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机体的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可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其中固有免疫系统的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1道防线,由吞噬细胞、NK细胞等介导的吞噬和杀伤作用构成了机体固有免疫的第2道防线。最近自噬体及自噬现象的研究发现,自噬作用参与了机体对病原体入侵的免疫防御过程,是主要的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2道防线。  相似文献   

2.
NOD样受体在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琼  胡巢凤 《生命科学》2010,(5):454-458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直接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最初阶段,通过机体自身的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来识别病原体特有的保守结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细胞内NOD样受体(NLRs)是胞浆型PRRs中的一个重要家族,病原体侵袭细胞可上调其表达,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机体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独特的功能。最近有研究证明,NLRs的突变与一些人类免疫性疾病相关,并且在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将讨论NLRs在炎症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先天性免疫反应识别病原体的一个重要分子,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家族各种成员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入侵病原体表面的各种不同分子模式,随后启动免疫反应,达到保护机体作用.在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参与脑内免疫反应,也可以通过分泌各种促炎症因子启动或促进免疫反应,而TLR家族在中枢神经免疫系统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它既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免疫反应枢纽因子的表达来增强免疫,也可因免疫过度而损伤神经细胞.总之,Toll信号通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病毒是一种极具感染性和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当病毒感染机体以后,机体会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进行防御.高等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分为两大类:适应性免疫系统和天然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特异性地识别入侵的病毒并将其清除.而天然免疫系统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入侵,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抵抗病毒的入侵.其中,天然免疫系统作为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和激活后续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在整个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肠道是机体消化器官,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营养。肠道免疫系统有独特的功能,在抵抗潜在病原体侵入机体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小体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蛋白复合体感受器,参与病原体引起的宿主防御反应,并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及炎症小体在肠道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命世界》2009,(12):6-6
人体后天性免疫是阻止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一旦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系统便会产生抗体并记忆。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过去的流感感染很可能提供了抵抗当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的一些免疫力。该发现有助于平息此前人们因为H1N1病毒蔓延而引起的担忧。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在充满病原微生物的世界里,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害,尤其是在消化道(包括口腔和肠道)和呼吸道,我们的机体一直在检查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并与之战斗。负责这一生理功能的就是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它能发现病原体的侵入并调动机体的防御和清除能力,与侵入的病原体进行战斗,就像一个国家的公检法机构和国防部,承担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免疫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侵入的一种防御能力.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及特异性免疫2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机体损伤后通过诱导组织细胞产生复杂而又相互调控的系列反应,来促进损伤组织的再生.不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细胞之间的协调平衡对于组织再生的调节非常重要,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可识别微生物病原体,在触发机体防御性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先天免疫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TLRs内源性配体的存在提示TLRs不仅可诱导机体防御性的抗微生物免疫反应,同时还是机体损伤后启动组织再生修复的敏感监测系统.本文概述了TLRs及其内源性配体,以及TLRs在诱导损伤后组织再生中的作用.TLR内源性配体及其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为促进机体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策略.  相似文献   

