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叶小蘗     
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又名红叶小檗,在园林中以鲜紫红色的叶子见长。它属于小檗科小檗属,是日本小檗的栽培品种,为落叶性有刺灌木,枝条暗紫红色。叶片长1—2厘米,全缘、紫红到鲜红色、似红花满枝、花黄色、外层花瓣带红晕、稍有清香。果实椭圆形、从幼果到成熟均为鲜红色、挂果期很长,在叶落花凋、初冬之  相似文献   

2.
李新华 《广西植物》2017,37(10):1339-1341
Léveillé在1911年发表了小檗科滇小檗(Berberis bodinieri Lévl.)(新拟),但在原始文献中未说明其模式标本收藏处,并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小檗属主要分类学文献都未收载该种。2014年,作者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E)找到了滇小檗模式标本。之后,通过比较滇小檗和古宗金花小檗的模式标本及其原始文献,发现在枝条具棱,叶片为匙形或倒卵状匙形,花序为总状花序或近伞形花序,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等主要分类学特征上,滇小檗与古宗金花小檗基本一致。因此,将滇小檗归并入古宗金花小檗。  相似文献   

3.
日本红叶小檗 (Berberis thunbergii var.atropurpurea)系小檗科植物日本小檗的变种,为落叶小灌木,株高50—70厘米,枝叶繁茂,叶片倒卵形,较厚,呈紫红色。初夏开花,花黄色,外面带红色。浆果鲜红色。原产日本,现我国各地栽培甚多,供观赏,并可供提制小檗碱。为了开发利用天然色素资源,寻找理想的天然食用色素,我们研究了日本红叶小檗叶片中的红色素(以下简称红色素),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永  何顺志 《广西植物》2015,35(4):476-486
采用制作叶脉标本和透明叶标本的方法,对贵州产28种2变种小檗属植物叶脉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小檗属植物的脉序类型有5种:半达缘羽状脉、花环状半达缘羽状脉、简单弓形羽状脉、花环状弓形羽状脉和混合型。叶脉分支一般有五级:1一级脉构架均为羽状脉,粗度有很粗、粗、中等粗细和纤细四种类型,分支方式包括单轴分支和合轴分支;2粗二级脉构架中有分支达缘或分支均不达缘,与中脉夹角变化各异,内二级脉存在或缺失,细二级脉半达缘、真曲行或简单弓形,间二级脉类型复杂多变但频度种间有差异;3三级脉贯串型、结网型或分支型;4四、五级脉网状或自由分支且常混合在一起。脉间区从发育差到良好,小脉从不分支到不均等分支等各种类型均有,叶缘末级脉缺失、不完整、钉状和环状。大部分种类叶缘具齿,每1cm齿数目和齿内腺点的特性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有区别,具有鉴定价值,但齿其它特征复杂多变或种间区别较小,同时齿内脉性状也不稳定。此外,齿的有无会对脉序类型产生影响。小檗属植物叶脉类型存在种间差异,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叶脉类型的变化和复杂程度显示了该属植物的进化特点;叶齿的有无和齿特征具有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基于叶脉特征的研究结果并结合重要的外部形态学特征编制了贵州小檗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研究结果可为小檗属植物分类寻找新的依据并探讨其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植 《生命世界》1993,(6):10-11
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全世界有500种,我国产200种左右,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西藏产小檗有70种。小檗属植物是常绿或落叶有刺灌木,一股高1—2米,也有高3—4米的小乔木。叶为单叶,多簇生于短枝。花黄色,具两性,总状、伞形、圆锥花序或簇生;花瓣6枚,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和丽江市玉龙雪山的粉叶小檗(Berberis pruinosa Franch.)叶、花瓣和果实特征的变异式样。粉叶小檗幼叶背面具明显的白色粉霜,而成熟叶,尤其是秋冬季的老叶,叶片背面的白色粉霜几乎完全脱落,并呈灰绿色。虽然粉叶小檗花瓣先端存在缺裂和全缘两种变异式样,但是这些变异式样在居群内是连续的。粉叶小檗成熟果实紫黑色,表面具显著而稳定的白色粉霜。结合文献分析和植物标本观察,将B. pruinosa var. brevifolia Ahrendt、B. pruinosa var. longifolia Ahrendt、B. pruinosavar.serratifoliaAhrendt和易门小檗处理为粉叶小檗的异名。此外,还为粉叶小檗指定了后选模式,即Delavay 493 (P00716556)。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溶剂对小檗色素的提取效果,以及不同pH、不同金属离子、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檗色素在40%的乙醇溶液及水中的溶解效果最好;在酸性条件下色素较稳定;铁离子对其有增色作用;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均有影响,其中以还原剂影响较大。通过对小檗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该色素在化妆品、食品、染料、饮料等工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萌发的小麦条锈菌冬孢子接种采自陕西省境内的陕西小檗、少齿小檗和长穗小檗,3种小檗均产生了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用人工接种小麦条锈菌冬孢子在陕西小檗上产生的锈孢子器接种小麦铭贤169产生了典型的条锈菌夏孢子堆症状。特异性PCR和DNA序列分析表明,人工接种产生于小檗上的锈孢子、接种锈孢子于小麦上产生的夏孢子堆与小麦条锈菌DNA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用采自田间受锈菌侵染的小檗叶片产生的锈孢子接种小麦铭贤169,经培养在小麦铭贤169叶片上产生了典型的条锈病症状。从而证实,在自然条件下,在中国,小檗不仅可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而且小麦条锈菌可在小檗上完成其有性繁殖过程。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揭示我国小麦条锈菌高度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毒性变异机理、完善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标本检查及原始文献分析,认为无量山小檗Berberis wuliangshanensis C.Y. Wu ex S.Y. Bao与藤小檗B.jingguensis G.S.Fan et X.W.Li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不同点均在一定变异范围内,且两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及生境条件也较相似,都生长在云南省无量山海拔2 500 m上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故将藤小檗处理为无量山小檗的异名.  相似文献   

