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倒伏性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发掘与大豆倒伏相关的基因对于培育抗倒伏优良高产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利用不同群体所构建的遗传图谱已经定位了大量与大豆倒伏性相关的QTLs。本研究在对已报道的QTLs进行物理整合的基础上,选择元分析方法将这些倒伏性相关的QTLs进一步整合,鉴定出位于C2(6号染色体)、F(13号染色体)、L(19号染色体)这3个连锁群上重复次数较多的QTL区间6个。选用基于统计学原理的Overview方法进行优化,获得了这些QTL在各个连锁群上的有效遗传位置,这些QTL的置信区间长度最小可缩至0.2 cM。通过在这些区间内进一步筛选,获得一个稳定性较好的标记Satt277。本研究可为大豆抗倒伏基因发掘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稻区3种穗型粳稻及杂交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齐穗期粳稻光截获能力、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和光转化效率以及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与光能截获密切相关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减小而先降低后升高.一天之内消光系数(K)的变化同样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而不同株行距配置间K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产量与各冠层消光系数、上部3叶叶倾角呈正相关.在光能利用率方面,产量与剑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呈正相关.在高密度(15 cm×25 cm)和低密度(20 cm×30 cm和20 cm×35 cm)株行距配置下,水稻分别可以提高光截获能力和光转化效率,却分别受到倒伏和单位面积穗数的限制而无法获得高产稳产.株行距为15 cm×30 cm和 20 cm×25 cm配置下,可以确保足够穗数,优化冠层结构并降低倒伏风险,为高产优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玉米倒伏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概述了玉米倒伏类型及对产量的影响;与玉米倒伏有关的植株特性及影响玉米倒伏的各种环境因素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3年8月1日河南省南阳地区夏玉米大风倒伏灾害的调查数据,分析抽雄期前后不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不同品种的抗倒性差异和适播期.调查对象为5个播期的浚单20和3个播期的郑单958,倒伏类型划分为根斜、根倒、茎折和折断4种.研究表明: 各品种及播期均于抽雄前~抽雄后15 d倒伏率较高.浚单20各播期的总倒伏率为86.0%~98.5%,郑单958各播期的总倒伏率为60.0%~76.4%,且播种越早的播期总倒伏率越低.浚单20倒伏发生时,播期Ⅱ~Ⅴ的夏玉米生育时期接近抽雄,以根倒类型为主,倒伏率为53.0%~84.3%,已过抽雄期的播期Ⅰ夏玉米以茎折倒伏为主,倒伏率为37.5%.倒伏发生后干物质积累显著降低,各倒伏类型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茎折>根倒>根斜,播种越晚的总干物质积累越少.倒伏对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表现为叶片和茎杆干物质比例增大,果穗干物质比例减少.根倒和茎折两种倒伏类型使穗长显著变短,穗粗显著变细,穗粒数显著减少,抽雄后发生倒伏也会使百粒重显著降低;而根斜倒伏类型对各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倒伏后产量损失严重,不同倒伏类型中茎折类型减产最多,浚单20和郑单958平均减产率分别为74.2%和68.7%,尤其是茎折发生在抽雄之前难以形成产量;其次是根倒,平均减产率分别为46.3%和46.5%;根斜产量损失最小,平均分别为8.4%和13.2%.大风倒伏灾害后,浚单20产量平均为4959.9 kg·hm-2,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郑单958平均为6026.1 kg·hm-2,随播期变化不明显.总体上,郑单958品种抗倒性好于浚单20.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倒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伏是小麦高产的一个严重障碍。关于倒伏的原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已有不少报告。一般倒伏多发生在齐穗至灌浆阶段,但在生产实践中部分田块的倒伏会于抽穗前20多天发生。倒伏时期不同,减产的程度及原因亦不尽相同。以往关于不同时期倒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特别是对小麦干物  相似文献   

6.
