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2019年6-8月,在秦岭东部南洛河流域河南卢氏盆地开展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遗址调查,在南洛河不同阶地之上的黄土堆积地层中新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采集石制品123件。部分石制品采自于阶地顶部暴露的黄土地层剖面上。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器等类型,整体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原料为取自河滩砾石堆积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石核为简单剥片的单台面石核和转向剥片石核。石器组合中既有手镐、砍砸器等重型类型,也有以石片为毛坯的中小型刮削器等。根据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初步判断,多数地点的石制品出自黄土L1-S2地层堆积,年代范围涵盖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西庄村南(19LS35)和九寨山(19LS27)两个地点的2件石制品则出自更早的S9和S13古土壤地层堆积中,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探寻南洛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关键性的考古学证据。本次调查扩大了卢氏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为本区域旧石器遗址的保护和制订研究计划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库区宋湾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宋湾村三组, 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9年3~4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800㎡, 出土石制品353件。石制品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类和断块等。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 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 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中型居多; 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 刮削器是主要类型; 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两侧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南方砾石工业的面貌, 同时石制品组合中出现了小型刮削器和石片等北方石片工业的元素。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地点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水上游左岸第三级阶地, 海拔150-155m, 2009年4-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m2, 出土石制品132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 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剥片和加工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锤击法为主要的剥片技术, 石核和石片的尺寸以中小型居多; 石器中, 砍砸器、手镐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 刮削器多采用小型石片毛坯进行加工, 而手斧则以大石片为毛坯进行两面加工。遗址上部地层为强烈氧化的红色黏土层, 含钙质结核和锰质薄膜; 下部发育网纹红土。地层沉积物性质和地貌分析表明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4.
2010~2012年在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调查中新发现夜塬地点,采集石核、石片、断块、碎片及工具等石制品617件。工具包含砍砸器、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石制品原料为第二级阶地附近砾石层及河漫滩上的砾石,以颜色不同的石英岩及石英为主,石英砂岩及细砂岩偶有使用。石制品尺寸多为小型及中型,但工具中修理精致的手斧、薄刃斧和石刀等大型工具尺寸较大。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砸击法与碰砧法也少量应用,石核剥片率较高。工具毛坯主要为石片,刃缘多两面修理。根据以往在洛南盆地的相关研究推测,该地点石制品的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夜塬地点新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地区的旧石器材料,有益于进一步探讨莫维斯线以东含阿舍利技术遗址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5.
2018年6月,我们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延安段新发现5处旷野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556件,部分石制品暴露于黄土地层的剖面上。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黄河河床和阶地的砾石层,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除上述两种原料之外,燧石、硅质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细砂岩、蛋白石、玛瑙、火成岩等也有少量使用。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碎片屑,尺寸以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砾石台面者居多。剥片主要采用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使用砸击法,可能偶而使用碰砧法和锐棱砸击法。工具多为以石片为毛坯加工而成的中小型刮削器,有少量以砾石为毛坯加工而成的砍砸器。伏羲村、苏亚河、高家畔、延水关4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原生埋藏地层为黄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堆积,该套地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石制品属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衣锦滩地点的石制品分别埋藏于黄河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堆积和黄河第一级阶地上覆的土状堆积中,时代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黄河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分布范围,丰富了该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内涵,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库区双河一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双河镇,埋藏于丹江左岸第三级阶地棕红色黏土层中。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对该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m2,出土石制品225件。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裂片等。古人类选择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岩性以石英岩为主;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中小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砍砸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在砾石一端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石制品特点显示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因素,同时石制品组合中出现了片状毛坯加工的尖状器。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地点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7.
河南淅川梁家岗2号地点和东岗地点位于丹江下游左岸第三级阶地,海拔148~160 m。2009年对两地点进行了发掘,共计揭露面积1425 m2,出土和采集石制品193件。石制品种类可分为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原料均取自河滩砾石,岩性主要为脉石英,少量硅质岩。基本为锤击法剥片,个别采用砸击法剥片。石制品长和宽集中在20~80 mm。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手斧等。石器毛坯有近一半为石片,另有一定数量的断块和石核毛坯,个别为砾石毛坯。推测遗存年代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8.
2019-2020年,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龙门至壶口段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136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地层剖面上。康家岭地点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底部的洪积碎屑层,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苏家岭地点有1件石制品出自MIS3阶段弱古土壤层之下的洪积碎屑层,光释光年龄为距今7.2±0.7万年。其余大部分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层,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其中凉泉沟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地层光释光年龄大于距今5万年。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此外还有少量燧石、细砂岩和硅质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个体大小以中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台面者为主,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应用砸击法。石器有中小型的刮削器、凹缺器和大型的砍砸器,均属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有助于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裴树文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8,27(2):95-110
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台乡彭家河村三组,埋藏于汉水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的红色黏土层中。2006年11月—2007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600m2,出土石制品184件,砾石80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和断块等。石制品总体以大型居多,但也存在少量小型石片和碎屑。古人类选择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石器以大型为主,手镐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古人类多在砾石或石核一端采用锤击法打制石器。石器面貌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主工业的鲜明特点。发掘显示彭家河遗址为原地埋藏,地貌和地层对比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库区贾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贾湾村,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前缘的红色黏土层中。2011年4-5月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m2,共获得750件石制品(发掘527件,采集223件)。石制品组合包括石核类、修理类、废片类和石锤等,以废片类为主体。石制品以阶地底部砾石为原料,以小型和中型者居多;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多在石片远端或两侧进行单向加工,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工业面貌属于以石核和石片为主体的技术类型(模式1)。地貌、地层及石制品组合特征显示该地点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1.
2009~2012年,在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梁山周围新发现何家梁和窑厂湾2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52件。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火山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等砾石,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剥片。石制品种类包含石锤、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和断块。工具类型以砍砸器、石球、重型刮削器、手斧和手镐等重型器物为主。汉中盆地梁山周围以龙岗寺等地点为代表的旧石器地点群是含阿舍利(Acheulian)类型器物的石器工业。何家梁和窑厂湾地点分别位于汉江右岸第二和第三级阶地上,通过对窑厂湾地点黄土地层剖面进行回授光释光(TTOSL)方法测年,结合古地磁测试和对比黄土高原标准黄土地层序列测年结果,证实汉中盆地古人类活动的时代最晚在6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何家梁地点的地层测年数据则表明距今7、8万年左右存在另外一个古人类活动繁盛的阶段,早期人类在汉中盆地活动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前汉中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没有独立的年代数据,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界对其石器工业技术和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这是首次获得的汉中盆地埋藏旧石器地点地层的独立年代数据,是对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年代学认识上的一大突破。本研究结合可靠的测年数据,分析石器组合及加工技术,对建立中更新世以来秦岭山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理解我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发展演化以及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技术比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游干支流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数以百计,其丰富的古人类和动物化石资源以及旧石器文化遗存对研究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环境适应、石器工业技术和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对汉水上游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旧石器遗址相关调查研究现状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兼及丹江口库区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收获,结合本研究团队数年来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汉水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给予前瞻。  相似文献   

