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5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55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多普勒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532 nm激光光凝是诱导啮齿类动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一种既定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激光诱导CNV在体内和体外随时间变化的形态变异程度,为今后CNV相关研究提供观察指标。本实验首先对棕色挪威(BN)大鼠进行激光造模,随后,根据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体内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最后,应用组织病理检查进行体外验证。结果发现,光凝后第7天出现CNV,第21天的CNV总发生率最高。FFA呈典型圆盘状强荧光渗漏,ICGA显示光凝区周边强荧光,中央低荧光,呈花环状形态。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造模后第7天,视网膜下CNV形成,第7~21天,CNV中央厚度逐渐增加,第28天,CNV中央厚度保持相对稳定。这提示,532 nm激光诱导BN大鼠CNV模型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这种造模方式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前实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CNV发病机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特征。方法:对41例(41只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CNV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发现典型CNV29眼,FFA早期黄斑区可见边界清晰的高荧光区,FFA晚期荧光扩大并增强;隐匿型CNV10眼,FFA早期可见边界欠清的强荧光,FFA晚期持续为荧光素渗漏或染色,边界多不清晰。OCT发现典型CNV33眼,显示CNV多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呈边界清晰的纺锤形或圆形强反射,隐匿型CNV8眼,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两种检查对黄斑区CNV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FFA和OCT的图像特征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眼底病变多达数百种 ,但现有的检查设备 ,如检眼镜、B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 ,不是分辨率有限 ,就是有创伤性。所以多年来 ,眼底病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高灵敏度、无创伤、患者又易于接受的检查手段。目前国际上流行一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被称为检测眼睛的CT ,它使用近红外的低相干光作为探测源 ,是一种非损伤性、非接触性 ,对眼底视网膜细微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的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清晰显示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结构并能对视网膜的细微结构进行客观定量的测量和分析 ,并可获得接近 10微米的高分辨率图像。患者只要坐着 ,下…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总结诊断及治疗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iabetic optic neuropathy,DON)的临床经验,为本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 法:回顾性研究22 例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发病特点,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病侧颞浅动脉 旁皮下注射,口服或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2、肌苷片等营养视神经的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检查,包括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治疗,观察经综合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视野改变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的特点等。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22 例(29 只眼),治愈10 例(12 只眼);好转7 例(10 只眼),总有效率为 79.3%。结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及时正确诊断、系统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扩大视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诊断及治疗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iabeticopticneuropathy,DON)的临床经验,为本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糖尿病视神经痛变的发病特点,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病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口服或静脉滴注活血化瘀药物,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2、肌苷片等营养视神经的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检查,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治疗,观察经综合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视野改变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ll-giography,FFA)的特点等。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22例(29只眼),治愈10例(12只眼);好转7例(10只眼),总有效率为79.3%。结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及时正确诊断、系统的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扩大视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肺癌超声造影参数与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9例肺癌患者,对其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常规病理检查,通过CD34免疫组织染色计算其血管密度。按照病理检查结果将149例患者区分为腺癌组(87例)和鳞癌组(62例),使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计算腺癌和鳞癌患者峰值强度及增强强度指数,对比两组患者新生血管密度,并计算超声造影参数强度与新生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将患者按照肿瘤大小进行分组,对比新生血管密度。结果:(1)腺癌患者新生血管密度、造影峰值强度、强度指数均高于鳞癌患者(P<0.05);(2)腺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及强度指数与其新生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35,r=0.881,P<0.05),鳞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及强度指数与其新生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519,r=0.669,P<0.05);(3)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新生血管密度呈现增长趋势(P<0.05)。结论:肺癌超声造影能够较准确的反映肺癌患者新生血管密度情况,同时新生血管密度与肺癌瘤体大小具有相关性,可使用肺癌超声造影对肺癌患者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8.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第7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鑫浈  张宝荣  吴鼎文  田均  张灏 《遗传》2007,29(6):688-692
对一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家系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 并对患者行视力、眼底血管造影、眼底拍照、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以及头颅MRI等辅助检查;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及DRPLA基因的CAG重复序列, 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直接测序进行突变分析。结果2名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视力下降、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小脑和脑干萎缩; 并存在SCA7基因的突变, 而未发现SCA1、SCA2、SCA3、SCA6、SCA17及DRPLA基因突变。说明该家系为SCA7突变家系, SCA7基因中CA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的异常扩增是其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徐毅  胡娟  李霞  胡永胜  许建中 《生物磁学》2013,(30):5949-5952,5987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对我院150例主动要求下肢深静脉血栓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高龄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及血流动力学等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超声诊断特征,对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诊断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图(ROC),评估模型效果。结果:150例超声检查高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129例,占86.00%。Logistic回归筛选,血管管径、管腔内回声、管壁内壁、血流信号改变4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超声检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3.8%。结论:以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三段移床法智能跟踪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Smart-prep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简称Smart-Prep CeMRA)在检查下肢血管性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材料和方法采用GESignatwin exciteⅡ型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6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进行三段移床法Smart-PrepCeMRA检查。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清晰的下肢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造影图像。结论 采用Smart-PrepCeMRA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图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眼底增殖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3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进行眼底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眼底是否具有增殖性改变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与眼底增殖改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伴眼底增殖改变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检出率增加,TG、TC及HbA1c显著性升高;多支血管病变及钙化病变受累比例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调整糖尿病病程、HbA1c、微量白蛋白尿后,2型糖尿病眼底增殖改变仍与冠状动脉钙化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眼底增殖改变与冠状动脉钙化相关.  相似文献   

12.