异常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不当均可引发玉米倒伏现象,个别年份发生面积大、倒伏严重。玉米倒伏可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玉米倒伏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1.虽然小麦倒伏问题已有许多究研报告,但对于倒伏的生理原因知道得还不多,而对于倒伏的后果问题也们少可靠的数据,因为许多资料常把倒伏和其他因素混淆在一起了。我们企图把倒伏和其他因素分开,以便观察倒伏对于小麦的其正影响,井初步探索倒伏的生理原因。2.我们用搭架防止倒伏及人为强迫倒伏的方法来测定倒伏对于小麦的直接影响。经过两年在不同地区用不同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观察的初步结果,证明倒伏对于小麦产量并无显著的不良影响。生长过盛的麦苗,倒伏后似略有抑制徒长的作用,所以产量反略高;倒伏麦苗,比之搭架扶持而不让它倒的,秆稍短,穗稍重,千粒得稍高,所以麦粒收量稍多而麦秆收量略少,成熟期也较早。生长正常的则有相反趋势。但差异都不大,用变量分析结果,差异都不显著。3.倒伏和小麦拔节初期的生长速度有密切关系。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倒伏程度和生长速度基本上完全符合,相关系数为0.9067,表示有显著的正相关。拔节初期生长较速的,基部节间较长而强度较小,所以倒伏也较严重。4.小麦倒伏后,在生理上也起了一些变化。倒伏麦株的呼吸强度较低,茎叶和麦穗间呼吸强度的差异略小,成熟期间麦粒中酶对于淀粉的合成和分解活力均稍高,而合成活力相差较大,所以合成与分解的比率以倒伏的为大。对有机物累积也有影响:生长过盛的倒伏后麦穗中有机物增重比不倒的多,而生长正常的则反之。  相似文献   

8.
倒伏是禾谷类作物共有的现象,往往也是造成减产的重大因素之一。由于倒伏发生的时期不同,影响产量的程度也不一致。一般以抽穗以后的倒伏较为常见,其中又以开花期、灌浆初期的倒伏,影响产量最大,常可减产一半以上。开花期倒伏后,茎叶最迭,光照弱,湿度大,下部茎叶  相似文献   

9.
对江苏沿海地区(强)热带风暴条件下农田林网防止水稻倒伏和减产效应的研究表明,有林网农田的水稻倒伏率为16.28%,无林网农田为49.73%;水稻在灌浆结实期倒伏以后,千粒重减少13.24%,产量减少14.32%,有林网农田的水稻倒伏减产率为无林网农田的1/3.主林带林木保存率大于90%的林网抗倒度最大,水稻倒伏减产率最小.  相似文献   

10.
倒伏是植株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禾谷类作物产量和品种的重要限制因素。诱发倒伏的自然条件不是年年发生,但发生的程度差异很大,难以在自然条件下重复评价作物的倒伏性,因而人工诱发倒伏对于作物抗倒性的评价十分重要。谷子是非常容易发生倒伏的禾谷类作物,抗倒性的强弱是决定谷子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谷子抗倒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禾谷类作物抗倒伏性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述评,为谷子抗倒性的研究提供借鉴,并对谷子倒伏与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品种抗倒性评价的指标等相关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大田原位种植元阳梯田2个地方水稻品种——白脚老粳和月亮谷,研究2年不同强度(0、2.5、5.0和7.5 kJ·m-2)UV-B辐射对水稻穗下第1至第4节的茎秆性状(节间长、茎秆粗和茎壁厚)和倒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强UV-B辐射对水稻茎秆的节间长和茎秆粗没有显著影响,但导致茎壁厚度显著减小,其中,7.5 kJ·m-2 UV-B辐射对水稻穗下第4节茎秆茎壁厚度的影响较大,降幅为11.6%~19.6%;增强UV-B辐射导致水稻茎秆的倒伏指数增加,增大水稻倒伏的风险,水稻穗下第4节茎秆倒伏指数最大,并大于倒伏临界值(200);水稻穗下第4节、第3节和第2节茎秆的倒伏指数与茎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增强UV-B辐射显著减小元阳梯田水稻茎秆的茎壁厚是增加其倒伏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闽江河口湿地植物枯落物立枯和倒伏分解主要元素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从盛  张林海  王天鹅  张文娟  仝川 《生态学报》2012,32(20):6289-6299
