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微丝在卵子极性产生、分裂沟形成和极体排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陈大元 《动物学报》1994,40(4):351-355
小鼠生发泡(GV)期卵母细胞在1μg/ml细胞松弛素B(CB)中培养,部分微丝解聚,卵母细胞不 能产生极性而在细胞中部形成分裂沟(假分裂);极泡期印在1μg/ml CB中,分裂沟继续收缩,排放第 一极体。假分裂的分裂沟和极泡期的极区分裂沟形成均与分裂器中体位置相关。部分微丝解聚并不影响 假分裂和第一极体排放;全部微丝解聚(10μg/ml CB)将中断假分裂和胞质分裂,分裂沟消失,卵恢 复球形。由此可见,成熟过程中卵母细胞极性的产生及分裂沟的形成都依赖于微丝的聚合。胞质分裂和 第一极体排放同样需一定量的微丝存在。  相似文献   

2.
张焕相  陈大元 《动物学报》1996,42(2):205-211
体外培养的小鼠卵母细胞在12h内可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将卵母细胞培养在含250μg/ml去甲斑蝥酸钠的培养液中,生发泡破裂(GVBD)过程不受影响,但卵母细胞不能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卵母细胞中没有减数分裂器的形成,染色体紧密凝缩在一起;去甲斑蝥酸钠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在6h内具有可逆性:卵母细胞GV破裂后用去甲斑蝥酸钠处理2h换正常培养液培养,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不受影响;GV期卵母细胞用去甲斑蝥酸钠连续处理6h,洗去药物继续培养,减数分裂可继续进行,但第一极体的排放时间推迟。去甲斑蝥酸钠对分裂期细胞特异性磷蛋白的出现影响不显著,在连续处理的卵母细胞中分裂期细胞特异性磷蛋白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细胞松弛素B促微丝解聚对DNA合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丝(MF)解聚药物细胞松弛素B(CB)处理G0期小鼠C3H10T1/2成纤维细胞,对G0至S期DNA合成,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活性、TK基因表达、钙调素(CaM)水平和一些细胞周期早期基因的表达进行了观察。G0期细胞经3mg/LCB处理2h,促MF解聚增强了血清对S期细胞TK活性、TK基因表达和DNA合成的刺激作用,并促进细胞提前进入S期。血清刺激G0期细胞进入晚G1期和S期时,CaM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2.2.15细胞株为模型,以HBsAg、HBeAg、HBVDNA、细胞存活率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了喹诺酮类药物吡哌酸(PipemidicAcid)、氟哌酸(Norfloxacin)、环丙氟哌酸(Ciproflosxacin)、氟嗪酸(Ofloxacin)体外抗HBV效果。结果表明: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对HBsAg、HBeAg50%抑制浓度(ID_(50))分别为11μg/ml、64μg/ml、93μg/ml、105μg/ml和199μg/ml、111μg/ml、24μg/ml、217μg/ml,细胞存活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CD_(50))分别为219μg/ml、90μg/ml、181μg/ml、169μg/ml,在所选定的用药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培养上清液及细胞内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的产生。尤其对超螺旋结构DNA(scDNA)有不完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胞质阻断法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酵母金属硫蛋白(BD101Cu-MT)对(60)Co-γ射线诱发的g12细胞微核形成和DNA链断裂的影响。结果表明10和50μg/mlBD101Cu-MT处理,对1或3Gyγ射线诱发的双核微核细胞率和1Gyγ射线诱发的彗星细胞频率及核DNA迁移距离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酵母金属硫蛋白对γ射线诱发g12细胞的遗传损伤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薛宏伟  舒建芬 《菌物系统》1999,18(4):405-408
用胞质阻断法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酵母金属硫蛋白(BD101-Cu-MT)对^60Co-γ射线诱发的g12细胞微核形成和DNA链断裂的影响。结果表明10和50μg/ml DB101 Cu-MT处理,对1或3Gyγ射诱发的双核微核细胞率和1Gyγ射线诱发的彗星细胞频率及核DNA迁移距离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酵母金属硫蛋白对γ线诱发g12细胞的遗传损伤有扣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收缩环的假设,胞质分裂是细胞膜下面的微丝收缩,使细胞膜内陷,将细胞一分为二。蛙卵第一次卵裂是动物极预定分裂沟处细胞膜下面的微丝收缩,细胞膜内陷,出现分裂沟,分裂沟二端缓慢向前伸延,再后,沟二端在植物极相遇,形成环形的分裂沟,受精卵一分为二。由此提示细胞膜的收缩与深层的细胞质无关。Sawai曾将蝾螈卵分裂沟端前面不远处靠近细胞膜的小量细胞质吸出来,注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丝(microfilament,MF)解聚药物细胞松驰素B(cytochalasinB,CB)处理G_0期小鼠C_3H_(10)T_(1/2)成纤维细胞,对G_0至S期DNA合成,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kinase,TK)活性、TK基因表达、钙调素(calmodulin,CaM)水平和一些细胞周期早期基因的表达进行了观察,G_0期细胞经3mg/LCB处理2h,促MF解聚增强了血清对S期细胞TK活性、TK基因表达和DNA合成的刺激作用,并促进细胞提前进入S期.血清刺激G_0期细胞进入晚G_1期和S期时,CaM水平明显升高,而CB预处理则使CaM含量进一步增加,特别是CB处理促使S期CaM增加向核内转移.CB处理明显增强血清对c-jun、c-fos和c-myc基因表达的刺激作用,而PKC抑制剂H_7则抑制CB处理对这些基因转录的刺激作用,说明CB使G_0期细胞MF解聚刺激c-jun、c-fos和c-myc的转录活性与PKC的作用有关.结果表明G_0至S期早期MF的重组可促进细胞进入S期,增强DNA合成.  相似文献   

