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结膜吸吮线虫产在家兔眼分泌物内的初产蚴和解剖雌虫子宫内的幼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变色纵眼果蝇进行感染,证明了变色纵眼果蝇可作为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以终宿主眼分泌物中的初产蚴喂饲感染果蝇,结果在感染后第16天,于存活的11只果蝇中,在2只雄蝇的口器和头部检出感染期幼虫9条。用取自雌虫体内的幼虫,平均每蝇5条幼虫的比例喂饲感染608只果蝇,结果检出阳性蝇106只,其感染率为17.4%。并发现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主要侵入雄蝇睾丸外层组织和雌蝇的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幼虫在囊内发育至腊肠蚴蜕1次皮,进入感染前期发育阶段,再行第2次蜕皮,而发育成感染期幼虫。发育速度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当外界温度为26.1—31.8℃,发育到感染期幼虫最早天数需要17天。  相似文献   

2.
自从Stuckey(1917)在我国发现人体结膜吸吮线虫(Tkelazia callipaeda)病例以来,对本虫的中间宿主问题一直是寄生虫学科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讨。Faust(1928)曾以蟑螂(Blatella germanica)作过感染实验,未获成功,Roa(1949)和光化县人民医院等(1976)曾在家蝇体内检获线虫幼虫,并就此认为是结摸吸吮线虫的幼虫。我们自1982年以来对本虫中间宿主的调查研究中,先后检查家蝇22328只,感染线虫丝状蚴的蝇为147  相似文献   

3.
以结膜吸吮线虫的感染期蚴和当天自然感染犬眼的小童虫,植入实验动物限结膜囊内,经平行观察,证明发育到成虫产蚴所需最短时间为35—36天。除对感染期蚴进行大小测定和形态特征描述外,还对不同发育时间的虫体与相应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阐述。同时观察到本虫食管与体长比值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变小的关系,以此为依据结合虫体其他特征,作为对终宿主眼内虫体寄生时间的估测指标,这对寄生于人眼的本虫鉴定和病史分析以确定感染时间都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还指出了该虫产蚴能力、生殖特点及本虫寿命等生理方面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罗索线虫一新种的记述(线虫纲:索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3年7月13—21日在吉林省集安县台上乡调查蚊虫时,发现中华按蚊幼虫有线虫寄生。当时解剖按蚊幼虫5只,就有2只感染线虫。1985年又在台上乡采获多条从按蚊幼虫逸出的线虫,其中雌虫78条,雄虫257条,雌雄比为1:3.29。经鉴定该线虫隶属于索科(Mermithidae)罗索属(Romanomermis)一新种。  相似文献   

5.
海南黄鳝体内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感染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彬  曾伯平 《四川动物》2006,25(3):539-542
首次报道了海南产野生黄鳝对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46.7%,感染强度为3.80,平均丰度为1.78;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24.3%,感染强度为2.15,平均丰度为0.52;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体长190 mm以下黄鳝对线虫未发现有感染,对棘头虫的感染率亦最低,为20%,而体长191 mm以上黄鳝对棘头虫和线虫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其中体长191~220 mm黄鳝的感染率最高;棘头虫和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2539和0.2176;棘头虫和线虫的感染均以210~220 mm体长段的阳性宿主最多,分别占26.0%和34.6%。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有的实验中,曾用十二指肠勾口线虫[Ancylotoma duodenale(Dubini,1843)Creplin,1845]的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幼犬。在解剖许多幼犬的过程中,曾见到两起异常现象:一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另为两条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分别紧紧地咬吸在两条绦虫体上(分别见图1、2、3)。我们在一幼犬小肠中检获十二指肠勾口线虫雌虫32条,雄虫39条,为1:1.2。其中有两条雄虫同时与一条雌虫交配在一起。在发现异常交配的20厘米肠段中,雌虫9条,雄虫18条,其比例为1:2。显然与上述的比例不同。是否由于雄虫多于雌虫,而导致此种异常交配,还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飞行能力的差异。【方法】利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对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雌、雄虫各7个日龄分别进行22-24 h连续吊飞试验,并对相关飞行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种果蝇在1日龄时的飞行时间、飞行速度和飞行距离均最小,随着日龄的增加,飞行能力出现两个高峰。斑翅果蝇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2日龄,黑腹果蝇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3日龄;两种果蝇飞行能力的第二个高峰均出现在15日龄,此时雌、雄虫的累计飞行距离均最大。斑翅果蝇雌、雄虫15日龄的总飞行距离最远,而黑腹果蝇雌虫15日龄、雄虫3日龄飞行距离最远、飞行时间最长。【结论】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的飞行能力与日龄和性别均有关系,且两种果蝇雌虫的飞行能力均强于雄虫。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鲇棍形线虫的雄虫,并对雌虫进行补充描述。新发现大口鲇也是这种线虫的宿主。  相似文献   

