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志丹群泾川组的双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与描述了泾川组(狭义)中双壳类化石计4属16种。根据国内与其有关的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现状,从东亚地区类三角蚌类动物群的演化事件和与海相层的关系两方面分析,认为泾川组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早期,并进一步指出泾川组的双壳类动物群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北方生物区的混生现象。  相似文献   

2.
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的地理区系和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仁杰 《古生物学报》1992,31(6):734-755
对我国已报道的113属349种泥盆纪海相双壳类的地史和地理分布进行总结,讨论这一时期双壳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我国泥盆纪双壳类组合序列,并深入讨论了我国早、中泥盆世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及各区双壳类动物群的特征;划分出我国早、中泥盆世的4个海相双壳类群落,其中3个为浅海、近滨至陆棚双壳类群落,另一个为较深水浮游相双壳类群落.此外,还对双壳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湖北大冶的早侏罗世祁阳蚌(Qiyangia)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65年,湖北省区测队在大冶地区进行区测工作时,曾于大冶县金山店地区的中生代含煤地层武昌群中采获一批双壳类化石。最近经笔者重新鉴定,这批双壳类属于我国华南广泛分布的早侏罗世祁阳蚌(Qiyangia)动物群,该动物群在鄂东南为首次发现,对于以往长期争议的武昌群的划分对比及时代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成文过程中承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金华和我队陈公信的帮助和支持。图版由李兴尧、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炭纪海相双壳类及其生活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石炭系相当发育,富含多门类化石。由于对其中双壳类化石的研究程度颇低,目前要详细讨论石炭纪双壳类的生物地理分区、建立双壳类化石带或组合带尚为时过早。本文仅就我国石炭纪双壳类的分布、发育情况及其特征进行总结,并分析、讨论它们的生活习性。为了说明我国石炭纪双壳类在这个纲的演化史中所占的地位,也扼要回顾了全球石炭纪海相双壳类动物群的面貌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福建永安丰海二叠系上部及三叠系底部的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倩 《古生物学报》1993,32(4):458-476
系统研究了闽西永安丰海地区二叠系上部及三叠系下部的双壳类动物群面貌、层位及组合,并与国内外相当的地层进行了对比,阐明了该双壳动物群在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中的地层意义.描述了15属24种(其中5新种)、5未定种.  相似文献   

6.
前言本文描述的双壳类化石,采自广西隆林德峨下泥盆统及南丹罗富下、中泥盆统,初步研究计22属34种,其中5个新种。双壳类动物群在两个地区有不同的组合特征:在隆林县德峨含山剖面上,化石产出层位,一般为黄褐色粉砂岩、微变质的页岩和深灰色泥岩,双壳类个体都较大,可达5—10cm。在颗粒较粗岩层中的壳  相似文献   

7.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2022,61(4):628-642
新疆吐鲁番盆地桃树园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称作下仓房沟群, 自下而上分为泉子街组、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 为河–湖相碎屑沉积, 剖面连续, 层序清楚, 动、植物化石丰富。文中研究的腹足类标本产于桃东沟剖面梧桐沟组下部和中部的介壳灰岩层和灰岩透镜体中, 见有2层, 计有2科4属6种: 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Yu et Zhu, Xinjiangospira habita sp. nov.、Hydrobia turpanensis Wei、Hydrobia orientalis sp. nov.、Pseudamnicola taodonggouensis sp. nov.和Valvata complanusa sp. nov.; 与腹足类共生的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 以及植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等, 其中双壳类主要是Palaeanodonta, PalaeomutelaAnthraconauta 等属。该腹足动物群由Hydrobiidae 和 Valvatidae的属种组成, 标本数量多, 壳体小, 保存完好, 是迄今已知属种最丰富的古生代淡水腹足类动物群。当前梧桐沟组腹足动物群面貌与准噶尔盆地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锅底坑组), 以及非洲罗得西亚南部上二叠统卡鲁系的腹足动物群面貌一致。  相似文献   

8.
系统描述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3 属4 种。根据双壳类Kija铰合构造变异范围的研究,认为Acyrena、Pseudocardinia、Jiangxiella、Apseudocardinia、Hunanella、Yananoconcha、Hamiconcha和Fengjiachonia都是Kija 的同物异名。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化石属于Lamprotula (Eolamprotula) cremeri Kija (=Pseudocardinia) kweichouensis动物群,分为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和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 gyuanen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两个化石组合。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组合产于克孜勒努尔组和恰克马克组下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可能主要为阿林期至巴柔期;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gyuanen 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组合主要分布于恰克马克组中上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可能主要为巴通期至卡洛夫期。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永暑礁泻湖南永3井晚全新世微型双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群岛永暑礁泻湖南永3井取岩屑样88个,均产有丰富的微型双壳类。本文描述了该井1680年以来的微型双壳类24属26种,包括1新种Philobrya (Neocardia) xishaensis Lan.Cai et Feng sp.nov.。13个种为南沙群岛海区首次记录。该井微型双壳类以Condylocuna flemingi Maxwell最为丰富,Borniopsis ariakensis Habe,Cadella semitorta (Reeve),Wallucina (Wallucina)xishaensis Lan为常见种。该动物群以热带、亚热带分子为主,亦见有热带-温带的分子,显示了典型的热带岛礁双壳类动物群特征。同时也发现一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分子,表明西太平洋经向暖流对于双壳类的跨纬度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区双壳类以生活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的表生栖息型为主,悬食型和食沉积物型几乎各占一半。  相似文献   

