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重PCR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食品行业,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甚至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食品安全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急需一些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以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多重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微量等优点,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等缺点,目前正在被应用于微生物致病菌,转基因产品以及肉类品种的鉴定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多重PCR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原理和应用,以期望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食品危害物可导致人类多种食源性疾病发生,甚至危及生命。食品在原料生产、收获加工及运输贮藏等环节均有可能遭受污染,从而携带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等。对食品危害物进行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针对各类危害物的检测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多种快速、灵敏和经济的检测方法被建立。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当前生物性、化学性食品危害物的种类及其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食品污染的健康危害1.致病性细菌和病毒可导致腹泻和食物中毒。如肉类中的寄生虫或寄生虫卵在加工过程未被杀灭,可导致寄生虫病。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可致肝脏损害、霉菌毒素中毒、致畸、致突变、肝  相似文献   

4.
《植物杂志》2010,(10):22-23
食品污染的健康危害1.致病性细菌和病毒可导致腹泻和食物中毒。如肉类中的寄生虫或寄生虫卵在加工过程未被杀灭,可导致寄生虫病。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可致肝脏损害、霉菌毒素中毒、致畸、致突变、肝癌。如在霉变谷物、玉米、花生中广泛存在的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含有丰富的水分、糖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是微生物附着繁衍的天然培养基。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中,既有有益微生物,也有有害微生物。本文对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功能作用和有益微生物的利用与有害微生物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收获、贮运等环节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生的生物毒素污染防控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农产品;微生物;生物毒素;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6.
草原,是牲畜的“摇篮”。我国大群牲畜的饲草约有五分之三取自天然草原。家畜能把人类不能食用的植物转化为人类喜欢食用的动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中所含的蛋白、动物奶中的乳搪,对人体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广阔的草原就象“动物性食品制造厂”一样,为我们廉价地生产肉、奶、蛋等畜产品和内脏、血骨、毛皮等畜副产品,对发展经济起着重大作用。所以,搞好草原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食源致病微生物是污染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主要生物危害物,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健康;同时也给食品、食用农产品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制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危害因素。传统依赖抗生素对致病微生物的防控效果显著,但由于抗生素长期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所诱发产生的致病微生物耐药性,以及对人类和动物体内脏器、肠道组织、神经和代谢系统正常功能构成的潜在危害性等问题也同样突出。抗菌生物活性肽作为具有抗菌功能的生物多肽类蛋白质,被认为是对人类、动物以及生态环境友好的抗菌物质,有望替代抗生素用于致病微生物的防控,现已成为探索新型安全抗菌类药物研发的热点。全面梳理了食源致病微生物种类、污染特点及其主要危害风险;系统概述了抗菌生物活性肽主要类型、来源及其创制技术;着重介绍了当前抗菌生物活性肽在食源致病微生物防控上的研究状况,并深入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存在问题及拟解决对策,旨在为食品、食用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筛查以及靶向防控技术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碘在胃肠道内是以离子形式被人体吸收。也就是说碘离子才是人体“有用之碘”。人体缺碘主要是由于环境缺碘引起。自然界中,碘元素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一般可溶于水。如果人们所生活的地区水质、土壤等缺碘,则本地所产的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等各种食品都含碘少。致使人们不能从食物、饮水中获得足够的有用之碘,而出现碘缺乏病。所以,预防的根本措施就是要保证人体每天都摄入适量的有用之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食用碘盐。因为碘盐是根据人体对碘的需要,在食盐加工生产过程中,按照1:20000~1:50000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噬菌体由于其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特性,在食品加工及保藏过程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和检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在食品表面喷洒噬菌体或将噬菌体与食品包装材料结合,对食源性致病菌及腐败菌加以控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报告噬菌体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等。然而,噬菌体也是危害食品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轻则减产,重则引起整个发酵过程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通过噬菌体消毒及灭活、发酵菌种变换等方式防止噬菌体污染。本文综述了食品工业中噬菌体应用及危害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拓宽噬菌体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途径及开发噬菌体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容易污染粮食作物及其制品,主要存在于发霉的粮食、豆类、坚果及与其相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以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等仪器分析方法为主,然而仪器分析方法具有设备昂贵、操作繁琐、需要专业人员等不足。近年来以特异性生物分子(抗体、重组抗体、适配体等)识别黄曲霉毒素,并结合不同的信号报告分子,建立了一系列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检测快速、灵敏并易于操作,在食品安全领域广泛应用。着重从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识别分子和信号报告分子两方面介绍目前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手段,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同时对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已知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在我国的酱油产品中普遍存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严重,其安全性受到消费者的密切关注。为了解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现状,建立我国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应急对策,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我国203个酱油样品中的AFB1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就现有的污染状况,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方面对酱油中的AFB1进行了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2.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类以食品为传播媒介,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是目前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诱因。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通过研究致病菌代谢小分子物质产生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寻找新的检测靶标和建立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别技术。随着目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逐渐成熟和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数据库的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已被建议作为临床和食品中致病菌鉴别的替代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在临床和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建立食源性致病菌代谢产物数据库和研发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天然植物食用色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植物食用色素的研究概况陈业高(云南省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系,650031)食用色素是食品的重要成分,近年来随着医学毒理学和生物学试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人,许多在食品工业中大量使用的合成色素被认为对人体有害,有的甚至致癌,因而世界各国开始禁用一些合成色...  相似文献   