采用分解袋法,对闽江河口湿地2种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花和叶枯落物的立枯和倒伏分解过程及C、N、P元素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立枯分解是2种湿地盐沼植物重要的分解阶段,干物质损失率在13.26%—31.89%之间。多项式模型能较好描述2种植物花和叶的枯落物分解残留率动态。(2)立枯分解阶段,芦苇花和叶的C含量主要为波动下降,互花米草较为稳定;倒伏阶段后期,2种植物都以升高为主。立枯分解阶段2种植物枯落物N含量略有下降,而倒伏阶段逐渐上升。分解过程中枯落物P含量的波动较大。(3)2种植物花和叶C、N的NAI值在分解过程中<100%。芦苇的花和叶中P的NAI值在立枯和倒伏分解阶段都经历了明显下降和升高的过程,而互花米草在立枯阶段变化不大,倒伏阶段下降较为明显。(4)与芦苇相比,互花米草的花和叶枯落物C库较高,N库较低,P库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谷子抗倒伏性和株高、穗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倒伏是限制作物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弄清抗倒伏性与这些性状的关系,对开展抗倒伏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调查了41份谷子材料倒伏指数、株高、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粒重7个性状,结果表明:所有调查的7个性状指标在41份谷子材料中存在显著差异,除穗粗变异幅度较小,其余6个性状指标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谷子基部第一、第二、第三节倒伏指数均与株高呈一定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穗长、穗码数、码粒数、穗粒重均呈一定正相关,但只有第二节倒伏指数与穗长间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倒伏指数与穗粗的相关性较复杂,第一、第三节倒伏指数与穗粗呈负相关,而第二节倒伏指数与穗粗呈正相关,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株高与穗长、穗粗、穗码数、穗粒重4个产量关键性状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穗长、穗粗、穗码数、码粒数、穗粒重5个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认为在80 cm范围内,增加株高不会减弱谷子的抗倒伏性,谷子倒第二节抗倒伏性对整株植株抗倒伏性起到关键作用,应在抗倒伏高产育种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倒伏是影响作物品种选育和产业化推广的重要限制因子,会使作物籽粒与秸秆的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且易引发病虫害,不利于机械化收割使作物经济效益显著降低。株高、茎秆强度、壁厚、分蘖数、分蘖夹角等性状同作物茎秆抗倒伏特性密切相关。倒伏主要分为为根倒伏和茎倒伏,茎倒伏与茎秆特性相关,其中株高与分蘖数分别受赤霉素信号转导和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的调控;根部各性状主要受生长素、乙烯以及细胞分裂素等激素信号转导的调节。本文对植物抗倒伏相关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以及各重要性状相关信号转导途径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基于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物抗倒伏性状改良和分子育种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沼液替代化肥氮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沼液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对水稻生长发育特征(生育进程、株高动态、群体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产量、稻米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随着沼液替代化肥氮比例的增加,水稻各生长指标及产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沼液替代70%化肥氮处理(70%Nbs)最高;施用沼液可改善稻米品质,稻米Cu、Zn、Pb和As含量稍有增加,Cd和Cr含量则有所降低;各处理稻米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应的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05);与全施化肥处理(Ncf)相比,沼液替代100%化肥氮处理(100%Nbs)水稻各生长指标都有下降趋势,有减产风险;沼液替代200%化肥氮处理(200%Nbs)由于水稻贪青晚熟,以及基部节间长度显著增长等原因可能导致倒伏减产和二次污染风险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稻田灌溉沼液替代化肥氮最佳比例为70%,约灌溉沼液278.56×10~3kg·hm~(-2)。  相似文献   

16.
