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与镇痛和针刺镇痛的关系,我们在动物实验中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初步证明这类激素本身无镇痛作用,而且也不是直接参与针刺镇痛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但对于它在临床针麻手术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的工作报道(1976),认为针麻手术的效果与血浆中皮质激素含量有关。此外,根据有些内部资料认为给针麻手术病人增补可的松激素可有助于提高针麻的疗效。 为了进一步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是否参与针麻过程,我们进行了下列两方面的研究:(1)内源皮质激素:肺叶切除手术过程中针麻病人血浆11-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变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前列腺素(PG)与疼痛的报道逐渐增多(Ferreira and Vane,1974;陆中定等,1979)。针麻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已表明,针刺的调整作用,在针刺镇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G作为体内的一种活性物质,在体内各部广泛存在(Karim and Hillier,1972)。现有资料表明:小于炎症时浓度的内源性PG是外周痛感受器的致敏物质,PG生物合成抑制剂阿斯匹林抑制PG生成水平后可降低痛感受器的痛敏感性。我们在《前列腺素与针刺镇痛Ⅰ.阿斯匹林对人体皮肤的电针镇痛的影响》(陆中定等,1979)的工作中观察到,口服阿斯匹林1.5克后1小时可提高电针的镇痛效果,并有显著的后效应;因而,提示我们在针麻临床工作中,能否用抑制PG生物合成的方法来提高针麻临床的疗效。本工作重点观察了阿斯匹林对临床针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糖皮质激素与镇痛和针刺镇痛的关系,我们在动物实验及临床针麻手术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78b、c),认为这类激素本身无镇痛作用,也不是参与针刺镇痛的主要物质。关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Selye等报道大剂量去氧皮质酮对大鼠、小鼠有明显的麻醉作用(Sdye,1941,1942,1969;Figdor等,1957;P′2n等,1964);此外,去氧皮质酮还能与吗啡协同而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Winter等,1951)。关于盐皮质激素与针刺镇痛效应的关系尚无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盐皮质激素与针刺镇痛关系的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大鼠电针镇痛过程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更新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针麻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中枢儿茶酚胺类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单位就此问题做了很多工作,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针刺对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多数报告指出针刺使脑内 NE 含量减少,但也有认为不变或升高的。鉴于组织中某一种神经介质的含量实际上是生物合成和释放利用两方面动态平衡的一个结果,本文不仅观察电针对大鼠中枢 NE 含量的  相似文献   

5.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损毁尾核后针刺的镇痛作用可明显减弱,刺激尾核可加强针刺的镇痛作用。针刺穴位可影响尾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可抑制其伤害性反应,说明尾核可能参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可以影响尾核内的OLS、ACh 和DA 等神经递质的代谢;而且,尾核内微量注射改变OLS 能、ACh 能和DA 能等神经元功能的药物可不同程度地影响针刺镇痛作用,表明尾核内上述神经递质可能参与针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经观察到,针刺可以抑制中脑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针刺的这种效应并不依赖于高一级中枢结构的存在,在去大脑动物上仍可明显出现。推想这种效应的基本作用环节可能是在脑干内(广西医学院针麻研究小组1978)。据报道,损毁延脑的中央内侧部分,包括中缝核群,可使针刺对内脏躯体反射的抑制效应基本消失,从而认为延脑的中缝核群可能是针刺镇痛的作用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杜焕基等,1975)。那么,在针刺对躯体的镇痛效应和对中脑神经元痛反应的抑制效应中,延脑的中缝核群是否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呢?为此,我们以中脑痛敏神经元的活动为指标,研究了延脑中缝核群中的中缝大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表明,针感(得气)是针刺镇痛的前提。研究针感这一课题,对阐明针麻原理无疑有一定意义。我们在人体进行的实验指出,针刺某些穴位时,从体表可记录到相应神经的电活动,因而设想针感系由神经系统传入(河北新医大学生理教研组,1974)。 国内不少单位的工作提到,针刺可兴奋穴位内的多种感受器(魏仁榆等,1974;西安医学院针麻基础理论研究组,1975a),在某些穴位,针感主要与深部感受器活动有关(西安医学院针麻基础理论研究组,1975b;江振裕等,1973)。关于针感传入纤维的类别问题,业已引起普遍重视,但所得结果不尽一致(河北新医大学生理教研组,1974;西安医学院针麻基础理论研究组,1975c,1975d),有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过去的实验中曾经观察到:(1)针刺对血压反应的调整作用在去大脑动物上仍可出现(刘觐龙等,1964);(2)通过埋藏电极用脉冲电刺激中脑网状结构可以出现镇痛作用,并可对针刺的效应产生影响(广西医学院针麻研究小组,1973)。为了进一步研究中脑网状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了以下三项实验工作: 1.中脑网状结构神经元对于伤害性刺激有哪些反应形式?这些神经元在中脑内分布如何?针刺能否对这些反应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伤害性刺激和针刺对中脑网状结构神经元的作用,是否有赖于高一级的中枢结构  相似文献   

9.