10.
安徽小檗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rendt)的酸水提取部分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出6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分别为小檗碱(1)、巴马汀(2)、dehydroeapaurinine(3)、药根碱(4)、非洲防己碱(5)和jatrorubine(6).这6种生物碱均为首次从安徽小檗中分得.其中巴马汀的含量比大多数小檗科其他植物高.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评价短序与阔叶十大功劳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本研究运用FTIR采集短序和阔叶十大功劳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并比较短序与阔叶十大功劳不同部位盐酸小檗碱含量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碱、黄酮和丁香酯等化学成分,短序十大功劳根、茎及叶片中均较阔叶十大功劳丰富,但是,多糖和苷类含量在两种十大功劳根中相当,在茎和叶片中均以阔叶十大功劳含量高,尤其是叶片中这种差异更明显.最后,与盐酸小檗碱标准品比较发现,2种十大功劳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均以茎中最高,叶片中含量最低;2种十大功劳比较各部位盐酸小檗碱含量均以短序十大功劳中高.故运用FTIR技术可以快速找出2种十大功劳化学成分的差异,本研究结果将为十大功劳属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檗属二新异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新华 《广西植物》2010,30(4):440-442
通过模式标本检查以及原始文献分析,对《中国植物志》(第29卷)小檗属未收录的2种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将Berberisheteropsis Ahrendt处理为鳞叶小檗B.lepidifolia Ahrendt的异名;将B.mairei Ahrendt处理为西山小檗B.wangii Schneid.的异名。  相似文献   

13.
二年生黄檗幼树的茎干中,韧皮部的小檗碱含量最高,周皮次之,木质部最低.韧皮部和周皮的小檗碱含量从基部到顶部呈近线性降低,木质部的小檗碱含量则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小幅度波动.韧皮部与周皮的小檗碱含量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檗碱在体外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HFD)肠道菌群和正常饮食对照大鼠(NCD)肠道菌群结构的体外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厌氧培养、PCR-DGGE和454焦磷酸测序技术研究小檗碱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DGGE指纹图谱和454焦磷酸测序结果都表明,小檗碱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高剂量的小檗碱可以减少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分析(PLS-DA)挑选与小檗碱相关的细菌类群(OTU),在HFD组中挑选了55个关键OTUs,其中53个被明显抑制或消除,剩余2个分别属于Proteus和Escherichia/Shigella属的OTUs则被小檗碱富集。在NCD组中挑选的51个关键OTUs中,32个被小檗碱抑制,17个被小檗碱富集。被富集的除了属于Klebsielal属的OTU外,还包括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的Lactobacillus、Blautia属的OTUs。结论小檗碱可以直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对不同结构的肠道菌群其作用也不相同,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较大差异。高浓度的小檗碱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其中有很多为肠道条件致病菌),减少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富集Enterobacteriaceae科的细菌(Proteus、Escherichia/Shigella、Klebsielal)。相较于HFD组,小檗碱可以显著富集NCD组大鼠肠道菌群中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  相似文献   

