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运用宏观形态学和光学显微镜方法,对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var. flore-minore正常花和变态花的花被片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该分类群花被片变态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该植物正常花中的花被片一般5(-8)枚,白色,倒卵形,全缘,可达1.3×0.5 cm,叶脉为开放的二叉分枝状,只在背面的顶端具少量毛被;其上表面未观察到气孔器,下表面具少量的气孔器。变态花中的花被片数目可达20枚;变态花被片显示出苞片或叶的形态特征:具网状脉,绿色,倒卵形或椭圆形,可达5×3 cm,两面密被毛,全缘或3裂,裂片边缘又浅裂或有锯齿,背腹面均具气孔器且数目随着变态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正常花被片与强烈变态的花被片之间在数目、形状、大小、颜色、边缘是否分裂、脉序及气孔器和毛被的数目等方面存在着连续的变态梯度。小花草玉梅变态花被片的叶状特征表明,这种表现叶性器官特征的变态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被子植物花萼片可能与苞片具有相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花是适应生育的变态短枝,花的各组成部分是叶的变态,这是花的基本概念。在讲授花的概念和结构一节的教学中,说花导、花冠是叶的变态,学生较易理解一受,因为等片和花瓣在形态结构上相似于叶,而雄蕊和雌蕊与叶的差异很大,说是叶的变态就显得生硬,难于让学生理解。在多年的植物学教学中,我发现选用观赏花卉日本晚樱的花为实验观察的材料,能较好地说明雄蕊和雌蕊是变态叶的问题。日本晚樱(Prun。lannesian)是蔷蔽科一种常见的观赏花水,一般公园、庭院常有栽培。其花期在每年的4月份,花大重瓣,稍先叶开放,初放时花枝上由红褐色…  相似文献   

3.
在讲授花的概念和结构时,我们说花是适应于生殖的变态短枝.花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叶的变态。花萼、花冠是叶的变态,学生较易理解接受,而雄蕊和雌蕊是叶的变态,学生难以理解。而“心皮”是我们学习植物学必须掌握的一个名词。它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究竟为什么说“心皮是变态叶”.很多学生更是无法理解。笔者通过认真地观察,发现了一种观察“心皮是变态叶”的好材料——日本晚樱。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植物花蜜腺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十字花科植物普遍具有花蜜腺。通过对该科9族、36属的74种和1变种植物花蜜腺的形态和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都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以及维管束(有些种类缺乏)组成。分泌表皮上分布有变态气孔器,为分泌蜜汁的通道。其外部形态多样,花蜜腺的数量、形状、组成和着生位置等在同族的不同属或同属的不同种间都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花蜜腺在分布、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可将该科植物花蜜腺分为侧蜜腺型,侧中蜜腺型和环状蜜腺型,在三型下又可划分出19个亚型,并对该科各类型花蜜腺的形态演化关系以及各族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子仁  仝允栩 《动物学报》1989,35(4):370-375
作者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花背蟾蜍蝌蚪变态期角膜的发育。在后肢发育晚期,内、外角膜在中央部位首先愈台,在完全变态期角膜完全愈合,此时角膜上皮细胞增殖,上皮基质变为Bowman’s膜,内、外角膜之间的成纤维细胞和由它分泌的胶原纤维形成角膜基质,内角膜细胞形成单层的角膜内皮,它与角膜基质间的Descemet’s膜最晚形成。  相似文献   

6.
贾凤龙  张群玲 《昆虫知识》1999,36(6):363-370
昆虫的起源与进化问题,在昆虫学界讨论颇多,许多问题已基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如昆虫纲起源于多足纲;昆虫的增节变态是最原始的变态类型;表变态是由增节变态演化而来;有翅亚纲中的无翅类是属于后生无翅等。但仍有许多问题处于争论之中,其中之一是有翅亚纲的几种变态类型:原变态(Prometabola),不完全变态(Hemimetabola),完全变态(Holometabola)的起源的问题。作者认为:有翅亚纲中的三种变态类型中,不完全变态是最原始的变态形式,原变态类和完全变态类昆虫是起源于祖先的不完全变态类。…  相似文献   

7.
变态是动物学中一个较重要的专用名词,有关内容在中学课本也多处涉及到。现择要介绍一点动物变态的知识,供动物学教学参考。何谓动物的变态动物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原因,个体形态发生变化,这叫变态。但动物学所讲的变态,是狭义地从发生学角度理解,即胚胎不直接转变为成体,而是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先形成形态、生理、生态方面特殊的幼体,行独立生活和生长,以后在某阶段发生急剧变化,转变为成体。青  相似文献   

8.
答:我们课本上讲的是青蛙的变态.青蛙是无尾两栖类的代表动物.两栖类的另一大类群,如大鲵、东方蝾螈等属有尾两栖类,它们的变态与无尾类的变态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变态过程中,虽然也是由肺呼吸代替了  相似文献   

