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百菌清对土壤氧化亚氮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漫  蔡祖聪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745-2750
在25 ℃、60%WHC(最大持水量)的好氧条件下进行14 d的培养试验,研究杀菌剂百菌清在添加水平为0 mg·kg-1(CK)、5.5 mg·kg-1(田间施用量,FR)及110 mg·kg-1(20FR)和220 mg·kg-1(40FR)时对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中N2O和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对N2O和CO2排放的影响取决于土壤类型和施用浓度.与对照相比,百菌清在20FR和40FR时显著抑制了酸性土壤N2O的产生与排放;3种施用量均显著促进了中性土壤N2O的排放,其中FR水平的促进效果最显著;高浓度(20FR和40FR)的百菌清在培养初期抑制了碱性土壤N2O的排放,而在培养后期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田间用量的百菌清对土壤CO2排放量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20FR和40FR)时显著促进了酸性土壤CO2的排放,显著抑制了中性和碱性土壤C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水稻土中不同汞处理的微生物学和酶学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收获后,除部分土壤的呼吸强度和代谢商随汞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外,不同浓度汞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呼吸强度、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均表现为在低浓度汞处理(<2 mg Hg·kg-1)时升高,而在高浓度汞处理(≥2 mg Hg·kg-1)时则下降.土壤微生物商是对汞处理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学指标.黄红壤不同浓度汞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大于小粉土.对重金属生态剂量ED50进行分析表明,汞对小粉土脲酶活性和黄红壤磷酸酶活性的生态毒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稻田土壤肥力监测点为基础,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对不同地域和母质发育的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程度不同.经过18年的不同施肥处理,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顺序为湖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河流冲积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石灰岩发育的水稻土>板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量碳为259.5~864.4 mg·kg-1,土壤微生物量氮为8.7~70.7 mg·kg-1.施肥可以明显提高稻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机肥是改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主要基础物质,但以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最大增量分别为407.6和59.2 mg·kg-1,最大增长率分别为102.8%和514.8%.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湖南省3个国家级稻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壤为材料,通过室内分析和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监测点各施肥处理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为448.64~1 516.77 μg·g-1,CH4累积排放量为15.60~33.34 μg·g-1,在58 d的培养期内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占总有机碳的3.59%~5.57%;不同处理CO2的产生速率均在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之后迅速下降,后期较慢并趋于平稳,CH4的产生速率表现为先缓慢升高后迅速降低的变化趋势;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CO2和CH4的累积排放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与矿化量所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低磷石灰性土壤施磷和小麦秸秆后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低磷的石灰性土壤加入磷(0、25、50、100 mg P·kg-1,KH2PO4)和小麦秸秆(5 g C·kg-1),25 ℃下培养90 d,研究在施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微生物含磷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微生物含磷量随加入无机磷量的提高而增加,最高分别为71.37和105.34 mg·kg-1;除非加入足够的无机磷(如100 mg·kg-1),否则同时加入秸秆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微生物含磷量,这种效果在培养初期更加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微生物含磷量与土壤有效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6和0.40,n=49).