13.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漫滩或阶地古老砾石层中的砾石,岩性包括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硬锤打击法是最主要的剥片方式。石制品包含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类型。遗址石器组合中既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尺寸较小的轻型石器,也包含重型刮削器、砍砸器等重型石器。通过与位于相同阶地部位、相距2 km的金水河口遗址的测年数据和地层堆积序列对比,绿豆梁遗址的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早的时段。  相似文献   

14.
洛南盆地槐树坪旧石器地点最初发现于1999年,该地点位于南洛河左岸(北部)支流石门河及石门河的二级支流东麻坪河(石门河一级支流为麻坪河)之间的第四级阶地上,是洛南盆地高阶地旷野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2004年4~5月和2006年6~7月,槐树坪地点曾历经两次小规模试掘。2013年4~6月,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发掘,发掘面积56 m~2,出土石锤、石料、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30件。本文对2013年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槐树坪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遗址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层中的砾石,其中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也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采用锤击法,偶见砸击法和碰砧法。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工具多为石片加工而成的刮削器,偶见手斧、薄刃斧、石刀等大型工具。石器加工方向以正向居多。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槐树坪地点埋藏石制品地层堆积物形成年代大约为距今8~9万年到1.3万年之间,其中7~8万年段的地层堆积物中包含石制品较多。槐树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的材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洛南盆地高阶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情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位于汉水左岸一级支流金水河第四级阶地的金水河口遗址是汉水流域发现较早的一处旧石器遗址。2014年6月~2015年2月,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项目的实施,我们对金水流域金水镇附近的3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金水河口遗址即为其中之一。该遗址发掘面积370m2,出土不同类型石制品1210件。研究显示在金水河口遗址生活的古人类主要选取附近河滩砾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及工具加工。石制品的岩性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硅质灰岩次之,并少量使用了石英砂岩和花岗岩原料。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剥片。遗址中石核的利用效率较低,近半数石片有直接使用的痕迹。加工工具的毛坯以石片为主。工具类型除了刮削器、凹缺器、石锥等小型工具之外,还有砍砸器、手镐、重型刮削器等重型工具。遗址中碎屑数量很少。石制品组合以刮削器等小型工具为主,也包含少量重型工具。相较于汉中盆地已发现的遗址,金水河口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洛南盆地中更新世的龙牙洞遗址更相似,但是重型工具的比例更高。由于遗址堆积物已超出了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测年法(post-IR IRSL)的测年范畴,目前只能给出遗址的埋藏时间下限,即埋藏石制品地层的年代不晚于150 ka。作为汉中盆地有明确测年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金水河口遗址为我们系统了解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  相似文献   

17.
太子陵旧石器地点于2005年4月发现,2005年5月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天津蓟县东北部孙各庄乡清太子陵东侧冲沟西面的黄土台地中,在其浅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和地表发现石制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古人类选择地点附近的阶地底部河卵石为原料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主要技术;石制品总体以小型和微型居多;石器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石器多由古人类在石片的一侧采用锤击法正向加工而成。地貌与地层对比则显示遗址的时代大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