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2.
1974年冬,湖北省房县城关公社社员在郊区二郎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于褐黄色砂质泥岩中发现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经初步观察计有板齿犀、安琪马、利齿猪、轭齿象、孤羊等中新世晚期的类群。其中,板齿犀化石过去报道不多,研究得也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板齿犀早期的种类,除了中国板齿犀(Sinotherium),只有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伊朗犀(Iranotherium)、印度犀(Indotherium)和蒙古的戈壁犀(Gobitherium)等少数种属。目前对于这类动物的起源和早期进化上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有人根据它们的头骨构造及臼齿进化的关系认为,可能与无角犀亚科(Aceratheriinae)的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3.
真板齿犀亚科(Elasmotheriinae)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得很少。据文献记载,共有两属:最早的一属发现于亚洲的上新世早期地层中,定名为中国犀属(Sinotherium);另一属发现于欧亚大陆的更新世早期一中期地层中,定名为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中国犀的化石,最初发现在山西保德含三趾马动物群的地层中,1922年瑞典林斯顿作过描述,材料仅有一个上第三臼齿(M~3),种名定为拉氏中国犀(Sinotherium lagrelii Ringstr(?)m),后来林斯顿(1924)在系统整理中国犀的材料时,又增加了一个上第二臼齿(M~2),后脊已破损。1958年周明镇记述了得自黑龙江哈尔滨药店,推测可能来自保德上新世早期地层中的一个属于中国犀的上第三臼齿(M~3),由于釉质层简单,无曲折,定了个新种,名为简单中国犀(Sinotherium simplum  相似文献   

