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72小时内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15~30天左右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各项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并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但是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康复锻炼在老年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性锻炼,观察组康复锻炼,1个月后进行两组患者肌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锻炼可有效提高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蛇志》2020,(2)
目的探讨中药熏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致肢体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致肢体偏瘫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热水外敷结合康复训练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观察组采用中药熏敷结合康复训练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40±7.8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11.5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68.48±10.21)分,高于对照组的(50.38±12.2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中药熏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致肢体偏瘫的康复效果良好,且方法简单,治疗费用低,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玉琴 《蛇志》2012,24(3):275-276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及促进患肢肌力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脑卒中患者23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肌力、肢体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及促进患肢肌力恢复具有疗效好、安全且经济适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急性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探寻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将35例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肢加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对偏瘫侧上肢进行Bm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的测定.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上肢的Bnnnstrom分级、FMA及EMG幅值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提高.但在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较单独使用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功能,更显著地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及分离运动的产生,同时对促进腕关节背伸肌力的恢复方面提供了电生理学依据.总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更显著地促进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为脑卒中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脑卒中溶栓后再闭塞患者治疗中的价值与安全性。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溶栓治疗后再闭塞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诺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1周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24 h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卒中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70例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7.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护理训练有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并发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重症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和肠外营养(对照组)支持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增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及康复训练。64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舍曲林口服,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抑郁状况、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35±2.21vs 14.84±4.26,P〈0.05);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56±16.94 vs 51.29±10.22,P〈0.05);SIS 310各项评分及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舍曲林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况,改善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4%(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开展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恢复,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联合耳穴埋豆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肢体肿痛的效果。方法将竹叶青蛇咬伤伴肢体肿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联合耳穴埋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50%硫酸镁湿敷,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值及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的肢体肿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72h肢体肿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48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外敷联合耳穴埋豆能早期减轻竹叶青蛇咬伤肢体肿胀,缓解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及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经颅部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干预措施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8.33%,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DVT的形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DVT方面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与临床效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韩忠秀  唐忠敏 《蛇志》2016,(4):473-474
目的观察热敷联合握球活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早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置管后24h指导患者进行热敷及握球活动,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肢体肿胀情况及渗血发生率、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为22.9%,观察组为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1周导管体外刻度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ICC患者早期进行热敷联合握球活动,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穿刺口渗血及导管脱出,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营养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淀粉酶(AMY)、尿淀粉酶(UAMY)、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及体重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MY、UAMY、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LB、PA、TRF及体重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干预较完全胃肠外营养在治疗老年SAP中能有效缓解机体高分解代谢,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给予添加益生菌的滋养量肠内营养(EN)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鼻饲饮食及机械通气的重症脑卒中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在入院48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常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鼻饲,并给予滋养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起始量10~20mL鼻饲低速泵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态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脱机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胀、腹泻、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较低,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较短。同时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血WBC、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脱机成功率相对较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相对较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相对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添加益生菌的滋养量肠内营养有助于提高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对行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进入ICU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及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分别于气管插管拔管时、转出ICU时以及出院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表(FIM)对两组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进行评价,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气管插管拔管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功能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出ICU时和出院时观察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进、交流、社会认知及总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可有效者提高ICU患者自理能力,加速患者意识的恢复,使患者更早的脱机,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运动疗法,实验组50例予CIMT。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步行速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vs.68%),步行速度评分[(61.25±7.94)vs.46.12±8.5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8.76±8.92)vs.47.95 9.16]、运动功能评分[(85.14±4.68)vs.52.39 9.64]、患者满意度(94%vs.78%)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94%vs.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提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吞咽功能训练及拔管时机的选择。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遵医嘱拔除胃管;观察组40例,置管后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并适时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胃管的时间、重新置管率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吞咽功能训练后,留置胃管时间、适时拔管率、再次插管率、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留置胃管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并根据饮水试验的结果适时拔管,可提高拔管成功率,减少肺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病房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电生理刺激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14 d,记录脊髓运动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患者的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的一般情况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绪方面。两组治疗14 d后的脊髓运动神经评分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诱发电位波幅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5.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2019年8月),研究组的预后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生理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恢复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改善脑电活动功能,提高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和焦虑情绪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