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棘腹蛙肌肉嫩度及营养成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安祥  曾静康  何涛 《四川动物》2001,20(4):211-212
本文对棘腹蛙与牛蛙的肌肉嫩度作了比较,并测定了棘腹蛙肌肉的营养成分,且与甲鱼和田鸡的相应成分作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棘腹蛙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风味较好,具有开发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2.
不同开口饵料对棘腹蛙幼蛙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摇蚊Chironomidae midges幼虫、水蚯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蝇蛆Musca demestica、人工饵料作为棘腹蛙幼蛙的开口饵料饲养棘腹蛙幼蛙28 d,观察这些饵料对棘腹蛙幼蛙生长、存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组幼蛙生长速度最慢,存活率也最低(61.88%);摇蚊幼虫组的存活率最高(79.38%),生长最快,是棘腹蛙幼蛙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六盘水境内的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与棘腹蛙P.boulengeri的肝、肠、胃、肺等4种组织中的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 显示:两种蛙酯酶同工酶共有10条带,其中双团棘胸蛙EST同工酶有9条带,棘腹蛙EST同工酶有7条带,两种蛙EST同工酶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同种蛙不同组织的酯酶(EST)同工酶迁移率、表达强度也不同.双团棘胸蛙酯酶同工酶酶谱较棘腹蛙的复杂.  相似文献   

4.
三角鲂和长春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三角鲂(Megalobrama tarminalis)和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肌肉中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三角鲂肌肉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18.19%和3.06%,长春鳊肌肉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19.38%和2.89%.三角鲂和长春鳊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了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三角鲂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6.27%,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2.17%,占氨基酸总量的42.18%;长春鳊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7.60%,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1.70%,占氨基酸总量的40.85%.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三角鲂肌肉中限制性氨基酸主要为甲硫氨酸加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3.55,4种呈味氨基酸为氨基酸总量的32.81%;长春鳊肌肉中限制性氨基酸主要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6.81,4种呈味氨基酸为氨基酸总量的33.80%.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较高,三角鲂为7.96%,长春鳊为3.11%.矿物元素比值合理.以上分析表明,三角鲂和长春鳊均为营养价值、经济价值都较高的优质鱼类,相比而言,三角鲂肌肉脂肪、脂肪酸含量和质量更优,而长春鳊肌肉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含量方面更优.  相似文献   

5.
对北虫草栽培残基中蛋白质、虫草素等主要营养及活性物质含量分析,为其资源化合理利用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稀酸碱处理法测定粗纤维含量,旋光度法测量淀粉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矿质元素钙及磷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虫草素。结果显示,北虫草栽培残基中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粗蛋白、粗纤维、淀粉、含量检测分别为8. 17%、18. 4%、4. 9%、43. 1%;矿质元素钙及磷含量分别为0. 09%、0. 46%;主要活性成分虫草多糖含量可达4. 8%,与子座含量(5. 1%)相当;虫草素含量0. 318%,显著高于子座(0. 166%)中虫草素含量。结果表明,北虫草栽培残基中除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虫草素、虫草多糖等北虫草特有的活性物质,具有较大营养价值。北虫草栽培残基综合利用资源化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珍稀两栖动物——棘腹蛙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腹蛙是我国大型经济蛙类,近年,由于该蛙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及人类的大肆捕杀等因素,造成棘腹蛙种群数量严重下降,已被IUCN列为易危种.  相似文献   

7.
