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鲉卵巢的周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组织学观察表明 ,褐菖鲉 (Sebastiscusmarmoratus)的卵巢由卵巢壁、卵巢绒毛和卵巢腔构成。卵巢壁的肌层较厚 ,卵巢上皮具分泌功能。卵巢绒毛位于卵巢腔中 ,呈树枝状。在卵巢绒毛上分布着滤泡。滤泡由卵母细胞和滤泡膜构成。滤泡膜包括内层的颗粒层和外层的鞘膜层。鞘膜层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滤泡靠滤泡柄悬挂在卵巢绒毛上。卵巢发育分 7个时期。成熟卵排放在卵巢腔中受精。胚胎浸置在卵巢液中发育。卵巢发育、卵巢成熟系数和卵巢壁厚度随季节呈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卵巢的周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丹军  尤永隆 《动物学研究》2000,21(4):269-274,插页1-3
经组织学观察表明,褐菖()(Sebastiscus marmoratus)的卵巢由卵巢壁、卵巢绒毛和卵巢腔构成.卵巢壁的肌层较厚,卵巢上皮具分泌功能.卵巢绒毛位于卵巢腔中,呈树枝状.在卵巢绒毛上分布着滤泡.滤泡由卵母细胞和滤泡膜构成.滤泡膜包括内层的颗粒层和外层的鞘膜层.鞘膜层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滤泡靠滤泡柄悬挂在卵巢绒毛上.卵巢发育分7个时期.成熟卵排放在卵巢腔中受精.胚胎浸置在卵巢液中发育.卵巢发育、卵巢成熟系数和卵巢壁厚度随季节呈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3.
南方鲶卵巢滤泡细胞和卵膜生成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南方鲶的卵巢滤泡细胞源于卵巢基质细胞,从发生到退化分为零散卵泡膜细胞期、单层扁平泡膜细胞期、多层扁平卵泡膜细胞期、立方形颗粒细胞期柱状颗粒细胞期、颗粒细胞分泌期和颗粒细胞退化期。精孔细胞中发育中滤泡细胞分化形成。初级卵精源于卵母细胞,次级卵膜由晚期滤泡细胞分泌形成。本文还对滤泡细胞和卵膜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对3例雌性毛脚的卵巢结构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采用常规方法制片,H.E染色。结果显示卵巢分叶呈条索状,卵泡发育中没有出现卵泡腔,卵泡细胞始终为单层,卵泡膜随卵泡发育成熟由单层转变为多层,闭锁卵泡在卵泡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出现。  相似文献   

5.
长吻鮠的卵巢发育和周年变化及繁殖习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长吻卵巢发育与周年变化特点和繁殖习性。依外形和组织学特征,性成熟前至性成熟鱼卵巢的发育可分为卵原细胞期、单层滤泡期、卵黄泡期,卵黄充满期、成熟期和退化期6个时期,Ⅰ期性腺只存在于1龄内个体,Ⅱ期性腺持续2年左右,性成熟前发育至Ⅲ期,经Ⅳ、Ⅴ期发育至成熟并首次参与繁殖,最小性成熟个体3龄。性成熟后个体卵巢的发育只有后5个时期。繁殖期4—6月,产后卵巢很快退回到Ⅱ期,Ⅲ期卵巢越冬。一次产卵类型。卵壳膜源于滤泡细胞。卵粒的退化吸收分5步完成。  相似文献   

6.
对3例雄性毛脚鸟的卵巢结构进行组形态学研究。采用常规方法制片,H.E染色。结果显示卵巢分叶呈条索状,卵泡发育中没有出现卵泡腔,卵泡细胞始终为单层,卵泡膜随卵泡发育成熟由单层转变为多层,闭锁卵泡在卵泡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出现。  相似文献   

7.
大弹涂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光镜下对大弹涂鱼性腺切片作了组织学观察,对大弹涂鱼卵细胞和精子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弹涂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只能产卵1次,大弹涂鱼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大弹涂鱼3月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发育阶段,4—6月为繁殖盛期,7—8月为繁殖末期。10月卵巢基本修整完毕,进入Ⅱ′恢复期。卵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单层滤泡、卵母细胞出现脂滴和卵黄、卵母细胞卵黄充满、卵母细胞核极化、卵母细胞退化时相。卵母细胞膜单层,由具有辐射纹的放射带构成,滤泡膜细胞分泌而成的次级卵膜成为成熟卵子的附着丝。大弹涂鱼2月精巢开始发育,5月GSI值达最高值,平均成熟系数达0.70%,排精量最旺盛,出现高峰。7—9月GSI值明显下降。11月至翌年2月GSI值波动于0.08%—0.20%之间,变辐小,此期间精巢处于静止发育状态。大弹涂鱼的精巢属于小叶型结构。精子发育分为6个时期:精原细胞期、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成熟期、精子细胞变态期、精子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繁殖季节精小叶内充满精子,精小囊消失。    相似文献   

