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wx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2120bp长的DNA序列的测定,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此片段进行消化,获得15个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并构建成不同的亚克隆。这些片段经32P标记后分别做探针同水稻不同组织来源的核蛋白进行凝胶滞后实验和特异的竞争实验,表明HinfIa-2、HinfIc-1、HinfIc-2、HinfId、RsaIa和RsaIe(RsaIa片段与HinfIa、HinfIc片段重叠)片段能与从未成熟的水稻种子中抽提的核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一种从重组质粒中快速提纯DNA插入片段的方法。质粒DNA的制备简单、快速、分离的质粒DNA可用于限制性酶切和转化大肠杆菌等。从琼脂糖凝胶中提纯DNA插入片段的方法操作简单,回收效率高,提纯的DNA片段可用于连接和制备杂交探针等。  相似文献   

3.
水稻蜡质基因5‘端上游顺序中的核蛋白结合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wx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2120bp长的DNA序列的测定,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此片段进行消化,获得15个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并构建成不同的亚克隆。  相似文献   

4.
该方法利用Nal溶解凝胶,硅胶颗粒吸附DNA片段便之分离。有快速、不影响后续酶反应、高回收率等特点,可用于基因工程中酶切片段、PCR产物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5.
Iee  N  盛飙 《微生物学杂志》1994,14(1):58-61
我们设计了一种高效的专一位点诱变方法,可从混合体中清除野生型DNA。并将所需突变DNA转入被转化细胞中,如此合成了与一种DNA分子目标序列一致的并带有能产生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插入突变的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利用野生型DNA分子中的两端各有两个限制性位点的一段目标DNA片段作为模板,上述合成的两种寡核苷酸引物被延伸、富集并分离。被延伸的产物在聚合酶链式反应中又反过来被用作模板,以获得突变的双链DNA片段,此片段通过其两端的限制性位点能很方便地用侧面限制性内切位点克隆到质粒中去。用这些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细胞可进行大量的分析。通过集落杂交试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得知这些转化体百分之百含有突变型的DNA序列。  相似文献   

6.
麂属动物陈旧皮张标本的DNA提取及PCR扩增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兰宏  王文 《动物学研究》1995,16(2):146-152
本实验用改进的方法从保存于标本馆的动物皮张标本中提取DNA,所得DNA片段的分子量从100bp到1kb以上。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通用引物和PCR技术,从小麂、印度麂、贡山麂、费氏麂、黑麂DNA中扩增出307bp的细胞色素b特异片段。用2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从新鲜血样和从陈旧皮张标本中所得扩增片段进行酶切分析,发现只有4个酶在这个片段上有切点,其中HaeⅢ和HapⅡ的识别位点在各种麂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酸性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从人胚胎组织中提取总RNA,经Oligo(dT)纤维柱分离纯化出mRNA。用逆转录与聚合酶链反应相结合的RT-PCR法,扩增出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的cDNA片段,在限制性内切酶SmaI存在的连接体系中,将扩增出的cDNA片段克隆进PUC12的SmaI位点处。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SalI,Eco47Ⅲ酶切鉴定其方向。以重组质粒的双链DNA为模板,用末端终止法测  相似文献   

8.
大豆单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及体外扩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器成功地分离到大豆(GlycinemaxL.)单染色体。将分离到的两条大豆染色体分别放入两个0.5mLEppendorf管中,经Sau3A酶切,并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人工接头后,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0.3~3kb之间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大豆单染色体扩增片段与大豆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从而证明两条单染色体DNA确实已被成功地扩增了,同时表明两条不同的大豆单染色体扩增产物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常规的倒置显微镜下对小型染色体进行了显微分离,为小型单染色体DNA的体外扩增及微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金黄色葡萄球菌稳定L型DNA的提取及酶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例恶性淋巴瘤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败血症患者的骨髓内分离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稳定L型,用玻璃微珠机械研磨方法提取DNA,纯化后被ECORI酶切,酶切DNA片段可用于核酸杂交等分子物生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蒋争凡  赵国燕 《动物学报》1996,42(4):428-435
用质粒pBR322的DNA酶切片段,长度分别为750,375和186bp作为外源DNA在非洲爪蟾卵撮以物中实现了非细胞体系的核装配。将分离纯化得到的pBR322DNA酶切后经低熔点琼脂糖回收DNA片段,长度为750,375和186bp,分别加入到爪蟾卵提取物再生系统中温育,经DAPI染色,孚尔根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能装配量的重建核。  相似文献   

11.
从C57BL/6J公鼠脾脏组织抽提大分子DNA,进行MboI部分酶切,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分离、回收酶切后所需长度的DNA片段并与λGEM○R-11BamHI臂进行连接和λ噬菌体体外包装反应,构建成C57公鼠基因组λ噬菌体文库,对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比较了两种浓度连接产物的包装效率,并成功地从该文库中筛选到含Sry基因的单克隆  相似文献   

