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肝癌组织中SOCS-3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肝癌组织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法测定8例人正常肝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及10例肝癌组织中SOCS-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肝组织和肝硬化相比较,肝癌组织SOCS-3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硬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SOCS-3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OCS-3表达下降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肝病变组织中CD34、CD31、Ki-67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组织及肝转移腺癌中CD34、CD31、Ki-67不同表达,寻找有助于鉴别不同性质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正常肝及病变肝组织标本共104例;其中,正常肝组织10例;慢生C型肝炎组织73例;肝硬化组织7例;肝细胞肝癌7例;结肠癌肝转移5例;乳腺癌肝转移2例.73例慢性C型肝炎组织全部为肝穿活检标本,其余组织均为手术切除标本.所有病例标本分别行CD34、CD31、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价染色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数据.结果在非肿瘤组织,抗CD34阳性染色主要存在于汇管区,亦可见于汇管区周围的肝实质内血窦.阳性染色内皮细胞呈点状、线状、半环状及环状,散在或簇状分布.肿瘤组织内抗CD34阳性染色特征与非肿瘤组织相似,阳性染色血管在肿瘤组织内散布分布.CD34指数在各病变组中的表达排列顺序依次为:肝细胞肝癌>乳腺癌肝转移>结肠癌肝转移>肝硬化>慢性C型肝炎>正常肝组织,从正常肝组织至慢性肝炎至肝细胞肝癌,CD34表达明显增强.组织中,抗CD31阳性染色分布、定位、形态特征与CD34相似.CD3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结肠癌肝转移及乳腺癌肝转移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5/73)、100%(7/7)、100%(7/7)、100%(5/5)、100%(2/2);肝癌组织中CD31染色强度明显大于非癌组织中,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Ki-67阳性染色细胞呈棕黄色核着色,散在分布于肝实质内.阳性染色细胞无形态特殊性,亦无分布上的特殊性.Ki-67在各病变组间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47/73)、28.6%(2/7)、100%(7/7)、100%(5/5)、100%(2/2),其中以在结肠癌肝转移组织中表达最明显;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肝脏、慢性C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CD34、CD31、Ki-67三种生物学标记物在同一标本同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0)、4.1%(3/73)、28.6%(2/7)、100%(7/7),CD34、CD31、Ki-67其中任两种同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63.0%(46/73)、100%(7/7)、100%(7/7).结论 CD34是慢性肝病、肝癌临床病理评价的指标之一,CD34与CD31、Ki-67同时分析有助于建立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肝脏组织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18 binding protein,IL-18B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1例原发性肝癌、9例慢性乙型肝炎、11例肝硬化、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IL-18BP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IL-18BP的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的癌周组织IL-18BP表达量最高,与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慢性肝炎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评分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达强度:癌周组织>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正常组织无阳性表达(P<0.01).IL-18BP在组织中的表达和血清中的含量相一致.结论:肝病患者IL-18BP表达水平随病情加重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促凋亡因子Omi/HtrA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Omi/HtrA2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3例肝癌、30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Omi/HtrA2的表达。结果29例(67·44%)肝癌中Omi/HtrA2蛋白表达阳性,30例癌旁组织和10正常肝组织没有或只有少量很弱的表达。肝癌高分化组中Omi/HtrA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P<0·01)。另外,Omi/HtrA2表达与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相关,但Omi/HtrA2表达与肝硬化、有无癌栓、HBsAg和AFP无关。结论肝细胞癌可能需要Omi/HtrA2的表达来促进凋亡,Omi/HtrA2的表达对肝癌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凋亡蛋白Survivin和Ki-67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原发性肝癌组织、14例癌旁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P<0.05);Ki-67的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其阳性表达率亦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P<0.05).二者的阳性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及癌栓是否形成有关(P<0.05);此外,二者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Ki-67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均与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及癌栓是否形成密切相关;检测survivin和Ki-67的表达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120例HCC、30例癌旁肝组织、30例肝硬化组织及30例肝血管瘤标本中正常肝组织的STAT3蛋白及β-catenin的表达,分析STAT3蛋白和β-catenin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探讨HCC组织中STAT3蛋白与β-catenin的相关性。结果:STAT3蛋白在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4.17%、13.33%、43.33%及0.00%,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β-catenin在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0%、16.67%、33.33%及0.00%,阳性表达亦主要位于细胞质。STAT3及β-catenin在上述各类组织中阳性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HCC中STAT3蛋白阳性率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病理分化程度及门脉癌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中STAT3与β-catenin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STAT3及β-catenin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二者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痛大鼠肾组织PPARα/δ/γ蛋白的表达及小檗碱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小剂量注射链脲菌素(35 mg·kg-1,ip)加高糖高脂饲料饲养16周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后16周每天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小檗碱75、150、300mg·kg-1、非诺贝特100mg·kg1 和罗格列酮4mg·kg-1,处死大鼠后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脏组织中PPARα/δ/γ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肾脏中PPARα和PPARδ蛋白表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降低(P<0.01),PPARγ表达则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升高(P<0.01).