8.
刘佳宁  秦道正 《昆虫学报》1950,63(9):1125-1135
【目的】明确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为蜡蝉总科昆虫分类及系统发育探讨提供更多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整体形态和各主要器官的超微结构。【结果】斑衣蜡蝉雌成虫生殖系统主要包括1对卵巢、1个中输卵管、1个交配囊、1个交配囊管、1个前阴道、1个后阴道、1个受精囊、1个受精管和2根受精囊附腺。卵巢为端滋式,由14根卵巢小管组成,卵室由固有膜、滤泡细胞和卵细胞组成,卵巢小管中的滋养细胞清晰可见;中输卵管位于前阴道基部,由中输卵管腔、上皮细胞、肌肉鞘和基膜组成;交配囊膨大呈圆球状,囊壁由上皮细胞、肌肉层和基膜组成;交配囊管呈圆柱状,连接交配囊和后阴道,由肌肉鞘、上皮细胞层和管腔组成;前、后阴道超微结构相似,主要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管腔组成,但后阴道上皮细胞细胞核周围存在分泌颗粒,且管腔内有大量微绒毛,而前阴道壁内包含有大量囊泡结构;受精管从中输卵管末端延伸至受精囊,由基膜、厚层肌肉鞘和管腔组成;受精囊为受精管近末端略膨大的囊状结构,由肌肉鞘、基膜、上皮细胞和囊腔构成;雌性受精囊附腺着生于受精囊末端,为均匀的螺旋管状,主要由肌肉层、上皮细胞层和附腺中心管腔组成。【结论】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与已报道的蜡蝉总科其他类群的雌性生殖系统结构相似,但卵巢小管数目有差异;蝉亚目中不同总科雌成虫雌性附腺与受精囊附腺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与叶蝉总科和沫蝉总科昆虫也存在部分差异。这些差异是否可以作为头喙亚目高级阶元的划分依据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雪萍  杨万喜 《动物学报》2005,51(5):852-861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胚胎附着系统的结构及形成机制。中华绒螯蟹受精卵附着在雌性腹肢内肢的携卵刚毛上。该附着系统由三个连续部分组成:卵膜、卵柄和被膜,后者覆盖在携卵刚毛的绒毛上。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的成熟胚胎由三层明显的卵膜组成,即E1、E2和E3层,但胚胎附着系统的卵柄及被膜仅为外层(E1)。卵巢中成熟卵的卵膜仅由E1层组成,E1分为两个亚层(E1a′、E1b′)。胚胎附着系统的形成与雌蟹的行为、腹肢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卵膜的超微结构及各层的变化有关。受精卵刚从生殖孔中排出时,卵膜(E1a′、E1b′)并不能直接粘附在携卵绒毛上。产卵后不久,雌蟹腹肢粘液腺分泌粘液的量增多,E1a′、E1b′的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边界模糊,卵膜出现很强的粘性。在产卵后约60min E1层又明显分为两个亚层(E1a、E1b),同时排卵后雌蟹腹部的携卵绒毛不断地运动,这种运动促使携卵绒毛外的被膜形成。随着E1层亚结构的变化,E2层也开始形成,当E1新的两个亚层出现时,部分区域的E1层与E2层发生分离,卵柄开始形成,并牢固地附着在携卵绒毛上。被膜、卵柄与卵膜最外层的结构相同,均由E1层构成[动物学报51(5):852-861,2005]。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大蟾蜍卵巢中长足的卵母细胞外被三层包膜:卵巢膜(包括卵巢上皮和结缔组织层)、滤泡上皮与透明带。卵巢膜和滤泡上皮可以分别从卵球表面剥除,透明带因与卵母细胞质膜的微绒毛紧密相连,无法分离。适当培养条件,和垂体促性腺激素或孕酮的作用下,中止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卵母细胞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并作从滤泡排出的准备。在此过程中,随着胚泡和细胞质的一系列活动,卵外包膜结构也有相应变化,我们观察到: 1.随着激素处理时间的增进,卵母细胞表面质膜延伸形成的微绒毛回缩,9小时左右(18±1℃),卵周隙出现。卵周隙自卵球动物极向植物极延伸,在出现卵周隙的区域,卵黄膜即自透明带衍生而成,并能与质膜分离。迄13—14小时,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时,卵周隙发展至植物极顶端,一层透明而坚韧的卵黄膜全部形成,可从卵球表面剥除。此后,卵周隙作不均等的增宽——动物极宽于植物极,卵黄膜增固。不论是已从卵泡排出的卵母细胞,还是仍留在卵泡内的卵母细胞,只要能够恢复进行减数分裂,抵达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周膜都有上述相应变化。可见,卵黄膜是长足卵母细胞在激素诱发成熟过程中,在透明带的基础上衍生形成,是卵母细胞成熟分裂的产物,不是排卵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一系列活动有直接关系。2.垂体促性腺激素体外培养3小时,卵巢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层内的微纤维仍是分散着的,基膜仍是平直的带条,未见明显变化。12小时左右,正在准备从滤泡排出的卵母细胞中,微纤维并列成束,呈收缩状;基膜增厚,扭曲为波浪形,上皮细胞和细胞核的形状也相应改变;结缔组织层中,部分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解体。蟾蜍卵母细胞的释放,是在滤泡外平滑肌和滤泡内液压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微纤维和基膜等的变化指出,在卵巢膜里可能存在着一个非肌肉的收缩体系,在排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同时,剥除卵巢膜的卵母细胞,在激素作用下,能够抵达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并形成卵黄膜,但却不能排离滤泡上皮的包裹。这进一步说明,激素诱发排卵,与卵巢上皮和结缔组织层(不是滤泡上皮)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剥除卵巢膜,就不见排卵。  相似文献   