9.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生活史研究成果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生活史研究成果报告王增贤,杨兆宰(安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230032)结膜吸吮线虫病是由该线虫寄生于人和犬等动物限内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据近年报告,我国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有病例分布,并且是世界病例报告最...  相似文献   

10.
黄颡前驼形线虫发生和成熟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寄生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胃、肠中的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的成熟和感染丰度的季节动态。从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的18个月中,对来自于湖北省梁子湖的900尾黄颡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线虫的感染率除在2002年1月比较低(32%)外,其他月份都在90%以上,且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G=16.9620.0517=27.58);平均丰度也是在2002年1月较低(0.46),其他月份都高于6.32,但感染丰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F=12.58>F0.0117,882=1.98)。在对黄颡前驼形线虫雌虫成虫的三个阶段(成熟期、怀卵期和怀幼期)和雄虫成虫的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线虫的生命周期为一周年;处于成熟期的雌虫在2-3月达到高峰,怀卵期雌虫在5-7月达到高峰,怀幼期雌虫则在6-9月达到高峰。因此推测:雌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到成熟期(显隐前期)可能需要5-6个月,成熟期到怀卵期需要4-5个月,怀卵期到怀幼期需要1-2个月;第一期幼虫的释放应该在秋季,第三期幼虫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晚冬和早春。本文还讨论了引起黄颡前驼形线虫在黄颡鱼中高感染率和高感染强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的防治效果,将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友好型化学杀虫剂混用是一条有效途径。【方法】测定了噻虫嗪与6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作用效果,以及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田间验证。【结果】田间推荐浓度噻虫嗪(100 mg·L~(-1))对6种供试线虫存活无显著影响。处理后3 d,低浓度噻虫嗪(15 mg·L~(-1))分别与6品系线虫混合后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其死亡率明显高于线虫和噻虫嗪单用处理。小卷蛾斯氏线虫SF-SN+噻虫嗪、印度异小杆线虫LN2+噻虫嗪和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噻虫嗪3种组合发挥杀虫作用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0~25℃、25~30℃和25~30℃,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0%~18%,也显著高于其他湿度。大田条件下,施用后7 d,单用噻虫嗪、线虫+噻虫嗪组合处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线虫,且以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93%以上。【结论】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品系与噻虫嗪组合联合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昆虫病原线虫感染寄主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慧萍  韩日畴 《昆虫知识》2007,44(5):637-642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s线虫是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其感染期幼虫是惟一能够侵染寄主昆虫的虫态。这类线虫感染寄主的行为分为寻找寄主、识别寄主和侵染寄主。文章综述昆虫病原线虫感染寄主昆虫的行为以及在感染寄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雅安高山姬鼠、黑线姬鼠、大足鼠和黄毛鼠的小肠内检获线虫23条(雄虫7条,雌虫16条)。经鉴定本种与爱氏纵纹线虫和舒氏纵纹线虫近似但有明显区别,定名为雅安纵纹线虫,新种(Longistriataya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14.
1985-1990年,对石家庄市动物园喂养展览的4只亚洲象,选用“丙硫苯咪唑”、“丙硫咪唑”驱虫,20-30mg/kg一次性投服,效果满意。虫科鉴定共14种:线虫8种,胃蝇蚴2种,吸虫4种(另文报道)。其中2种线虫,1种胃蝇蚴在我国亚洲象体内是首次发生。为国内新纪录;2种线虫在我国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5.
