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对浅部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杀灭作用。方法参照标准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PHMB粉剂和溶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 PHMB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MIC范围分别为1.0~4.0μg/mL、2.0~4.0μg/mL、2.0~4.0μg/mL和0.3~5.0μg/mL;MFC范围分别为2.0~8.0μg/mL、 4.0μg/mL、2.0~4.0μg/mL和5.0~10.0μg/mL。琼脂稀释法结果表明PHMB溶液浓度为1.25%时,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无菌落生长;PHMB溶液浓度为0.32%时,白念珠菌无菌落生长。加入透皮剂氮酮后,杀菌效果并无改变。结论 PHMB对浅部真菌病常见的致病真菌皮肤癣菌及白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天然产物蒺藜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本研究采用CLSI的M38-A2方案对须癣毛癣菌进行最小抑菌和杀菌浓度的检测,选取多重指标考察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建立豚鼠感染须癣毛癣菌豚鼠体癣模型,分组给药观察低、中、高剂量蒺藜TTS-12凝胶剂对豚鼠体癣模型在背部病变程度评分,病灶皮肤真菌培养阴性率,病灶皮肤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TTS-12对须癣毛癣菌的标株菌株的MIC值为1μg/mL,MFC为8μg/mL,其还能够显著抑制须癣毛癣菌的菌丝生长,浓度为4μg/mL的TTS-12作用15天时,菌丝生长抑制率已经高于60%,且对须癣毛癣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动物实验中,低、中、高剂量蒺藜TTS-12凝胶剂均能显著降低背部病变程度评分(P<0.01),中、高剂量能增高病灶皮肤真菌培养阴性率(P<0.05),病灶皮肤HE染色切片表明高剂量组棘层肥厚降低,背部炎症减弱,使角质层恢复正常。以上结果表明蒺藜TTS-12在体外抗须癣毛癣菌和豚鼠体癣模型中均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有毒植物瑞香狼毒根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人体病原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深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浅部真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为供试菌,采用药敏纸片法对瑞香狼毒活性成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瑞香狼毒对人体常见病原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在33.33g/L浓度下对细菌组的抑菌圈直径最高可达12.02mm,对真菌组最高可达9.04mm,并初测瑞香狼毒中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为中偏强极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超临界CO2萃取的柠条锦鸡儿籽油对3种(每种15株)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64~512μg/mL、32~512μg/mL、64~1024μg/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与其生长对照菌相比,籽油作用的皮肤癣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柠条锦鸡儿籽油主要是通过影响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氟曲马唑对足癣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联苯苄唑相比。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M-38 A2(皮肤癣菌)和M27-A3(酵母菌)微量液基稀释法对病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31~2μg/m L,MIC50为0.5μg/m L,MIC90为1μg/m L,GM值为0.637μg/m L;联苯苄唑分别为0.031~16μg/m L,0.25μg/m L,2μg/m L,0.634μg/m L;两药对红色毛癣菌MIC G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氟曲马唑对趾(指)间毛癣菌MIC范围为0.031~1μg/m L,MIC50为0.031μg/m L,MIC90为0.5μg/m L,GM值为0.17μg/m L;联苯苄唑分别为0.125~16μg/m L,1μg/m L,2μg/m L,1.886μg/m L;两药对趾(指)间毛癣菌MIC 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酵母菌菌株数偏少,但研究结果显示两药对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MIC 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31)。结论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活性与联苯苄唑相似,但对趾(指)间毛癣菌、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联苯苄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溻洗散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常见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入组167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3例,对照组84例。试验组外用溻洗散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对照组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次/d,疗程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停药2周时评价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起效时间、总有效率、真菌清除率等。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溻洗散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溻洗散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0.125 g/mL、0.5 g/mL和0.25 g/mL。