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夏鸽子山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工作人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该遗址中采集了大量石制品。尖状器是其中数量较多、形态不一、制作精细的类型。本文通过尖状器形态与功能的比对研究,结合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段至早全新世的环境特点,探讨石制品形态所体现的古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变化。分析认为,鸽子山尖状器形态特征可能是适应环境的很好例证,类似变更也为北方原始农业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2.
彭菲 《人类学学报》2011,(3):343-344
考古标本的编号工作是考古发掘和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考古学家通常采用手工编写的标签对标本进行编号。因此,在一些材料丰富、标本众多的遗址,这项工作耗费了研究人员大量时间与精力,而且经常会出现错误。在后期保管中,人工手写标签的耐用性低和不规范等缺点也为博物馆的标本管理工作带了难度。特别是一些旧石器时代遗  相似文献   
3.
再议操作链     
本文回顾了石器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演变,追溯了类型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介绍了操作链的缘起,并对它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对于从操作链研究中演化出的两大分支——技术心理(认知)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章主要介绍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与具体操作方法。作者认为旧石器考古学对石制品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多种分析方法,任何一种孤立的方法都无法全面的将石制品所蕴含的人类信息提取,只有以关联的思维,以人类行为为研究目标,结合类型学、操作链、定量、定性、宏观、微观多种方法,整合不同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果,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古人类行为信息,这也正是操作链所秉持的整体和联系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宁夏鸽子山遗址位于贺兰山西南余脉东侧的山前洪冲积扇前缘。2015年对第15地点的发掘面积约16m2。在约3m深的地层中共揭露3个原生文化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第2层至第4层的时代跨度为0.12-12.3 ka,出土石制品共155件。其中第3层石制品最为丰富,共142件,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和灰岩为主,类型主要有石片、石核和断块。石制品的基本信息显示该地区人类活动频度可能与环境变化与沙漠进退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宁夏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QG10)位于青铜峡市西北约20km的贺兰山南麓。2014-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近万件石制品以及装饰品、骨制品、结构性火塘等。本项研究基于遗址第4层出土动物化石的埋藏学初步观察认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人类是遗址中动物骨骼的富集者和改造者;QG10的狩猎-采集人群采取狩猎而非主动食腐的方式获取了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并将其完整搬运至遗址内进行后续的肢解、食肉与敲骨取髓等营养性处理过程。相对于上述动物种类而言,遗址内的小型动物则是在其营养物质之外,古人类还利用了它们的骨骼材料以制作器型规整的骨角类工具。  相似文献   
6.
池坝岭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境内,埋藏于长江左岸第三级基座阶地内。2007年,该遗址经过首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14m2,出土石制品213件。石制品原料系就地取材于河流阶地底部的河卵石;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硬锤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石器以大型为主,毛坯多为完整石片和石核,刮削器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石器由硬锤直接加工而成且加工简单,方向以正向居多,加工部位多集中在单端或单边。石器工业面貌除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外,石片和石片石器也占较大比例,尤其是摔碰法的存在对探讨旧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和西南地区石器工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线索。依地貌地层对比和已有的测年数据推断,池坝岭遗址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7.
紫锥菊多倍体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紫锥菊愈伤组织上刚分化出的不定芽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对其进行诱导,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并对诱导的多倍体与二倍体进行形态、显微、染色体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比较鉴定.结果表明:0.025%秋水仙素浓度处理24h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42.85%;多倍体植株叶片肥厚、根粗壮,气孔面积极显著地大于二倍体植株,染色体数从24~28条不等,CAT平均酶活性是二倍体的2.1倍.  相似文献   
8.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7日-10日,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古人类遗址、资源调查与基础数据采集、整合"项目在河北省泥河湾召开了现场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共30余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著名动物考古学家斯黛娜(Mary C.Stiner)教授和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库恩(Steven L.Kuhn)教授也一同前往考察泥河湾贵址群.  相似文献   
10.
冉家路口旧石器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境内,埋藏于长江左岸第三级基座阶地.2007年度对该遗址进行了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发掘范围分A、B两区,揭露面积2004m2,其中A区出土石制品470件,B区140件.除B区有24件出自表土层外,其余均出自底部砾石层.石制品原料取材于河流阶地底部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等;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此外可能还利用过碰砧法和摔碰法.石器以大型为主,80%以上以石片为毛坯;刮削器和砍砸器是主要类型,此外还有凹缺器、大型石刀、尖状器、手镐、薄刃斧等;石器采用锤击法直接简单加工而成,加工部位多集中于石片的远端及两侧,以单面方式为主.地貌对比和以往研究结果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石器工业面貌在保留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特点的同时,石片和石片石器也占据较大比例,同样特点的旧石器遗址在汉水流域和洛南盆地也有发现,说明这一区域可能存在着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