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劝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95.4%,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1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直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茎)叶,而不是以舌卷食,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彩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相似文献   

2.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相似文献   

3.
在半圈养条件下冬季长颈鹿日活动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采用随机和焦点动物法对长颈鹿的日活动格局做了观察。结果表明:摄食是越冬的主要行为,相对集中在昼间呈锯齿状多高峰均匀的采食节律,其次是反刍和卧息,最少是站立;孕鹿趋向于站立反刍并减少移动时间;雄鹿以最少的摄食时间获得最大的干物质净收益,昼间趋向于维持站立姿势而夜间趋向于卧息。  相似文献   

4.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的摄食行为及对栖息地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对标志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直接观察的方法,对它们的摄食行为及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两种鼠兔的摄食行为链存在着明显趋同的行为程序时间系列。在摄食活动中,前者用于防御敌害的时间分配较多。而达乌尔鼠兔则花费更多的时间于采食。对小生境内的高大植株进行刈割,是高原鼠兔保持其防御视野开阔,降低被捕食风险的适应性策略;达乌尔鼠兔则善于利用栖息地内高大植株覆盖物作为它们的临时隐蔽所,以有效地躲避敌害。这表明它们具有反捕食的行为调控能力,也证明捕食风险强化了物种对栖息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1999年至2000年,采用瞬间采样法对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扰生境中的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生境中野生成年黑叶猴在全年的行为时间分配中表现为休息和摄食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35.41%和31.67%;其次是游走、拥坐和嬉戏,分别为14.44%、9.61%和8.54%;仅将很少时间用于理毛行为,为0.33%。与未干扰生境相比,干扰生境下黑叶猴全年中除用于休息的时间下降外,用于其余活动类型的时间均有所提高。研究还表明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活动规律在不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性。休息和摄食行为在各季节日活动规律中都存在显著高峰期,但高峰期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游走、嬉戏和拥坐行为在各季节的日活动规律所占比例均较低。理毛行为存在季节有或无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刘昊  石红艳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4):282-285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9%和94.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l%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焦动物取样法对大熊猫“祥祥”在过渡期的采食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祥祥”在观察期间的总采食时间百分比为25.91%(±8.17%);采食半枯竹和当年生竹叶的时间与采食多年生竹秆、多年生竹叶和短锥玉山竹的时间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其中,采食半枯竹和当年生竹叶的时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572,P=0.003);总采食时间百分比与温湿度、夜宿地个数之间没有任何相关关系(P>0.05).对人工饲养条件的依赖和人为干扰是导致采食时间不规则波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9.
尤凯  曾晓起  陈大刚  刘群  张秀梅 《生态学报》2004,24(5):1006-1014
对采自青岛近岸海域的马粪海胆从其对各种饵料的选择和摄食吸收、温度与自身湿重对其摄食率的影响以及摄食活动特征等方面进行实验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马粪海胆在多种海藻并存的情况下 ,对海带及裙带菜等褐藻具明显的选择性 ,对石花菜及孔石莼等藻类的喜好性较差 ,但在食物匮乏条件下 ,马粪海胆的食谱则变得相当广泛。马粪海胆对裙带菜及海带的摄食率均明显高于孔石莼 ,但其对孔石莼的饵料吸收率则高于海带及裙带菜。马粪海胆的摄食受温度条件及自身湿重的影响 ,温度偏离适宜范围对摄食有抑制作用 ,日摄食率与湿重呈显著的指数下降关系 ,摄食率与湿重、温度因子可建立具较高可靠性的指数回归模型。马粪海胆对食物的口面吸附与对其摄食密切相关 ,其摄食活动与湿重呈显著的指数下降关系 ,而与排便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 ,随湿重增加排便活动虽呈下降趋势 ,但未达显著水平。自然光照条件下马粪海胆的夜间摄食强度通常高于日间 ,但在全遮盖的无光照条件下这种昼夜摄食差异则变得不显著 ;对摄食活动的连续观测表明马粪海胆的摄食活动受光强变化的影响 ,其摄食活动的高峰出现在光强减弱的早间及傍晚 ,而日间的强光照环境会抑制其摄食活动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分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1998年至2000年,采用瞬间采样法对贵州省沿河县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成年黑叶猴在全年的行为时间分配中表现为休息所占比例最多,为63.8%;其次是摄食和游走,分别为22.0%和12.3%;嬉戏、拥坐和理毛行为最少,共1.9%。不同季节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活动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摄食和休息均存在2个高峰期,但是夏季摄食有4个高峰期,夏季和秋季休息存在3个高峰期。游走在四季的日活动中变化平稳。嬉戏、拥坐和理毛行为存在季节性有或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0月3日至12日,在新疆南部且末县塔特让乡塔里木马鹿人工饲养场对15只圈养塔里木马鹿的活动时间分配及种群的站立和运动、休息(静卧)、摄食和饮水、反刍等4种行为,采用目标及扫描取样方法进行了观察,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圈养塔里木马鹿白天用大多数时间来休息和静卧,摄食集中于早晨和晚上,反刍行为出现在摄食后,通常在中午和下午的高温下,停止摄食活动,进行反刍.另外圈养塔里木马鹿对栖息地环境有明显的选择行为,其喜好程度依次为干土地、摄食区、沼泽地、水泥地、水沟.  相似文献   

