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肺癌EGFR突变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敏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郭燕  陈正堂 《生命的化学》2006,26(5):443-44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近年来在临床中使用的一类新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然而并非所有的NSCLC患者对TKI敏感。近期研究发现,在NSCLC治疗过程中,EGFR突变与TKI临床敏感性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肺癌EGFR突变状况可以预测TKI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肺癌作为近年来我国临床发病率持续走高的典型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与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患者临床确诊晚期比例高、预后差,致使五年生存率仅有10%-15%,加强肺癌患者临床生物治疗研究对于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升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下面对近几年临床肺癌生物治疗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1肺癌生物治疗背景肺癌生物治疗是利用机体免疫效应对抗肿瘤细胞浸润,生物治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CAPRI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是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每组25例病人。比较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的OS和PFS都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CAPRI细胞联合化疗能够延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NP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疗效、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平均生存时间以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为5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好转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1,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0.0%、15.0个月和(11.0±5.1)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9.0个月和(5.9±4.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5,t=5.24,6.12,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毒副反应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7,5.08,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联合NP方案化疗与单纯NP方案化疗对晚期肺小细胞癌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方法:将154例患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NP方案化疗基础上使用鸦胆子油乳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NP方案化疗。对154例患者追踪3个月,观察并比较患者的疗效、体质量、生活质量、毒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NP方案化疗基础上使用鸦胆子油乳治疗在患者疗效评价方面与单纯NP方案化疗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提高患者体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纯NP方案化疗(P<0.05);在化疗所引发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降低等部分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单纯NP方案化疗组(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N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仅可以起到化疗增效的作用,而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的改善临床症候,降低化疗引发的毒副反应,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肺癌多发性骨转移二例病人;在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的前后,均采用中医扶正治疗。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x线显示病灶缩小,延长了生命,且副作用轻微。表明了该法对晚期肺癌多发性骨转移值得重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龙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金龙胶囊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对晚期肺小细胞癌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NP化疗方案基础上加服金龙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接受NP方案化疗。对99例患者追踪2个月,观察并比较患者的疗效、体质量、生活质量、毒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NP化疗方案基础上加服金龙胶囊治疗在患者疗效评价方面与单纯NP方案化疗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提高患者体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纯NP方案化疗(P<0.05);在化疗所引发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降低等部分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单纯NP方案化疗组(P<0.05)。结论:金龙胶囊联合NP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仅可以起到化疗增效的作用,而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的改善临床症候,降低化疗引发的毒副反应,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准备对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后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术前接受行腔镜手术的健康教育与宣讲,并观看相应手术视频和手术室及监护室环境的图片,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术前只接受传统的的口头和文字叙述为主的术前宣教方式。采用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癌症生存量表核心量表(QLQ-C30)中文版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1)术后12个月,实验组的角色、情绪和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1个月,实验组的疲劳、疼痛和呼吸困难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视觉化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胸腔外科接受治疗的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4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2组,即新辅助化疗组(A组)和单纯手术组(B组),每组120例。A组患者在临床确诊后接受2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2~3周后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临床确诊后直接行手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4周期常规放化疗。采用QLQ-C30量表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3、6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术后1、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各项功能分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3、6个月,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得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个月时,A组患者的呼吸困难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3个月后,该分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第6个月时,该评分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疲乏得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经济困难评分明显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3、6个月时,A组患者的总体状况得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呼吸困难评分和疲乏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经济困难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半年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志鸿  李鲁  周乃康  邵壮  解华杰  杨帆 《生物磁学》2011,(Z1):4672-467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A)联合吉非替尼(Gefitinib)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晚期NSCLC(III、IV期)患者用RFA联合Gefitinib治疗,与23例单独使用RFA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之间有效率、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根据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价,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5.4%,高于单纯RFA治疗组的34.8%,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接受RFA和Gefitinib联合治疗组中有71.3%的病人生活质量良好,而接受单纯RFA治疗组中只有47%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疼痛、发热、腹泻等,只需对症处理。结论:RFA联合Gefitinib综合治疗NSCLC方案优于单纯采用RFA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NSCLC患者共110例,分别采用肺癌生命质量量表(EORTC-QLQ.C30)、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QLQ.LC13)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性,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化疗阶段,患者功能维度得分和整体生活质量得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维度得分和化疗相关副反应得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表现得分的差异和三种应对方式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采取面对方式和回避方式的得分均高于屈服方式(P0.05)。面对方式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回避方式、屈服方式与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疾病转移及面对方式是NSCLC化疗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NSCLC化疗患者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有效的发挥积极应对方式对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洛铂与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用于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肺癌患者1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I组和II组,每组95例,I组给予洛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II组给予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应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平均缓解期(6.33±1.82)月显著长于II组的(5.13±0.84)月,I组中位生存期为(9.95±2.31)月显著长于II组的(7.82±1.24)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LQ-C30评分均显著提高,且I组高于I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高于II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I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铂与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用于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相当,洛铂联合吉西他滨具有较好远期疗效,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及微波消融治疗与单纯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从选择2009年8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在我科治疗的12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分为三组,A组:射频消融组;B组: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治疗组;C组:单纯化疗。