结论溻洗散治疗足癣临床疗效确切,对常见皮肤浅部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对8种皮肤癣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针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考CLSI制定的M38-A2方案。测定82株常见皮肤癣菌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s,MECs)。结果按照MEC90浓度从高到低,米卡芬净对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的MEC90是0.25μg/mL;对犬小孢子菌、疣状毛癣菌的MEC90为0.06μg/mL;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的MEC90均在0.03μg/mL。②卡泊芬净对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的MEC90为1μg/mL;对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疣状毛癣菌的MEC90为0.5μg/mL。③根据中位数检验,米卡芬净对几种皮肤癣菌的MEC值均低于卡泊芬净的MEC值,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卡芬净和卡泊芬净对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米卡芬净的MEC值低于卡泊芬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海南地区的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药敏的关系。方法基于红色毛癣菌核糖体rDNA非转录区(NTS)的基因分型进行种内分型,依据“CLSI-M38-A2”方案进行药敏实验。结果106株红色毛癣菌TRS-1基因型有5种带型,其中TypeⅠ52株(49.06%),TypeⅡ14株(13.21%),TypeⅢ5株(4.72%),TypeⅣ型3株(2.83%),其他带型32株(30.18%)。TRS-2基因型有3种带型,其中TypeⅠ68株(64.15%),TypeⅡ6株(5.66%),其他带型32株(30.19%)。药敏结果MIC几何均数由低至高分别为特比萘芬(0.0092μg/mL)、伏立康唑(0.0181μg/mL)、伊曲康唑(0.1491μg/mL)、酮康唑(0.1630μg/mL)、氟康唑(2.3164μg/mL)。有42株菌表现出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不敏感菌株TRS-1和TRS-2分型均以TypeⅠ为主。结论海南地区流行的红色毛癣菌TRS-1和TRS-2基因型均以TypeⅠ为主。以对特比萘芬(0.0092μg/mL)、伏立康唑(0.0181μg/mL)MIC几何均数最低。本结果发现本地区的红色毛癣菌不敏感菌株与基因带型关系不大,也与感染部位无关,可能与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教学医院门诊皮肤癣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收集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的皮屑(或甲板刮屑、毛发)进行KOH直接镜检和培养。并通过测定皮肤癣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序列鉴定菌种。参考CLSI M38-A2方案,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鉴定为皮肤癣菌的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161例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中KOH直接镜检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67.7%,真菌培养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52.8%。菌种鉴定结果为红色毛癣菌68例、犬小孢子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趾间毛癣菌5例、紫色毛癣菌1例、断发毛癣菌1例。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GM MIC,0.032μg·mL~(-1), MIC范围, 0.001~0.125μg·mL~(-1))对6种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而伏立康唑(GM MIC, 0.041μg·mL~(-1), MIC范围, 0.032~0.125μg·mL~(-1))在唑类药物中的体外MIC值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中皮肤癣菌感染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标准化药敏试验证实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对分离的皮肤癣菌具有较强体外抗菌活力,适用于本地区皮肤癣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由皮肤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病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目的]探究白鲜碱(dictamnine,DIC)单体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须癣毛癣菌及白鲜碱作用后的须癣毛癣菌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序列进行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测序质量评价和序列注释。通过与对照组比较,鉴别出差异表达基因,然后进行GO功能显著性分析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等。[结果]白鲜碱对须癣毛癣菌的MIC值为50μg/mL。DIC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共36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表达265个,下调表达95个。MFS1、KU70、KU80、L2、cpaT、MFS2、VdtG、patC等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GO功能富集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核糖体、线粒体膜、抗氧化活性、毒素代谢过程、单一生物代谢过程、次生代谢过程、初级活性跨膜转运蛋白活性和活跃的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KEGG代谢途径的改变主要集中在ABC转运、膜运输障碍、谷胱甘肽代谢、DNA的复制与修复变化、减数分裂、氧化磷酸化和丙酮酸代谢障碍等富集通路上,并且相关基因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  相似文献   

11.