12.
渤海南部牙鲆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051尾渤海南部牙鲆的胃含物分析表明,渤海南部牙鲆为捕食性(游泳生物食性)鱼类,其食物成分有30余种,以底栖虾类中的口虾蛄、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软体动物的日本枪乌贼及鱼类中的斑(鱼祭)、鳀鱼、黄鲫、六丝矛尾虾虎鱼及焦氏舌鳎等动物为主要食物。牙鲆除冬季外,其余时间均强烈摄食,而且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以鱼类(重量占80.9%)及甲壳类(18.6%)为主要食物;夏季以鱼类(83.5%)及软体动物类(13.1%)为主要食物;秋季主要摄食鱼类(87.9%);冬季则主要摄食鱼类(73.2%)及甲壳类(19.7%)。  相似文献   

13.
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丙万  蒋志刚 《动物学报》2002,48(3):309-316
从1998年8月到2000年6月,我们在青海省共和县和海晏县利用系统取样法测定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利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目标动物记录法研究了约200只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和采食时间,同时研究了普氏原羚对采食生境的选择。我们发现:(1)采食是普氏原羚的主要活动之一,占其活动时间的40.0%-65.6%。普氏原羚晨昏采食时间超过总采食时间82.9%;(2)普氏原羚在人为干扰小、食物丰富度高的地方采集,人为干扰与食物丰富度对普氏原羚的采食活动影响显著(P<0.01);(3)普氏原羚是广食性物种,共取食16科50种植物,其食物组成季节性差异极为显著(P<0.01);(4)食物资源影响普氏原羚的食物组成。普氏原羚的食物中从11月份到第二年5月会出现替代性食物狼毒和马蔺,食物中狼毒和马蔺的比例随食物资源的下降而上升;在5月份,偶吃性食物沙蒿所占比例最大,为13.8%;(5)普氏原羚选择芨藤草草原以及其它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条件好和人类干扰少的生境作为采食区;几乎不在围栏内采食,但常在距离围栏1km内的生境中采食,对距离围栏1km以上的采食生境的选择为随机选择;普氏原羚不在沙丘中采食,而在沙丘边缘的生态交错带采食。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人类活动和食物资源量对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摄食行为对小型猪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大动物无创遥测技术观察清醒活动状态下小型猪摄食前(BI)、摄食过程中(IP)、摄食后(AI)、AI 2 h和AI 4h的心电图(ECG)和自主活动,并用HRV功率谱分析其自主神经功能。结果与摄食前比较,小型猪摄食过程中心率(HR)、自主活动和标准化低频成分(LFnu)明显增加,RR间期(RRI)、总功率(TP)、极低频成分(VLF)、高频成分(HF)明显减少,LF/HF比值明显升高;且随着摄食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小型猪HR、自主活动、LFnu均有所降低,而RRI、TP、VLF、HF均有所升高,LF/HF比值逐渐降低,并在摄食后2 h、4 h时变化显著;相关分析显示摄食行为与TP、VLF、HF、LF和LF/HF密切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亦显示摄食行为与VLF、LF/HF和TP密切相关,且VLF起主要作用。结论小型猪摄食行为不仅影响心脏活动;而且能引起小型猪心脏自主神经控制能力发生改变,其中VLF在摄食行为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夏季自由放牧加补饲的条件下,对体况相近健康无病的4只4月龄南江黄羊公羊的放牧行为进行昼夜跟踪观测。结果表明:南江黄羊4月龄公羊,昼夜采食时间为513.75min,占总活动时间的35.68%,而反刍、走动、站立和卧息的时间分别为289.00、113.00、89.75和361.50min。采食时间、站立时间、排粪尿时间、游走时间和争斗次数均为白天大于夜间,而反刍时间和卧息时间则是夜间大于白天。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0.56:1.00,昼夜反刍总食团数为422.25个。该品种羊耐粗饲,采食快,抗逆性强,对各种气候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甘肃马鹿夏冬季在祁连山高山草地的放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扶江  李广  杨逢刚 《生态学报》2003,23(9):1807-1815
为了揭示甘肃马鹿放牧行为的季节差异及其与草地状况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夏季和冬季在祁连山高山草地进行了观察研究。夏季,甘肃马鹿在灌丛中的采食速度从出牧到午间逐渐加快,午后至归牧变化趋势不明显;觅食速度日动态呈增加趋势;每步采食口数上午逐渐增大,午间最高,下午逐渐减少;在不同草地中,甘肃马鹿活动时间的长短依次为灌丛草地>莎草地>禾草地,采食速度依次为禾草地>莎草地>灌丛草地,觅食速度依次为莎草地>禾草地>灌丛草地,每步采食口数依次为禾草地>灌丛草地>莎草地;采食/反刍时间比2.4,1d反刍4次,反刍前后均采食,归牧前有1次采食高峰。冬季,马鹿的采食速度和每步采食口数日变化呈凸抛物线型,午间最高,采食速度与气温显著正相关;觅食速度的日变化呈凹抛物线,午间最低,与气温显著负相关;采食/反刍时间比为4.0,1d反刍2次,归牧前反刍时间较长,其后不再采食。冬季,马鹿的采食时间、反刍时间、采食速度、觅食速度、反刍咀嚼速度、每食团咀嚼次数和反刍总食团数比夏季低,采食行为的日动态较夏季稳定,但反刍行为的个体间差异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7.