加入的无机磷可迅速转化为微生物量磷,表观贡献率最高可达71%,秸秆的加入可使表观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两种配比的控释肥对杭白菊养分吸收和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两种不同配比的控释复合肥CRFA(4%树脂包膜,N∶P2O5∶K2O为14∶14∶14)和CRFB(4%树脂包膜,N∶P2O5∶K2O为20∶8∶10)及普通复合肥CCF(N∶P2O5∶K2O为15∶15∶15)对杭白菊营养吸收和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复合肥CCF1(每盆6 g氮素用量的CCF)和CCF2(每盆3 g氮素用量的CCF)施入土壤后30 d,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163.29和145.26 mg·kg-1、180.39和163.13 mg·kg-1、300.08 和213.15 mg·kg-1,而后迅速下降.控释复合肥养分释放较慢,其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施肥后缓慢升高,在施肥后60 d达到高峰,此时CRFA1(每盆6 g氮素用量的CRFA)、CRFB1(每盆6 g氮素用量的CRFB)、CRFA2(每盆3 g氮素用量的CRFA)、CRFB2(每盆3 g氮素用量的CRFB)分别为129.51、138.65、118.36、126.31 mg·kg-1;CRFA1和CRFA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CCF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施肥后30 d分别达到169.54和133.46 mg·kg-1,CRFB1和CRFB2处理在施肥后60 d左右达到释放高峰,含量分别为137.13和84.68 mg·kg-1,然后缓慢下降.两种不同养分配比的控释复合肥处理植株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分枝数、开花率、每株花数、鲜花直径等农艺性状均明显优于等氮素用量的普通复合肥处理,其中CRFB控释效果优于CRFA,其更符合杭白菊对养分的需求,且在本试验条件下,CRFB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FACE水稻茎蘖动态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技术平台,以武香粳14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不同施N量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为570 μmol·mol-1(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模拟模型:Tt=A1(1+ea1-b1t)-A2(1+ea2-b2t)+C×[B1(1+ea3-b3t)-B2(1+ea4-b4t)]+D.模型以时间为驱动因子,描述了水稻茎蘖数随移栽天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常规及CO2浓度增加条件下水稻茎蘖的变化均有很好的拟合性.通过不同年份试验数据对模型的检验,预测根均方差(RMSE)最大为44.27个·m-2,最小为13.96个·m-2,且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明模型的预测程度较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海洋碳迁移转化与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化学驱动因子对海洋碳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海洋碳迁移转化与各种化学驱动因子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营养盐水平、pH、溶解氧浓度(DO)、氧化还原电位(Eh)、SO42-及硫电位(Es)等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消长导致了海洋化学环境的变化,进而对海洋碳的迁移转化产生影响.在营养盐的供给和生物吸收情况良好的海域,CO2由于光合作用,并通过沉降有机物的氧化,不断被转移到海水深层,使得海水中的CO2分压(PCO2)降低,CO2的海-气交换量和有机碳输出通量增大,从使该海域表现为CO2的汇.由于CO2的溶解与吸收以及有机物的降解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日益酸化,引起了海水中碳酸盐溶解度增大;沉积物中酸碱环境的变化也与有机物的矿化以及碳酸盐的溶解、沉淀过程密切相关.此外,DO、Eh、SO42-及Es的变化与水体中有机碳的矿化分解过程和碳在沉积层中沉积埋葬过程相耦合.在水体中,高DO、高Eh利于有机碳向无机碳转化;而在DO和Eh较低的沉积环境中,高SO42-不利于有机碳的埋葬与保存.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和臭氧浓度升高对春小麦生长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果梅  史奕  陈欣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6):1283-1288
通过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TC对照(自然CO2浓度约342 μmol·mol-1,O3浓度约30 nmol·mol-1)、高浓度CO2(550 μmol·mol-1)、高浓度O3(浓度为80 nmol·mol-1)及其交互作用(CO2 550 μmol ·mol-1,O3 80 nmol·mol-1)对春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生物量、总酚量、黄酮含量及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条件下,春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性状都显著高于OTC对照(P<0.05);而O3浓度升高条件下,小麦生物量降低,株高、穗长、穗粒质量及千粒重也显著低于对照;CO2和O3交互作用下各项指标处于二者之间.说明CO2可以缓解O3对小麦的负效应,而O3对CO2的正效应具有削弱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叠加.CO2、O3浓度增加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春小麦叶片中的总酚含量,其中两者交互作用的效应更大,但在小麦生长后期,总酚含量增加量比对照有所降低.在小麦生长前期,各处理总黄酮含量均低于对照;而在成熟期,各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秸秆碳氮比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两个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秸秆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其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化肥(NPK)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K)处理明显增加了玉米秸秆的氮素含量,降低了其C/N.