特氏线虫属(Travassosius)是毛圆亚科Trichostrongylinae中一个最小的属。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没有这属线虫的报道。1988年12月作者在新疆布尔限河河狸Cassor fiber birulai胃内采得线虫885条,其中雄虫499条,雌虫386条,经鉴定为砖红特氏线虫T. rufus Khalil, 1922。本文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16.
家蝇巨螯螨的侵袭行为及其对蝇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1983年4月至1984年9月对家蝇巨螯螨的某些行为的观察研究结果,包括对跗节1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截肢前后侵袭家蝇的行为。见到跗节1有约10根毛状感受器,它们在感觉和寻找宿主上起重要作用。该螨对腐食性蝇类,如家蝇、厩腐蝇、夏厕蝇等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该螨在附着蝇体当螨量超过10只时,宿主卵巢滤泡发育受抑制,寿命缩短。每只雌螨每天平均消耗2个蝇卵,每4只雌螨每天平均消耗1条1龄蝇类幼虫。另外,也观察到家蝇成虫的日龄与性别对螨的诱引力没有明显差异,而卵的新鲜程度却有明显的差异。最后,对实验结果加以讨论,并对该螨的研究和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从贵州省正安县不同乡镇的结膜吸吮线虫(T.cp)感染者中获得多条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其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测序,结合Gen Bank上5条同源序列,对不同地域的8个个体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正安县T.cp感染者眼部分离的虫体在光镜下形态特征与其他地区虫体特征基本一致,进一步HE染色发现显示其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为多肌型线虫;而正安小雅、桴焉、碧峰3个相邻乡镇样本cox1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与罗马尼亚(KP087796.1)、塞尔维亚(KJ433983.1)结膜吸吮线虫cox1基因序列在同一分支;而安常、新洲样本与日本Oita(AB538283.1)样本亲缘关系较近。因此,cox1基因在不同地域来源结膜吸吮线虫间则存在一定种内和地域差异,可作为不同地域来源的亚种结膜吸吮线虫种群遗传变异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在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观察李拭库蠓血液消化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及寄生虫感染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李拭库蠓雌虫并不滞育,冬季也不发生脂肪的积聚;除了1—2月间较短时期外经常吸血和产卵。在繁殖期内生殖营养环具有二次以上的重复现象。生殖营养协调、失调和生殖营养分解率,各占全年总剖检数的98.063%;1.23%和0.70%。生殖营养失调和分解现象几乎全年均能查见。 李拭库蠓有三种寄生虫感染;它们是体外寄生性螨类,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小袋纤毛虫和嗜虫性线虫——铁线虫。铁线虫感染,可在雌虫的不同年龄和生理龄期中发生。铁线虫是一种病原体,使雌虫卵巢退化和萎缩,引起昆虫宿主的不育。不育现象不受铁线虫数量、发育期(成虫、幼虫)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前研究发现,辽宁地区大豆生长期间及收获期土壤中胞囊孵出的二龄幼虫量很少,推测线虫卵的休眠与大豆生长时期或季节相关。为明确该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特点,2002-2003年采用田间随机多点取样、室内分离及模拟自然条件孵化等方法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感病品种辽豆10根围土壤中的白色雌虫、卵囊及褐色的胞囊均可孵出二龄幼虫,且孵化持续时间较长,第21d仍有幼虫孵出,白色雌虫及卵囊内的卵孵化率高于褐色胞囊;不同作物对其根围土壤中胞囊内卵的孵化影响不大,寄主作物大豆、非寄主作物玉米根围及休闲地土壤中的胞囊在条件适宜均可孵出二龄幼虫;季节对胞囊内卵的孵化有较大的影响,出苗期孵化率最高,收获期最低,2周时平均1个胞囊孵出幼虫分别为83.8和9.7条;胞囊皮对线虫卵的孵化有显著的影响。表明沈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在正常和逆境条件下均有部分卵表现休眠。  相似文献   

20.
在扫描电镜下甘肃吸吮线虫口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头端只有排成一环的8个乳突,等距排列。头端两侧于亚背侧与亚腹侧乳突之间各有1个长椭圆形头感器,中间有裂隙状开口。颈乳突1对,较大,呈圆形隆起,顶部复生出乳房状隆起。雄虫肛前乳突为13对,排列成2行。本次研究发现雄虫的肛前正中处还有1个较大的单乳突。雄虫肛后乳突2对,但尾端的1对较大,其形状不同于尾部其他乳突,可能是本虫的尾感器。 通过对安徽淮北部分地区的牛眼虫病调查,结果表明黄牛感染甘肃吸吮线虫较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