选取松嫩平原长春、哈尔滨、白城、齐齐哈尔、海伦和嫩江6个气象台站1951—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统计各地区历年≥10℃积温,构建各气象台站的年活动积温时间序列,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利用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预测各气象台站未来10年的活动积温变化,同时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2012—2016年黑河市、绥化市、哈尔滨市、四平市和沈阳市的大豆、玉米和水稻的产量数据,建立活动积温与作物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近67年松嫩平原6个气象台站的活动积温年际间波动较大,1981—2010年是积温升高的主要年份,1993年以来,活动积温增加较显著,2001—2017年的平均活动积温较1951—2000年增加243.6~420.3℃·d;松嫩平原北部活动积温上升幅度大于南部;构建ARIMA模型预测2018—2027年松嫩平原的活动积温较2001—2017年有所升高,6个气象台站间升高幅度在25.7~96.9℃·d;活动积温预测值均在置信区间内;活动积温与作物产量呈二次曲线变化,活动积温在3300℃·d以下时,玉米产量随活动积温增加而增加,活动积温在3800℃·d以下时,大豆和水稻产量随活动积温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硅钾肥配施对水稻茎秆理化性状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以易倒伏品种‘B优827’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硅钾肥配合施用对水稻茎秆的弯曲力矩、抗折力以及倒伏指数的影响,探索通过肥料调控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方法与技术措施。结果显示:(1)硅钾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水稻基部节间茎秆直径和壁厚,缩短节间长度,并在低硅中钾处理(T2,硅肥300kg/hm2、钾肥400kg/hm2)下基部各节间长度缩短幅度最大(12.44%~20.80%),直径和壁厚增加幅度分别为2.82%~5.76%、22.95%~28.57%。(2)硅钾肥配施处理后,水稻基部各节间纤维素、木质素及灰分含量显著变化,并以低硅中钾处理(T2)差异较显著,且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14.55%、8.67%、7.73%。(3)硅钾肥配施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基部节间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同时仍以低硅中钾处理(T2)的抗折力最大、倒伏指数最小,对提高‘B优827’植株抗倒伏能力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合理的硅钾肥配比(硅肥300kg/hm2、钾肥400kg/hm2)能显著增加易倒伏水稻品种‘B优827’的茎秆壁厚和直径,缩短基部节间长度,提高抗折力,同时还能增加其基部节间木质化程度,最终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硅钾肥配合施用可通过改善茎秆物理化学特性有效增强易倒伏水稻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8.
2018年春夏,贵州省遵义市发生三叶半夏(Pinellia ternata)根部病害,叶柄以上部位倒伏,且连片快速发生。为明确其病原菌,对自然发病的半夏病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并对获得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DNA序列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地发生的半夏病害主要由2种病原菌引起:(1)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引起半夏叶柄以上部位水渍状快速软烂倒伏,伴随发臭;(2)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引起半夏叶柄基部折断,植株干枯黄化,连片倒伏,但单株发病进程相对较慢。这是首次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引起半夏根部病害的报道,建议将其引起的病害称之为“半夏黄化猝倒病”。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YD-01寄主范围较窄,但能侵染番茄果实;而胡萝卜果胶杆菌RD-02可以侵染莴苣、青椒、茄子、土豆、番茄和梨等果实,并产生明显软腐症状。利用BioF型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建立植物-微生物共培养模型,结合盆栽试验分析2种病原菌导致的病情指数和病程指标变化,进一步确定了其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半夏根部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直...  相似文献   

19.
国外引进亚麻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外引进的150份亚麻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鉴定与聚类分析研究,将其分为4个类群。各个类群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类群Ⅰ表现为株高较高、抗倒伏能力差、出麻率高、产量较高;类群Ⅱ株高较矮、较抗倒伏、出麻率较低、产量较低;类群Ⅲ表现为高抗倒伏、抗白粉病、产量较低;类群Ⅳ株高和产量最高。不同类群在育种中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尤其类群Ⅲ和Ⅳ中有高抗及高产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防止水稻倒伏的效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粳和晚糯水稻子拔节期前后,每亩喷施300ppm的多效唑(MET)药液60kg可以收到较好的防倒伏效果;在较高氮素穗肥施用条件下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