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创伤骨科2010年2月-2015年1月的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比较同种异体骨加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结果:两组共随访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69例,全部进行了术中断端植骨,其中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组(PRP组)21例,其中愈合19例,未愈合2例,临床愈合率90.5%。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组)48例,愈合44例,4例未愈合,临床愈合率91.6%。PRP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108.73±13.91),自体骨组为(120.54±13.87)min,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PRP组患者X线骨痂评价标准平均评分值为(2.54±0.43)分,自体骨组为(2.62±0.45)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混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骨不连较传统自体髂骨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供骨区并发症,修复效果良好,为骨不连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LCP组(采用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疗效。结果:LCP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患者术后疗效总优良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疗效总优良率高的优点,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IIN)与锁定加压钢板(LCP)两种内固定方法对股骨干骨折(FSF)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创伤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7例FS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IIN组(n=54)和LCP组(n=43),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指标、创伤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IIN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59%,高于LCP组的76.74%(P0.05),IIN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少于LCP组(P0.05);IIN组浅表感染率、内固定物断裂率、骨折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低于LCP组(P0.05);IIN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高于LCP组(P0.05)。结论:相较于LCP内固定,IIN内固定对FSF患者的创伤较轻,术后并发症较少,可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微创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肱骨投弹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7例肱骨投弹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8例行有限切开复位拉力螺钉固定。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入伍前受教育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定期行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根据MEPS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切开复位LC-DCP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显著多于有限切开拉力螺钉固定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615,P=0.127),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月,平均12月。术后6个月,两组骨折愈合率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切开复位LC-DCP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9.93±3.05周,有限切开拉力螺钉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11.09±2.33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07,p=0.302)。术后桡神经挫伤(钢板内固定组2例,螺钉内固定组1例)和肘关节功能评价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切开复位LC-DCP内固定及有限切开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投弹骨折均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使用钢板内固定时注意避免过多破坏骨折断端血运和保护桡神经;使用螺钉内固定时需要注意术后肩肘关节支具保护6-8周,避免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导致内固定失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力叩击仪促进胫骨骨折外固定架术后骨折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干预方案,研究组予以术后应力叩击仪叩击治疗方案。比对两组患者的骨不愈合率、骨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及Johner-wruh评估情况。结果:1研究组骨不愈合率及骨延迟愈合率分别为4.5%和7.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7%和22.7%(P0.05);2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82.6±9.2)d和(101.5±10.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5.9±10.3)d和(122.4±10.3)d,(P0.05);对照组骨折6个月时Lane-Sandhu X线评分为(2.2±0.5)分,显著低于研究组的(3.0±0.5)分,(P0.05);3研究组骨折6个月时Johner-wruh优良率为9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P0.05)。结论:应力叩击仪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手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愈合率,对加快骨痂生长速度、促进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分型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扫描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观察组(125例),对照组患者行髋关节X线正位扫描,观察组行髋关节正位64排螺旋CT扫描,两组均根据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内固定手术后2年的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结果:两组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对照组股骨头坏死5例(22.73%),骨不连6例(27.27%);观察组股骨头坏死1例(3.70%),骨不连1例(3.70%),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能够全面、准确显示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例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骨不连愈合率、前臂旋转活动度,采用DASH问卷评估上肢功能,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随访13-78个月,平均45.4个月所有骨不连在24周都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术后前臂旋转功能平均115.56±26.74°,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DASH评分从术前48.56±8.71分降至20.11±8.08分(P0.05);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优2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为77.8%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结论:尺骨头切除术联合桡骨切开植骨内固定术操作简单有效,可显著改善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联合手术组(35例)患者采用MIPPO联合LCP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组(33例)患者采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内固定术组(3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外固定术组及内固定术组比较,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手术优良率高于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外固定组及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联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FNA组及PFLP组,各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内固定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91.11%明显高于PFLP组的71.11%(P0.05);PFNA组比PFLP组骨折愈合时间短、内固定并发症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少的特点,治疗效果较PFLP更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开通急诊绿色通道与同期常规急诊处置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效果,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对开放骨折合理处置的意义。