11.
九孔鲍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及其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滤泡的结构等.将九孔鲍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和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3个时期;卵巢壁由外膜及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滤泡.根据卵巢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将九孔鲍的卵巢发育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排放期共5期.  相似文献   

12.
腰带长体茧蜂毒液器官和卵巢的形态学及其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剑锋  李永  陈学新  符文俊 《昆虫知识》2006,43(6):818-821,I0001
应用超薄切片和电镜技术,观察内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毒液器官和卵巢的形态结构。腰带长体茧蜂毒液器官由1个毒囊和2条毒腺组成,毒腺接于毒囊的顶端。毒腺由单层分泌细胞、退化的外胚层细胞和环腔的内膜构成,分泌细胞主要由1个明显的细胞核和1个较大囊状细胞器构成,囊状细胞器的功能是分泌毒液。毒囊由肌肉鞘和扁平细胞层构成,但没有分泌细胞。腰带长体茧蜂卵巢1对,每个卵巢由10条左右卵巢小管组成,与侧输卵管相接处略微膨大形成卵巢萼区。2条侧输卵管在产卵管基部会合形成1条总输卵管与产卵管相接。毒液器官通过毒囊的毒液导管附着在总输卵管上。对寄生蜂毒液器官的生物学、细胞学及在分类进化上的意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生殖系统结构和卵细胞发生将为昆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及瓢虫分类提供依据,同时可作为瓢虫人工饲料研究开发的参考。【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孟氏隐唇瓢虫生殖系统结构,以及自成虫羽化后不同发育阶段卵巢发育状况和成熟卵巢管卵子发生过程。【结果】孟氏隐唇瓢虫雄性生殖系统包括2对附腺、1对精巢、1对输精管、1对贮精囊、射精管、弯管和阳基。雌性生殖系统包括2片生殖板、生殖腔、受精囊、中输卵管、1对侧输卵管和1对卵巢。单侧卵巢管数量在11~14根之间,卵巢管端部延伸出细长的端丝。卵巢管属于端滋式,分为原卵区和生长区。滋养细胞分散且细胞核几乎充满整个细胞,未见合胞体。卵细胞稀疏地集中在原卵区下端,并且可见营养索向卵巢管顶端延伸。根据卵细胞位置和形态,卵黄积累情况,滤泡细胞形态变化,将卵细胞发生分为前期,中期,中后期和后期。卵细胞发育后期,营养索消失,滤泡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结论】孟氏隐唇瓢虫卵巢管的滋养细胞是端滋式卵巢管滋养细胞中的原始类型,且推测瓢虫科昆虫卵巢管滋养细胞均属于此类。卵细胞早期发育过程中,卵细胞通过营养索从滋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4.
山溪鲵卵巢滤泡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两栖类卵巢滤泡细胞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Thornton等 ( 1973)用电镜观察比较了蟾蜍 (Bufobufo)的成熟滤泡细胞和排卵后滤泡细胞 ,认为两栖类没有膜细胞和颗粒细胞的分化。Dumont等 ( 1978)较为系统地观察并描述了光滑爪蟾 (Xenopuslaevis)卵泡壁的超微结构。Kwon等( 1994)对黑斑蛙 (Rananigromaculata)卵巢组织细胞的离体培养研究表明 ,其类固醇激素的生成是在卵泡壁上完成的 ,并提出了两栖类卵泡类固醇生成的两类细胞模型。但目前有关有尾两栖类滤泡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仍少见…  相似文献   