中高剂量小檗碱和非诺贝特都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PPARα和PPARδ的表达(P<0.01),中高剂量小檗碱和罗格列酮能明显降低PPARγ表达(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PPARα/δ/γ的表达失常,小檗碱能恢复其表达至接近正常大鼠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Smoothened(SMO)在肝癌和肝硬化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组织标本后,运用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构建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mo蛋白在肝癌和肝硬化中的表达。结果:Smo蛋白在肝癌细胞浆、良性肝肿瘤组织细胞浆、肝硬化组织中强染色,在正常组织中无染色。并且在典型肝硬化中强染色,在中度肝硬化中弱阳性。结论:Smo蛋白表达与肝癌的发生有关,Smo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激活某种机制而参与诱导肝癌的发生。可能是通过异常激活Sonic hedgchog信号通路,从而诱导肝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90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CC患者80例,收集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另选择同期就诊的80例正常肝脏组织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CD90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90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P0.05)。CD90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0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肝内转移、TMN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结论:CD90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有关,可以作为HCC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凋亡诱导因子(AIF)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75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肝组织、30例正常肝组织中AIF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织中AI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I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仅与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肿瘤数目、有无肿瘤包膜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均无关。结论:AIF表达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ECAM-1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CC患者100例,收集肝癌患者HCC组织及癌旁组织,另选取100例正常肝脏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CAM-1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利用小分子干扰RNA技术(si RNA)构建低表达的PECAM-1,并转染至肝癌细胞中抑制PECAM-1的表达。应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CCK-8法检测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PECAM-1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P0.05);PECAM-1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CA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si RNA PECAM-1后,肝癌细胞中PECAM-1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ECAM-1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si RNA PECAM-1后,肝癌细胞侵袭及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ECAM-1在肝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PECAM-1 si RNA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及增殖能力,提示PECAM-1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及发展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PARγ和PGC-1α在豚鼠支气管哮喘肺组织中表达而探索PPARγ/PGC-1α对哮喘作用机制.方法:加只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化原则分成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地塞米松(C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D组)每组10只豚鼠.卵蛋白致敏法复制哮喘模型,第16天始每日诱喘前30min C组和D组分别给予约3至5ml溶有药物的生理盐水灌胃:C组地塞米松2mg/kg,D组罗格列酮4mg/kg连续14天.测细支气管炎症细胞浸润及支气管重塑指标,肺组织病理;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PPARγ和PGC-1α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两者蛋白表达.结果:(1)哮喘组出现了明显气道重塑和炎症细胞浸润,地塞米松和罗格列酮对其起抑制作用.(2)原位杂交和RT-PCR显示PPARγ和PGC-1αmRNA哮喘组表达最低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显示PPARγ和PGC-1α蛋白哮喘组表达几乎都呈阴性而且以核内表达为主,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地塞米松和罗格列酮可上调PPARα和PGC-1γ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3)支气管哮喘豚鼠肺组织PPARγ与PGC-1α表达呈正相关,PPARγ和PGC-1α蛋白以及mRNA与浸润的嗜酸粒细胞、Wal%、SMC-A%呈负相关.结论:PPARγ/PGC-1α在卵蛋白致敏急性支气管哮喘模型中表达下降,罗格列酮和地塞米松一样可上调PPARγ/PGC-1α,PPARγ/PGC-1α对哮喘发病起重要作用而可能为哮喘防治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于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肝癌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变类型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包含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B组包含肝转移癌患者28例,C组包含肝血管瘤患者41例。采用CT全肝灌注扫描模式对三组患者占位病灶组织、病灶周围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占位病灶组织,B组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最低,C组患者HAP最高;A组患者门静脉灌注量(PVP)最低,C组患者PVP最高,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C组总肝灌注量(TLP)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灶周围组织HAP及HPI明显高于A、C组(P0.05),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PVP及TLP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正常肝脏组织CT灌注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及肝血管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mi1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与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HCC标本54例及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显示Bmi1的表达并结合增殖与凋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