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危险疾病。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属于有创伤检查,且有1.5%-2.0%的合并症或死亡危险的报导^[1]。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的应用给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998年问世的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具有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多种后处理能力、更简单方便等优势。2002年7月,我院引进GE公司Lightspeed十六排螺旋CT机,并进行了几十例颅内CTA检查,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初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使用GE公司的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几十例病人进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AVM和动脉瘤进行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颜面部AVM及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它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更细小分支,具备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护理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于我院行心脏检查1024例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检查前对每一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紧张情绪;进行心率控制、屏气训练等护理措施准备;在扫描过程中配合影像技师使用高压注射器;检查完成后积极与患者交谈,严密观察患者状态,预防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受检患者中987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图像重建后血管显示效果优;16例血管显示良;有1例患者造影剂未全部进入血管内,导致血管显影不充分。有2例出现轻度过敏反应;无空气栓塞或任何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受检病例中432例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98%(425/432)与检查结果完全一致,有2%(8/432)与检查结果有轻度误差。结论:检查前细致的护理对提高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成功率、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郑宓  吴颖  陈威  顾青  夏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9):3601-3607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光敏剂Erythrosin B联合激光照射诱导大鼠视网膜水肿模型,并观察该模型中大鼠视网膜及血管形态改变.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光敏剂Erythrosin B后,使用532nm Nd:YAG激光(1.95±0.05 mw)照射大鼠视网膜8分钟.分别于建模后第1、2、3、5、7及14天进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造影(FFA)及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在OCT图像上测量大鼠视网膜厚度(RT).结果:眼底照相、FFA及OCT结果显示大鼠视网膜在激光照射后可立即出现血管损伤及视网膜厚度增加,但未发现视网膜血管栓塞.激光照射前RT为219±2 μm,激光照射后第1天RT即增加至283±6μm,并在第2天到达顶峰(302±7μm),之后开始下降,至第5天恢复到激光照射前水平(234±9 μm),到第14天时视网膜发生明显萎缩,RT较激光处理前减小(198±6μm).结论:这一通过光化学反应诱导的视网膜水肿模型具有可靠及可重复性,可被运用于视网膜水肿的病理学及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检查效果。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实验组采用18G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24G静脉留置针于静脉留置后注射造影剂。实验组患者造影剂渗透率和疼痛感低于明显对照组,扫描成功率、穿刺成功率和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使用18G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造影剂渗透率、扫描成功率、穿刺成功率和图像质量并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及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经DSA造影观察脑血管动脉造影脉狭窄情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562例脑卒中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69例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中度狭窄301例,血管重度狭窄168例;颅内段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段(P0.05);高龄(OR=1.434,P0.05)、高血压(OR=2.084,P0.05)、糖尿病(OR=2.235,P0.05)及吸烟(OR=2.734,P0.05)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DSA显示老年人脑卒中患者多存在脑血管动脉狭窄的发生,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D)在国内外发病率均明显上升。其诊断方法很多,包括动脉造影、彩色超声多普勒、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等。动脉造影做为诊断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因其价格相对昂贵,技术复杂,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重复,临床应用较多,但不能直观的提供病变血管的形态;新近发展的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无创伤、可重复、分辨率高,且可直观的提供病变血管的形态,发展前景广阔;PVL作为一种无损伤血管检查,可进行多普勒血流图形描记和节段性测压,在判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方面与彩色超声相关性好,准确性高,可在LEASD病人的门诊初步筛选、病情估计和随访等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方法103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在工作站进行多种三维重建,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03例患者均获得了成功的造影图像,2459根下肢动脉血管得到了显示。其中845根(34.4%)下肢动脉血管正常;672根(27.3%)轻度狭窄;327根(13.3%)中度狭窄;292根(11.9%)重度狭窄,323根(13.1%)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又一种无创性的、可靠的、简便的检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与X线造影检查诊断女性不孕症患者输卵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不孕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于月经干净后3-7 d同时随机实施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与X线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造影图像质量与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与X线造影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3%和86.7%,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X线造影(P0.05)。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与X线造影诊断不孕症患者输卵管不通畅率分别为56.7%和46.7%,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组显著高于X线造影组(P0.05)。输卵管通畅性评价金标准腹腔镜下通液术诊断发现输卵管不通畅35例,在此基础上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与X线造影检查不孕症的敏感性分别为97.1%和80.0%,特异性均为100.0%,超声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相对于X线造影,实时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检查不孕症患者输卵管病变的图像质量更好,有利于疾病的判断,对输卵管通畅度判断更精确,利于后期治疗及疾病预防,还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HbA1c)、空腹血糖(FPG)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或门诊的33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测,按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DR)组和无视网膜病变(NDR)组,并对HbA1c、FB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DR组较NDR组HbA1c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水平和DR分期呈正相关(I=0.526,P〈0.001),而DR组和NDR组FPG水平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将HbA1c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