10.
肠道环境的稳态不仅是正常消化功能的基础,还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定居于肠道内的细菌与肠道免疫系统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在维持稳态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本综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简要阐述肠道正常菌群对肠道淋巴组织发育的影响和对局部乃至全身免疫反应的调节机制,进而说明菌群如何与机体共同维持肠道稳态。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动物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动物肠道是机体阻止外源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动物肠道中定殖的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物代谢,疾病和免疫系统发育等密切相关。该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的作用、诱导机体T、B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的分子机制及与一些代谢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等内容。尽管如此,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随着免疫学、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机制的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并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启动固有免疫反应,经级联信号转导,激活下游转录因子NF-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进而产生炎性细胞因子以及Ⅰ型干扰素,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TANK结合激酶1 (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 作为一个中心节点蛋白,参与多条固有免疫信号通路的传导,可同时激活NF-κB和IRFs,是机体抗感染过程中关键的蛋白激酶。TBK1的精准调控对维持机体免疫稳态、抵抗病原体入侵至关重要。文中综述了TBK1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其泛素化调控机制,以期为病原体感染及自身免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有关宿主遗传基因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其对病原体的清除以及疾病转归方面表现出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大量研究证实,HLA多态性是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易感性和清除相关的一个宿主基因,我们就该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动物关键模式识别受体及其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免疫系统是动物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机体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动物机体的抗病毒免疫机制是由一系列PRRs对病原体的识别所启动的。近年来识别和感受病原体的一系列动物PRRs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揭示动物复杂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提供了新思路。该文简要介绍动物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维甲酸诱导基因Ⅰ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的分子特征及其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 of immune system)的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各类免疫及非免疫器官中的免疫区室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提供新的应对策略。上皮细胞体内广泛分布,承载机体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它作为免疫防御首道防线参与免疫系统区室化形成,并在免疫反应局部微环境中,既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固有免疫调节作用,亦可通过自身转分化调节后续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抵御及清除病原体入侵、调控局部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促进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病理状态下,上皮细胞又可能是免疫稳态失衡甚或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免疫系统区室化,对上皮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一综述,为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雨茜  王荣花  陈祥  严彦  张评浒 《病毒学报》2021,37(5):1234-1243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Ⅰ型跨膜蛋白分子,可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并在病原体侵入体内的早期阶段激活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响应宿主细胞对微生物病原体的识别中起重要作用,是机体抵抗感染疾病的重要屏障.以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为代表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在临床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类病毒感染细胞后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相互作用激活宿主的先天免疫系统,诱发宿主产生过激的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细胞因子风暴",最终导致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而致人死亡.因此,本文就Toll样受体家族中的Toll样受体4介导的信号通路为对象,就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流感病毒与冠状病毒复制及其在导致病毒性急性肺损伤与ARDS形成中的作用及靶向抑制该通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免疫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侵入的一种防御能力。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及特异性免疫2个部分。哺乳动物的天然免疫系统在保持机体与非致病性微生物共生的同时,还具有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这一敏感的调控网络保证了机体基本状态的稳定。种系编码的非特异性受体的发现是免疫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其中Toll样受体(TLR)和Nod样受体的表达可见于多个生物门,TLR的发现奠定了“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PRR)”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澳大利亚沃尔特与伊丽莎-霍尔研究所等处(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免疫细胞"密探007"被制造的过程,或为阐明免疫系统如何保护机体抵御疾病提供一定的帮助。树突细胞是一种富含睿智的免疫细胞,其可以聚集病毒、细菌、癌症及真菌的大量信息来帮助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疾病入侵,而理解树突细胞  相似文献   

19.
杨琨  余四九  何俊峰  崔燕 《兽类学报》2012,32(4):346-355
本实验选取40份不同胎龄的牦牛肺脏样本,通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牦牛肺发育过程进行研究,旨在为发育生物学提供形态学资料.结果表明,牦牛胚胎肺发育可分为5个时期:(1)胚胎期(30~50 d),胚胎出现肺芽,其分支形成主支气管,进一步分出叶支气管,上皮均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2)假腺期(50~120 d),支气管树发育明显,末端终蕾结构似腺体,为假复层柱状上皮;(3)小管期(120 ~180 d),呼吸部发育明显,终蕾腺泡样结构消失,可见多处管状分支,上皮为单层柱状或单层立方;(4)囊状期(180 ~220d),终囊管壁由较厚肺泡隔及原始肺泡组成,少数原始肺泡上皮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5)肺泡期(220 ~ 260 d),形成肺泡,大部分上皮细胞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胚胎期和假腺期支气管和终蕾上皮的糖原含量丰富,从小管期开始,上皮细胞糖原含量开始急剧减少.之后的几个时期,只有导气部个别上皮细胞PAS反应呈阳性.实验结果表明:牦牛胎儿的肺脏发育的特点与普通牛的基本相似,主要不同点是牦牛的囊状期较短,肺泡期较长,即牦牛胎儿的肺脏更早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20.
正T细胞在抵抗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宿主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MHC分子递呈下,外源抗原接触T细胞受体(TCR)从而启动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激活,并且这种激活也需要诸如CD28之类的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的参与。这种TCR-CD28共刺激触发信号事件级联反应,启动T细胞的激活和随后的分化。T细胞激活后会引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这会有效地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和发生病变的细胞,同时也通过区分自我抗原和外源抗原,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