棘腹蛙(Quasipaaboulengeri)是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的两栖动物。因其以农业和森林害虫为食且对生存环境要求高的特点,故有保护和监测环境的生态功能。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捉等原因,造成野生棘腹蛙数量急剧下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本文从棘腹蛙的习性、生存环境特征、系统进化、人工养殖和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棘腹蛙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棘腹蛙Paa boulengeri的遗传研究和基因组信息比较匮乏,致使可有效利用的分子标记非常有限。以棘腹蛙RNA-seq高通量测序数据为基础进行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大规模发掘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在121.6 Mb的棘腹蛙转录组序列中发现微卫星位点3165个,包含于3034条Contig序列中。在筛选到的1~6碱基重复核心的微卫星中,单碱基重复核心的比例最高,之后为三碱基、二碱基、四碱基、六碱基和五碱基重复核心,分别占29.0%、25.2%、21.7%、10.0%、10.0%和3.0%。其中A/T、AC/GT、AGG/CCT、ACAT/ATCT、AAAAT/ATTTT和AAAAAG/CTTTTT分别是单碱基、二碱基、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六碱基重复类型中对应的优势重复单元。棘腹蛙编码区微卫星多为重复长度小于24 bp的短序列,长度大于24 bp的微卫星仅占总数的0.92%。对编码区微卫星的侧翼序列分析发现,微卫星侧翼序列的GC含量显著低于转录组整体GC含量,且在含有微卫星上下游侧翼序列的Contig中,71.9%的序列可以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出含有微卫星序列的位点。研究结果为棘腹蛙的遗传研究和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序列信息和标记资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国产鱼粉+进口白鱼粉为蛋白源,混合油(鱼油∶豆油=1∶1)为脂肪源,设置了5个蛋白水平:25%、30%、35%、40%、45%(脂肪含量为9%)以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为指标,在水温(29.7±1.9)℃,盐度24.5±2.5下,研究了上述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管角螺的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选择壳高(2.25±0.25)cm、体重(0.65±0.25)g的管角螺,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上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分别在蛋白质水平为40%、40%和35%时取得最大值1.02%、60.1%和1.62%,且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将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与饲料蛋白质水平进行拟合,得出饲料蛋白质的最适含量分别为37.50%和38.88%。试验结束后对管角螺肌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肌肉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均增大,粗脂肪含量减小,且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粗灰分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肌肉氨基酸进行分析得出,饲料蛋白质水平不同,管角螺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也不同,蛋白质水平为45%组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多,25%组的最少,后者比前者分别少74.27%、17.47%和44.48%。EAA/TAA和EAA/NEAA略小于FAO/WHO,苯丙氨酸+酪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棘腹蛙(Rana boulengeri Günther)早期胚胎发育与分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湘西地区棘腹蛙(R.boulengeriG.)的早期胚胎发育与分期.用人工诱导排卵、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控制水温为(23±0.5)℃下发育,棘腹蛙的胚胎发育从人工授精开始到蝌蚪的鳃盖完全闭合需要261h;以胚胎形态变化和主要生理特征的出现为基础,该蛙早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5个时期.棘腹蛙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其它无尾两栖类相似,但在某些方面也呈现出与适应山地溪流环境有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棘腹蛙种群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5~10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棘腹蛙种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棘腹蛙种群在一年之内的种群变化呈“∧”形,即从出蛰到繁殖高峰期呈上升趋势;高峰期后由于气温、人类的捕捉、洪水等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同时分析了种群数与海拔、生境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棘腹蛙能流模型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中,对其营养成份及含肉率进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宋平 《四川动物》1991,10(2):25-26
黄鳝(Monopterus albus)肉味鲜美、细嫩,在淡水鱼中是为上品。了解黄鳝的营养成份对明确其营养价值和科学地投放饲料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对其肌肉等的生化成份和无机元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黄鳝捕自湖北省鄂州市长港农场稻田。肌肉(均为背侧肌)蛋白质测定用凯氏定氮法;脂肪测定用索氏抽提法;灰分测定用干灰化法;水分测定用常压干燥法;氨基酸分析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进行。血浆、Ⅲ期卵巢和肌肉的无机元素分析用ICAP-900型等离子光谱仪进行。2结果与讨论2.1肌肉生化成份肌肉蛋白质为15.74%、脂肪为0.69%、水分为81.35…  相似文献   

14.
