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感受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和数量,利用FlexSEM-1000型扫描电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明确了头部超微形态特征及感受器种类、分布及数量。该虫5龄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ST)、刺形感受器(SC)、锥形感受器(SB)和栓锥形感受器(SS),其中触角上着生2个锥形感受器、1个刺形感受器、1个毛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左上颚和右上颚各分布有1对刺形感受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共分布有2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和2个栓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2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  相似文献   

2.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静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14,57(1):133-140
【目的】探索寄主范围不同的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幼虫感器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为害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单食性蛀果害虫--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老熟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结果】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柄节未见感器分布, 梗节上有2个刺形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 鞭节上有1个栓锥感器和3个锥形感器。口器上共有6种感器: 刺形感器数量多, 分布广; 栓锥感器主要分布在颚叶、 下颚须和下唇须上; 指形感器位于内唇和下颚须端节侧缘; 锥形感器和板形感器仅存在于下颚上; 内唇感器为内唇所特有。【结论】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的感器与寄主范围之间未发现严格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感器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雌、雄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且部分感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的分布模式及数量存在差异,如棒形感器及角锥形感器丛模式仅在雄虫触角上发现,而雌虫触角上的细锥形感器和耳锥形感器多于雄虫,芽形感器少于雄虫;下颚须和下唇须存在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各种感器在雌、雄天牛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分布和数量无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口器感器在昆虫取食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蚊蝎蛉成虫口器上感器的种类和形态迄今未见报道。我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了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成虫口器上的感器。结果显示: 中华蚊蝎蛉口器上共有8种感器, 分别为锥形、毛形、刺形、指形、掌状、钟形、柱状感器及Böhm氏鬃毛, 主要集中于内唇、 下颚须以及下唇须上。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数量最多; 毛形感器主要在下颚轴节、 茎节和下唇的亚颏和前颏有分布; 钟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只存在于下唇须和下颚须上。下颚须端节和下唇须端节的感器种类相同, 以锥形感器为主。高度骨化的上颚以及下颚内颚叶与外颚叶上未发现感器分布。简要讨论了口器感器在昆虫分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境昆虫学报》2014,(5):853-85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亚洲型舞毒蛾末龄幼虫口器的下颚和下唇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下颚和下唇须上共存在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其中毛形感器最发达。  相似文献   

7.
肖方叔  刘强 《昆虫知识》2011,48(3):680-687
利用扫描电镜对红缘天牛Asias halodendri(Pallas)的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嗅觉感受器的类型、超微形态结构及分布等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缘天牛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嗅觉感器共有6类14种。触角上感器共有2类9种,即毛形感器1种,锥形感器8种;触角上毛形感器和Ⅱ型锥形感器长度在雌雄间有显著性差异;Ⅲ型、Ⅶ型和Ⅷ型锥形感器为雌性触角上所特有;Ⅵ型锥形感器仅见于雄性触角;触角上的感受器总数雌性数量多于雄性,背面略多于腹面和侧面。下颚须及下唇须上嗅感器共4类5种,即栓锥形感器2种、板形感器、钟形感器和边缘凹槽形感器各1种;雌性的边缘凹槽形感器明显高于雄性;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雄性感器总数较多,腹面数量多于背面。  相似文献   

8.