4.
《化石》2013,(3)
已绝灭的真板齿犀(Elasmotherium)在其额骨上长有一只2米长的角,它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将其形象绘制在洞穴壁画上,由此被认为是传说中"独角兽"的真实原型.所有其他的板齿犀都有一个或强或弱的鼻角,但真板齿犀似乎失去了其祖先的鼻角而突然获得了一个庞大的额角.板齿犀类从鼻角到额角的过渡一直很难解释,因为在具鼻角的祖先和具额角的后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形态鸿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邓涛研究员等人在5月出版的《科学通报》上报道了他们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红粘土中发现的一具大型的拉氏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 lagrelii)头骨,由此为真板齿犀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肢骨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aucasicum)。板齿犀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时代为更新世。在中国,德日进等曾报道了在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的一块牙齿碎片和几件肢骨,但未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TeilharddeChardinandPiveteau,1930)。后来周明镇(1958)又根据山西的零星材料建立了板齿犀的两个新种。不过,中国的这些板齿犀材料最近都被Antoine(2002,2003)归入到E.caucasicum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曾发现过相当丰富的E.sibiricum的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不少完整的头骨(Fischer,1808,1809)。另一方面,最早发现于亚速海南岸地区的E.caucasicum材料不多,主要是一些孤立的牙齿和齿列,肢骨特别少(Borissiak,1914)。在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泥河湾化石标本中有一些桑志华采集的板齿犀的肢骨材料,以远端肢骨为主。此前在中国的板齿犀类方面只有对通古尔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部分肢骨的研究发表(Cerdeo,1996)。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泥河湾的板齿犀肢骨材料,包括1件桡尺骨(THP20355)、3件腕舟骨(THP20325,20326,20336)、2件月骨(THP20328,20337)、1件三角骨(THP20338)、2件小多角骨(THP20330,20341)、4件钩骨(THP20333,20327,20329,20339)、3件第三掌骨(THP20342,20343,20332)、2件第四掌骨(THP20318,20319)、3件距骨(THP20303,20308,20310)、1件跟骨(THP20311)、2件跗舟骨(THP20305,20322)、2件骰骨(THP20304,20306)、2件第二骨(THP20316,20317)。早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已知包括云簇犀(Dicerorhinusyunchu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和E.caucasicum三种犀牛,但前两种犀牛的体型远小于板齿犀,所以仅从肢骨的尺寸上就可以很好地区别它们。泥河湾的这批材料增加了我们对E.caucasicum的了解,它与E.sibiricum在肢骨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状,如桡骨上容纳腕伸肌的沟宽深,第三掌骨前视可见对头状骨关节面,第四掌骨的近端关节面呈三角形,第五掌骨退化,掌骨上附着腕伸肌的止端显著,距骨对腓骨的关节面倾斜、距骨颈低到中等、滑车与远端关节面的夹角轻度倾斜、对蜗突关节面具长大的舌状延伸、对载距突关节面与对跟骨的外下关节面分离,跟骨对胫骨关节面存在、跟结节粗大、附着腓长肌的止端平滑,肢骨细长,掌骨和骨的中央直嵴低平、骨干上附着骨间肌的止端长但无远端后侧结节。另一方面,这两种板齿犀也存在一些差别,如E.caucasicum的尺骨远端没有对桡骨的第二关节面,而E.sibiricum有;E.caucasicum的钩骨未显示有第五掌骨与其关节,而E.sibiricum钩骨上对第五掌骨的关节面还与对三角骨的关节面联合;E.caucasicum距骨上对腓骨的关节面凹陷,而E.sibiricum平坦。对比已知的少量E.caucasicum肢骨,泥河湾标本在性状和尺寸上与其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将这些标本归入E.caucasicum是可信的。从泥河湾材料我们还了解到板齿犀属的一些未知性状,如骰骨近端呈三角形、跗舟骨顶视呈矩形、距骨的宽/高比达1.21、厚/高比达0.74、对骰骨关节面具后侧突起等。此前的支序分析表明Elasmotherium是板齿犀类中最进步的一个属,泥河湾标本所显示的大多数性状确实是进步的,但仍然有一些原始性状。在板齿犀的两个种中,E.caucasicum可能比E.sibiricum更进步,不过这两个种实际上相当接近。板齿犀类不是一个丰富的犀科类群,然而特别的是在中国有较多的发现,包括几个大型的属,如Elasmotherium、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宁夏犀(Ningxiatherium)和伊朗犀(Iranotherium),但都很少有肢骨化石发现。将泥河湾的材料与已知的少量Parelasmotherium和Iranotherium的肢骨相比,显示后两个属不比Elasmotherium进步,这与对它们系统关系的分析结果吻合。E.caucasicum细长的远端肢骨与其高冠和釉质褶皱丰富的颊齿相一致,指示它是干旷草原的硬草取食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犀科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犀类化石至少有两个种,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peii)和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可能还存在过第三个种。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理想,暂时鉴定为梅氏犀相似种(Stephanorhinus cf. S. kirchbergensis)。虽然后者的形态大小与梅氏犀最接近,但和泥河湾披毛犀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可能是这两个种之一的种内变异类型。同样,产于下沙沟地点被德日进和皮维托鉴定为有疑问的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也可能是梅氏犀或泥河湾披毛犀的种内变异类型。迄今为止在广义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早更新世犀类有两个确定的种和两个不确定的种。出土裴氏板齿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山神庙咀、大黑沟及辛窑子沟;出土泥河湾披毛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大南沟、东谷坨、山神庙咀及辛窑子沟。有疑问的中国犀仅出现在下沙沟,梅氏犀相似种仅出现在辛窑子沟。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庆阳晚中新世地层的犀牛的骰骨标本,尺寸巨大,超过泥河湾高加索板齿犀(Elasmotherium caucasicum)的平均值。庆阳标本的形态与板齿犀族其他标本相同,很可能属于大型板齿犀类的中华板齿犀。与现生犀牛相比,其骨体与结节的组合形式具有功能上的意义,骨体平面和结节主轴之间的夹角暗示着板齿犀类所占据的生态类型。通过骰骨的形态分析推测,中华板齿犀和更进步的板齿犀类生活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这与之前关于板齿犀类生活环境的推断不同。  相似文献   

