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会哭的鱼     
会哭的鱼,说的就是娃娃鱼,这让我想起40多年前第一次在自然环境中发现并捕捉到娃娃鱼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是1960年的盛夏,我带领学生到河南西部伏牛山宝天曼一带的山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天气非常炎热,使人透不过气来,刚刚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吃过晚饭就和几位同学到住地近旁的一条小河沟洗澡乘凉。河水浅,清澈  相似文献   

2.
催乳素受体基因与羊驼繁殖性能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氯仿/异戊醇法制备羊驼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首次扩增出羊驼催乳素受体基因(prolactin receptor gene,PRLR)exon8-exon9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198164),该片段长度为622bp。通过NCBI blast(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比较,结果表明:该序列包括exon8的82bp、intron8全序列472bp和exon9的68bp。同源性比较发现,羊驼PRLR基因exon8和exon9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相应区域的同源性特高,均≥92%;同时还发现羊驼exon8引物后第19个碱基为G,而其它哺乳动物(猪除外)均为A,猪则是在羊驼exon8引物后的第34个碱基处由G变为A,通过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这种单碱基的突变使得羊驼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该处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取代了异亮氨酸;在羊驼exon9引物前第22个碱基处也发生了A-G碱基替换现象,但这个碱基的突变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上,编码的氨基酸均为脯氨酸。在这些动物中只有羊驼为单胎动物,羊驼exon8核苷酸序列中A-G的碱基替换并引起编码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是否与羊驼繁殖性能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祈祷和诅咒都离不开名字。让·皮亚杰曾说过:“原始思想有一种广泛的倾向,认为人物的名字或事物的名称就孕育着这种对象或事物的性质。所以人们相信,只要唤起人或事物的名字,就可以对这个人或事物发生作用。”讳名的习俗由此而产生。它在原始宗教的各种形式中普遍存在。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之一。图腾崇拜者往往对图腾动物忌讳直称。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有许多氏族,不叫它的本名,而用别的名称或称呼,如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德拉瓦部落印第安人有三个氏族,即狼氏族,龟氏族、吐绶鸡氏族,但狼氏族不自称为“狼”,而曰“圆脚”;龟氏族  相似文献   

4.
科技文摘     
美国华盛顿等大学的科学家已将产生生长激素的人类基因移植到兔子、绵羊和猪体内。在兔子和猪体内这些基因已成功地行使它们的生理功能,制造出了人类生长激素。多数动物都不能接受外来基因,不能把外来基因接合到自己的染色体上。然而,在华盛顿大学科学家进行的试验中,猪和兔子后代的11—13%接受了外来基因,这些外来基因能否正常地遗传下去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宠物伴随人类文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当今宠物日益受到大众青睐,给人们带来精神上享受,但宠物是外来动物疾病一个潜在载体,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畜牧生产造成影响。本文概括了我国宠物外来动物疾病的现状及潜在的威胁,简要分析了几种外来动物疾病的特点,对防止宠物引入外来动物疾病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羊驼毛色形成机理以及毛用性状改良奠定基础,选用羊驼作为试验动物群体,以酪氨酸酶作为影响羊驼毛色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等生物学方法从基因与蛋白方面分析了羊驼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在不同毛色个体的表达量.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YR基因在棕色个体中的mRNA表...  相似文献   

7.
羊驼是毛用型经济动物,其耳部和背部的毛发品质和生长速度存在差异.MicroRNA(miRNA)是新发现的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分子,为比较miRNA在羊驼耳部和背部皮肤的表达差异,从而探讨miRNA在羊驼皮肤和毛囊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实验提取羊驼皮肤总RNA,制备了羊驼皮肤miRNA芯片,通过与Affymetrix多物种miRNA芯片跨物种杂交对耳部和背部皮肤的miRNA进行筛选,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在线生物信息软件预测miRNA靶基因.结果显示,羊驼耳部和背部皮肤中高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miRNA有39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et-7b和miR-24在2个部位皮肤中的差异表达量与miRNA基因芯片结果一致;预测到let-7b和miR-24的靶基因中包含有与毛囊生长发育和毛发品质相关的基因,提示这些miRNA可能参与羊驼皮肤和毛囊的生长发育、更新以及毛发品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鲨鱼真有那么可怕吗?广西自然博物馆莫运明有的动物给人的印象很坏,鲨鱼就是其中一种。一提起鲨鱼总是自然而然地与“凶残”两字挂上钩,什么吃人的“海中霸王”、“海洋里的恶狼”等等。那是由于多少年来受书本或传说的影响,和人们对这种动物的一知半解有关。布鲁斯·...  相似文献   