松墨天牛成虫头部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宁眺  刘拥军  孙江华 《昆虫知识》2004,41(6):566-571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成虫头部存在 1 1种感受器。触角有 8种 ,下颚须和下唇须有 6种。栓锥感受器Ⅰ型、毛形感受器Ⅰ型及刺形感受器为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共有。触角特有栓锥感受器Ⅱ型、毛形感受器Ⅱ型、锥形感受器以及柱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下颚须及下唇须特有钟形感受器、坛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松墨天牛成虫触角感受器在种类、数量和分布上存在性别差异 ,雌雄虫的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受器数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王颖娟  李子忠 《昆虫知识》2012,49(6):1636-1642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翅蚁蛉Myrmeleon ferrugineipennis Bao&Wang雌雄成虫头部触角及口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描述了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期解析其取食机制。结果表明:锈翅蚁蛉触角上存在10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形感器、钟状感器、鳃形感器、耳形感器、盘形感器、舌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有3种亚型,数量最多;耳形感器、腔形感器和钟状感器仅在雌成虫触角上发现,而舌形感器和鳃形感器仅在雄成虫触角上发现;在锈翅蚁蛉触角鞭节近末端扁平匙状处各有1枚盘形感器,其形状和位置在雌雄虫上有差异。鳃形感器和盘形感器在已有的昆虫感器研究中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下颚须、下唇须上均发现锥形感器,下唇须上的数量多于下颚须;此外,下颚须上还存在钟状感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茶谷蛾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形态结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各类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茶谷蛾触角上共分布8种感器,类型分别为Bhm氏鬃毛(2种亚型)、鳞形感器、刺形感器(2种亚型)、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4种亚型)、舌形感器。【结论】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雌雄蛾感器种类相同,但在感器亚型和数量上,雄蛾多于雌蛾。研究结果将为茶谷蛾通讯及行为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雌成虫与幼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华按蚊成虫与幼虫触角的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中华按蚊雌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13个亚节。触角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锐型和钝型)、刺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和腔锥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雌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计约1 135.67±86.75个,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662.00±6.22个),随后是刺形感器(294.67±33.35个)和锥形感器(146.00±42.39个),腔锥形感器数量最少(36.50±5.90个)。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鞭节的每个亚节均有分布,而大型腔锥形感器在第9-11亚节没有分布,小型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第13节的顶端。幼虫触角的鞭节不分亚节,呈管状,触角末端有一个感觉锥,鞭节上分布有与成虫锥形感器相似的锥形凸起,初步定名为类锥形感器,其数量和大小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锥体表面的凹槽越来越明显,其功能还需要通过超微结构和电生理等研究进一步确定。【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幼虫和雌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小地老虎雄蛾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雄蛾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 小地老虎雄蛾触角为双栉状(端半部为丝状),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82~92节鞭节组成.在触角上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感器、腔形感器、 耳形感器、B(o)hm's氏鬃毛7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幼虫的龄期,了解其末龄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测量绿豆象幼虫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根据所得数据的频次分布图、关系拟合结果和戴氏法则确定绿豆象最佳分龄指标,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扫描电镜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绿豆象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的频次分布均呈显著的4个峰,因此推断绿豆象幼虫为4个虫龄。各龄的体长变幅分别为1.581~2.556, 2.406~3.381, 3.381~4.281和4.206~4.881 mm,头壳宽度变幅分别为0.444~0.689, 0.654~0.934, 0.934~1.179和1.144~1.389 mm,上颚宽变幅分别为0.080~0.256, 0.234~0.344, 0.322~0.542和0.542~0.652 mm。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均符合戴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可作为绿豆象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头壳宽的Crosby指数均小于体长和上颚宽的Crosby指数,且头壳宽与体长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要优于上颚宽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因此可将头壳宽作为最佳分龄指标。绿豆象末龄幼虫头部感器共有锥形感器、毛形感器、瓶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7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下颚须、上唇和上颚。【结论】绿豆象幼虫分龄形态指标和头部形态观察为研究其行为活动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触角和下唇须是昆虫头部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被有多种类型的感器。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但其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形态。宽胫夜蛾的雌雄触角均为丝状,雌虫触角鞭节明显短于雄虫。雌雄触角均分布有8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性毛形感器的数量明显多于雌性。宽胫夜蛾的下唇须为长管状,雌雄下唇须长度无显著差异。共观察到5种类型感器,即毛形感器、钟形感器、鳞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毛形感器分布在下唇须基部第1节和端部第3节的陷窝器内,钟形感器位于第1节毛形感器簇之中,鳞形感器在各节均有分布,刺形感器和棒形感器只见于第3节。