在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1个月,A、B两组所有功能指标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指标仅呼吸困难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组患者体力功能、情绪功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认知功能、总体状况、角色功能及社会功能和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疲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食欲丧失、腹泻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其余症状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所有功能指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组患者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食欲丧失的评分仍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A、B组呼吸困难评分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与单纯化疗相比,射频消融、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调查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并分析癌因性疲乏与生存质量、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9例肺癌化疗患者。分别采用Piper疲乏修正量表(RPFS)评分、肺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L)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对患者疲乏程度、生存质量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癌因性疲乏与睡眠质量、生存质量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6.30%。182例肺癌化疗患者中,癌因性疲乏发生率为66.48%(121/182)。将发生癌因性疲乏的患者纳为疲乏组(n=121),未发生癌因性疲乏的患者纳为无疲乏组(n=61)。疲乏组FACT-L评分低于无疲乏组,PSQI评分高于无疲乏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PFS评分与FACT-L评分呈负相关,而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无疲乏组与疲乏组组间比较,在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血红蛋白、化疗次数、白细胞计数、临床分期、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家庭月收入、血红蛋白、文化程度、化疗次数、白蛋白、临床分期均为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越严重,其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越差,且癌因性疲乏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实际中应尽可能针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杨玲  田云  杨浩  张琳  金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9):3728-3730
目的:评估康莱特(KLT)配伍吉非替尼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诊治的晚期NSCLC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吉非替尼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KLT静脉滴注。观察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表达情况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和卡式功能状态量表(KPS)对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表达率及NK细胞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治疗前后的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躯体、心理、社会、QLQ-CCC总分及KPS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其治疗前后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LT配伍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可减少吉非替尼对免疫功能的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用于多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到2019年8月共8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地塞米松预处理后,对照组仅应用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阿帕替尼与多西他赛治疗,3周为1个治疗周期,均治疗4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期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期后总缓解率为44.19%(19/43),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23.26%(10/43)(P<0.05);治疗4周期后两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25(CA12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CD8+、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QLQ-C30)中的功能及症状总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CD4+/CD8+水平及QLQ-C30的总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总得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用于多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缓解率,其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效果更优,有助于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且短期内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就诊的7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单纯化疗组)和实验组(n=36,DCs-CIK细胞免疫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并运用Kamofsky(KPS)评分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疾病控制率(DCR)7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78%(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外周血CD3+、CD8+及NK细胞所占的比值较治疗前均上升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CD8+及NK细胞所占的比值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KPS评分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s-CIK细胞免疫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DCR,且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3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116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所有受试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生活质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肺癌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肺癌组CD-RISC、SSRS、SF-36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性格特征、SSRS评分、治疗阶段、复发情况、转移情况患者之间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教育程度、性格特征、SSRS评分、治疗阶段、复发、转移均为肺癌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CD-RISC评分与SSRS、SF-36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7、0.617,P=0.047、0.346)。结论:肺癌患者心理弹性较正常人降低,性别、教育程度、性格特征、SSRS评分、治疗阶段、复发、转移是影响肺癌患者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均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肺癌的分类提出了气道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STAS)的概念,作为肺腺癌侵袭的新模式。STAS指的是肺癌细胞在肺实质内经气道播散到肿瘤主灶边缘以外。近年来,随着对STAS研究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STAS作为一种侵袭方式与其他侵袭行为和转移有关。STAS与肺癌的预后存在密切联系,并且与复发的风险独立相关。而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STAS阳性患者的预后大不相同。在影像学方面,STAS有着其特殊的影像学特征,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以作为STAS可能性估计的工具。因此能否通过影像学等方法判断出是否有STAS存在对选择手术方式和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这篇综述将重点阐述近年来STAS在与不同类型肺癌的联系、影像学、基因突变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调查并分析肺癌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病耻感与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中文版肺癌患者病耻感量表(CLCSS)评估入选患者的病耻感,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负性情绪,采用肿瘤患者专用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COX回归分析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病耻感与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发放159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无效问卷3份,回收成功率为98.11%。肺癌患者病耻感中的社会隔离、耻辱与羞愧、吸烟、总评分以及SAS、SDS评分高于国内常模中位分(P<0.05),EORTC QLQ-C30评分低于国内常模中位分(P<0.05),而歧视与国内常模中位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LCSS总评分与SAS、SDS评分均呈正相关,而与EORTC QLQ-C30评分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文化程度、病程的肺癌患者病耻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合并慢性病、是否吸烟、不同个人月收入的肺癌患者病耻感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病、吸烟、个人月收入<2000元均是影响肺癌患者病耻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患者病耻感处于偏高水平,且与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息息相关,其中合并慢性病、吸烟、个人月收入是影响患者病耻感的主要因素,应给予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其病耻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