9.
昆虫的变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陆地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生活环境最多样化的一群生物。变态使昆虫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发育时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有利于昆虫迁飞转移,扩大其求偶交配、生活和生存环境空间。昆虫变态发育的变化是长期自然环境适应、协同进化的结果,受激素、营养和基因的精确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的类型、激素调控、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昆虫变态发育的科学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昆虫变态发育类型与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发育使得昆虫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种群。它特指末龄幼虫化蛹,或者蛹向成虫的转变过程。根据变态剧烈程度,可将昆虫变态发育简单分为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完全变态及全变态5种类型。此外,昆虫变态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激素、基因、营养等多种因素的精密调控。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变态发育的类型和分子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各种植物的同一种营养器官行使相同的功能,在形态结构上就有共同的特性。但有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其营养器官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行使特定的生理功能,其形态结构就发生变异,历经若干世代后,变异愈来愈明显,成为该种植物的遗传特性,这种现象称为器官的变态。营养器官的变态现象在蔬菜植物中普遍存在,现将常见蔬菜植物的营养器官变态现象分述如下: 变态根蔬菜植物的变态根主要是适应于贮藏大量的养分,如淀粉、糖分、矿物质等。通常把变态根分为肉质根和块根两种。  相似文献   

12.
莲花雄蕊的瓣化致使产生了很多重瓣或半重瓣的品种,而雌蕊的变态则使花朵呈“台阁”状花态。这些性器官的变态,不仅在育种上有实用的价值,可以选育各种特异花型的品种;而且在遗传性变异的基础研究方面也有意义。本文根据在美国加州Modesto市中国文化中心莲园夏播莲花实生苗当年开花植株的观察,初次报道莲花雌性器官的变态现象。雌性器官变态,系指心皮的变态和花托的不同程度退化或消失。作者根据心皮与花托的形态发育状况将其分为六个等级。有关这些性状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戈斯纳(Gosner,1960)分期表为标准,测定了28、38、42、44、45和46期野生花背蟾蜍(Pseudepidalea raddei)身体和消化器官的大小,并通过断尾或心脏穿刺采血技术,测定了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体重、体全长及尾长随发育阶段先升后降,而重长比和体长则一直增加;小肠长度和湿重均在38期最高,后者显著高于42期;肝湿重从28期至45期逐渐增加,但46期时下降;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5期显著高于38期,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4期显著高于42和45期;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及N/L的比值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这些结果提示,花背蟾蜍蝌蚪能量获取器官和能量贮存器官的大小分别在变态高峰期和登陆前达到最大值,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有助于蝌蚪从水生过渡到陆地生活、完成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昆虫变态的激素与基因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变态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有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昆虫通过变态获得飞翔与生殖能力,扩大了生活范围,增强了适应能力。昆虫变态主要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和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协同调控,众多基因参与。本文综合近几年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昆虫变态过程中保幼激素与蜕皮激素通过级联反应基因和microRNA调控的机制,以及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合成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昆虫变态一般是根据其一生中各虫态的演变方式,划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型,二区别在于其生活史中是否存在蛹期,并把翅芽在幼体发生的部位(体内或体外)和生活史中有无组织重建的现象,做为划分变态类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两栖动物幼体变态过程是受甲状腺激素所精密调控的。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前期、临近变态期、变态高峰期和变态完成期的蝌蚪进行了外部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等)的测定,采用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甲状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对蝌蚪外部形态指标与甲状腺形态机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机能活性的峰值出现于变态高峰期的前肢伸出期。统计分析表明,蝌蚪外部形态指标全长和后肢长的发育信息也可以反映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机能活性。  相似文献   

18.
答:蚱蝉(Cryptotympana atra),俗称知了,属昆虫纲、同翅目、蝉科。关于其变态类型,有些动物学和昆虫学书中已指出是渐变态。但无论其幼虫的外形(具开掘足)还是生活习性(土栖),都与其成虫有所不同,这似乎与渐变态的概念有矛盾。  相似文献   

19.
藤壶金星幼虫附着变态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饶小珍  林岗  许友勤 《生态学报》2013,33(16):4846-4856
藤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亚门(Crustacea)蔓足下纲(Cirripedia)围胸总目(Thoracica), 具备特殊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和种群生态特征,是最主要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幼虫阶段通常经历6期无节幼体和1期不摄食的金星幼虫,从浮游的金星幼虫附着变态成固着的稚体是藤壶生活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外界化学和生物因子中成体提取物、水溶性信息素、足迹、神经递质、激素、生物膜等均影响藤壶金星幼虫的附着变态;内在因子即金星幼虫的生理状态(能量储量和年龄)决定了其对外界因子的反应程度。概括了近年来藤壶附着变态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可为深入了解藤壶金星幼虫附着变态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污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是由青蛙的受精卵经4~5d的发育而形成的。蝌蚪在水中生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幼体蝌蚪变为成体青蛙的变态过程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基因调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