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的特点,以便对其早期干预及优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3例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188例(男≤55岁,女≤ 65岁)和晚发冠心病组185例,对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脂、血糖、尿酸、胆红素水平及冠脉病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发冠心病组肥胖、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水平明显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发病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发病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主要是单支病变多见,与晚发冠心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吸烟、饮酒、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脂血症是早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故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早发冠心病发病率.早发冠心病患者以单支病变多见,故给予合理支架植入及必要的药物优化治疗,可明显的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血清锌a2糖蛋白(ZAG)、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血脂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84例,其中PCAD 患者86例(PCAD组),非PCAD患者98例(NPCAD组),再选取同期男性<55岁,女性<65岁健康体检者8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并检测空腹血糖(FBG) 、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LDL) 、甘油三酯(TG) 、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ZAG、MCP-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ZAG、MCP-1与血脂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D的影响因素。结果:PCAD组、NPCAD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体质量指数(BMI)、FPG、TG、MCP-1高于对照组,HDL、ZA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CAD组年龄、HDL、ZAG水平低于NPCAD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比例高于NPCAD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CAD患者ZAG与HDL呈正相关,MCP-1与HDL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HDL、TG、ZAG、MCP-1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AD患者MCP-1水平升高、ZAG、HDL水平降低,MCP-1、ZAG与HDL密切相关,且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既往支架术后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支架术后再次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的107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按照评分高低将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0-6分)、中度(7-14分)、重度组(14分),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探讨支架术后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脉病变重度组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TC、TG、LDL-C、ApoB)、肌酐水平升高患者比例较轻度组明显升高(P0.05),血脂(TC、LDL-C、ApoB)、肌酐水平升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肌酐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P=0.033/P0.01),OR(95%CI)分别为4.553(0.087-2.046),15.991(0.042-0.123)。冠脉病变程度与年龄、高血压、性别、人类SLCO1B1和ApoE基因检测(他汀)检测结果、既往支架至本次发病时间无关。结论:2型糖尿病、吸烟、血脂、肌酐水平与既往支架术后患者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其中吸烟、肌酐水平是支架术后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饮酒、吸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抽取行冠脉造影的男性患者(343例),排除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肾功能等异常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吸烟、饮酒将其分为四组,吸烟+饮酒组(86例),吸烟+非饮酒组(135例),饮酒+非吸烟饮酒组(16例),非吸烟+非饮酒组(106例)。通过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和比较各组冠脉病变的情况,分析评估冠心病的风险因素以及饮酒、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吸烟+非饮酒组Gensini评分最高(33.89±31.14)分别与另外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非吸烟组最低(9.31±10.88),分别与另外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TG、HDL-C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是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素,年龄与TG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为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饮酒是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68例疑似冠心病(CHD)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198例和非冠心病组70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80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62例。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尿酸含量,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尿酸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尿酸与已知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395.35±84.40)μmol/L,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282.20±66.68)μmol/L(P<0.05)。单支病变组(338.48±77.36)μmol/L、双支病变组(399.62±84.36)μmol/L、三支病变组(445.16±92.20)μmol/L,血尿酸水平呈递增趋势,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尿酸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降尿酸治疗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227例(DM组)和同期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229例(NDM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血脂、血糖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血糖水平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结果:DM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NDM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NDM组(P<0.05);DM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以及狭窄程度大于75%的血管的病例数百分率显著高于NDM组(P<0.05);在DM患者中,血糖水平控制理想组(A组)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大于75%以及发生弥漫性病变的病例数百分率均显著低于血糖控制较差组(B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多表现为弥漫和多支病变,狭窄程度严重;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是其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于正常范围可改善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减小其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0-2014年于我院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80例,其中老年患者(A组)320例,中青年患者(B组)16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疾病类型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A组与B组之间,在性别构成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的单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者发生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总的不良发生率较中B组多,其中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也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的肌酐(C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B组,谷氨酰转肽酶(GGT)、三酰甘油(TG)、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FIB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较大不同,且Hcy、FIB是影响不同年龄段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治疗方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评估216例拟行冠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并于冠脉造影检查前日或次日行骨密度检测,依据T值将受试者分为2组:骨量正常组(T值大于-1SD)、低骨量组(T值小于-1SD)。结果:2组患者在BMI、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等均无显著性差异。