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长阳青铜时代人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作者观察和测量了长阳深潭湾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人骨的各部特征,并与其他地区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人骨特征进行比较。文章认为长阳青铜时代居民的颅骨性状与长江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或近代的颅骨较相似,可以代表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时代居民的体征类型。他们的最近祖先可能是大溪文化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辽宁本溪青铜时代人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了辽宁本溪市庙后山出土的青铜时代颅骨的主要特征,并与其他地区青铜时代的和现代的颅骨特征进行比较,讨论了我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居民与其邻近地区居民体质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零口战国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春茂 《人类学学报》2002,21(3):199-209
本文对陕西省临潼县零口村遗址发掘出土的战国秦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组颅骨的种族特征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人种范畴。在若干近代和古代对比组中 ,零口组的基本体质类型与近代华北组、新石器时代的宝鸡组和关中合并组、青铜时代的上马组和殷墟中小墓②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瓦窑沟青铜时代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靓 《人类学学报》2000,19(1):32-43
本文对陕西省铜川市瓦窑沟青铜时代墓葬出土的13例颅骨进行了系统的人类学分析。结果表明,这组颅骨的种族特征可归入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同时也显示出某种程度南亚类型的影响。在近代对比组中,瓦窑沟组的基本体质类型与华北近代组、华南近代组关系最近;在古代对比组中,它与火烧沟组和殷墟中小墓②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将军沟墓地出土的14例战国中晚期的颅骨(男性11例,女性3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将军沟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毛饮合并A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姑姑庵墓地出土的13例汉代的颅骨(男性6例, 女性7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姑姑庵汉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将军沟组、近代华北组最为接近,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或是当地早期中原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人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泓  张全超 《人类学学报》2007,26(2):97-106
本文对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颅骨进行了人类学的考察,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井沟子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汉代扎赉诺尔组、近代蒙古组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魏东  王永笛  吴勇 《人类学学报》2020,39(3):404-419
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区早期人群的代表。通过颅骨测量性状特征对该人群来源和流向问题的讨论,为建立欧亚大陆青铜时代人群的流动、变迁史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时空相关人群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下坂地青铜组居民的祖先人群,可能是来自东欧南部草原地带的洞室墓文化居民。他们在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繁盛期,自东欧草原地带迁徙到帕米尔高原区,逐渐发展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一个地方变体。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1,10(4):278-287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辽代墓地出土的古代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9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中的大多数标本在种族特征上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人种范畴,少数标本中的个别特征则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东亚人种或北极(东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山嘴子辽代契丹族的体质特征分别与汉代鲜卑族和近代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4,13(2):126-133
本文所报道的17例新石器时代人类颅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其年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对该组颅骨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2002年至2004年,为配合尼尔基水库的建设,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库区内发掘了团结、全发、铁古拉三处清代达斡尔人墓葬,为研究清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经济状况、社会历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本文对三处墓葬所出土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清代达斡尔人颅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同时又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存在着若干相似之处。在若干古代对比组中,该组达斡尔人颅骨的形态特征与山嘴子组和萧氏后族组所代表的辽代契丹人体质特征最为接近,对于研究达斡尔族族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0,9(3):260-264
本文对潘庙遗址汉代墓葬出土的11例成年颅骨(男性7例,女性4例)进行了研究。颅骨的测量性状和非测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潘庙汉代居民在若干主要体质特征上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在潘庙汉代居民中存在着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习俗,这一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忻州窑子墓地是近年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地出土人骨标本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人类标本,在探讨该时期中原王朝北扩疆土与北方民族南下冲突融合的历史过程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出土的31例东周时期的颅骨标本(男性21例,女性10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的差异,我们将该墓地的人群分为两组,即忻州窑子A组和忻州窑子B组。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忻州窑子A组居民的颅骨形态特征与先秦时期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十分一致,忻州窑子B组居民则与"古中原类型"居民较为接近。忻州窑子墓地中未见有不同文化系统的葬俗,但在人群构成上却包括了两类体质特征差异显著的群体,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古代人群的构成具有强烈的融合性与多源性。  相似文献   

15.
扎赉诺尔汉代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89,8(2):123-130,T001,T002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6族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五例男性颅骨和三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本文材料是对过去已恨表的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族颅骨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白城市双塔遗址东周时期人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塔遗址是近年来松嫩平原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遗址为建立白城西部乃至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汉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廓清相关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判断同类遗存年代提供了重要标尺,特别是东周时期人骨标本的发现,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份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资料。本文对出土9例东周时期的颅骨(男性6例,女性3例)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人种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双塔组东周时期居民的体质特征与井沟子东周时期居民、近代蒙古人最为接近,属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古蒙古高原类型",佐证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