不同处理秸秆碳、氮矿化量和被微生物固持的碳、氮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NPK、MNPK和240 kg N·hm-2处理秸秆在培养期间碳的矿化率显著高于相应不施肥处理;60 d培养期结束后,NPK处理秸秆的有机碳矿化量最大,占加入总有机碳的13.24%.各施肥处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后引起的土壤矿质氮固持量均较不施肥秸秆低,其中MNPK处理最低.施用秸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qCO2),但不同处理间qCO2的差异较小;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因此,生产中利用秸秆时应考虑不同施肥处理秸秆养分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施用坡缕石对黄绵土中尿素氮的挥发和淋溶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施用坡缕石对黄绵土中尿素氮的挥发和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坡缕石+尿素处理能降低尿素氨挥发高峰期的挥发速率,比单施尿素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减少了13.6%~15.0%.坡缕石施用量为0.3和0.6 g·kg-1时,降低了NH4+-N和NO3--N的淋溶速率,无机氮淋溶损失比单施尿素处理分别减少13.7%和13.6%;而坡缕石施用量为0.9 g·kg-1时,加快了NH4+-N和NO3--N的淋溶速率,无机氮淋溶损失比单施尿素处理增加了6.1%.施用低量(0.3 g·kg-1)坡缕石+尿素处理土壤的NH4+-N含量比单施尿素处理提高了0.20 mg·kg-1,而施用高量(0.9 g·kg-1)坡缕石+尿素处理土壤的NH4+-N含量比单施尿素处理降低了0.42 mg·kg-1;施用坡缕石+尿素处理土壤的NO3--N含量比单施尿素处理增加1.24~2.52 mg·kg-1.表明施用坡缕石能减少土壤中尿素氨的挥发损失,在一定用量范围内能降低NH4+-N和NO3--N的淋失,提高土壤NH4+-N和NO3--N含量.  相似文献   

12.
外源四环素对土壤酶活性和油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四环素溶液研究种植油菜条件下,不同浓度(0、0.30、0.60、0.90 mg·kg-1)的外源四环素对土壤酶活性和油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的脲酶与0.90 mg·kg-1浓度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在整个培养期均受到抑制,0.30、0.60 mg·kg-1浓度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则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趋势,各处理土壤蛋白酶活性表现为抑制-激活趋势,且土壤酶活性受到外源四环素的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r=0.950**).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前期被激活,后期差异不明显.四环素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时间分别为:7周、6~8周、7周和6~7周.收获时0.30、0.60、0.90 mg·kg-1处理的油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91.99%、87.92%和90.12%,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上升26.47%、28.13%和23.22%.  相似文献   

13.
外源一氧化氮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AsA-GSH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0.2、0.5、1.0和1.5 mmol·L-1的硝普钠(SNP)处理3年生‘早钟6号’枇杷幼苗,以喷清水为对照(CK),于-3 ℃低温胁迫处理6 h后在25 ℃下培养4 d,测定恢复0、1和4 d时叶片非酶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经SNP处理的枇杷叶片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升高.低温处理后恢复4 d时,经0.5 mmol·L-1 SNP处理的枇杷叶片H2O2含量下降至CK的75.3%,而GSH和AsA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29.12%和23.40%,APX、GR、DHAR和MDAR活性分别比CK增加了50.0%、44.4%、49.53%和62.68%.适当的外源NO处理可提高枇杷叶片的抗氧化系统活性,减轻细胞在低温胁迫下的损伤,其中以0.5 mmol·L-1的SNP处理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复合网袋法,研究了冬季南京紫金山三角枫落叶在无干扰溪流和生态恢复溪流中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112 d后,三角枫落叶无灰干质量剩余率为31%~62%,分解速率符合指数衰减模型(P<0.05).在生态恢复溪流和无干扰溪流的流水生境中, 三角枫落叶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030 d-1和0.0064 d-1,静水生境中分别为0.0018 d-1和0.0016 d-1.流水生境中,无干扰溪流网袋内的大型底栖动物多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恢复溪流(P<0.05),而静水中无显著差异(P>0.05).无干扰溪流中的撕食者多度比例最高(70.4%),以栉水虱为主;生态恢复溪流中滤食者的多度比例最高(37.8%),以长跗摇蚊属为主.流水生境中三角枫落叶的分解速率与撕食者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相关性显著(P<0.01),而与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冬季溪流中撕食者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决定三角枫落叶的分解速率.  相似文献   

15.