15.
剑尾鱼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卵胎生硬骨鱼类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剑尾鱼卵子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时相。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有质膜,而且还包绕一层滤泡细胞。Ⅲ时相和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胞质内开始积累脂滴和卵黄颗粒。Ⅴ时相为成熟卵子,卵子的卵膜极薄,胞质内含有丰富的脂滴和卵黄。Ⅵ时相卵母细胞进入退化期,滤泡细胞从卵周向中央突入,卵黄被完全吸收,滤泡细胞自身也变得肥大。结果表明,剑尾鱼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16.
隆线溞孤雌溞生殖系统的组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隆线孤雌的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和一对雌性生殖孔组成。卵巢长管状 ,管壁由结缔组织膜和单层上皮细胞构成 ,末端渐细为一短小的输卵管 ,输卵管末端为雌性生殖孔。卵子的发生是由生发区细胞向卵巢内增殖分化 ,不同成熟度的生殖细胞在管腔内排列成生殖带。根据卵母细胞细胞核的大小及卵黄的累积情况等 ,将卵子的发生划分为三个时期 :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 ,其中卵母细胞的发生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中期和后期。后期的卵母细胞含较多的卵黄颗粒 ,最后成为成熟卵子 ,排入孵育囊内形成夏卵。隆线孤雌的卵巢发育要经历五个幼龄期 ,不同的龄期 ,卵巢的形态结构不同。至第五幼龄 ,卵巢已基本发育成熟 ,准备排卵进入第一成龄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卵胎生硬骨鱼类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剑尾鱼卵子的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时相。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有质膜,而且还包绕一层滤泡细胞。Ⅲ时相和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胞质内开始积累脂滴和卵黄颗粒。Ⅴ时相为成熟卵子,卵子的卵膜极薄,胞质内含有丰富的脂滴和卵黄。Ⅵ时相卵母细胞进入退化期,滤泡细胞从卵周向中央突入,卵黄被完全吸收,滤泡细胞自身也变得肥大。结果表明,剑尾鱼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18.
瓜实蝇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害虫之一。本研究拟对卵巢发育进行分级,以判断田间捕获的瓜实蝇是否达到性成熟。室内饲养瓜实蝇成虫,对开始羽化至羽化后80 d的不同日龄成虫卵巢进行解剖,并记录了卵巢长度、卵巢宽度、卵巢指数(卵巢长度×卵巢宽度)和所含卵粒数。将瓜实蝇卵巢发育过程分为4期6个级别,分别为卵黄发生前期(Ⅰ级和Ⅱ级)、卵黄发生期(Ⅲ级和Ⅳ级)、抱卵期(Ⅴ级)、经产期(Ⅵ级)。随着卵巢的发育,Ⅰ~Ⅴ级卵巢长度和宽度迅速增长,卵巢发育成熟开始产卵以后,Ⅵ级卵巢长度和宽度逐渐减小。Ⅰ级和Ⅱ级卵巢长度与宽度大致相等,以后各期卵巢长度均大于宽度。Ⅲ级和Ⅳ级可见清晰的卵室,卵母细胞迅速增长,卵黄逐渐沉积。Ⅴ级可见清晰的卵粒,整个卵巢呈圆柱状。Ⅵ级开始排出卵子,所含卵粒数显著少于Ⅴ级;虽然此级卵巢长度大于Ⅳ级,但卵巢宽度、卵巢指数与Ⅳ级基本一致;Ⅵ级卵巢可见黄体,可结合黄体判定卵巢所处发育级别。本研究对评估粘虫板捕获的瓜实蝇雌虫生理日龄结构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5—氟尿嘧啶(5-FU)是家蝇的有效不育性药剂.采用饲食法用浓度0.5%处理家蝇成虫一天,能造成家蝇90%以上不育,连续处理4—5天,即可造成完全不育.但处理雄蝇×正常雌蝇表现无效.其次,处理后的卵巢形态及细胞学变化显示:处理后的卵巢第一天比对照体积有增加,以后则发育迟缓、卵巢的外形和颜色也有改变.处理后的卵原区首先发生破坏,第一卵室的变化最明显,第二、第三卵室畸形或不发育.滤泡细胞和营养细胞改变很大,卵母细胞相对地改变较小.处理家蝇的后代表现出突变和畸形现象.讨论了5—FU的作用机制.由药效测定和细胞病理改变提出了5—FU造成家蝇不育的可能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隆线溞孤雌溞的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和一对雌性生殖孔组成。卵巢长管状,管壁由结缔组织膜和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末端渐细为一短小的输卵管,输卵管末端为雌性生殖孔。卵子的发生是由生发区细胞向卵巢内增殖分化,不同成熟度的生殖细胞在管腔内排列成生殖带。根据卵母细胞细胞核的大小及卵黄的累积情况等,将卵子的发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其中卵母细胞的发生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后期的卵母细胞含较多的卵黄颗粒,最后成为成熟卵子,排入孵育囊内形成夏卵。隆线溞孤雌溞的卵巢发育要经历五个幼龄期,不同的龄期,卵巢的形态结构不同。至第五幼龄,卵巢已基本发育成熟,准备排卵进入第一成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