细胞中Bmi1表达定位于胞核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6%(43/54),31.2%(17/54),10例正常肝组织未见表达,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CC中Bmi1的高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临床TNM分期、是否有肝硬化及是否有HBsAg感染无显著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高、中分化组Bmi1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肝癌Bmi1阳性组增殖指数(PI)(50.3±21.4)%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17.3±7.1)%(P<0.05),凋亡指数(A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mi1在HCC中高表达,其表达增高可能与HCC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IP30/CC3基因在口腔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新疆兵团第五师医院病理科2008年-2013年口腔血管瘤存档蜡块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口腔血管瘤及正常周围组织5例中TIP30/CC3基因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TIP30/CC3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TIP30/CC3基因在口腔血管瘤增生期组织中呈低表达,而在退化期和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TIP30/CC3基因呈高表达。口腔血管瘤增生期组织中TIP30/CC3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退化期和正常口腔粘膜组织(P0.05)。结论 TIP30/CC3基因在口腔血管瘤增生期中的表达有明显下调趋势,表明TIP30/CC3基因在口腔血管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对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致肝损伤的作用。方法以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制作大鼠肝损伤模型,以15d-PGJ2激活PPARγ。造模第14d和第28d分批处死大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观察大鼠肝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肝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结果异烟肼和利福平合用所致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TBIL、DBIL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升高,肝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较明显,肝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破坏,HMGB1免疫反应性增强;PPARγ激动剂15d-PGJ2处理可明显抑制上述变化。结论 PPARγ激动剂15d-PGJ2可能通过抗氧化及抑制HMGB1表达对异烟肼、利福平合用致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miRNA-492在肝细胞株L02、肝胚细胞瘤HepT1细胞株和肝癌SMMC-7721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正常肝脏组织、肝母细胞瘤组织和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含量差异,探讨其与不同类型肝脏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Real time-PCR方法检测miRNA-492在正常L02肝细胞株和肝癌HepT1、SMMC-7721细胞株的含量.同时采集和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取得的正常肝脏组织和癌症组织,以及肝母细胞瘤患者瘤组织的含量.结果:1)与正常人L02肝细胞相比,miRNA-492在肝癌HepT1细胞株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1),但在SMMC-7721细胞株中略升高,无统计学差异.2)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miRNA-492在肝母细胞瘤的瘤组织中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原发性肝癌的癌组织略升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iRNA-492在不同肝癌细胞株中表达不同,在肝胚细胞瘤中表达升高,且在肝母细胞瘤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但原发性肝癌癌组织中变化不明显,这说明miRNA-492与某些类型肝癌,特别是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PPARγ与c/EBPα基因在苏太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系,本实验以10月龄苏太猪为研究对象,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 RT-PCR)技术检测PPARγ与c/EBPα基因mRNA在苏太猪心、肝、脾、肺、肾、胃、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8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PARγ与c/EBPα基因在苏太猪的8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PPARγ基因在苏太猪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皮下脂肪中的表达水平仅次于脾;以背最长肌中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作对比,背最长肌与脾、肺和皮下脂肪的相对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其余为差异不显著(p>0.05),表达量高低顺序为脾>皮下脂肪>肺>心>胃>肾>肝>背最长肌;c/EBPα基因在苏太猪的皮下脂肪的表达量最高,以背最长肌中c/EBP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作对比,在肝、脾、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肺的相对表达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织中差异不显著(p>0.05),表达量的高低顺序为皮下脂肪>肝>脾>肺>肾>心>胃>背最长肌。两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趋势趋于一致。试验结果表明PPARγ和c/EBPα基因可能对猪脂肪沉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与正常肝组织中RICH2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RICH2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19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RICH2的表达情况并采用Friedrich免疫反应评分法作为判定标准。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对RICH2在肝细胞肝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例HCC病例癌旁正常组织中RICH2表达阳性率为100%(19/19),其中RICH2表达强阳性(+++)5例(26.3%),RICH2表达弱阳性(+)和中阳性(++)分别为3例(15.8%)和11例(57.9%);而HCC组织除了两例肝硬化组织未取到癌组织外,17例病例中RICH2表达阳性率仅为11.8%(2/17),表达为+和++各占50%。肝癌组织中RICH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结论:RICH2有可能通过某种或者其中几种因素作用失活,作用于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研究其作用机理,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s-related protein 1,IGFBP-rP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uman hepatocellar carcinomas,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3例HCC、32例癌旁肝组织及9例正常肝组织IGFBP-rP1的表达。结果IGFBP-rP1在HCC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P0.01)及正常肝组织(P0.01),但正常肝组织和癌旁肝组织IGFBP-rP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IGFBP-rP1的表达强度与HC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结论IGFBP-rP1抑制HCC的进展,IGFBP-rP1表达下调在HCC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