学上能引起肉眼难以识别的轻微的体色变异, 个体发育相关的一些遗传因素可能对体色变异起控制 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亚  凌鸿  付世建  曾令清 《生态学报》2021,41(11):4447-4459
鱼类个体因社会原因而聚集成群现象称作为鱼类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如环境类型和能量代谢等)的影响。为考察代谢表型和环境类型对我国长江上游鲤科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喜集群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在(26.1±0.1)℃水温条件下对该种鱼进行4种代谢表型[低标准代谢率/低代谢空间(低SMR/低AS)、低标准代谢率/高代谢空间(低SMR/高AS)、高标准代谢率/低代谢空间(高SMR/低AS)、高标准代谢率/高代谢空间(高SMR/高AS)]的分型并且在不同生态环境(无食物隐蔽场所、食物、食物隐蔽场所)条件下拍摄实验鱼的群体行为。结果发现:(1)中华倒刺鲃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不受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的影响;(2)中华倒刺鲃在空白环境(无食物隐蔽场所)和食物环境中的个体(群体)游泳速度和移动距离低于食物隐蔽场所环境,但前两种环境的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高于食物隐蔽场所环境。(3)低SMR/低AS表型的个体空间位置的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它3种代谢表型;高SMR/高AS表型的最近邻距离以及与群体中间距离均大于低SMR/高AS和低SMR/低AS的两种代谢表型。然而,每种代谢表型在不同环境之间的最近邻距离均无差异。研究表明:虽然中华倒刺鲃群体中的个体空间位置不受环境类型和代谢表型影响,但不同代谢表型间的最近邻距离存在显著差异,暗示个体间的相互吸引力具有代谢表型依赖性;环境复杂性的增加可能不影响中华倒刺鲃的群体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理行为及生活史的重要生态因子。极端气候变化和热(核)电站等的温排水常引起受纳水域的水温发生急速变化,对该水域的鱼类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为考察不同水体升温速率和生态情境类型对鱼类群体行为的影响,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3个温度(恒温16℃、慢速升温及快速升温10℃)和3种生态情境(开放水域、食物及食物与隐蔽所)条件下观测实验鱼在升温前后集群行为(如个体游泳速度及其同步性、个体间距离、最近邻距离、极性及摄食等)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快速升温导致异育银鲫的个体游泳速度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和慢性升温组均未呈现此效应;不论快速升温还是慢速升温均未影响个体游泳速度同步性。个体游泳速度及其同步性随情境复杂性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升温速率和情境类型对个体间距离和最近邻距离均未产生影响。虽然群体极性不受升温影响,但随生态情境复杂性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所有温度处理组的鱼群摄饵比例均在升温后明显提高,但无情境类型间的差异。实验鱼具有群体个性现象,其个体和群体特征具有重复性和表型关联。研究表明:水体快速升温不影响异育银鲫的群体凝聚力和协调性,但随生态情境复杂度的增加,个体游泳速度及其同步性和群体极性均下降,群体凝聚力却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