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玺  王建革 《植物研究》1994,14(2):191-200
本文以G,S^v,D^2,M^u型细胞质“中国春”小麦国母本与11个不同染色体组类型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观察当代的结实率,F1的育性与性状的变化,减数分裂行为,进一步探讨小玫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染色体组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代结实率主要由父本染色体组类型决定,F1的育性表现十分复杂,同一父本与不同的异细胞质“中国春”杂交,有的表现可育,有的表现不育,细胞质有一定的影响。F1的性状,有的细胞质类型有  相似文献   

2.
15个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主倍体小偃麦杂交,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普通小麦与天葛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D^2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S^V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F1结实率很三数体配对。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泪科与  相似文献   

3.
小麦异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华  薛玺 《植物研究》1999,19(3):308-312
采用四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即(T.ZhukovskiG)cs,(AeMuticaM)cs(Ae.VariabillisS)cs(Ae.CrassaD^2)cs与普通小麦“哈师一号”杂交,探讨异细胞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细胞质对杂交当代的结实率,种子饱满度,发芽率,F1的株高,分蘖数,穗长,生育期,育性的不同的影响,特别是育性差异较大,F1的减数分裂行为:在G型,M^t型细胞质F1植株中出现少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用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CV chinese spring)和八种异细胞质"中国春"(Aegilops vavilovii)CS、(Ae.juvenalis)CS、(Ae.crassa)CS、(Ae.comosa)CS、(Ae.unianstata)CS、(Ae.speltoides.M.)CS、(Ae.kotschyi)CS.(T.timopheevi)CS分别与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 8x)"远中2"、"远中3"、"远中4"、"远中5"杂交与回交,选育出8种异细胞质"远中2"、"远中2"远中4"、"远中5"共32个类型。并对不同的异细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当代结实率、种子萌发率、F1植株与回交后代的性状、育性、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因细胞质类型不同杂交当代的结实率有差异,F1和回交后代育性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与细胞质类型有关,而且与核亲本类型有关,表明明显的核质工作。不同的异细胞质类型对F1的某些性状如生育期、分蘖数、株高、籽粒饱满度有影响。杂种F1减数分裂行为与对照相比有变化,有的影响四分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及其细胞遗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变小黑麦细胞质有可能增加减数分裂的稳定性,提高小黑麦的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作者以不同细胞质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F_1幼苗用秋水仙素加倍获得双二倍体、或以八倍体小黑麦为父本与F_1杂交,获得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 8x)8个品系。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质不同的“中国春”小麦与黑麦杂交结实率差异显著,出苗率亦不同,F_1株型多为两亲的中间型,花药不开裂,个别组合出现雄蕊雌化现象,有的组合表现生长弱性,减数分裂中期Ⅰ常出现1至数个末端交叉的棒状二价体,其数量在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表明异细胞质对染色体配对有影响。D类细胞质对改进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K、V型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Ⅰ、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后期Ⅰ,三类异质小麦杂种F1代均出现了不正常分离,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了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出现了微核。三类异源细胞质对落后染色体率和微核率的影响因不同遗传背景而异。  相似文献   

7.
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 ,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 :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 ;D2 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 ;Sv 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 ;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 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 ,F1结实率很低 ,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行为混乱 ,单价体过多 ,或许意味着在天蓝偃麦草 (Elytrigiain termedium)与长穗偃麦草 (E .elongatum)的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 ,选出G型、D2 型、Mt 型、Mu 型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其中D2 型细胞质八倍体小偃麦具有光周期敏感性雄性不育的特征 ;G型细胞质“远中 3”育性正常 ,表明八倍体小偃麦“远中 3”的E组染色体中存在G型胞质的育性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8.
粘型小麦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5个粘性不育系分别与中国春的二体,1B重双端体及1B°1D^Ⅳ缺四体杂交,调查其F1的育性及其F1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和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的细胞频率。结果表明:(1)5个不育系与中国春二体杂交F1的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春的1B重双端体使5个不育系的自交结实率大幅度下降,中国春的1B°1DⅣ缺四体使各不育系表现全不育;(2)5个不育系和3个父本杂交F1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单价体细胞的频率与其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的频率不存在直接相关;(3)5个不育系与中国春二体的杂交F1自交结实率与其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单价体细胞的频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5**,与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细胞的频率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小麦K,V型胸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I、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影不同而异。后期I,三类异质  相似文献   