低骨量组冠心病的发生率及年龄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与骨密度独立相关(OR=1.072 CI:1.036~1.11p=0.001)。结论:年龄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骨密度负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冠心病与骨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CSFP)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证实为CSFP的患者553例作为实验组及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3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及随访信息,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结局。结果:CSFP组男性、吸烟、高运动量、高血压、服药患者比例、脑血管病发生率、心脏事件死亡率、冠状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CSFP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7)。慢血流组发生脑血管事件者生存率低于对照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血流(HR=5.85,95%可信区间2.00-17.15,P0.01)和年龄(HR=1.07,95%可信区,1.03-1.11,P0.01)为发生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血流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狭窄及因心脏事件死亡者显著升高,冠状动脉慢血流及年龄为发生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s/lymphocyte,NLR)、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156例ACS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NLR、MPV、Gensini评分及一般临床资料,并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相比较,三支病变组吸烟、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尿酸(uric acid,UA)、NLR、MPV、Gensin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单支病变组相比较,双支病变组吸烟、糖尿病、LDL-C、HDL-C、UA、NLR、MPV、Gensin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三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肌酐(creatinine,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NLR、MPV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r=0.482、0.702, P0.05)。结论:ACS患者MPV和N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可有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初诊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双源CT(D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性显著性狭窄患者和不同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中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CAG检查共发现35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检出率为35%。DSCT共检出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患者45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4.61%,77.78%和100.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94(P0.05)。100例患者中,常规CAG检查共发现显著性狭窄血管47条。DSCT共检出显著性狭窄血管39条,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2%、92.92%、63.77%和99.1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19(P0.05)。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检查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以左冠脉主干最高,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以左前降支最高。DSCT检查对于冠脉血管的完全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的显示率高于CAG检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检查在冠脉粥样硬化显著性狭窄患者和狭窄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分析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联合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和冠状动脉桥灌注技术进行心肌保护。方法30例患者分为2组:A组(顺灌联合逆灌技术)20例和B组(顺逆灌结合桥灌技术)10例,疾病种类有: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升主动脉病变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和单纯瓣膜病变。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采用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联合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或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心肌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且年龄≥80岁的冠心病患者237例,按照患者入院PCI治疗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组(Ⅰ组,n=114)和经股动脉途径组(Ⅱ组,n=123)。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对比剂肾病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11.4%患者PCI过程中需更改介入路径,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1.4)h和(1.7±1.1)d,均显著短于Ⅱ组患者(P<0.05);Ⅰ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围术期TIMI小出血和围术期TIMI大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患者(P<0.05);随访12个月和24个月时,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具有时间短、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势,近期效果优于股动脉径路,但远期临床效果与股动脉径路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 artery-to-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诊断中最主要的挑战就是从常规的血液样本中鉴定出可靠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循环miRNA是一种可以稳定存在于体液中的小分子RNA,具有较高的组织、疾病特异性及敏感性,具有作为新的冠心病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潜力.通过综述血液样本(全血、血浆、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内皮祖细胞(EPC)及血小板)中冠心病相关循环miRNA,及探讨循环miRNA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未来筛选出真正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循环miRNA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的糖尿病史、术前术后血糖水平、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等资料。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38例患者中有10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为73.2%,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69.7%;糖尿病组发生率为77.4%,2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09)。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99.0%的患者出现在入住重症强医疗病房(ICU)24h以内,术后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入住ICU16h,且非糖尿病组出现时间较糖尿病组早。结论: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14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按动脉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107例)与研究组(107例),对照组行经股动脉PCI(TFI),研究组行经桡动脉PCI(TRI),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动脉穿刺时间、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 d,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较手术前均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期间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PCI用于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相当,但经桡动脉行PCI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的糖尿病史、术前术后血糖水平、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等资料。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38例患者中有10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为73.2%,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69.7%;糖尿病组发生率为77.4%,2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09)。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99.0%的患者出现在入住重症强医疗病房(ICU)24h以内,术后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入住ICU16h,且非糖尿病组出现时间较糖尿病组早。结论: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