8.
罗泽Xun 《生物学通报》1993,28(6):10-11,7
若把化石兽类一并考虑在内,中国历史上已绝灭的兽类种类不少。如北京房山县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距今约69万年更新世中期,即发现诸如三趾马、剑齿虎和梅氏犀等兽类化石。然而,这些化石种类本文不作论述。现要介绍的是目前在动物园或其它园林中人上条件之下尚驯养,但在中国野生自然环境下已绝灭的种类。据确切的报道,中国已绝灭的兽类有麇鹿(四不  相似文献   

9.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甘肃东乡晚中新世新发现的副板齿犀(奇蹄目、犀科)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4):T001-T002
副板齿犀 (Parelasmotherium)是Killgus( 1 92 3 )根据采自山西的标本建立的 ,属型种为山西副板齿犀 (P .schansiense)。邱占祥和谢骏义 ( 1 998)记述了产自甘肃东乡汪集的简饰副板齿犀 (P .simplum)化石 ,但其准确的层位不能肯定。最近在汪集西南约 1 1km的那勒寺乡有确切层位的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一些新材料 ,它们显然可以归入Parelasmotherium这个属 ,但与上述已知的两个种都不相同。临夏副板齿犀 (新种 )Parelasmotheriumlinxiaensesp .no…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是一处重要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 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3150±190年。本文研究了这一遗址出土的犀牛化石, 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这些材料被鉴定为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 是这个种已知时代最晚和分布最为靠南的记录。适合温带气候的S.kirchbergensis在中-晚更新世南下至长江流域, 可能是受到冰期寒冷气候的压迫所致。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S.kirchbergensis为基础, 通过对比, 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S.kirchbergensis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另外, 本文还对我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种类, 特别是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进行了全面地厘定。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额尔登敖包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中白层)的紧齿犀亚科(Eggysodontinae)一新属种:邱氏原紧齿犀(Proeggysodon qiui),标本为破损的下颌骨。新属种与其他渐新世紧齿犀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小,具有两对发育的铲形下门齿,下前臼齿没有臼齿化,p4的下斜脊更向舌侧倾斜延伸,下臼齿下斜脊与下次脊连接处呈角状,下臼齿无颊侧齿带。紧齿犀类和柯氏犀类(forstercooperes)可能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它们具有以下的共近裔性状:短而粗壮的大犬齿,相对短的齿隙(犬齿和前臼齿之间),下颌联合部短而高,从而使门齿趋向直立。新标本的发现填补了早-中始新世柯氏犀类和渐新世紧齿犀类在时代上的空白,也使紧齿犀类成为欧洲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大间断"之后哺乳动物群自亚洲迁入欧洲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3.
嶂山化石地点位于淮河下游、马陵山南端的人工河——新沂河的河床上。该化石点最早报道于1953年,是淮河下游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嶂山化石点近年新出土的一批动物化石,动物群包括:龟鳖类、扬子鳄(相似种)、虎、淮河古菱齿象、蒙古野驴、梅氏犀、李氏野猪、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和草原野牛。嶂山的扬子鳄(相似种)是该物种在更新世化石记录中分布最北的,而草原野牛则是该物种最靠南的化石记录。嶂山的古菱齿象被归入淮河古菱齿象,因其齿板数多于纳玛古菱齿象,而牙齿尺寸大于诺氏古菱齿象。嶂山河套大角鹿的下颌提供了该物种仅有的下颊齿列长度数据,证明晚更新世的河套大角鹿具有相对弱的角枝、纤细的下颌和延长的齿列,支持了中国大角鹿属(Sinomegaceros)在角枝粗壮度、下颌肿厚度和齿列长度之间的演化关联性。嶂山动物群中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是典型的晚更新世物种,且成员多为绝灭种,推断年代很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早段。嶂山动物群组合反映了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显示当时的骆马湖一带兼有湿地、森林和草地。嶂山化石点也为马陵山地区旧石器遗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地层学参照。  相似文献   