9.
<正>悠长假期,当然要出门旅行。小编这就带你走遍世界各地,看动物们如何制造开心!羊驼爱冲浪地点:秘鲁利马圣巴托洛海滩动物冲浪早已屡见不鲜。如今,冲浪界又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新成员——羊驼!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5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2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动物调查数据, 分析了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分布状况等。调查共发现外来入侵物种201 种, 包括入侵植物176 种和入侵动物25 种。52.08%的外来入侵植物已入侵到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外来入侵物种影响显著, 5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环保部公布的外来物种。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数目最多, 为61 种; 小蓬草(Erigeron canadwnsis)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出现频率最高, 为0.736。外来入侵物种已严重威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 亟需对保护区的外来入侵物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推进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成为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羊驼毛的特性并评价羊驼的生产性能,观察了羊驼皮肤和毛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皮肤中皮脂腺很少,这决定了羊驼毛易清洗;毛囊由初级毛囊和大部分复合毛囊组成,因此大部分羊驼毛很细;羊驼毛的髓质比例小于皮质所占比例,而且白毛的髓质与皮质的比例大于有色毛,这决定了羊驼毛轻而具有好的保暖性,且白毛重量轻于有色毛;羊驼毛的皮质细胞具有双层结构,上皮细胞有5层,皮质周围有内、外上皮,这些结构可能使毛避免损伤,并可使黑色素颗粒避免丢失以维持其自然色;羊驼毛的鳞片呈锯齿状并形成裂痕,具有疏水性,因此羊驼毛可以防水。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羊驼毛在毛纺工业中是理想的原料。  相似文献   

12.
火与外来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侵种对本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均有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已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在植物外来种与火生态因子的作用研究中发现,火与外来种的关系随物种生物学特性、火作用的时间、频度、强度不同而不同,火有时会有效地抑制外来种的生长和入侵,有时会促进一些外来种的生长和入侵.反之,一些外来种会对火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些外来种又会抑制火的发生.火作为控制入侵种的一种方法,经科学地运用,可对某些入侵种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验通过克隆分析羊驼催乳素基因的部分序列,对羊驼催乳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探索和揭示。从GeneBank中已报到的脊椎动物催乳素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采用Trizol法提取羊驼胎盘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长度约为510 bp的片断。测序后在NCB I工作平台中进行BLASTn同源性比较,得出结论:羊驼催乳素基因与已登录的哺乳动物催乳素基因同源性均超过85%,最高达97%。借助DNAstar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绘制了相关动物的遗传进化图,并对羊驼的种属地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火地人是地球上最南部的居民。这些远离祖先发祥地的印第安人早已引起了民族学家的关注。不幸的是,在近现代火地人曾饱受殖民者的摧残,幸而有一些善良的学者站在火地人一边,为捍卫他们的权益而献身。学者们先后记录了火地人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使它们至今不致被流逝的时光所湮没。  相似文献   

15.
1976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兰帕脱(Rampart)洞穴起了火,因为人们无法进入洞穴救火,而整整烧了一年。原来,火之得以燃烧,完全靠古代地懒的粪便。火烧毁了罕见的古生物原始记录,价值之巨,可与琥珀中保存的化石昆虫或西伯利亚冻土中的猛犸之类古生物宝物相比。兰帕脱洞穴中的地懒粪便是成层的,虽已有11000年的历史,但看上去和嗅起来仍似乎新鲜。这些粪便保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通报》2007,42(10):36-36
科学家一般认为杂交植物会经常表现出杂种优势.而杂交动物则没有这种优势。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挑战了这种观点,他们研究发现,加州本土火蜥蜴和外来火蜥蜴杂交所得后代具有比双亲更高的存活率。这是首次在濒危物种中观测到杂种优势,为动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大约从半个世纪以前至今,不少国家有关考古遗址中动物骨骼的研究,依然停留在较落后的水平,人们往往是在遗址研究报告末尾附上一张动物群的名单。就是这样一个名单也常常是残缺不全的,因为在遗址发掘过程中,人们对文化遗物的采集往往非常细致、精心,而对于自然遗物、特别是对于动物骨骼,则常抱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或只进行部分采集、或只挑选骨骼中较完整者,因此即便将这些材料交给专门家去鉴定,所得结果也不能反映遗址中原有动物的全貌,更不能很好地解决考古学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羊驼是毛用型经济动物,其耳部和背部的毛发品质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 据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5, FGF5)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影响毛发长度. FGF5基因的突变导致小鼠、狗和猫隐性的长发表型,其也参与了家兔绒毛长度的变异. 本实验旨在研究FGF5在青年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在羊驼背部和耳部皮肤中的差异比较,探讨其在羊驼毛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FGF5在青年羊驼背部和耳部皮肤中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定位进行了研究.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GF5在青年羊驼耳部皮肤组织中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羊驼背部皮肤组织的25265倍(P<001);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与兔抗FGF5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羊驼耳部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背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FGF5在羊驼皮肤的毛根鞘,毛母质细胞和毛髓质等部位均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得出,该蛋白在羊驼背部和耳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 试验结果提示FGF5可能抑制了羊驼毛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区系组成的大尺度格局及其气候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是外来物种管理和控制的基础。本研究利用文献数据和气候资料,探讨了中国外来人侵植物(属)区系组成的大尺度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联系。从植物区系的总体构成来看,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温带成分和世界分布成分,说明研究区域内外来人侵植物主要起源于热带地区,其次为温带地区。从空间格局来看,从南到北,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递减趋势,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则呈递增趋势。这说明,在南部区域,外来入侵植物更多的来自于热带地区,但在北部区域,来自于温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可能占据主导地位。热量水平显著影响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格局,随着热量水平的提高,热带区系比重呈递增趋势,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则呈递减趋势,这可能与不同区系成分植物的生态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徐娜 《生命世界》2007,(11):48-49
一提到保护动物,我们就以为是保护野生动物。其实不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家畜家禽也需要保护。随着外来家畜家禽品种的增多,一些地区的"土著"家畜家禽因为没人继续饲养而面临绝种危险,家养动物的多样性随之会遭到破坏,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品种也会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