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毛癣菌是皮肤癣菌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皮肤浅部的各种癣病,也可引起皮肤的深部感染,甚至多器官的播散性感染。红色毛癣菌形态多样,且不稳定,其所致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临床上治疗往往非常棘手。对红色毛癣菌进行基因分型可以有助于解答复发和再感染的问题,也可从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的流行传播情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技术的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驻地海军官兵足癣近3a患病率、临床分型和致病菌种的分布情况。方法分别于2013、2014、2015年在4个海军驻地:北京、大连、宁波、三亚,随机选取600名官兵,对其足癣患病率、致病菌菌种及临床类型进行调查。结果 4个驻地海军官兵足癣的患病率仅在2013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亚驻地患病率为18.0%,高于其他3处;近3a北京、大连足癣患病率呈升高趋势(P0.05)。各驻地足癣致病菌菌种分布均以红色毛癣菌为主,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白念珠菌、絮状表皮癣菌其次。三亚、宁波驻地红色毛癣菌检出率70.1%、70.9%,高于北京、大连驻地的62.8%、56.5%(P0.05),而须癣毛癣菌检出率分别为12.9%、16.1%,低于北京、大连驻地的26.4%、26.3%(P0.05),絮状表皮癣菌检出率在三亚最高(P0.05),为1.9%。4个驻地官兵中水疱鳞屑型足癣患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亚驻地浸渍糜烂型患者构成比为23.0%,高于其他3处(P0.05),而角化过度型患者构成比为20.3%,低于其他3处(P0.05)。结论北京、大连近3a足癣患病率呈升高趋势,4个驻地海军官兵足癣致病菌、临床类型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4例红色毛癣菌致头癣的临床分析及近10年的文献复习,探讨红色毛癣菌致头癣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确诊的头癣4例,致病菌均为红色毛癣菌。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皮损特征、病程、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并对近10年与红色毛癣菌相关头癣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4例头癣,前3例为学龄前儿童,第4例为老年女性,仅1位有宠物接触史。病史显示,与儿童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足癣和甲癣,且有抠脚等不良习惯;第4例患有糖尿病和甲癣多年,且头癣与其甲癣的真菌培养鉴定结果一致,均为红色毛癣菌。经口服抗真菌药物规范治疗,4位患者均在4~8周内治愈。近10年来文献回顾发现,头癣中红色毛癣菌的分离率国内文献的数据是0.6%~15.8%,英文文献的数据是0.8%~28.8%。因红色毛癣菌而发生的头癣,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有红斑性鳞屑、脱发、渗出等病变,也有脓癣型和黑点型。结论红色毛癣菌导致头癣的报道并不少见。与患有浅部真菌病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以及自身传播,可能是红色毛癣菌性头癣的主要传播来源。无论儿童或成人,只有提高对不同临床形式的头癣的认识和警惕性,把真菌学检查作为常规检查手段,才能有助于更多病例的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溻洗散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常见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入组167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3例,对照组84例。试验组外用溻洗散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对照组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次/d,疗程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停药2周时评价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起效时间、总有效率、真菌清除率等。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溻洗散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溻洗散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0.125 g/mL、0.5 g/mL和0.25 g/mL。结论溻洗散治疗足癣临床疗效确切,对常见皮肤浅部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足癣复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足部皮肤病主要包括足癣、皲裂、湿疹、甲病等,其中以足癣最为多见。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跖、趾间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俗称“脚气”,其发病率居浅部真菌病首位。在我国南方足癣的患病率为50%-60%,目前国内足癣复发率高达50%-8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工作和社交、情绪和心理等。反复发作,反复治疗,对患者个人和公共卫生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针对目前足癣复发率高的现状,我们对足癣患者的疾病病情、治疗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期望进行了市场调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足癣患者足部真菌、细菌分布以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135例经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足癣患者病灶取样行真菌及细菌培养,用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135例足癣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128例,其中红色毛癣菌126例,石膏样小孢子菌及白念珠菌各1例。细菌培养阳性129例,共分离出致病菌株147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4株),94株致病菌中,72株(76.60%)对1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结论目前重庆地区足癣患者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细菌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较多细菌对数种常见抗生素耐药,在临床治疗中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真菌病等浅部真菌病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具有传染性强、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临床防治的难点[1]。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其他包括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2-3]。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以咪唑类和丙烯胺类药物最常用。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皮损泛发或反复发作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4]。  相似文献   

8.
