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5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90例,其中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PTED)患者58例,接受Mast Quadrant通道系统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32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TED组与Quadrant组。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椎间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天、7天腰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Quadrant组(P0.05);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Quadrant组(P0.05);两组术后腿痛VAS评分、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与Mast Quadrant通道技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能够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接受PTED治疗的194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评价其Mac Nab疗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SF-36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月,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月、12月的VAS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2月,患者Macnab疗效的优良率分别为90.7%、92.3%。结论:采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脊柱骨科自2005年l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应用APLD( 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应用MED(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治疗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应用传统后路椎板开窗技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疗效及并发症.术后均随访8个月~3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LD及MED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疼痛全部缓解,无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采用微创技术和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但微创技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日短,恢复快,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O型臂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采用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疼痛、功能改善等。结果:患者术前VAS7.5±1.2,ODI(%)62.7±16.0,术后6个月VAS1.6±1.9,ODI(%)32.1±24.3,治疗效果明显,且无严重并发症,少数短期并发症可恢复。结论:O型臂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或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患者192例,其中118例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PELD组),74例给予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照)。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Mac Nab疗效、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及住院时间、费用、手术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Mac Nab疗效、总费用、手术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ELD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或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能够在保证良好疗效的前提下,明显减少出血及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一步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TED)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治疗的12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其中采用PTE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PTED组,采用FD术式治疗患者60例,作为FD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在术后12个月时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PTED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FD组(P0.05)。术后12个月PTED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FD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且与上一时间点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TED组优良率为93.33%,与FD组的9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DH患者的疗效无差异,但是采用PTED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减轻术后疼痛和改善生活能力方面优于FD术式。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后路显微内窥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cectomy ,MED)与开放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对患者腰椎稳定性1的影响,探讨两种术式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程度的不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09年7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应用椎间盘镜手术及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各25例,对术后病人主观满意度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等进行回顾性随访观察研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FD组相比,MED组术后水平移位及角移位较术前无显著差异,FD组在术后3个月以后的水平移位或角移位较术前增加,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MED术后临床疗效相近,但术后对患者腰椎稳定性影响程度较开放手术明显降低,更具有微创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入路与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评价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 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 年10 月-2013 年3 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73 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以腰痛 为主,无神经压迫症状,死骨和脓肿范围不大。其中43 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30 例采用微创手术,于围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1、3、6 和12 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 效评估,末次随访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痛明显减轻,发热患者体温在2 周内恢复正常。微创手 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40± 30 min、520± 50 mL 和630± 110 mL,均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的180± 35 min、350± 50 mL和320± 80 mL (P<0.05)。在术前、术后1 月、3 月、6 月、12 月和末次随访时,微创手术组腰痛VAS评分分别 为8.7± 1.2 分、4.5± 1.1 分、3.5± 1.1 分、2.0± 1.4 分、1.3± 0.5 分和1.2± 0.5 分,ODI 评分分别为(77± 6)%、(31± 5)%、(23± 8)%、(14± 6)%、(8± 4)%和(7± 3)%;传统手术组VAS评分分别为8.5± 1.1 分、2.7± 0.7 分、2.1± 0.6 分、1.9± 0.7 分、1.1± 0.4 分 和1.1± 0.4 分,ODI 评分分别为(78± 5)%、(23± 6)%、(14± 7)%、(12± 5)%、(7± 2)%和(7± 2)%。其中,术后1 个月和3个月, 微创组腰痛VAS 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6 个月、12 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VAS 评分和 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腰骶椎结 核,可获得与传统后路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与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远期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照其接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孔镜组(108例)和开窗组(40例),对比两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切口长度,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腰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Od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westris ability index, 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及生活质量评分,最后对比两组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降低数值。