应用CLSI M38-A2方案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作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进一步验证CLSI的M38-A2方案.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趾间型毛癣菌38株和苯海姆节皮菌6株,采用M38-A2方案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等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对趾间型毛癣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0.25-32、0.0312-1、0.0156-0.0625、0.000937-0.00781、0.0625-1、0.0312-2、1-2、0.00781-0.0625;对苯海姆节皮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64、2、0.25-0.5、0.000937-0.00381、1、2-4、1-2、0.0312-0.0625.不同抗真菌药物对趾间型毛癣菌及苯海姆节皮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特比萘芬、阿莫罗芬和联苯苄唑的药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之间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有明显差异.M38-A2方案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用来体外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霉克舒对致病性浅部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湛江地区 15 4例癣病患者分离真菌 ,评价一种新的抗真菌药—霉克舒对上述真菌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霉克舒对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同时以兰美抒作为对照药物。从 15 4例癣病患者中分离出 14 1株真菌 ,其中以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为主 ,分别占 6 6 .7%和 14 .2 %。霉克舒的抑菌作用与兰美抒相比略强或相当 ;对霉克舒各单一成分的初步抑菌效果进行比较 ,复合物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水杨酸或特比萘芬等单一成分。上述结果显示 ,霉克舒在体外对常见致病性浅部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油茶籽饼抗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油茶籽饼中已经分离得到一种新的抗真菌活性成分油茶皂甙A,被鉴定为齐墩果烷型的五环三萜皂甙,它的mp为258~260℃,[α]_D~(27)=-20°(C=1%,80%EtOH),体外试验研究表明油茶皂甙A有较强的抑制真菌作用,对红包毛癣菌、石膏样癣菌、断发癣菌、黄癣菌、紫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的MIC为0.125~1.000mg/m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0.0625~0.2500m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灰黄霉素、克霉唑及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的联合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在体内、外活性影响。方法在体外分别应用灰黄霉素、地塞米松、克霉唑、灰黄霉素:克霉唑:地塞米松=5:5:1联合药物的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红色毛癣菌,确立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联合药物的分数抑菌浓度(FIC);制作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皮肤癣的豚鼠动物模型,根据豚鼠用药部位分成四组,对豚鼠皮疹进行疗效的评估。结果体外实验联合药物的MIC小于单药的MIC,且联合药物起协同和次协同作用;体内实验中联合用药组对动物受损局部皮肤给药后,对红色毛癣菌所致皮损积分为(1.89±0.68),与对照组(3.33±0.69)比较,可明显减轻局部皮肤损伤病变程度,该药优于克霉唑组(2.33±0.69)、灰黄霉素组(2.11±0.58)。结论短期内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的联合药物有较强的抗红色毛癣菌和抗炎作用,其抗菌活性强于单独药物的灰黄霉素和克霉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的红色毛癣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方法根据红色毛癣菌保守区域-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上游:ITS19865'GAC ACC AAG AAA AAA TTC TCT GAA GA3',下游:ITS24415'GTC CTG AGG GCG CTG AA3'为引物对45株红色毛癣菌、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45株红色毛癣菌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5株须癣毛癣菌和1株紫色毛癣菌均无目的片段扩增出。结论红色毛癣菌可用特异引物PCR方法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浅表致病真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采用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常见浅表致病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8种药物对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其中特比萘芬(GM MIC,0.011μg/mL,MIC范围,0.004~0.06μg/mL)具有最强的抗真菌活性。咪康唑(GM MIC,0.147μg/mL,MIC范围0.015~1μg/mL)具有最强的抗念珠菌活性。酮康唑(GM MIC,0.097μg/mL,MIC范围0.03~1μg/mL)则对马拉色菌具有最佳体外抗真菌效果。结论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常见浅表致病真菌对8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酮康唑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念珠菌、马拉色菌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和萘替芬对皮肤癣菌具有最佳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比较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方法实验菌株包括来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22株、须癣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5株,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9-羟基乙酚噻唑标识的酪蛋白和酶标仪检测真菌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的活性。结果须癣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高于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P〈0.05),而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之间无差异(P〉0.05)。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分离自浅部感染部位的菌株之间无差异(P〉0.05),但高于引起毛癣菌肉芽肿的菌株(P〈0.05)。结论不同的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可能不同;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同一菌种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也有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为了增加川芎用途,本研究从川芎中分离鉴别出了一株内生真菌Cladosporium sp. IS384,并首次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从该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中首次分离获得4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以及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其结构分别为cladospolide B(1),iso-cla-dospolide B(2),麦角甾醇(3),水苏碱(4)。对提取部位及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实验,发现乙酸乙酯部位对粪链球菌ATCC 29212的MIC值达到3. 91μg/mL,化合物1对ATCC 29212的MIC为0. 31μg/mL,化合物2对ATCC12228的MIC值为0. 63μg/mL。本文通过对川芎内生真菌的研究发现了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物质,为后续川芎内生真菌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是由须癣毛癣菌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织物、含纳米银锦纶纤维织物和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菌织物对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上述抗菌织物,并紧贴在PDA培养基表面培养,每12 h观察菌落形态及大小,根据菌落平均直径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三种抗菌织物上24 h内均未见菌落生长。①汉麻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菌落直径分别在36-84 h、36-72 h时间区间内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与棉布组渐趋一致。②含纳米银锦纶织物上,在36-108 h内红色毛癣菌菌落直径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0 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须癣毛癣菌在48 h后才开始生长,在60-108 h区间内菌落直径小于棉布对照(P〈0.05)。③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分别在48 h和60 h后才开始生长,在120 h以内两种皮肤癣菌菌落直径均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菌织物与棉布相比较,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均可显著抑制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生长,尤其是经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的抑菌更有效和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