神经肽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肽Y(NPY)是一种新发现的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的多肽物质。它在许多方面调节或参与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作用。它影响动物的LH 分泌和饮食行为,可能参与锥体外系运动功能的调节。它引起持久的血管平滑肌收缩,可能是造成冠状动脉痉挛的因素之一,并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一些与儿茶酚胺有关的肿瘤如嗜铬细胞瘤组织以及这种病人的血液中都含有大量的NPY,它参与某些发病机制,测定它的含量还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发育的玉米肌为材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测定了玉米胚发育和脱水过程中内源ABA和GA2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胚的脱水耐性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胚在发育过程中其ABA含量峰值出现在GA2含量峰值之前,而且ABA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8d,晚于胚的含水量下降;胚在脱水过程中ABA和GA2的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可以认为在脱水过程中ABA含量的增加是胚对脱水胁迫应激反应的结果.有保护胚的作用;但GA2含量增加的生理机制及其作用尚不清楚。在玉米胚的发育过程中.内源ABA和GA3之间的相对平衡可能主要调控胚的发育进程和萌发力的形成;胚的ABA含量变化可能不足以引起其脱水耐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不少人体针刺镇痛的实验性研究。由于实验结果不太一致,便产生了对针刺镇痛原理的各种看法。很多人认为,针刺确有镇痛效果,而且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张香桐,1973;江振裕等,1993;北京医学院基础部针麻原理研究组,1973),有人进而用纳洛酮(Naloxone,一种吗啡颉颃剂)证明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相似(Mayer,1975)。也有人报道,未观察到针刺镇痛作用(Li,1995)。还有一部分人则将临床的镇痛现象归结于对病员的安慰、鼓励、暗示和分心等心理因素(Kroger,1973;Wall,1974)。最近,Clark等人运用信号侦察论(signal-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一种较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针刺不能降低痛敏感性,仅可提高报痛标准(Clark,1974)。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兔自身血液灌流原位肺,用含氧6%的氮氧混合气进行人工通气,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扑尔敏和西咪替丁阻滞肺血管的H_1和H_2受体,观察组胺受体在低氧性肺动脉加压反应(HPPR)中的作用,并测定肺流出血液中血浆cAMP和cGMP含量。结果表明,扑尔敏可使兔灌流肺HPPR减弱,西咪替丁则使之增强。提示组胺参与兔灌流肺的HPPR;H_1和H_2受体在兔的HPPR中以H_2受体的作用占优势;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变化,可能是兔低氧时肺动脉收缩及组胺发生影响的生化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90年出版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生物》(第二册)在论述体液调节时,采用了过去《生理卫生》教科书的传统观点,认为:“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新陈代谢的产物,如CO_2,对人体生理功能也有调节作用。当血液里的CO_2含量增多时,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叙述,使学生得出如下的结论:(1)血液中的CO_2能够作用于呼吸中枢;(2)CO_2对呼吸中枢作用的结果是使呼吸运动加快;(3)机体中CO_2对呼吸运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在胆固醇的合成,代谢和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而mi RNAs在胆固醇代谢物胆酸的代谢和转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Dicer基因是miRNAs生成过程的关键酶。本课题使用肝脏特异的Dicer1基因敲除小鼠,考察肝脏Dicer1基因敲除对C57BL/6小鼠肝脏胆酸代谢和转运的影响。方法:使用白蛋白启动子驱动的Cre重组酶和Loxp系统(Alb-Cre/Loxp)在小鼠肝脏中特异的敲除Dicer1基因;分别收集3~12周龄的小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使用Cobas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液和肝脏中总胆酸含量;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析肝脏中胆汁酸代谢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发现,肝脏Dicer基因敲除后,胆酸在血液和肝脏中明显蓄积,弥漫性肝细胞轻微空泡化,偶见单个肝细胞坏死。检测胆酸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胆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轻度升高,但缺乏统计学差异;在肝脏细胞血管侧的胆酸摄取转运体中,Oatp1a1在Dicer1敲除小鼠肝脏中明显下调,Ntcp和Oatp1b2则无明显改变;而肝细胞血管侧胆酸外排转运体的表达均有显著升高,胆管侧的外排转运体中Abcb11表达有明显增加。结论:Dicer基因敲除后,胆酸在血液和肝脏中明显蓄积,肝脏和血液中胆酸总量显著增加。