10.
刘伟华  王同昌  何聪芬  徐香玲  李集临 《植物研究》2001,21(2):222-226,T001
本文利用17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黑麦,小黑麦杂交,回交,研究其性状与减数分裂行为的表现。首次观察到D2型Ae.crassa.4x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配对有抑制作用,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有促进作用,SV型Ae.kotschyi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部分同源配对均有抑制作用,S1型Ae.sharonesis细胞质对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有促进,还观察到G型细胞质T.timopheevi,T.zhukovskyi,D2型细胞质,Ae.crassa 可提高产生有功能雌配子数,首次合成G型,SV型,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黑麦,D2型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是光敏性雄性不育,在15小时以上的长光照条件下表现不育,这对进一步了解异细胞质的作用,小黑麦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小黑麦的改良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瓜同源三倍体创制及减数分裂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常规杂交法研究黄瓜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亲本育性、授粉组合及亲本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并利用减数分裂制片法对获得的黄瓜同源三倍体进行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结果显示:(1)同源四倍体白交结实率比较低(13.0%~14.5%),可能与其花药内所包含的正常花粉粒比例小及花粉管萌发长度较短有关.(2)二、四倍体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很低(0.26%~0.02%),但在两种配组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即以同源四倍体黄瓜为父本和二倍体黄瓜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比较高,反之则杂交结实率比较低.(3)在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二、四倍体的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以杂交双亲同属一个基因型的杂交效果较好.(4)同源三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基本相同,但存在较高频率的染色体异常行为:中期I染色体构型复杂,在大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可观察到单价体、二价体、三价体的存在;中期Ⅰ和Ⅱ有少数染色体游离于赤道板外;后期I和后期Ⅱ常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细胞分裂不同步现象,其最终结果导致了不正常四分体和不可育配子的形成.(5)同源三倍体花粉粒的平均可染率和萌发率分别为18.8%和11.3%.研究结果表明,黄瓜二、四倍体正反交能直接获得同源三倍体材料;同源三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不育配子的形成是引起其育性低的细胞学原因;同源三倍体的部分育性为通过同源三倍体的回交来选育初级三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不同核基因组及其染色体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薛玺  王同昌 《遗传学报》1995,22(6):445-454
本文用17个中国春小麦的缺体四体、9种不同的核基因组小麦与G、S ̄u、M ̄o、D ̄2型细胞质中国春小麦杂交,探讨这4种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的育性与不同染色体、核基因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染色体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影响;某些核基因组对这4种细胞质或某一细胞质类型的育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具有粘果山羊草 Aegilops kotschyi 、易变山羊草 Ae.variabilis 、偏凸山羊草 Ae.ventricosa 和二角山羊草 Ae.bicornis 异源细胞质的粘、易、偏和二角型 1B/ 1R、非 1B/ 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 ,一些优良小麦品种 系 为父本进行杂交 ,就 4类异源细胞质 1B/ 1R、非 1B/ 1R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 1 4类异质 1B/ 1R、非 1B/ 1R型杂种自交结实率均低于相应普质杂种 ,说明由于核质不协调 ,4类异源细胞质对不育系育性恢复表现出一定的负效应 ; 2 非 1B/ 1R型杂种自交结实率明显高于 1B/ 1R型杂种 ,并达极显著差异 ,说明恢复性除受异源细胞质影响外 ,还与核内染色体核型密切相关 ; 3 非 1B/ 1R型杂种恢复度均在 6 5 %以上 ,大于 80 %的组合占 6 0 %以上 ,且变异范围较小 ,有望进一步研究利用 ; 4 1B/ 1R型杂种恢复度不高且变异较大 ,与1B· 1B/ 1R杂合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密切相关 ;而非 1B/ 1R型杂种由于不含 1B· 1B/ 1R杂合染色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相对稳定 ,易恢复且恢复度高 ,很有实际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要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为材料,采用卡宝品红压片法研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环境下的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细胞形态异常现象较多。染色体异常主要表现为: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染色体散乱排列,微核、染色体分离不同步。细胞形态异常表现为:二分体时期细胞质不完全分裂,细胞板不平整;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异常四分体的比例为62.88%;成熟花粉粒中败育率为89.5%。推测减数分裂期间异常的染色体行为以及细胞形态可能是影响花粉育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体分析和多亲本常规杂交,研究发小麦多子房性状基因遗传传递规律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多子房性状有显、隐性两种基因类别,均位于6B染色体;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对F1杂合显性多子房性状具有抑制表达作用。多子房小麦对K、Ven型不育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能力,恢复度变幅为4.82% ̄48.67%。  相似文献   

16.
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的细胞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5个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分别和八倍体小偃麦中_2、中_3,中_5杂交。F_1植株性状为两亲的中间型。D型细胞质和B型细胞质的作用基本相同。S型和G型细胞质严重影响F_1的育性,但二者表现不同,S型细胞质仅削弱花粉育性,而G型细胞质使有些杂交组合的F_1雄性完全不育。在中_3、中_5核基因组中存在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M~t型细胞质可使所有杂交组合F_1植株大型化和抽穗期延长10—15天。此外,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M~t型细胞质能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而G型细胞质则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G型细胞质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影响较大,产生许多异常四分体,最终引起雄性不育。上述杂交组合经连续回交,已育成异细胞质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相似文献   

17.
旨在筛选对二系杂交小麦杂交种具有育性恢复功能的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s)基因,以期进一步研究PPR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制。通过对小麦全基因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1 351个小麦PPR成员,并对该基因家族进行了染色体定位与分布分析及进化树构建。通过与已报道的水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同源比对分析,候选了23个育性恢复相关PPR基因。进一步对高、低2种不同类型恢复系、不育系及杂交种减数分裂期幼穗取样,对23个育性恢复相关PPR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模式筛选鉴定。结合结实率等重要农艺性状表型分析发现,4个PPR基因在高恢复系杂交组合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超亲表达模式,相应地,这4个基因在低恢复系杂交组合中基本呈现低亲的表达模式。初步确认了4个可能参与调控二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的育性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8.
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F1具有两个单倍体染色体组(D、R),在减数分裂时,单倍的染色体组(D、R)可产生较多的单价体断裂与再融合。可诱发染色体易位,同时在杂种自交的情况下探讨单倍的D、R染色体组的遗传规律性与染色体组的再形成。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以硬粒小麦2个品种与普通小麦6个品种,通过正反交,探讨五倍体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观察到:亲本组合对杂交当代的结实率与后代性状遗传均有影响;杂种性状分离非常复杂,经常出现小麦其他种类型;培育条件对某些性状的形成,亦有作用;以及性状遗传与染色体数目、接合、行为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9减数分裂正常,而不育杂交F1分裂异常;进一步对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结果表明:滇蔗茅与甘蔗属热带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双亲染色体在F1细胞中不能进行同源配对,终变期,15条滇蔗茅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中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丢失和不均衡分离现象。甘蔗-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因而杂交F1花粉完全败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