14.
犀金龟亚科Dynastin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多为大型至特大型甲虫。该亚科昆虫世界广泛分布,目前全世界种类已发现8族225属1 860余种。犀金龟成虫为植食性,幼虫多腐食性,部分植食性,其幼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因此,开展犀金龟系统分类的相关研究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犀金龟亚科昆虫大多外形奇特、极具有观赏性,深受爱好者的喜爱,对其生物学、分类学的研究热度持续升高,促使国际贸易盛行,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威胁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犀金龟亚科的分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成虫形态学方面,而该类群一些属的成虫鉴定特征与丽金龟亚科的极为相似,导致犀金龟亚科分类系统常存在争议,因此引入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及分子信息可为犀金龟亚科的分类系统提供新的证据。本文回顾了犀金龟亚科的研究历史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给出了中国犀金龟亚科物种列表,但该亚科现阶段分类学仍以新种记述为主,研究方法较单一,因此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可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相似文献   

16.
宁夏中宁一板齿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野外队与宁夏区测队三分队的部分同志在宁夏中宁干河沟鹰崖采集到一些晚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化石产自一套夹有少量细砾的灰绿、黄色的砂岩层中。采集中有一个相当完整的板齿犀头骨,一枚可能属于三趾马的掌骨及一些碎骨片。板齿犀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板齿犀头骨。  相似文献   

17.
江西萍乡杨家湾1、2号洞出土了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象和亚洲象,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杨家湾洞的剑齿象化石包括DP2, DP3, DP4, M1, M3, dp3, m2和m3等40余件;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可将其归入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在形态方面最显著特征是乳齿的宽/长比值较大、每个齿脊上乳突数目较少和白垩质层不发育。亚洲象化石只发现2件齿板,其特征和大小均与现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一致;此外,2号洞还出土了1件门齿残段;我国南方更新世的长鼻类化石多为颊齿,门齿则报道较少;首次观察了我国化石象类门齿施氏线,其外施氏角为136°,该数值在剑齿象和亚洲象的变化范围之内,因此,仅藉此特征很难将其归入二者之一。东方剑齿象的地质分布纵贯整个更新世,但亚洲象在我国的初现时间却至今不明,其根本原因是对早–中更新世亚洲象(古菱齿象)的分类、演化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不过,在晚更新世,亚洲象已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依据现生亚洲象可能出现的时间判断,东方剑齿象–亚洲象组合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分布时间应当是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并以晚更新世最为常见。剑齿象出现于我国南方第四纪各个时期,早更新世甚至在北方少数地点发现;真象类在早更新世期间在南方地区缺失,而中–晚更新世时却几乎遍布全国(高山地区除外)。这种时空分布上的变化,究竟是长鼻类自身演化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变化所致,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占扬  董为 《人类学学报》2007,26(4):345-360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相似文献   

19.
《化石》2014,(2)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托马斯·斯提戴姆(Thomas A.Stidham)和倪喜军研究员等在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一期报道了发现于新疆北部吉木乃晚始新世地层中的两件鸟类化石,这两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鸭科一个已绝灭亚科罗曼维尔雁鸭亚科(Romainvilliinae)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次发现。该项研究为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的演化和古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蜘蛛科的检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有记载的蜘蛛计有58科。本文把水蛛科Argyronetidae和并齿蛛科Cy-baeidae归入漏斗蛛科Agelenidae中的并齿蛛亚科Cybaeinae内。因而,实际上检索表内共列出56个科,附有72个特征图,以供参阅。这是第一次对中国蜘蛛各科制定的检索表,希望有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深入。 文末还提及在邻国有分布的另外一些科,很可能在中国亦会有分布。例如见于日本的短穴蛛科Brachybothriidae(=穴蛛科Antrodiaetidae)。又如安蛛科Anapidae仅有具甲胄的安蛛亚科Anapinae在中国有记载,而不具甲胄的蜜蛛亚科Mysmeninae和联蛛亚科Synaphri-nae也有可能分布于中国。 文中还附带提及一些分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