血液中胆酸的蓄积可能与肝脏细胞血管侧摄取转运体的低表达和血管侧外排转运体的高表达有关;而肝脏中胆酸的蓄积可能部分来自于轻度升高的胆酸合成酶,胆酸在肝细胞内运输途径的紊乱可能与肝脏和血液中胆酸总量的显著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些实验巳证实针刺可以激活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在中枢内通过两种感觉传入的相互作用(张香桐,1973)或下行抑制(胡三觉等,1976;第四军医大学生理针麻研究组,1976;沈锷等,1974)等方式抑制痛觉冲动的传递。但是中枢对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是否有传出性控制,针刺能否激活这一机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探讨这种传出控制的可能性及其与交感神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电针镇痛时大鼠外侧网状旁巨细胞核中内阿片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丽  姜建伟 《生理学报》1993,45(1):36-43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观察了大鼠外侧网状旁巨细胞核(RPGL)推挽灌流液中内阿片肽含量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电针组动物经电针20min后,RPGL灌流液中亮氨酸脑啡肽(LEK)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针效组动物电针后RPGL灌流液中β-内啡肽(β-EP)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低针效组动物电针后β-EP的含量有减少趋势。动物电针后痛阈的升高与RPGL中LEK及β-EP的含量增多呈正相关(P<0.05);电针20min后动物RPGL灌流液中强啡肽A_(1-13)(DynA(1-13))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仅显示一微小的增加(P>0.05)。结果提示,电针时RPGL中LEK及β-EP的释放增加可能与针刺镇痛有关。  相似文献   

17.
巯基参与胃粘膜防御机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李铁  张席锦 《生理学报》1990,42(6):571-577
本工作研究了胃粘膜非蛋白质巯基物质(NPSH)在粘膜防御功能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酸性乙醇灌胃或冷冻加束缚应激引起大鼠胃粘膜 NPSH 含量显著下降;补充含-SH 的化合物半胱胺或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防止酸性乙醇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在酸性乙醇灌胃或应激后,胃粘膜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明显降低,并与 NPSH 含量的下降在时间上一致;丙二醛含量在酸性乙醇灌胃后显著升高,自由基清除剂二甲亚砜可减轻胃粘膜损伤。上述结果提示,胃粘膜NPSH 可能通过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参与粘膜的局部防御机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下降和自由基生成增加所导致的粘膜 NPSH 含量下降可能是损伤发生过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首次使用LED作为光源,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及GA3对菟丝子(Cuscuta spp.)弯钩打开、缠绕发生与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信号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参与了菟丝子对寄主的识别及缠绕发生的调控,而化学信号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GA3参与了对菟丝子缠绕发生的调控,但对弯钩打开没有明显的作用.除了典型的光敏色素作用外,还有另一类光反应(HER)参与了上述过程,这类光反应可由879 nm远红光引发,证明菟丝子存在HER,还有Pfr向Pr的暗转化过程,在缠绕发生过程中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多工作证明,给小鼠(Pomeranz,1976)、大鼠(范少光等,1979)、兔(北京医学院基础部针麻原理研究组生理组,1977)、猴(黄晔等,1978)等动物和人体(Mayer,1977;江振裕等,1978)注射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针刺镇痛效应便显著减弱。给大鼠电针后,脑内鸦片样物质活性明显增加,且与针效有平行关系(汤健、韩济生,1978)。说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endogcnous opiate-like substanee,OLS)在针刺镇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内释出的OLS以很快的速度发生酶解,例如将脑啡肽注入大鼠脑室,一分钟内即  相似文献   

20.
脂肪因子(adipokines)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节和维持糖、脂代谢平衡及血管内皮功能。网膜素是新发现的一类由网膜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参与调控机体的内分泌、能量代谢及炎症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网膜素可以促进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摄取作用,并促进胰岛素受体后信号通路中的Akt磷酸化;其次,网膜素具有抗炎作用,尤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炎症过程中的抗炎机理已被首次证实;另外,网膜素对血管还有舒张作用,尤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因此,网膜素可能是联系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间的重要分子,可能成为潜在的标志性分子或药物作用靶点。本文拟就网膜素的新近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