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亚麻和苎麻对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麻类织物对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振荡法。将3种麻类织物分别与须癣毛癣菌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类织物组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棉布组(P<0.01),3种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均高于60%,但3种麻类织物的抑菌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3种麻类织物均可显著抑制须癣毛癣菌的生长,麻类织物有可能用来预防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足癣、股癣等浅部真菌病。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肾移植术后红色毛癣菌肉芽肿病例。1位73岁老年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6年来一直口服小剂量的他克莫司和硫唑嘌呤,1个月前,其左小腿和足背出现豆大红色丘疹和结节,渐增大增多。患者有甲真菌病史10年,移植术后加重。病理和真菌学研究证明皮损是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的Majocchi肉芽肿。并通过基因分型的方法进一步证实Majocchi肉芽肿、足癣、甲真菌病都是同型别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根据药敏口服特比萘芬(500mg/d)和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12周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儿童脓癣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脓癣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2年我院确诊的20例儿童脓癣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预后。结果 20例脓癣中,单发脓肿型17例,多发毛囊炎型3例。19例饲养过猫、犬或兔子,1例有足癣接触史。经口服盐酸特比萘芬片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再辅以外用药物治疗,所有患儿在6~12周内临床治愈。1例有胃部不适,余未见不良反应。3例伴有癣菌疹。结论 儿童脓癣临床表现有时不典型,容易误诊。真菌荧光染色直接镜检阳性率高。脓癣培养的病原真菌以犬小孢子菌最常见,其次为须癣毛癣菌。盐酸特比萘芬片治疗脓癣预后较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流行趋势。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有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阳性的822例患者进行致病病种及菌种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2例患者包括8个病种:体癣214例(26.0%),足癣131例(15.9%),头癣128例(15.6%),甲真菌病125例(15.2%),股癣119例(14.5%),手癣54例(6.6%),皮肤念珠菌病38例(4.6%),花斑糠疹13例(1.6%)。菌种分布以须癣毛癣菌为首位,336株(40.9%),其次为红色毛癣菌共239株(29.1%),犬小孢子菌68株(8.3%),铁锈色小孢子菌48株(5.8%),念珠菌38株(4.6%),断发毛癣菌33株(4.0%),许兰黄癣菌23株(2.8%),马拉色菌13株(1.6%),疣状毛癣菌9株(1.1%),紫色毛癣菌7株(0.9%),支顶孢霉菌4株(0.5%),曲霉、絮状表皮癣菌各2株(各0.2%)。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足癣、股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本组其他浅部真菌病的分布在年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P〈O.05)。结论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足癣、头癣,致病病原菌以毛癣菌为主,须癣毛癣菌为首位致病菌,其次为红色毛癣菌。足癣及甲真菌病好发于女性,而股癣及花斑糠疹好发于男性。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不同年龄段浅部真菌病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头癣主要好发于青少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6例儿童毳毛内癣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常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毳毛内面癣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治疗史和动物接触史等,皮损鳞屑培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患者给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和(或)口服特比萘芬联合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有动物接触史,14例有既往外用药物治疗史。致病菌鉴定结果为13例须癣毛癣菌、1例紫色毛癣菌、1例犬小孢子菌、1例未生长。1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结论毳毛内面癣主要为接触动物引起,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及时有效地进行真菌学检查有助于毳毛内面癣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病理学研究评估外用抗真菌药-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抗炎和抗真菌疗效。方法采用须癣毛癣菌感染豚鼠皮肤,建立动物模型,用4种皮肤外用制剂治疗,通过考察豚鼠病变皮肤的恢复情况,比较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须癣毛癣菌感染豚鼠的皮肤真菌病方面,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的疗效优于盐酸特比萘芬凝胶(P0.05)、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P0.01)和糠酸莫米松凝胶(P0.01)。结论复方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对豚鼠皮肤须癣毛癣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及各年龄段发病情况。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425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皮肤浅部真菌病病原菌前三位为红色毛癣菌、酵母菌和须癣毛癣菌,发病部位前三位为足癣、甲癣和体癣。