冉永禄  迟程 《动物学研究》1995,16(4):379-383
本文对墨江蜈蚣(Scolopendra mojiangica Zhang et Chi)与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水分、灼烧残渣、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并比较了两者间的异同性。实验结果表明:墨江蜈蚣的蛋白质、灼烧残渣、水分的含量分别为67.2%、3.95%和3.59%,而少棘蜈蚣分别为68.8%、4.80%和3.65%,它们的含量基本相同。游离氨基酸、挥发性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相对含量也很接近,但脂类和总糖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乙烯醇橄榄油乳化液水解法,测定了棘腹蛙消化道不同部位的脂肪酶活力,研究了pH和温度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棘腹蛙消化道不同部位脂肪酶活力依次为回肠>直肠>十二指肠>胃>食道。pH和温度显著影响脂肪酶的活力,二者对脂肪酶活力影响的关系曲线均呈现为单峰型,食道、胃和肠道脂肪酶活力的最适pH值分别为5.0、5.0和7.5,最适温度均为35℃。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共生菌对黑豆蚜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用利福平处理黑豆蚜以除去其细胞内共生细菌 ,产生脱共生蚜虫。结果表明 ,被脱去共生菌的蚜虫与未经抗生素处理的正常蚜虫相比 ,7日龄时 ,脱共生蚜虫每毫克鲜重的总蛋白含量降低了 2 9% ,每毫克鲜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 17%。对黑豆蚜取食的蚕豆苗韧皮部组织中必需氨基酸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后发现 ,蚕豆苗韧皮部组织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仅占 2 0 % ,而有共生菌的黑豆蚜组织中必需氨基酸已达到 4 4% ,脱共生后降低到 37% ,这些结果证明了黑豆蚜的胞内共生菌为其寄主提供了部分必需氨基酸。通过对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分析发现 ,在测定的 17种氨基酸中 ,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在共生蚜虫中所占的比例为 2 1 6 % ,在脱共生蚜虫中仅为 16 7%。同样 ,非必需氨基酸中的酪氨酸和丝氨酸 ,在共生蚜虫中分别占总游离氨基酸的 8 9%和 5 6 % ,而在脱共生蚜虫中却分别升高到 2 1 1%和 13 6 %。这些结果表明 ,各种氨基酸比例的失调 ,造成了脱共生蚜虫蛋白质合成受阻和部分游离氨基酸的积累 ,并因此导致蚜虫发育和繁殖的失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肉质果、肉质叶基本营养成分,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种类,应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油茶肉质果、肉质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并与12种常见热带、亚热带水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油茶肉质果、肉质叶富含糖、酸、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一些常见水果。油茶肉质果、肉质叶的必需氨基酸(EAA)占氨基酸总量(TAA)的37%和35%,其蛋白营养价值要优于12种水果。因此,油茶肉质果、肉质叶的营养价值优于一些常见水果,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优质水果。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不同部位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日立L-880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中华鳖不同部位中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7种氨基酸总量及药效氨 基酸总量都以卵、肌肉中最高,其次是血液及肝脏,胆汁中17种氨基酸总量虽低,但牛磺酸含量极高。说明中华鳖的不同部位 在营养学和医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黑尾近红鲌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39  
测定了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的含肉率及其肌肉生化成分和能值。结果表明 :黑尾近红的含肉率为 70 74 % ;其肌肉生化成分 (鲜重百分比 )水分含量为 80 97%、蛋白质 15 92 %、脂肪 1 11%、灰分 1 0 1%、无氮浸出物 0 99%、比能值 4 37kJ/g及E/P 2 7 4 5kJ/g。肌肉生化成分含量与体长变化无明显关系。肌肉中含有 17种氨基酸 ,总量为 6 9 0 7% (干重百分比 ) ;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 34 81% ,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为5 0 39% ;四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 2 6 94 % ;必需氨基酸指数 (EAAI)是 6 3 6 4。缬氨酸 ,苏氨酸和异亮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20.
闽西北棘胸蛙生态调查及人工试养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棘胸蛙(Rana spinosa)在贵州、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均有分布,数量也多。棘胸蛙体大肉鲜,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布尔恩格尔(Boulenger)曾于1892年、1899年先后曾记载在湖北、浙江、福建发现有棘腹蛙,1920年他又改定为棘胸蛙。丁汉波(1944—1956)在研究福建的两栖动物时曾对棘胸蛙有过报道,但目前国内对棘胸蛙系统的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很好地开展。刘承钊等(1961)曾建议设法在池塘中试养,而国内至今未见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