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氧化亚氮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东北东部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人工红松林、落叶松林、天然次生蒙古栎林和硬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比较其土壤N2O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 4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总体上表现为大气N2O的排放源, 其N2O通量大小顺序为:硬阔叶林(21.0±4.9 μg·m-2·h-1)> 红松林(17.6±4.6 μg·m-2·h-1)>落叶松林(9.8±5.9 μg·m-2·h-1)>蒙古栎林(1.6±12.6 μg·m-2·h-1).各生态系统的N2O通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只在夏初出现排放峰值(蒙古栎林为吸收峰).4种生态系统N2O通量均与10 cm深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O3--N呈显著负相关;N2O通量对土壤温度和NH4+-N的响应出现分异:针叶林N2O 通量与NH4+-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5 cm深土壤温度呈不相关;阔叶林与针叶林正相反.在较为干旱的2007年,土壤水分是影响4种林型土壤N2O通量的关键因子.植被类型与环境因子及氮素有效性对N2O通量的相互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太湖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外培养试验,研究不同CO2浓度条件下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的生长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1000 μmol·mol-1)条件下,马来眼子菜单株的平均生物量增加了44.3%(P<0.01),茎生物量比重下降了5.5%(P<0.05);根和叶中氮含量分别下降了18.1%和6.4%(P<0.05),而茎中氮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根、茎、叶中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2.2%(P<0.05)、26.6%(P>0.05)和38.8%(P<0.05);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27.3%、18.3%和37.5%(P<0.05);根、茎和叶中全碳含量增加了4.6%、5.3%和2.0%;CO2浓度升高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别下降了7.9%和5.1%(P<0.05),但对底泥中氮、磷的含量影响不明显.CO2浓度升高将对沉水植物生长及其生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气二氧化碳倍增对短葶飞蓬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工倍增CO2浓度(800±100) μmol·mol-1与正常CO2浓度(400±25) μmol·mol-1条件下短葶飞蓬植株生物量、体内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及产量的比较,探讨了CO2浓度升高对药用植物短葶飞蓬生物量、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倍增条件下,短葶飞蓬植株生物量增加了22%;总咖啡酸酯及灯盏乙素含量分别增加23%和26%,产量分别增加37.6%和45.3%.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及有效成分含量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短葶飞蓬植株含氮量减少47.2%,与次生代谢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呈反比,符合“碳素/营养平衡假说”;植株生物量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植株生长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之间没有表现出权衡关系.说明合理施用CO2是可实现短葶飞蓬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对T3菌苗抗原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T3菌苗免疫中华鳖后的血清间接凝集抗体效价 (IAT)与免疫保护率 (PRP)的变化探讨了中华鳖的免疫应答规律。中华鳖对T3菌苗能产生较强的应答反应 ,免疫的二龄鳖PRP可达 82 6± 15 2 (19) % ,IAT达 1978 1± 716 4(19)。它对T3菌苗的免疫效应期为 3天 ,第 2 0天时免疫应答处于高峰 ,IAT与PRP分别为 176 8 0± 44 7 6 (4)与 91 7± 14 4(4) % ,持续 10天左右开始下降 ,到第 3个月左右基本上回复到免疫开始时水平。结论为 :中华鳖的免疫应答反应基本介于鱼类与鸟类之间 ,但较偏向于鸟类。  相似文献   

19.
对镜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夏季种群内4个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4.0×106和8.0×106 cells·L-1)下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密度对各克隆轮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均有不同的影响.4克隆中克隆C的世代时间最短,克隆B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最长,克隆A的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净生殖率和个体适合度在4克隆间无显著差异.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在2.0×106 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净生殖率最低;在1.0×106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短,而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却最高;在8.0×106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长;在高食物密度(4.0、8.0×106cells·L-1)下个体适合度较大.克隆C的个体适合度在密度为3.9×106cells·L-1时最小,而克隆D的个体适合度在食物密度为6.34×106cells·L-1时最大.食物密度的变化可能是7月份之后镜湖萼花臂尾轮虫从水环境中消失的原因,而4克隆轮虫个体适合度的相似性则可能是镜湖轮虫共存于同一水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