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通过绿色通道处置的35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选取同期按照常规急诊诊疗流程进行处置的52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作为对照。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接诊至手术时间、死亡率、保肢率、骨折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下肢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87例患者中,62例获得6-24个月(平均12.6个月)的完整随访,其中绿色通道组33例,对照组29例。绿色通道组接诊至手术平均时间5.2±1.8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9.6±15.4 h(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绿色通道组的保肢率(100%)和骨折愈合率(90.9%)显著高于对照组(79.3%和6.90%)(P0.05)。对照组血栓形成、伤口感染、骨不连、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1.7%显著高于绿色通道组18.2%(P0.05)。参照下肢Johner-wruhs疗效评定标准,绿色通道组优良率为81.2%,显著高于对照组48.3%(P0.05)。结论:胫腓骨开放骨折常伴随神经、血管以及皮肤软组织等复合损伤,通过开通急诊绿色通道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肢体伤残,有效节约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组24例;手术治疗组128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外固定架23例、髓内固定28例(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Gamma钉等)、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26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the 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28例。对各种治疗方式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t=8.045,7.583,8.673,8.023,8.672,X2=9.124,4.809,6.603,4.276,14.444,P0.05);各手术组之间比较:各组卧床时间无显著差异(F=0.241,P0.05),外固定架组和LCP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其余各组(P0.05);保守组术后Harries评分低于手术组。结论: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并发症较少;外固定架创伤较小,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疗效较好,其中LCP可作为优先考虑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减张组和内固定组。减张组行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组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AOF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张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内固定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张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ENA-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NA-Ⅱ组与Inter Tan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PENA-Ⅱ治疗和Inter Tan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NA-Ⅱ组优良率为89.13%,略高于Inter Tan组的86.96%,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A-Ⅱ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2±15.3)min、(57.2±29.3)m L,明显低于Inter Tan组患者的(84.3±13.8)min、(104.7±36.5)m L(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周以及术后24周PENA-Ⅱ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水平与Inter 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拴、近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以及髋内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A-Ⅱ与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且两种手术方法对骨密度水平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PENA-Ⅱ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对侧皮质锁定螺钉与锁定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5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对侧皮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A组:对侧皮质锁定组),采用锁定螺钉+NCB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6例(B组:锁定螺钉组)。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在每个随访节点对每位患者进行患肢的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末次随访时对患肢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骨折愈合的定义为活动时骨折处无痛且在骨折正侧位X线平片上可见到断端骨皮质骨痂连接。术后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内固定断裂、骨不连以及感染等。结果:本研究52例骨折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在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骨折愈合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A组均显著短于B组(P均0.05)。末次随访时52例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A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88.5%;B组:优1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0.8%。两组对比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A组发生骨不连2例,骨折内固定断裂2例。B组发生骨不连3例,畸形愈合2例。结论:与传统锁定螺钉相比,对侧皮质锁定螺钉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侧皮质锁定螺钉的治疗指征及自身强度还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改良肩关节前上方入路结合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优越性。方法:分别采取改良肩前上方入路(A组)、肩峰下外侧入路(B组)和肩关节前内侧入路(C组)结合锁定近端肱骨接骨板固定治疗7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3月Constan-Murley评分和骨折愈合率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手术时间无差异(P0.05),二者均大于C组(P0.05);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周VAS评分无差异(P0.05),二者均小于C组(P0.05);术后3月,A组和B组Constan-Murley评分、骨折愈合率无差异(P0.05;P0.0125),二者均大于C组(P0.05;P0.0125)。结论:改良肩前上方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的特点,同时具备术中改变切口扩大显露的灵活性,是一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脊柱骨折大鼠愈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脊柱骨折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hUC-MSCs组与对照组,各15只。hUC-MSCs组大鼠在骨折部位移植0.5 mL的hUC-MSCs(细胞浓度为2×106/mL),对照组大鼠移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大鼠愈合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造模后15 min、30 min、90 min的平均动脉压都波动明显,不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2 w对比,两组造模后4 w的神经功能BBB评分均升高,且hUC-MSCs组造模后2 w、4 w的神经功能BBB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s组造模后8 w的骨体积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s组骨折部位附近有少量骨痂生长,骨折线逐渐消失;骨痂已明显包裹骨折部位。hUC-MSCs组造模后8 w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UC-MSCs在脊柱骨折大鼠的应用能促进骨折愈合与改善神经功能,也可以抑制脊髓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