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广东省爬行类新纪录——海南棱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6月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蜥蜴幼体标本1号,经鉴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相继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2号雄性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为广西自治区爬行类新纪录。这2号标本基本符合茂兰原矛头蝮鉴别特征,但有些特征又与越北原矛头蝮P. trungkhanhensis相似,提示两个物种的分类关系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锯尾蜥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11日,在对广西防城港市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进行考察时,采得壁虎科(Gekkonidae)标本1号(♀),经鉴定为锯尾蜥虎(Hemidactylus garnotii),属广西爬行动物新记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雌性成体标本1号;2011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采集到蛇类雌性成体标本1号;2012年4月,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采集到蛇类雄性成体标本1号。经鉴定这3号标本为蛇亚目游蛇科链蛇属福清链蛇(Lycodon futsingensis),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和江西省首次发现,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正广东肇庆鼎湖区(112°30'~112°57'E,23°05'~23°15'N)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北部,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位于肇庆鼎湖区内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020年9月15日,于广东肇庆鼎湖区葫芦田发现1号成体雄性蛇类标本(采集号:HSR20138)。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7月22日,在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Cyt b),鉴定该蛇为刘氏链蛇(Lycodon liuchengchaoi),为此物种在广东省分布的确切记录。标本(馆藏号HUM20180001)保存在黄山学院标本馆。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蛙类新纪录——广西棱皮树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3月30日在海南省尖峰岭自然保护区采得雄性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1只,为海南岛蛙类新纪录.标本的形态特征与文献描述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2016年8月24日,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葑垟林场(28°11′51″N,119.°49′2″E,海拔1 100 m)采得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雄性成体标本1号;2017年2月14日于同一地点采得蝌蚪标本10号。该物种为浙江省两栖纲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2009年6月,笔者在位于广东省信宜市的云开山自然保护区东坑附近山间溪流采得4号蛙类标本(22°15'08″N,111°11'00″E,933 m),经鉴定为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福清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在广东省境内的深圳梧桐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井山林场观察到福清白环蛇(Lycodon futsingensis) 8条,采集到标本5号,为广东省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双全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10月,分别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3号,经鉴定为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广东发现濒危鸟类海南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98年 6月 1 7日、1 999年 8月 1 7日、1 999年 8月 2 6日在广东省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三次获得海南幼鸟各 1只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曾于 1 960年 3月 2 2日在英德县滑水山采获雄成鸟标本 1只。至此 ,广东省内存在濒危鸟类海南得到确切证实。近些年内桂南、粤北是国内仅有海南种群分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油脂植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它们的果实、种子、花粉、孢子、茎、叶、根等器官都含有油脂,尤其以种子含油量最丰富.油脂植物是构成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初步调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油脂植物55科96属144种.车八岭保护区内野生油脂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能适应多种需求,具有无法估计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目前对野生油脂植物开发利用较少,经营比较粗放,许多资源尚未得到利用,建议进一步开展油脂植物研究,查清油脂植物的分布特点、主要油脂植物的特点以及可开发利用性、资源蕴藏量,以便制定科学利用计划,引导当地群众合理利用区内的油脂植物资源,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对林木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2012年6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松桃县一村庄采到雄性角蟾标本1号,经鉴定为短肢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 Inger and Romer),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宁陕线形蛇Stichophanes ningshaanensis Yuan,1983是游蛇科Colubridae的单型属单型种,为中国特有种,至今仅被报道分布于陕西省宁陕县火地塘(模式产地)、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市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对该物种的研究和野外采集记录甚少。2017年7月8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到1号疑似宁陕线形蛇的雌性成体标本。经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宁陕线形蛇。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和核基因片段cmo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城口大巴山标本嵌入宁陕线形蛇支系中,与该物种其他种群在cyt b基因上的遗传距离(0.001~0.009)远小于与其近缘种的(0.174~0.292)。本研究揭示宁陕线形蛇种群间存在形态和遗传上的分化。形态上,城口大巴山标本上唇鳞数量为5/5,而神农架和火地塘种群均为6/6,前者尾下鳞数量为61对,少于后者(64~73对)。在cyt b基因上,3个种群各自拥有1个单倍型。城口大巴山单倍型与湖北神农架单倍型之间有1个突变、与宁陕火地塘单倍型之间有9个突变,而分子系统树支持宁陕火地塘种群与湖北神农架种群关系更近。研究结果为宁陕线形蛇的地理分布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韩玲  肖宁  罗涛  周江 《四川动物》2019,(4):368-378
2010年8月和2018年5月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号标本)、贵州省黄平县(朱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3号标本)和麻江县(1号标本)共采集到5号游蛇科Colubridae后棱蛇属Opisthotropis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赵氏后棱蛇Opisthotropis zhaoermii,这是该种在模式产地湖南省古丈县外的首次发现。线粒体cyt b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武陵山系以西)和模式产地(武陵山系以东)的聚为一支;遗传距离计算结果显示,5号赵氏后棱蛇与模式产地的为0.08%;分子遗传学结果表明,赵氏后棱蛇分布于武陵山系东、西两侧。武陵山系的余脉(如佛顶山)对赵氏后棱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可能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及2001年先后在广东省始兴县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采得角蟾科角蟾属标本,经与角蟾属已知种对比,特别是与相似种白颌大角蟾M.lateralis(Anderson)对比,其差异明显,鉴定为广东省新记录——莽山角蟾M.mangshanensis。  相似文献   

18.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与微地形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旭东  张苏峻  苏志尧  区余端  刘刚 《生态学报》2010,30(19):5151-5160
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样方排列、海拔梯度变化及水分梯度理论潜在值从低到高的趋势将样地划分为5条样带,在由山脊至山谷的微地形变化范围内对群落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群落内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坡向、坡度等山地微地形条件对群落结构及物种分布影响显著。从山脊至谷底变化过程中,各样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以及较大高度级和胸径级的物种个体比例减少,物种多样性呈现增加趋势。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表明各样带之间物种组成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1),且样带主要物种及密度发生明显变化。通过物种与地形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知,在同一区域内,物种随地形因子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米锥(Castanopsiscarlesii)、甜锥(Castanopsis eyrei)、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喜光的阳性树种在上坡位分布较多,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樟叶槭(Acer cinnamomifolium)等喜温暖湿润气候的物种则在下坡位样带为优势物种。揭示了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对微地形变化的响应,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