并对宽胫夜蛾的触角和下唇须感器的功能进行初步的推测和讨论。为昆虫感器功能分析、分类学和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成虫口器的上唇、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感器形态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越北腹露蝗下唇须3节,下颚须5节,在上唇和唇基、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及各节上具有感器.口器感器共5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和盾形感器(sensilla scutellatum),其中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别着生于上唇和唇基、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及各节表面,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只限于上唇外表面,盾形感器只限于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推测了口器感器的功能,为了解越北腹露蝗的取食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柑橘大实蝇成虫超微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触角、下颚须、平衡棒、前足跗节和产卵器的感器。共发现5种感受器,包括毛形感受器、微毛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其中,柑橘大实蝇的触角分布有毛形感受器、微毛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下颚须有微毛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分布,平衡棒分布有微毛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足跗节有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分布。产卵管针突缩入产卵器基节中,其上有毛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分布,产卵管基节有较多毛形感受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草地贪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了解草地贪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超微结构和分布。【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3部分组成,雄蛾触角稍长于雌蛾,且触角表面覆有大量鳞片。共观察到7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氏鬃毛(2种亚型,BBⅠ型和BBⅡ型)、毛形感器(2种亚型,ST-Ⅰ和ST-Ⅱ)、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氏鬃毛主要位于柄节和梗节,其余感器均分布于鞭节。【结论】草地贪夜蛾雌雄蛾感器种类相同,但同类感器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雄蛾各感器显著长于雌蛾,这种特化与差异是否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还有待通过电生理技术等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8.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蔷薇科果树的嫩梢和果实进行为害.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梨小食心虫幼虫的超微形态和感受器.结果表明,幼虫触角上有3种类型的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6个锥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上唇有6对刺形感受器.上颚的前端有切齿叶.在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各有1个刺形感受器.每个外颚叶有3个短而尖的锥形感受器、2个大的栓锥形感受器和3个刺形感受器.体节末梢的下颚须有7个锥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下颚须的末端有1个指形感受器和2个板形感受器.每个下唇须末端具有1个尖锥状刺形感受器和1个长的栓锥形感受器.胸足与腹足上也分布有不规则的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该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梨小食心虫与其寄主的关系提供形态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是我国南方竹林区重要的地下害虫,监测及防治相当困难。为了探索竹林金针虫搜索地下食物的机制,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对不同食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筛胸梳爪叩甲幼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感器的类型、数量、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发芽的玉米、小麦种子及竹笋均能吸引到金针虫,鲜竹笋的引诱能力显著强于发芽种子和燕麦。筛胸梳爪叩甲幼虫触角上分布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钩形感器、圆盘形感器4类8种,下颚须上分布有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3类4种,下唇须上则分布有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坛形感器、毛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凹槽形感器、哑铃形感器7类9种。这些研究结果证实了植物挥发物在金针虫觅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揭示幼虫头部感器在觅食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是危害祁连圆柏球果种仁的寡食性害虫,其幼虫在球果内蛀食胚乳,并随球果同步发育,致使种子成熟后有果无仁,严重影响祁连圆柏种子生产。观察和分析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受器形态特征,旨在为圆柏大痣小蜂进化和行为策略研究提供基础。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的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上的感受器进行观察,并对各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圆柏大痣小蜂触角为膝状,由支角突、柄节、梗节、环节、索节(7节)和棒节(3节)共14亚节组成,触角总长1 797.56±24.29μm,表面有B?hm氏鬃毛、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乳头状感器5种感器;下颚须由5节组成,第1节粗长,其余4节较细,表面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和栓锥形感受器4种感器;外产卵器由产卵鞘和产卵针组成,有毛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半球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产卵鞘长3.17±0.22 mm,表面具2类毛形感器,产卵针长5.01±0.41 mm,产卵针从基部开始,分为3个产卵瓣,外侧端部具"八"字形缺刻及2个腔锥形感器。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产卵器上的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不同感受器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圆柏大痣小蜂为适应生存而进化产生的适应性形态,不同感器形态与圆柏大痣小蜂寄主选择、产卵及交配策略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首次对圆柏大痣小蜂的触角、下颚须、产卵器的感受器形态进行研究报道,为理解圆柏大痣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和行为策略研究提供理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