14.
真菌毒素是丝状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脊椎动物通过自然途径即使吸入少量也会中毒。为了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使消费者免遭有害污染,就必须对可能产生这类有毒物质的真菌进行严格的检测,这种检测要贯穿于农产品生产以及粮食和饲料加工的各个重要环节。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诊断技术已经应用于最严重的毒素产生菌(诸如镰刀霉菌、曲霉菌和青霉菌等)的检测和鉴定,  相似文献   

15.
环境水体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产生的藻毒素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而目前常规水污染控制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水环境中藻毒素处理新工艺亟待研发.鉴于环境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可被微生物降解为无毒或低毒的中间产物,本文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降解菌株、生物降解过程影响因素与机理、降解产物及其结构特性等,总结了目前微囊藻毒素降解菌株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并对今后微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湖库水体藻毒素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许杨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1):65-67
霉菌作为食品的污染源之一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中。许多食品的原材料,如各类粮食、水果和蔬菜等在加工之前都可能被霉菌污染,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l‘]。尽管有些原材料只显示轻度的霉菌污染,甚至未显示霉菌的污染,但真菌毒素仍可能存在于原材料之中l’]。由于真菌毒素对高温等的抵抗力很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易被破坏和去除,很可能进人到最终产品中。所以,及时发现原材料中霉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的污染,不仅能为食品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而且可以预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而引起的疾病之流行。因此,…  相似文献   

17.
正桃胶是桃树在受到非生物胁迫或病原真菌侵染后,发生应激反应而从皮孔、受损或侵染部位流出的树胶,这种现象在生产上被称为"流胶病"。很多人认为,桃胶是由于桃树发生病害而产生的,对人体有害,不能食用。其实不然,桃胶是一种难得的天然形成的多糖类高分子物质,性平,无甜味,无毒,而且具有美容养颜、医疗及保健等多方面的功效。正因为这些功效,而  相似文献   

18.
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的新危害不断出现,食源性寄生虫、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毒素以及难降解化学物质是主要危害因素。造成这些危害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异常化加剧和环境污染,而食品消费行为的不科学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加剧了客观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昂立植物乳杆菌及其抑菌物质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昂立植物乳杆菌(LP-Onlly)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性能,并对其代谢产物中的抑菌物质进行了部分理化特性的考察,发现LP-Onlly菌体对部分肠道有害菌有抑制作用,代谢产物中的抑菌物质对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和食品腐败微生物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对嗜酸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无抑制作用.该物质具有热稳定性,但抑菌活性受pH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食源性胞内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且易污染动物性食品,人及动物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李斯特菌病,死亡率高达30%。单增李斯特菌通常对多种药物敏感,然而,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或消毒剂形成的选择压力导致李斯特菌多重耐药情况的报道日渐增多。外排泵蛋白是细菌中一类重要的蛋白,可参与机体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影响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促进有毒化合物泵出、影响细菌毒力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单增李斯特菌耐药外排泵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理解李斯特菌耐药等环境适应机制及有效控制该病原污染传播和筛选抗感染药物新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