15.
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是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壮的根茎。叶片盾状,4—9浅裂,边缘具细齿。花小,簇生于叶柄近顶部、叶片下方,红色或紫红色,下垂。花瓣6片,雄蕊6枚。浆果椭圆形。花期4—7月,果期7—10月。主要分布于长江...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及采集土样,对新疆西天山野果林内黑果小檗(Berberis atrocarpa Schneid.)3个自然居群(霍城、新源和特克斯)的土壤种子库及幼苗更新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个居群内黑果小檗土壤种子质量无显著差异,霍城、新源和特克斯居群黑果小檗土壤种子库中完整种子分别占种子总数的51.6%、49.4%和54.1%。霍城、新源和特克斯居群黑果小檗完整种子均聚集在枯枝落叶层,分别为98.4%、97.4%和100%,3个居群5~10 cm土层均未发现黑果小檗种子。土壤种子水平扩散距离随着坡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霍城、新源和特克斯居群黑果小檗幼苗均为根蘖苗,根蘖繁殖可使幼苗扩散到母株周围100 cm范围或更远处。Ⅱ级苗(20~40 cm)数量最多,占幼苗总数的50%;3个居群黑果小檗的Ⅰ级苗(0~20 cm)向Ⅱ级苗的转化率均为100%;霍城和新源居群Ⅱ级、Ⅲ级(40~60 cm)苗间的转化率较低,分别为29%和32%,特克斯居群Ⅱ级、Ⅲ级苗间的转化率较高,为78%。研究结果表明西天山野果林黑果小檗种子易滞留于地表,难以进入土壤深层且土壤中种子霉变率高,这可能是黑果小檗自然更新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小檗碱及小檗碱与添加剂对2型糖尿病ICR小鼠模型的降糖、降脂效果。方法100只三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檗碱组、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组、小檗碱加高剂量添加剂组及二甲双胍组,以高糖高脂加尿链佐菌素诱导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并分别以小檗碱、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小檗碱加高剂量每天灌胃干预治疗6周。检测血糖、血清血脂、肾功指标的变化情况;给药前后做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实验。每周量小鼠体重,动态观察小鼠体重变化。代谢笼中测量小鼠饮食水量变化。结果模型组血糖较普食组显著上升(P〈0.01),且维持较好;血脂指标CHO、HDL-c、LDL-c均较普食组升高(P〈0.05);其他各检测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小檗碱组空腹血糖较模型组总体下降趋势明显且维持较好(P〈0.01);血脂较模型组有降低;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较模型组有改善。二甲双胍组血糖较模型组有下降趋势,血脂较模型组无显著差别。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组较模型组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别。小檗碱加高剂量添加剂组血糖较模型有下降趋势,血脂较模型组有下降趋势,其他各项生化指标均无差别。结论小檗碱降糖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小檗碱加高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季节和地理差异对天然黄檗小檗碱和药根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檗根皮、茎皮、多年生枝皮、1年生枝和叶片中小檗碱和药根碱的含量,研究黄檗不同部位两种生物碱的季节和地理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天然黄檗各部位的小檗碱、药根碱含量均表现为:根皮茎皮多年生枝皮1年生枝叶片。小檗碱含量随着季节变化在各部位呈现夏季升高,到秋季下降的趋势。而药根碱在不同部位中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不同。根皮、茎皮中的药根碱含量随着季节推移逐渐增多,在夏季升高不明显,而到秋季大量积累。多年生枝皮、1年生枝、叶片中的药根碱在3个季节表现则为先降后升。从纬度水平上看,不同地域间黄檗各部位的生物碱差异显著,在调查的40°—50°N范围内,黄檗两种生物碱的含量普遍在纬度低的地区较高,随着纬度增大先逐渐降低,到N44°左右达到最低值,到了高纬度地区略有回升。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人们对小檗属植物刺的来源存在不同见解,本研究通过实体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以紫叶小檗为代表研究小檗属植物刺的形态和发生,结果表明,紫叶小檗的刺均为叶刺,而非茎刺,明确了小檗属的刺为叶的变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并初步研究其抑菌作用是否为通过影响或干扰某些毒力因子的表达而实现的,为进一步研究盐酸小檗碱防龋的药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MTT法评价盐酸小檗碱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然后用RT—PCR方法检测变形链球菌毒力因子cdsa、gbpD和ptsI受盐酸小檗碱作用后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盐酸小檗碱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RT—PCR结果表明毒力因子cdsa、gbpD和ptsI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结论盐酸小檗碱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起到了抑制作用,对其致龋毒力因子cdsa、gbpD和ptsI的转录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