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从旭  郝立  白鹏  沈灵莉  佟静 《生物磁学》2011,(17):3346-3348
目的:观察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情况,探讨提高社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的方法。方法:选择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73例,根据空腹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病程时长分别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阳性病例检出率,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AIb在不同血糖控制情况患者中,血糖水平与MAI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血糖控制良好患者与其他血糖控制情况患者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MAIb在不同病程患者中,病程时间与MAI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5年组患者与5~10年组和≥10年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MAIb)W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检测的重要指标,能够提示肾脏病变的发展,定期检查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改变情况,探讨提高社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的方法。方法:选择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73例,根据空腹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病程时长分别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阳性病例检出率,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Alb在不同血糖控制情况患者中,血糖水平与MAl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血糖控制良好患者与其他血糖控制情况患者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MAlb在不同病程患者中,病程时间与MAlb数值、阳性检出率具有正相关性(P<0.05);≤5年组患者与5~10年组和≥10年组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MAlb)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检测的重要指标,能够提示肾脏病变的发展,定期检查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张卓  王光权  朱飞跃  张永立  王菊芳 《生物磁学》2011,(16):3131-3134,3165
目的:探讨研究影响早期糖尿病肾病(DN)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向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进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旱期DN的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等,临床资料,了解年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对旱期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50岁以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年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高达25%,明显低于50岁以上的患者(75%)。血糖、血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尿蛋白等指标控制良好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明显好于控制不佳者(P〈0.05)。结论: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和不吸烟或戒烟对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肾存活期和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影响早期糖尿病肾病(DN)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向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进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早期DN的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等临床资料,了解年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50岁以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年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高达25%,明显低于50岁以上的患者(75%)。血糖、血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尿蛋白等指标控制良好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明显好于控制不佳者(P<0.05)。结论: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和不吸烟或戒烟对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肾存活期和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截至目前,DKD的致病机制尚未阐释清楚,且临床常用诊断方法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不十分理想,从而导致DKD确诊后治疗方案的确定比一般性肾脏疾病更为棘手.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直接参与和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注射用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DN)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6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采用注射α-硫辛酸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UAER及MDA均显著降低(P〈0.05),SCr、SOD及NO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SCr、UAER、SOD、MDA及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α-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对早期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射用alpha-硫辛酸对2 型糖尿病早期肾病(DN)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6 例2 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 疗组28 例,采用注射alpha-硫辛酸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8 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超氧化 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UAER及MDA均显著降低(P<0.05),SCr、 SOD及NO 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SCr、UAER、SOD、MDA 及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 alpha-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对早期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56 例,肾脏穿刺进行肾脏活体组织检查,通过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血尿、视网膜病变。结果: 经肾脏组织活检,56例患者中NDRD 患者24 例(42.9%),DN患者32 例(57.1%);对24 例NDRD患者进行病理类型分类,其中IgA 肾病33.0%,膜性肾病25.0%、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0.2%、高血压肾损害8.3%、微小病变4.2%、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4.2%、新 月体性肾小球肾炎4.2%。与DN组比较,NDRD 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视网膜病变均有差异(P<0.05);而血肌酐、血 尿素氮、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诊断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为糖 尿病肾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且以IgA 型肾病比较多见,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尿、视网膜病变对鉴别二者具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stage renal disease,ERSD)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人们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为人们探索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新近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并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如何对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揭示潜在的新调控网络及其生理与病理生理意义,为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衰的元凶,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因此,建立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的关键环节。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有关该疾病模型的国内外文献,从造模方法、发病机制、病理改变、适用条件、模型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当今众多慢性疾病中的一种,多重复杂的因素包括遗传和生理的改变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然而,关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新近研究发现,微小RNA(miRNAs)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本文概述近年关于miRNAs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为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并可能为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个体化护理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6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个体化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分(86.64±8.21)高于对照组(80.34±1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12个月实验组患者的低血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个体化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肾小管标志性蛋白/酶的影响。方法: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两组均采用糖尿病饮食管理、运动治疗,在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100 mg 1粒/次,1次/天,持续服药6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BG)、血清胱抑素-C(Cys-C)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AE)、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脂、Hb A1c、FBG、2 h PBG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24 h UAE、NAG、β2-MG和Cys-C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可以有效控制早期DN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血清Cys-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减轻肾小管损伤,有利于延缓DN的病程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肾病成为导致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控制血糖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防止糖尿病肾病进展。近年来发现,慢性低水平炎症和免疫系统激活在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炎症机制将有助于确定新的潜在靶点及研发抗炎治疗策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肾病的高血糖和蛋白尿,并能延缓其进展成为终末期肾病。糖尿病肾病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证实中药复方、中草药提取物和中药单体具有调节炎症介质的作用。本文旨在归纳总结文献中与糖尿病肾病肾损伤相关的炎症分子和途径,并探讨中草药靶向抗炎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ROLAND公司RETIscan系统对24例40眼糖尿病患者,同时对27例40眼正常对照眼记录mfERG。按机器的默认值一阶反应进行记录。整个记录过程中可以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段记录为时间47秒。结果:mERG测得的糖尿病患者组1~5环所在位置的P1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降低,P1波和N1波幅值降低和潜伏时延迟。各象限的P1、N1波振幅密度、波幅值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受累的区域多发生在黄斑部,功能上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变化;病变的早期功能改变最先出现于视网膜的后极偏颞上方;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改变时各个象限视网膜的外层已经严重受累。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致命的重要原因。但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明了,理想的动物模型无疑可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包括诱发性、自发性和转基因等多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各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变化等多个方面与人类糖尿病肾病具有相似的特征。应用这些模型有助于开展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发病机理、相关药物的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胰脏无法生产足够的胰岛素,或者是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不同的糖尿病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最终导致全身微循环障碍而致使并发症发生,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边神经病变、糖尿病足以及心血管疾病.本研究进一步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对策,为患者提供系统的糖尿病认知.  相似文献   

18.
比较C肽和胰岛素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Wistar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G组)和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组链脲佐菌素诱发大鼠成模后,随机分为三组:糖尿病组(DM组)、胰岛素组(IG组)和C肽组(ICG组)。治疗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肾重/体重,并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糖尿病组明显增加,C肽组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和胰岛素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大鼠肾脏超微结构变化:各组大鼠肾小球截面积、肾小球平均体积(MGV)、细胞外基质/肾小球截面积比值、细胞外基质截面积、肾小球基底膜厚度相比,糖尿病组明显升高,C肽组较胰岛素组和糖尿病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C肽治疗可以降低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病变。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在人体中处于动态平衡,但容易受到饮食、环境、细菌的相互作用以及抗菌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肠道渗透压改变以及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等,从而促进糖尿病(1型及2型)的发生、发展,而益生菌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改善糖尿病预后中的作用不可小视。本文从糖代谢、脂代谢、免疫及并发症等方面分析肠道菌群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代谢疾病,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被认为是其主要致病原因。在以往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往往关注传统的蛋白编码基因(m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bp,不编码蛋白的RNA分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在表观遗传、转录及转录后水平等多个层面上参与调控基因表达及代谢过程。本综述旨在讨论LncRNA在糖脂代谢调控、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