体癣和皮肤念珠菌病以7岁(不含7岁)婴幼儿为主,手癣、足癣和甲癣以18(含18岁)~65岁(含65岁)中青年人群为主,股癣以18(含18岁)~40岁(含40岁)青年人和65岁(不含65岁)老年人为主。结论杭州地区皮肤浅部真菌病以红色毛癣菌和酵母菌为主,患者以18(含18岁)~65岁(含65岁)中青年为主要人群。要坚持开展皮肤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红色毛癣菌致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来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进行真菌培养检查并且鉴定结果为红色毛癣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18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中,甲癣1 407例(64.51%),足癣324例(14.85%),股癣249例(11.42%),体癣144例(6.60%),手癣37例(1.70%),头癣20例(0.92%)。体癣、股癣和甲癣不同性别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占比也存在差异。结论 广州地区红色毛癣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与国内报道各种真菌引起的浅部真菌病特点相似,但引起甲癣的占比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病程30余年、由紫色毛癣菌感染所致成人黑点癣1例。方法对头发及鳞屑标本进行多次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鉴定为紫色毛癣菌。体外药敏试验该菌对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敏感。结论本病例证实为紫色毛癣菌感染导致黑点癣,患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局部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7.
面癣误诊1例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感染引起并被长期误诊的面癣1例。患者女,37岁,因"面部反复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半年"就诊。多次被误诊为单纯疱疹、脓疱疮、湿疹、皮肤感染、脂溢性皮炎及玫瑰痤疮等,先后应用抗病毒、抗感染和抗过敏治疗,皮损未能完全消退并逐渐扩大。再次就诊,真菌学直接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须癣毛癣菌。给予口服特比萘芬片、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生活在同一家庭患有体癣的患者、家庭成员和所养宠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人畜共患癣病的常见致病菌种以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9年1月就诊于我院因接触宠物而致病的体癣患者,对其宠物的带菌情况进行调查,确诊后给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凝胶,未愈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结果共收集15例患者,真菌培养结果显示8例为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为须癣毛癣菌,3例为犬小孢子菌。患者皮损真菌培养结果和所养宠物皮损真菌培养结果一致。按上述方法对患者及其宠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和10只(3只被丢弃)宠物全部治愈。结论 15例人畜共患体癣中,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所致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凝胶以及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可以有效治疗此类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院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在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培养结果为阳性的1031例皮肤癣菌感染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31例皮肤癣菌病中,男性535例,女性496例,共分离出1033株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病的发病高峰为21~30岁、 31~40岁年龄段。皮肤癣菌病患者分离出1种或1种以上其他真菌(非皮肤癣菌真菌)有71例(6.89%),分离出两种皮肤癣菌的有2例(0.19%),分离出最多的其他真菌是红酵母。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病为甲癣(n=344,33.37%),其次为股癣(n=200,19.40%),体癣(n=162,15.71%),足癣(n=138,13.39%),手癣(n=108,10.48%),面癣(n=45,4.36%)和头癣(n=34,3.30%),其中股癣、甲癣等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在菌种分布上,构成比前三依次为须癣毛癣菌(n=542,52.47%)、红色毛癣菌(n=397,38.43%)和犬小孢子菌(n=66,6.39%),其中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皮肤癣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与近年我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种、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面癣患者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以11~30岁最多见。患病动物接触史、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史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外用史是面癣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离出皮肤癣菌108株,包括红色毛癣菌63株(58.3%)、犬小孢子菌25株(23.1%)、须癣毛癣菌18株(16.7%)和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结论面癣的发病没有年龄差异,患者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面癣的常见致病真菌绝大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其发病可能与患者自体接种或接触患病动物相关。面癣容易被误诊,及时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是降低面癣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