10.
论类三角蚌类——兼论藏东的景星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亚洲白垩纪广泛分布的非海相双壳类类三角蚌类的分类、演化和起源,并讨论景星动物群的时代及TPN动物群的组合划分.认为类三角蚌类分5个科,各科有独立的、相互平行的演化系列;该类群最早形成于特提斯东部边缘地区的边缘隔离体环境,根据有关内部构造研究,其起源可能与海相三角蛤类有关.类三角蚌类经历过3个演化阶段:早期阶段,即爆发性成种阶段,以景星动物群为代表;藏东的生物地层研究表明,景星动物群时代是Tithonian-Berriasian期;中期阶段,即辐射阶段,以TPN动物群为代表,时代为Hauterivian-Turonian期,或Valanginian-Turonioan期,此阶段还可再分出5个组合,可用于地层划分和对比;晚期阶段,即衰退阶段,以Pseudohyria 动物群为代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一晚期.  相似文献   

11.
湖南西北部早志留世双壳类及喙壳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年夏,湖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湘西北地区测制志留系剖面时,采集了一批双壳类化石交我所鉴定。经笔者初步鉴定有9属16种,其中1新属6新种;喙壳类1属1新种。我国志留纪双壳类的研究十分薄弱。以往只零星报道过江苏南京、云南、湖北和贵州等地志留纪的双壳类。本文记述的材料不仅为南方志留系的划分、对比提供新的依据,并且丰富了我国志留纪双壳纲动物群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王璞  庞其清 《古生物学报》1998,37(3):339-343
描述了采自河北阳原和蔚县的双壳类化石2新种,根据共生的动物群的讨论,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3.
一、双壳类化石的产出在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所发现的海相侏罗纪双壳类化石不下150种,分隶于9目30科。它们产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龙爪沟群和鸡西群中,但多半产自龙爪沟群。龙爪沟群分布于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等地,由中、晚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组成,其中含有一些广布性的动物化石群,但也具有许多北极-太平洋区的分子。这些动物群包括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菊石、介形类等化石。本文所列海相双壳类化石及其有关结论,部分摘录自本文作者所参加不同研究队各自的初步研究。龙爪沟群厚约400m,由砾岩、砂岩、粉砂岩  相似文献   

14.
西藏阿里地区二叠纪双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6,35(3):322-330
系统描述西藏阿里地区早二叠世双壳类化石4属4种(包括1新种),其中Atomodesma动物群在我国尚属首次正式描述,它的发现证实了本区应属狭义的边缘冈瓦纳生物地理区。Guizhoupecten广见于二叠纪时的温带—热带海域,应属广温型分子。大量事实证明,海扇类在晚古生代冷-凉或温水型动物群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分异度的变化与温度(纬度)之间不存在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侏罗纪双壳类动物群的分布与古气候和古地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莲 《古生物学报》1999,38(4):544-550
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受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史晚期以及不同的生物类型,控制生物群分布的主导因素也不同的。就侏罗纪古大西洋双壳类动物群而言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志丹群轮藻化石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志丹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宜君组、华池—环河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本文记述的轮藻化石采自华池—环河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共8属18种,其中6新种。除华池—环河组仅见Mesochara stipitata (S. Wang)Z. Wang外,罗汉洞组与泾川组的轮藻化石可分为4个组合,其地质时代分别属于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晚巴列姆期至早阿普第期,晚阿普第期和阿尔必期。  相似文献   

17.
白垩纪双壳类Isodomella在藏北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世宣 《古生物学报》1992,31(4):377-394
产于西藏北部改则县川巴和麻米附近的1个双壳类动物群,包括 Isodomella choinbaensis sp. nov. 和 Caestocorbula (Parmicorbula) perlonga sp. nov. 等9种,时代为早白垩世 Valanginian 至早 Aptian 期.从 Isodomella 揭示出的铰齿看,它应归入 Corbiculidae 科;所共生的种类反映 Isodomella 为与正常海有密切联系的半咸水生活的种类.Isodomella 被认为是日本特有的属,在日本以外尚属首次发现.这个属的动物从日本到藏北的迁移路线,很可能是经我国台湾、南海,绕中南半岛折向西北,又经我国滇西、藏东到达藏北的.这个动物群与东特提斯北部边缘的动物群联系密切,说明川巴和麻米所在的拉萨地块当时已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鹦鹉螺动物群产于台湾南投县中寮乡大坑溪谷源头,化石埋藏于中部中新世石门层。石门层主要为青灰色厚层中至细粒砂岩,夹有深灰色页岩及砂页岩薄互层,岩层含石灰质,致密坚硬,主要含鹦鹉螺、腹足类、双壳类,其它则有螃蟹、藤壶、海胆、鲨鱼牙齿、鱼类、腕足类,以及小化石等。化石种类多且含量丰富,自成一个完整的动物群落,尤以鹦鹉螺及翁戎螺为其特产,可称为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化石生物群,特命名为鹦鹉螺动物群。  相似文献   

19.
山东侏罗、白垩纪一些淡水双壳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的侏罗-白垩系,在郯庐大断裂两侧有所不同,陈丕基等(1980)对此提出了新的划分对比意见: 鲁中:J_3西洼组、蒙阴组(假整合),J_1汶南组。胶东:K_2王氏组,K_1青山组、莱阳组。在以上地层,双壳类化石大多集中于蒙阴组、西洼组和王氏组,在莱阳组中、下部和顶部(或青山组底部)仅见少量。系统研究后,我们  相似文献   

20.
1961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南秦岭队,在甘肃南部文县一带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岷堡沟珊瑚动物群。经笔者研究,确定时代为早泥盆世埃姆斯期(Emsian)。这一珊瑚动物群以床板珊瑚占优势,而四射珊瑚以Aulacophyllum与Hallia为数最多。就笔者所知,已报道过的Aulacophyllum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