陈静  武丙琳  鲁庆彬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719-3726
动物个体行为的生态效应主要反映在它们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上.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杭州野生动物园,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群圈养阿拉伯狒狒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在活动时间分配中,主要活动(频次百分率≥5%)包括休息(42.5%)、游动(16.2%)、玩耍(10.0%)、摄食(9.8%)、理毛(9.4%)和观望(7.3%);频次百分率低于5%的称为次要活动,共4.8%.2)阿拉伯狒狒的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摄食和观望时间增加,玩耍和理毛时间减少,但休息和游动行为没有显著季节差异.3)阿拉伯狒狒通常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出现摄食高峰,并随着气温逐渐转冷,摄食活动逐渐增加,出现3个摄食高峰;这可能是动物在寒冷季节为抵御寒冷而采取的补充能量的一种策略.4)在温暖季节,阿拉伯狒狒只有中午一个休息高峰和一个理毛高峰,更多时间用于游动和玩耍,表现为多峰特征;在寒冷的冬季,休息行为也体现了多峰特征,但其游动、玩耍和张望时间节律并不与温暖季节有明显差异.因此,杭州地区圈养阿拉伯狒狒的冬季日活动节律与许多灵长类(如黑冠长臂猿、维氏冕狐猴和绒毛猴等)不一样,采取摄食增加能量,而非休息减少能量消耗的策略.总之,阿拉伯狒狒的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其活动节律具有季节性差异,这些可能是阿拉伯狒狒适应于圈养环境特有的食物资源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2014年7—8月,在浙江省富阳市獐养殖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圈养条件下哺乳期雌獐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雌獐的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卧息(59.01±2.93)%、走动(13.91±2.39)%、采食(10.60±0.74)%、梳理(7.76±1.10)%、反刍(2.84±0.66)%、站立(2.72±1.01)%、警戒(1.53±0.59)%、社会行为(1.26±0.54)%、排遗(0.36±0.22)%。2雌獐的昼间卧息时间极显著低于夜间(P<0.01),梳理时间显著低于夜间(P<0.05),而走动、采食、反刍、警戒和社会行为的时间极显著高于夜间(P<0.01),站立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一天中,雌獐的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呈现双峰型的节律特征,走动、站立和梳理行为出现了3个高峰期,卧息和社会行为则呈多峰型,其中取食高峰后延迟1~2 h为反刍高峰。4卧息行为分别与采食行为和走动行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采食行为与走动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之,哺乳期圈养雌獐的日活动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大多数行为时间具有明显的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19.
稀有鮈鲫仔鱼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室养条件下稀有的鮈鲫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仔鱼一般在孵出后1.5d-2d开口摄食,此时卵黄囊容量约从初孵时的0.1降至0.03mm~3以下,在其后1-1.5d卵黄物质消耗殆尽;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变化型式为:开始较低,然后迅速升高,约在卵黄吸尽时达到最高,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保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5d;持续饥饿或延迟开始摄食时间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存活有深刻的影响,饥饿仔鱼全长负生长及饥饿体征明显;初孵仔鱼持续饥饿8-10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仔鱼在PNR前1.5d时存活率低于50%,在PNR后2d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20.
赤子爱胜蚓对尼罗罗非鱼摄食引诱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机械一电换能器和记录仪记录鱼对食物球啄咬次数的方法,观察食物球巾含有赤子爱胜蚓麋时对鱼摄食的引诱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麋对尼罗罗非鱼是很有效的摄食引诱物。和对照组相比,含蚓靡2%组已有显著差异(P<0.05),含4%组则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含4%组和6%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含4%组所用蚓糜量较少而引诱效果相对较大,可认为是最佳配方。本文为配制罗非鱼颗粒饲料用赤子爱胜蚓糜作为促摄物添加剂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