9.
灵芝多糖对人脐血LA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新  曹容华 《生物技术》1994,4(2):33-35,23
本文研究了灵芝多糖(GLP)对人脐血LAK(CB—LA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GLP能刺激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增殖,但不能诱导LAK活性,当与50u/mlrIL—2伍用时,可增殖CB—LAK细胞诱导活性,不同剂量GLP(0.5—100μg/ml)影响作用不同,以10μg/ml浓度最好.在不同浓度rIL—2(10—100u/ml)诱导CB—LAK细胞过程中加入GLP(10μg/ml),可明显提高细胞增殖能力,减少rIL—2用量。GLP亦能促进效应阶段CB—LAK细胞对Raji肿瘤靶细胞的杀伤作用(P<0.001)。由此看出,GLP具有增强CB—LAK细胞活性的作用,是一很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BRM),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强度为0.45KVcm,持续不同时间(80、160、320、640μs)的电脉冲刺激不同卵龄(注hCG后13、15、17、19小时)小鼠卵母细胞,观察电刺激后第二极体形成和原核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说明:(1)卵母细胞守全活化(形成原核)率随卵母细胞也出现MⅢ现象,未活化卵母细胞形成第二极体(MⅢ)者随卵龄增加而明显增多;(3)电刺激活化小鼠卵母细胞在培养6-9小时之间仍有6.7%形成原核。  相似文献   

11.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4株分泌抗小鼠腺病毒(MurineAdenovirusMAd)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经鉴定,它们所分泌的抗体类型均为IgM,腹水效价为10-3~10-6。相对亲和力分别为0.1μg/ml(A9)、0.65μg/ml(Bl)、12.5μg/ml(G4)和23μg/ml(D4)。与其他10种鼠源性病毒均无交叉反应,表明McAb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单抗标记FITC后用于人用鼠源性单抗制品及各种传代细胞和原代细胞中MAd检测,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细胞对HA的粘附作用及微丝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人鼻咽癌上皮细胞系CNE-2Z对透明质酸(HA)的粘附作用及其粘附后微丝的改变,结果表明,鼻咽癌细胞粘附的OD值随HA浓度的升高而升高,300μg/ml、1250μg/ml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癌细胞粘附的OD值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240min组及120min组与60min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LSM观察HA浓度为300μg/ml时培养4h和24h的癌细胞微丝的分布明显不同,培养4h的癌细胞呈圆形,微丝均匀地分布于胞浆内;培养24h的癌细胞呈不规则形,微丝主要分布于与HA的粘附面上。上述结果提示HA可促进鼻咽癌细胞粘附,癌细胞与HA结合后可诱导MF重组  相似文献   