结果:(1)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切口长度均小于开窗组,手术时间长于开窗组(P0.05);(2)术前两者JOA及ODI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孔镜组JOA及ODI评分优于开窗组(P0.05);(3)术前两组VAS及SF-36量表(the 36-item sho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SF-36评分有明显上升(P0.05),且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孔镜组SF-36评分高于开窗组(P0.05),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2个月,孔镜组椎间隙高度降低率低于开窗组(P0.05)。结论:椎间孔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效果较好,相比于开窗术,孔镜术患者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且远期随访显示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2年3月本科室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年龄65岁,排除腰椎不稳),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行微创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患者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效果、椎间隙平均高度丢失量及腰椎平均前凸角改变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3天VAS疼痛目测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腰椎平均前凸角改变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均为90%(P0.05),实验组术后2年椎间隙高度平均丢失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而言,单纯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不同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经椎间孔入路(PETD)组和经椎板间入路(PEID)组,每组均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EID组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线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PEI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1 d直腿抬高试验角度、住院时间、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呈降低趋势(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和PEID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接近,PETD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PEID的操作难度更低、可减少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次数。临床中应视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oxomed Tergumed系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进行腰椎间孔镜手术的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进行系统的Proxomed Tergumed脊柱功能训练,将其分为功能训练组实验组(28例)与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疼痛(VAS)、功能评分(ODI)、相关肌肉力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实验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实验组各肌肉群力量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肌肉群力量仍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Proxomed Tergumed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的康复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术后康复训练而言有其明显的优势,且并无显著的安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LDH患者230例,均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其疗效、不同时间点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并发症。记录LDH术后复发(PRLDH)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RLDH的影响因素。结果:230例LDH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后,优69例,良117例,可34例,差10例,优良率为80.87%(186/230)。LDH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呈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2%(12/230)。发生PRLDH的患者为29例,复发率为12.61%(29/230)。单因素分析显示,PRLDH与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髓核突出/脱出、病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吸烟、体质量指数≥24kg/m2、糖尿病、髓核突出/脱出、病程≥6个月均是PRLDH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用于LDH的治疗,疗效稳定,可较好的促进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加快腰椎功能的恢复,但术后复发问题需得到重视,年龄≥60岁、吸烟、体质量指数≥24kg/m2、糖尿病、髓核突出/脱出、病程≥6个月均是PRLDH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年龄20-67岁,采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比,Cobb's角,Frankel标准分级,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减压AF系统内固定的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体高度比值明显升高,Cobb角值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伤椎椎体高度比值和Cobb角值改善情况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方面,16例恢复到了E级,术后A级有4例未恢复,Frankel分级为A的患者术后有效恢复率为90.2%;B级有2例未恢复,B级术后有效恢复率89.5%。C级和D级术后有效恢复率均为100%。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VAS和ODI值均低于术前分值(P0.05),且术后12个月ODI值与术后6个月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压AF系统内固定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具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痛觉感受明显降低,下腰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DH)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收治的L5/S1LDH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PETD组(n=27)和PEID组(n=33)。记录两组手术时间、X 线放射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改良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计算患者术后临床效果优良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无差异(P>0.05),PEID组手术时间短于PETD组,X 线放射次数少于PETD组(P<0.05)。两组优良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JOA、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PETD治疗L5/S1LDH的疗效相当,均可较好的减轻临床症状及促进功能恢复,然而 PEID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 线放射次数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张锐  于淼舒  李晟琰  孙鑫  任铭  吴晓秋 《生物磁学》2013,(24):4734-4737
摘要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于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I或II级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年龄21.59岁,一般状态良好,随机分为三组:(FD组)氟比洛芬酯+地佐辛组,(F组)氟比洛芬酯组,(D组)地佐辛组,每组30例。各组于手术结束前30rain分别缓慢静脉输注药物,FD组:氟比洛芬酯50mg+地佐辛5mg;F组:氟比洛芬酯50mg;D组:地佐辛5mg。然后各组分别泵入不同的药物,FD组:氟比洛芬酯200mg+地佐辛30mg,F组:氟比洛芬酯200mg,D组:地佐辛30mg,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以2ml/h的速率持续泵注48小时。分别记录各组各时间点:(T1)术后2h、(T2)术后6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术后48h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及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并记录出现的恶心、呕吐、眩晕等并发症的例数。结果:FD组、F组血流动力学较之D组平稳,D组出现一过性sP02下降。术后VAS评分D组明显高于FD组和F组(P〈0.05),Ramsay评分FD组、F组低于D组(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中,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并发症少,镇痛良好,VAS、Ramsay等各项评分优于单纯应用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