12.
用质粒pBR322的DNA酶切片段,长度分别为750、375和186bp作为外源DNA在非洲爪蟾 卵提取物中实现了非细胞体系的核装配(核重建)。将分离纯化得到的 PBR322 DNA酶切后经低熔 点琼脂糖回收DNA片段,长度为750、375和186bp,分别加入到爪蟾卵提取物再生系统中温育, 经DAPI染色、孚尔根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能装配大量的重建核。显微分光光度法研究表 明,DNA片段在诱导形成重建核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凝集-会凝集变化。α-32P-dCTP掺入重建核 的液闪计数结果表明,DNA酶切小分子片段诱导形成的重建核具有较高的DNA复制活性,而且复 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与加入的DNA片段长度呈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非细胞体系中诱导的核重 建不仅与外源DNA的种类无关,与外源DNA的长度也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细胞编程死亡(programedcelldeath)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一种主要形式。Bax具有抑制细胞编程死亡的作用。本研究采用PCR方法,从人肿瘤细胞HL—60cDNA文库中扩增出若干个baxcDNA片段,然后将它们分别与PGEM—T测序质粒载体连接,并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9中去。用蓝/白法筛选重组菌落,经酶切分析及PCR鉴定,获得了插入片段大小约为0.4kb及1.1kb的BaxcDNA重组质粒PBaxl和pBax2。这些片段的测序及表达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4.
费氏中华根瘤菌与耐盐有关的DNA片段的亚克隆和测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卞学琳  葛世超  杨苏声 《遗传学报》2000,27(10):925-931
将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KT19与耐盐有关的23kb DNA片段用BamHⅠ酶切成大小不同的长度,分别与质粒pML122连接,然后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S17-1,筛选出3个转化子。以这些转化子为供体,RT19的盐敏感突变株RC3-3为受体,分别进行二亲本杂交,筛选到接合子BR2,得到4.4kb与耐盐有关的DNA片段。根据其物理图谱,酶  相似文献   

15.
限制性内切酶BamHI水解中国野生葡萄葛(VitisflexuosaThunb)的叶绿体DNA(cpDNA),电泳分离为34条带,最大为11.7kb,最小为0.23kb,分别用pUC和pBR322质粒克隆所得片段,转化大肠杆菌,并从转化菌中提取质粒DNA,经酶切电泳分析证明含有葛cpDNA经BamHI水解的不同片段,从而构建了葛cpDNA的BamHI质粒文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基因型的虫体克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首次利用虫体克隆技术,对野生型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W)的不同基因型进行了分离纯化。以较低浓度的HaSNPVW感染三龄初中国棉铃虫幼虫,病毒致死幼虫单虫收集,分别提取相应的病毒核酸,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得到了HaSNPV的七个不同基因型(HaSNPVG1至G7),其EcoRI酶切图谱均不相同。用BamHI酶切分析,七个基因型的酶切图谱只在一个片段上有显著区别:G1、G2、G3、G4DNA的BamHIh片段大小是3.30kb,G5、G6的这一片段的大小为3.5kb,而G7的这一片段为2.7kb。结果表明,野生型HaSNPV至少包含七个不同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用Nested-PCR方法从含Ds因子的转基因烟草DNA中克隆了Ds因子在烟草染色体插入位点的9个旁邻DNA片段,以这些片段作探针,和野生型烟草的DNA进行Southern杂交,以检测这些片段在烟草染色体上的低拷贝DNA。另外,对这些DNA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将它们的顺序与Genbank数据中已有的核苷酸序列相比较,其中长度为128核苷酸的片段1和荷兰芹的4CL-2基因的一个区段有57.8%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AFLP-DNA指纹技术在新生隐球菌分类中应用情况。方法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用双酶酶切,双链接头连于其酶切末端,用与接头和酶切位点互补的引物扩增DNA片段,其产物在高分辨的变性聚丙酰胺凝胶上电泳分离,然后进行银染。结果分析来自5种血清型和临床分离株的18株新生隐球菌,可见有30多条大小在30~500bp的DNA-AFLP指纹,相同的血清型有不同的指纹图谱,来自同一患者不同病期的两株分离株和来自同一患者患者的不同部位的两株分离株都显示出相同的带型。结论显示了AFLP的高分辨率,是适用于新生隐球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用RFLP和PCR—RFLP技术研究东北虎和华南虎线粒体DNA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平  黄恭情 《生物多样性》1997,5(3):173-178
采用mtDNARFLP和PCRRFLP技术研究了东北虎和华南虎的mtDNA的多态性。在mtDNARFLP研究中,分离纯化了东北虎和华南虎肝、肾和心脏组织的mtDNA,用20种识别6碱基对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结果只有1种限制性内切酶(XbaⅠ)检测到多态性片段,其余19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产生的限制性格局在东北虎和华南虎完全一致。在PCRRFLP研究中,用PCR技术分别扩增了东北虎和华南虎mtDNA的控制区(controlregion),用8种识别4碱基对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扩增产物进行消化,结果只有1种限制性内切酶(RsaⅠ)检测到多态性片段。mtDNARFLP及PCRRFLP的结果均提示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的遗传距离极小。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两者分布区间无天然隔离屏障;具有强扩散能力;近几百年才被相互隔离。  相似文献   

20.
喉癌差异表达cDNA序列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离和克隆人喉癌中新的相关基因将有助于提示喉癌的易感性与癌变机制。运用mRNA差异显示法对2例成人喉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进行研究,分离到35个差异显示片段;用反向Northern点杂交筛选到6个差异片段,经克隆、测序和匹配分析,得12条不同cDNA序列,其中4条为新基因序列,另外8条与已知基因高度同源。将12条cDNA序列固定在膜上,用来自喉癌和配对正常组织的总cDNA探针与其杂交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