13.
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生物力学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微管吸吮系统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标准固体粘弹性模型, 研究内毒素直接作用对于皮细胞弹性模量K1 、K2 和粘性系数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内毒素浓度的增加( 0 .3125μg/ml~10μg/ ml) , 弹性模量K1 、K2 均下降( 其中K1 比K2 更为显著) , 粘性系数μ随着内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K1 、K2 、μ随着内毒素(0.625μg/ ml) 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后的共聚焦图像表明: 内皮细胞的微丝、微管发生重排; 细胞核位移、脱核, 内毒素与细胞膜呈全面浸润状态。研究结果从细胞生物力学的角度, 给出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对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用解聚提取及墩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出人主动脉HSPG,用倒置显微镜,细胞计数,及^3H-TdR参入观察其对培养的第一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加入HSPG(1.70μg己糖醛酸/ml)的hUVEC生长密度高于对照组(未加HSPG)(2)随着培养时间增加(24,48及72h)根据细胞计数计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对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用解聚提取及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出人主动脉HSPG,用倒置显微镜、细胞计数、及 ̄3N-TdR参入观察其对培养的第一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FC)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加入HSPG(1.70μg已糖醛酸/ml)的hUVEC生长密度高于对照组(未加HSPG).(2)随着培养时间增加(24,48及72h).根据细胞计数计算出同一剂量的HSPG(17.0μg已糖醛酸/ml)对hUVEC的促增殖%增高(分别为14%,30%及37%)。(3)随着加入HSPG浓度的升高(4.3,8.5及17.0μg已糖醛酸/ml.培养72h).根据 ̄3H-TdR参入计算出HSPG对hUVEC的促增殖%亦增高(分别为49%,71%及98%)。故人主动脉HSPG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利用猪卵母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技术,选用猪卵泡液中自然存在的次黄嘌呤(HX)作为卵母细胞自发成熟的抑制剂,研究附了中性腺激素对猪卵丘细胞-卵母细胞复体(C EO)减数分裂恢复的具体作用。CEO在含有不同浓度的促性腺激素(FSH,hCG,FSH+hCG)的培养液中培养24h,观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GVBD)情况。实验结果如下:1.FSH(1-500IU/L)能够明显刺激CEO克服HX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超速离心纯化时,固定一次溴化钾密度梯度比例,选择不同的二次溴化钾梯度比例对下一步SepharoseCL-4B柱层析纯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归分析不仅能揭示纯化的最佳条件,即,二次溴化钾超速离心时溶液由240ml(1.04g/ml):800m1(1.28g/ml):600ml(1.32g/ml):50ml(1.34g/ml)构成时柱层析收率最高。而且还能解释层析纯化中出现的异常结果。  相似文献   

18.
猪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膜电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测试分析了猪卵丘细胞对卵母细胞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周围卵丘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点的差异对卵母细胞膜电位有显著影响,A、B、C三类卵母细胞的膜电位有极显著差异。A类和部分B类母细胞的膜电位为负值,C类和另一部分B类卵母细胞的膜电位为正值。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利用猪卵母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技术,选用猪卵泡液中自然存在的次黄嘌呤(HX)作为卵母细胞自发成熟的抑制剂,研究了促性腺激素对猪卵丘细胞-卵母细胞复合体(CEO)减数分裂恢复的具体作用。CEO在含有不同浓度的促性腺激素(FSH,hCG,FSH+hCG)的培养液中培养24h,观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GVBD)情况。实验结果如下:1.FSH(1-500IU/L)能够明显刺激CEO克服HX的抑制作用而恢复减数分裂(P<0.05),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2.hCG(1-500IU/L)对CEO减数分裂的恢复无明显作用;3.hCG(10-500IU/L)与FSH(10,100IU/L)无协同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猪CEO减数分裂的恢复可能主要依赖于FSH的作用,该作用能使猪卵丘细胞产生一种或几种阳性因子,作用于卵母细胞,从而克服HX的抑制作用而恢复减数分裂。hCG无明显作用,可能是因为卵丘细胞上没有LH受体或LH受体的数量不足  相似文献   

20.
抑制素α亚基片段P33对大鼠离体培养黄体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JH  Yu J  Feng YJ  Ni J  Cheng CP  Sun Y  Liu GC  Wu YW  Li WX 《生理学报》1999,51(1):87-95
我室先前的工作表明,抑制素α亚基片段P33显著抑制离体培养大鼠黄体细胞的孕酮分泌,整体实验显示P33促进黄体功能萎缩和细胞凋亡。本实验进一步在细胞水平探讨P33促进黄体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应用DNA电泳检测技术、DNA荧光(AOEBPI)染色和流式细胞分析方法观察了P33对PMSGhCG假孕大鼠胶原酶DNA酶分散的黄体细胞的自发凋亡的影响。结果三种方法一致显示,P33(1μg/ml)促进黄体细胞的自发凋亡。阻断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genistein50μg)则抑制P33诱导的黄体凋亡;而阻断RNA和蛋白质合成(Cyx,50μg/ml;ActD,50μg/ml)均不抑制P33促进的黄体细胞凋亡。结果表明,P33促进培养大鼠黄体细胞的自发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PK途径有关。本实验为抑制素α亚单位或其相关衍生物可能是卵巢局部调节因子之一的假说提供了又一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